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探析

2019-06-11 11:55邓君
中国卫生产业 2019年8期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心血管疾病合格率

邓君

[摘要] 目的 探究心血管疾病护理管理的有效方法。方法 从该院2017年1月—2018年8月期间心内科住院治疗患者150例,采取双盲筛选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接受护理风险管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理总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护理风险管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值得学习与借鉴。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护理风险管理;合格率

[中图分类号] R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3(b)-0020-02

心血管疾病治疗过程中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及风险,从而直接影响了护理质量与效率[1]。目前,风险管理模式逐渐运用于护理管理工作中,对护理风险进行了积极防控,确保了日常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基于此,该研究选取心血管疾病患者,对其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并同常规护理进行分组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对象为该院心内科收治的8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均为住院患者,签订了本次研究的同意书。同时,这些患者中并不存在意识障碍、精神混乱、认知缺陷的患者,可对自己的意愿进行正常表述。其中男女比例为85:65,平均年龄为(60.68±4.21)岁。采取双盲筛选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应用数据统计软件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逐一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入院时护理人员将病房环境、相关制度、主治医生进行详细介绍,每天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测量,并加强饮食、用药、心理等方面的指导。观察组则接受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操作为:①组建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心血管护士长为组长,高年资护士为成员,对该科室护理风险进行全面管理,定期检查与反馈,一旦发现问题,讨论制定有效的改进方法。②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基于全程化护理风险管理标准,制定针对性有效的管理制度,对护理发生标准的概率予以有效明确,并注重风险管理的评估。同时,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制定护理登记机制,及时处理护理不良事件,明确护理负责人不同护理类型、原因、过程及其他后果,详细填写护理整改措施。基于护理应急预案,重点分析护理应急过程,整理出护理过程中需重点注意的内容及标准,制定针对性的制度措施予以有效处理,采取科学合理的制度等级予以划分,对实际评估因素予以明确,从而对护理风险进行有效控制。③科学指导用药: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需服用大量的药物,护理人员应对每一种药物的服用剂量、注意事项了如指掌,在服药前认真查看患者相关生理指标是否符合该药物服用的标准。同时,服药前,将每一种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实告知患者。针对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的患者,护理人员应留意服药后的反应,观察是否存在药物相冲的情况。针对输液患者,应合理控制输液速度。④做好风险预防: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不稳定,存在一定的护理风险[2]。因此护理人员应积极预测护理风险,并实施有效的处理措施,例如心力衰竭及心绞痛患者,如果患上便秘,则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所以护理人员应定时指导患者科学排便。针对护理人员难以解决的护理风险,应迅速报告给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并积极配合处理。⑤加强设备管理:心血管疾病需要采用各种医疗设备来检查身体,所以护理人员应注重医疗设备的养护,避免出现器械障碍,影响检查结果。同时,医院应指导护理人员科学使用医疗设备,保证正确操作,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⑥重视环境改善:对整个病区进行细致检查,消除各种安全隐患。例如,对于病区走廊,可安装扶手,并悬挂“防摔”“防倒”等各種标志,以此来有效预防滑倒、摔伤等意外事件的产生。同时,病区应尽量保持安静,定时通风,加强环境的整洁。

1.3  疗效评价

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分别为①优:并未出现任何不良事件及并发症;②良:存在一定的护理风险,及时发现并予以有效解决,并未造成不良事件的出现;③一般:出现了1~2例不良事件;④差:不良事件频繁出现。

