教育戏剧视野下课本剧策略研究

2019-06-06 06:05吴苗
课外语文·下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育戏剧学生能力评价

吴苗

【摘要】教育戏剧是后期逐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戏剧程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从教到学单一的授课模式,建立以教师为引导、学生群体参与为主体的互动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创新性。我校是“城市少年宫”基地,多年来一直关注学生情境化学习,在课本剧内容与策略的开发和研究上已砥志研思。基于“培育人格健全的青小少年”的育人理念,基于我校原有的“课本剧研究”基础,我们着力于教育戏剧视野下课本剧的研究。

【关键词】教育戏剧;学生能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以学生兴趣为线索,优化教育戏剧视野下课本剧活动内容

(一)架构活动新内容

我们从学生兴趣出发,按年龄特征梳理各年级适合改编成剧本的课文。在实践活动中,寻找合适各年龄段学生的文本,将有趣的戏剧视野下课本剧的演绎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融合,将单一的教学内容转化为丰富化、多元化的体验式课本剧。在自主、自由、富有兴趣的排演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理解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架构活动内容过程中,考虑各班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发展水平,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确定教育戏剧视野下课本剧的目标及排演活动。

举措一:梳理文本,选取适合的文本改编课本剧

在课题确定之后,我们就对小学1—6册课本内的课文进行了梳理。由于近年来教材的更换较频繁,由以前的苏教版,到新的苏教版,再到即将全面使用的部编版,我们发现,很多课文还是很适合改变成剧本的,比如部编版《比尾巴》,短短的 文字,却留下了巨大的想象创作空间;比如说新的苏教版《鹬蚌相争》,熟悉的寓言故事,却能发挥学生无穷的表现力、提升学生的理解力;比如说苏教版《普罗米修斯盗火》,走入古希腊神话,演绎不同时代不同空间里的众神。

举措二:主题课程,协同推进剧本的百味演绎

从学校每学期的系统主题课程,到语文学科的主题课程推进。结合我校“科技种植”特色,一场“果蔬”文化课悄悄在青小的泥土里滋养。从绘本故事的创作、评比,到《果蔬英雄》剧本的“雀屏之选”;从演员选取,到繁复的排演;從化装亮相,到登台表演,主题课程在将教育戏剧从课本延伸至课本外,将老师与学生能力充分挖掘。

(二)探索活动新模式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课程,戏剧的演绎不应该局限在课堂。根据内容,它可以通过儿童剧、光影剧、双簧、哑剧等多种形式来创作剧本,组织学生排演呈现。

如,哑剧剧本需要构思好故事的走向,介绍人物的关系、人物个性、故事情节的高潮部分、故事感情基调以及人物的特点反映的问题。要明确是用动作和表情表达应该将语言转化为表情或者动作有利于更好的故事情节的发展。本学期四年级上册《习作七》,以六幅图画描绘了两只家燕雨中的真情。当一只家燕生命垂危之际,另一只家燕如何在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况下,吐露真情,这正是哑剧表演的精妙所在。学生也正是通过表演,或是触摸,或是轻啄,或是嘶叫,或是张开羽翼任凭雨打风吹只为保护同伴,来体验动物之间的真情所在,才能在后续的作文中笔走如飞。

二、以学生能力全面发展为根本,优化指导策略

教育戏剧视野下的课本剧主要是指围绕书本中的课文内容,进行二度创作,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完成的一种活动。聚焦问题,通过多种策略优化教育戏剧视野下课本剧的指导策略。

(一)引领策略

在戏剧活动中,教师发挥着引领的作用,在适宜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指引与支持,以此启发学生的创作激情,拓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其中主要包括 :与学生一起把书本内容进行创作并分析剧情以及人物特征;探讨表演时需要准备的服装、道具,以及舞台背景等等,引领策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实施:

举措一:讲述。首先教师要对所要表演的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然后对内容实施进行扩展,让学生对将要表演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为后面的表演作铺垫。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话本、PPT、小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详细的了解与分析。

