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对策

2019-06-09 08:39刘蓝田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新时代对策大学生

刘蓝田

摘 要 新时代的大学生出生于不平凡的年代,也必将与以往的大学生在心理发展上有所不同。现代教育体系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业上达到一定目标,更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尤其是正值青春期、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他们一方面要适应校园环境上的转变,另一方面又要面临学业上压力变小和自由时间增多而带来的困惑,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就变得尤为重要。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应当摒弃过去的陈旧思想,真正懂得、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更好的协作完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能够顺利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

关键词 新时代 大学生 心理发展特点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现如今,人们热衷于将出生于不同年代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群贴上“XX后”的标签,而在这其中,“90后”是最早引起社会广泛热议的一代,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更是时时刻刻被社会所关注,他们的一切似乎就是90年代的标榜和象征。而正当社会对于90后“评头论足”的热潮还未完全散去,00后已正式“诺曼底登陆”,进入了大学校园。对于90后、00后这两代学生的出现,不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更是让教育行业的工作者们“牵肠挂肚”,他们鲜明的个性特征似乎正是这个新时代背景下最具划时代色彩的产物,而他们具有怎样的心理特点,也值得学校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作为专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只有准确把握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命脉,与历史经验相佐证,与个性特征相结合,才能够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工作,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1 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

1.1行为特点

张宝君认为,90后大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他们渴望独立也表现的过早成熟,但实际上他们依赖心理强,假性成熟。90后的这种行为特征与家庭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90后大学生的父母大多出生于60、70年代,经受过新中国刚成立时的艰难困苦、体验过社会发展初期难以度日的辛酸,加之中国国情的特征之一就是重视血脉关系,因此父母对于孩子的溺爱本就难以抑制,加上父母年轻时受过的各种苦难,使得父母希望能把最好的都奉献给孩子,不希望孩子去经历他们曾经受过的苦难。但与此同时,父母的思想仍然较为封建固执,停留在自己成长经历中的年代,因此与90后这一代的思想一旦交织,易发生各种难以调和的碰撞,这就使得90后大学生极度想要摆脱家庭对于他的束缚和掌控,想要获得自由,但由于长时间依赖于父母的悉心照料,因此难以具有真正独立自主的能力,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成熟。除此之外,90后一代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对于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认知并不充分。由于从小受到家庭成员的过分溺爱,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意识,使得在校园环境中也习惯于显露个人,凡事优先考虑自己,难以有效进行团结协作。

1.2情感特点

90后大学生在情感上普遍具有外冷内热的特征,在公众场合羞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使得他们所表现出的一面和内在真实的一面相差甚远。在这一特点上最直接的印证结果就是大学课堂里常见的“课堂冷漠”。课堂冷漠主要表现为明伤暗伤两个方面,明伤是指逃课现象,而暗伤则是指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听讲,但实际上对教师不予理睬,冷眼旁观教师一个人的“表演”,在教学过程中不给予任何的互动和反馈,只顾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经常使得新手老手尴尬不已。事实上,不仅是课堂上出现的冷漠,90后大学生对于校园之外的日常生活也处处表现冷漠,如频频发生的高校学生高铁霸座、公交车上不给老弱病残让座等各种事件,也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冷漠。而以上的一切很可能是来自于90后大学生的逆反和从众心理。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逆反心理相较于其他年龄阶段则表现的异常突出,他们可能会因为不满学校的管理,或是仅仅想要引起公众关注,因而作出一些一反常态的行为。而这种群体性的沉默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社会心理学家阿希认为,个体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因此,当大多数人都选择沉默,选择用冷漠的外表掩盖内心的热忱时,便时常出现集体冷漠的现象。

1.3思维特点

由于90后大学生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能够接收到来自全球各地的各式各样参差不齐的信息内容,因此即便是对知识研究的深度不够,也都具有一定领域和范围上的广度,因此在思维上是积极活跃的、易于推陈出新的。90后较于70后、80后有着更加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因此也易于创新。但因为这种信息量的接受过于浅显,对于事物没有深入的思考,因此难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容易形成什么都会却学而不精的特点。

1.4认知特点

正如前文中所说的,90后大学生每天通过网上社交媒体等各种线上渠道能够接收到各式各样的海量信息,使得他们什么都会却学而不精,因此对于事物的认知也不够充分和深刻,难以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一切事物。90后大学生通常嫉恶如仇、黑白分明,却容易善恶不分。过少的社会经历和磨难使得他们单纯的如同一张白纸,对于世间事物自認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但这种见解未必是正确的。除此之外,他们在认知上还具有明显的功利倾向,这使得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容易发生偏差,从而趋利避害,以自我为中心。

2 0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

00后大学生在行为特点、情感特点、思维特点、认知特点上似乎是90后大学生的“进阶版本”,自身的优缺点及特点相较于90后而言极其相似并且更加突出,这可能就极大的印证了当前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种趋势和动向。