1.4  统计方法

该文数据统计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据统计得知,观察组护理合格率为97.33%,对照组为85.33%。两组数据对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3.1  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也逐渐增长[3]。再加上该类疾病较为复杂,病情程度差异较大,死亡率较高,所以临床医患关系尤为紧张。护理是一种高风险职业,如果护理人员并未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机械能操作,则会诱发各种风险。对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进行风险管理,可有效预防各种不良护理实践的产生。心血管内科存在各种风险因素,例如护理人员责任意识较为薄弱,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并未严格遵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并未贯彻执行查对制度及相关医嘱,错输或漏输液体等行为频繁出现,这无疑增加了护理风险发生概率;因未严格按照相关交接班规定,对患者具体病情了解甚少[4];同时,护理人员技术水平及突发状况解决的能力有效,均会导致风险的出现。心血管类疾病患者病情变化快,治疗过程中如果护理人员经验不足,再加上操作技能不娴熟、新技术及新护理方式并未掌握,对于患者而言,则无法获取优质的护理干预。护理实践活动中,一些护理人员对于抢救设备运用不足,对于患者的生命造成了严重威胁。

另外,护理人员同患者及家属之间的交流沟通不足,对患者的具体病情无法动态掌握,告知义务并未真正落到实处,从而诱发了各种风险,护理纠纷事件频繁出现。对于其他风险因素,再加上心血管类疾病患者大多数为老年人,病情变化快,且存在各种并发症,若患者对临床工作抱有较高的期望,治疗过程中一旦出现疏忽,则会引起技术性错误,从而诱发护理纠纷。与此同时,医院设备布局如果不科学,噪声过大等也是护理风险因素之一。

3.2  有效的防控措施

针对护理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有效的防控措施尤为重要[5]。首先,进一步完善护理管理规章制度。医院应注重引导护理人员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严格遵照规章制度操作。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及时将失误情况上报,并采取有效的对策予以控制。例如,可设置护理质量监督小组,对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予以督促与检查。针对各种问题,认真分析,并予以改善。同时,要求科室护理小组应具备较强的团队意识,以此来确保护理工作顺利进行。其次,组织开展护理知识及技能相关培训活动,以此来促使护理人员综合素养的提高。如发放心血管疾病护理常规知识、健康教育等资料给护理人员,要求其认真学习,并定期考核。每月基于科室实际情况开展合适的业务学习活动,认真分析典型病例,相互之间积极探讨。同时,医院购买新仪器与设备,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并要求专科医生重点讲解疾病病理及生理知识、心电图等。在培训过程中,对护理人员常规护理流程、除颤仪、心电监护仪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并基于考核结果进行相应的奖惩。这些做法可有效强化护理人员责任意识,对护理操作进行熟练操作,以此来有效降低风险因素。

再次,护理人员积极同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交流。沟通是和谐护患关系构建的主要途径,是一种基础性护理工作,应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中[6]。护理人员应巧妙地同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采取通俗易懂的话语、亲切的态度,对患者的述说进行耐心倾听,并充分尊重患者的饮食。另外,护理过程中还应有意识地就开展健康教育,一旦发现患者存在不良情绪,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其情绪,促使其积极应对疾病。

最后,对医院环境进行有效优化,可有效避免护理风险的产生。例如,病房内安装扶手,为患者活动提供便捷;为了避免患者摔倒,可在地上铺设一层防滑垫;对于一些危险的物品,应科学放置,避免患者随意触碰,并贴上醒目的标识。病房中定时通风,勤换被褥。

综上所述,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來预防各种风险因素的产生,避免不良护理事件的出现,使得患者获取舒适、精心、有效的护理,护理满意度逐渐提高,且有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构建。所以,护理风险管理方式值得在临床更广泛地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史冬梅,田金萍,许艳玲,等.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4,40(20):2519-2520.

[2]  郑淑梅,曹宏霞,杨秀兰,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住院病人跌倒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89-90.

[3]  江海霞.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3):53-54.

[4]  仇中叶,曹树红,孟宪杰.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2018(1中旬刊):1587.

[5]  张肖红.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21):149.

[6]  唐丽君,张晶,张明明,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科的应用效果[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2):1745-1746.

猜你喜欢
护理风险管理心血管疾病合格率
根因分析法提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合格率
提升眼科机械清洗合格率的护理方法及成效探究
2017年“国抽“建筑装饰材料产品合格率92.2%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胸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护理风险管理对神经外科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皮肤损伤的影响
阿明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