举措二:讨论。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一起分析表演内容,商量角色扮演的分配,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讨论来激发学生动脑、协商的能力,重在从学生表演的角度出发,营造开放、自由、畅所欲言的氛围,让学生发挥主导的作用,最后达成一致的决定。

举措三:提问。在商量中可以是简单的反问或者是激发,以及用什么样的表情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家燕受伤是什么样子的呀?受伤后它会躲起来吗?”;也可以是质疑,“这样表演好吗?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呢?”同时,通过提问也能帮助学生将零散的表演经验汇总起来。

(二)组织策略

教师作为班级的主要领导者,更要发挥组织管理的作用,尤其是剧场的分组、维持秩序方面是主要的,剧场的进场顺序、座位安排、出场顺序以及表演中的纪律等都要维护好。同时还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尊重学生的表现和动手操作能力,又要放手让他们自由表达和创作,以此使活动能够顺利、有序、高效地开展。

举措一  分组。对学生进行分组,其一,按照座位编排分     组。方便操作,减少冲突。其二 ,按照能力搭配分组。其三,自愿组合。

举措二  维持秩序。一是让学生当评委,这样他们能够认真地观看表演,结束后让他们对表演内容作出点评。二是在表演过程中教师给予提示和指引,不断提醒学生注意观看。

(三)参与策略

教师“参与”戏剧活动之中可以理解为教师“入戏和出戏”,即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发现学生遇到困难时,亲自进入角色同学生一起表演。待学生渡过难关后,再灵活“出戏”的一种策略。适当“入戏”和灵活“出戏”,使戏剧活动中的教育体现“潜移默化 、寓教于乐 ”的特点。

三、让学生发展性评价与教育戏剧视野下课本剧评价策略同行

教育戏剧视野下的课本剧活动离不开评价和反思。课本剧评价可以穿插在表演过程中,也可以在表演结束后进行。一般采取两种策略:

(一)过程性评价

课本剧表演过程中要适当进行过程性评价。针对表演的情节、动作、新颖的想法、即时的创作等进行的评价,一般不影响下面的表演,为的是不断完善表演,使表演更加完美。具体表现为:

1.肯定、鼓励的评价。在教师的鼓励与肯定下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会得到极大的鼓舞和提高。如课本剧 “家燕情深”排演中,教师不断对学生的创作和演绎给予鼓励和肯定,如“受伤的家燕生命垂危,浑身颤抖,双脚抽搐,这个想法很不错”;“受伤家燕的朋友用尽办法,或是叫唤,或是轻啄……想要唤起受伤家燕。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可以多想一想,还可以怎么表演更好”。

2.建议性的评价。学生在教师的建议中能够更深入地思考,所表演的形式更加多样,表演内容更加深刻,表演经验更加丰富。特别是当孩子的表演受阻或出现偏颇时,教师应即时给予建议,如:“家燕朋友是那样推受伤家燕的吗?用什么推,怎么推,对不对呀?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二)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要求简短扼要、重点突出,让学生形成较深的印象。总结性评价一般采取教师点评和集体评价的方法,注意个别评价和整体评价相结合,并在肯定的同时提出适度的批评和建议等,可以采取共同填写记录表、颁奖发言等方法辅助   进行。

总之,戏剧活动中,教师是 “观察者”“协助者”和“推动者”,学生则是“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只有坚持这一理念,教师在活动中才能做到充当重要却不是居高临下的角色,真正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接纳学生,积极探索更多适宜、丰富的策略去引导学生通过课本剧表演这一载体更透彻地理解文本、促进全面人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胜南.从模仿到重述——浅议教育戏剧视野下的课本剧创作[J].艺术教育,2013(10).

[2]贾飞雪.具身认知理论视野下的教育戏剧[J].语文学刊(教育版),2015(19).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教育戏剧学生能力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优化体育教学方法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教育戏剧团体辅导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教育戏剧在智障学生情绪管理中的运用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