00后大学生除了在行为、情感、思维、认知上与90后相似并且特点更加鲜明外,还有以下三个鲜明特点:

2.1适应能力不足

00后大学生普遍为独生子女,在当前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无法改变的现状下,造成了他们缺乏独立自主能力的特征。不仅如此,还因社会普遍倡导“起跑线”、“分数至上”等错误的价值观念,使得家长和学生都为之行动,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使得学生在道德品质和自理能力的培养上都有所疏忽。

2.2社会交往能力不足

与90后一代不同的是,00后一代自出生开始,就有了丰富的多媒体、网络资源,各种花样玩法层出不穷,两三岁的孩子还在咿呀学语时平板电脑早已操作的十分熟练乃是常态。因此00后大学生的“低头一族”相较于90后则更加突出。并且,由于00后出生就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各种资源,享受着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丰厚果实,因此难免容易滋生出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和伪成人感,容易沉迷于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自拔,难以与同龄伙伴建立友谊,从而发展人际关系。

2.3认知能力不足

由于00后是坐享其成的一代,也是备受家长溺爱的一代,因此缺乏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除此以外,由于00后大学生在建立自身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过程中,每天都能够接收到各式各样的信息,这会对他们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无法预估或真正控制的。在笔者看来,00后普遍对于新鲜事物过分接受,并将这种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态度当做一种原则和底线,或者可以称为一种“本分”,因为他们时刻都想要彰显和标榜自己的个性特征,因此这种毫无原则的接受可能会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

3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社会方面

为响应国家22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社会体系中的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从而改善公众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心态稳定、人际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社会公共环境,使得社会环境的软文化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学生。社会有关部门不仅要重视心理危机中的人群和精神病患者,还要关注有心理行为问题困扰和心理疾病的人群以及心理健康人群,实现心理健康服务的三级预防全覆盖。除此以外,还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严格把控从业资格的相关考试及证书等,完善学科制度和人才培养,加强规范管理,重视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操作技能。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保障,对心理健康工作者给予人才奖励制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可以充分利用新时代大学生的从众心理,让他们在公众氛围的感召下紧跟时代潮流,重视心理健康。

3.2学校方面

一方面,学校管理层应当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学科,重视教师职责,给予教师一定的空间去施展自己的教学计划,而不是为了学校的教学指标或其他功利目的而让这个学科名存实亡;也不可将这门学科与政治、思想品德等课程混为一谈,或将其他学科、职务的老师作为兼职的心理健康老师,而是应该专职这项工作,并将传授相关知识的活动投入到课堂当中。不仅如此,学校还应该意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意识到当代学生的个性特征,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更加宽松、自由、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这也更加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学科本身的教学目的和原则。学校还应当增加奖励制度,鼓勵教师推陈出新,加强对学科学术上的研究,鼓励教师取得科研成果,从而推动该学科更加长远且更具科学性的发展。

另一方面,学校里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当采取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方法,而不再是一味地照本宣科传授知识,可以将许多心理学中如倾听、干预等多种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中,还可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测试等。如今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学校中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而是成为了国家重视社会支持的课程,因此对于教师的要求也相对较高,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不再局限于既有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能够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挖掘学生的无限潜力,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多种先进手段和技术辅助教学。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活动、比赛,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充分认识自我、结交朋友、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健全发展自我。

3.3家庭方面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不仅仅与他们自身相关,也与他们从小成长的环境不可分割。作为家长,应紧密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充分认识到当前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需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对于孩子教育方法和观念的不足,也真正地认识并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从而逐渐改善对孩子的教养模式。不仅如此,家长本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所密切关注的,只有家长的身心是健康的,才能够给孩子带来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因此家长也应当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学习和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改变以往对于心理健康的不正确看法和态度。

4总结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的关于机枪心理健康服务的要求,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公众的重视,而22部委《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和10部委《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通知》的发布,也预示着心理健康教育行业将走向更加专业化、科学化的道路。因此,要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应该紧密联系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诸多特点,找准契合点,与之相适应,从而更好的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能够在真正进入社会前顺利完成心理成熟的过程,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一代代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

参考文献

[1] 张宝君. 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04): 111-114.

[2] Youssef El Haoussine,王海忠,李志宜.中国独生子女消费行为特征及管理启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56): 202-210.

[3] 杨娟.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21): 121-124.

[4] 周义丁.申论(2010年版)[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47-56.

[5] 朱虹.社会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78-91.

[6] 李凯乐. 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科技风,2019(01).

[7] 王天文.中学校内三级心理辅导模式的探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2004.

[8] 柯颖.实施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的三个方面[J].新课程导学,2011(32): 28-33.

[9] 温金梅.学校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的路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38): 20-22.

[10]    姜巧玲,胡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展与趋势[J].现代大学教育,2011(06): 81-87.

猜你喜欢
新时代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