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养不慌张

2019-06-11 10:14
时尚育儿 2019年2期
关键词:辅食母乳奶粉

宝宝的到来给我们的生活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从此,TA的平安成长、营养健康,成为每一位父母最大的心愿。

年轻的爸爸妈妈还没有足够的养育经验,宝宝日常吃喝拉撒睡的各种状况免不了让他们抓狂犯愁。

尤其是第一年的喂养,不管你提前做了多少功课、设想了多少规划、做好了怎样的心理准备,还是会惊讶地发现,这个变化多多的小家伙无时无刻不在挑战你的信心和耐心……

本期特别策划携手4位营养专家,系统地梳理这些问题,寻找它的解决之道。

我们想告诉每一位父母:喂养,不慌张!

策划 本刊编辑部 执行|吴曼 美编|萍萍

“宝宝就要开始喂辅食了,可是我发愁不知道给他做点啥吃的?”

“最近刚给宝宝添加了蛋黄,发现她的脖子附近生出些红点,糟了,难道是鸡蛋过敏?”

“刚出生的儿子老是不停地吃啊吃,婆婆说我的奶不够……”

“他明明吃得不少,拉不少,怎么还是哭?”

“喂养什么时候变成了‘打仗?怎么现在的讲究这么多?”

“微量元素补还是不补,是个问题……”

“生完娃才后悔为什么大学没考医学院!还得是新生儿科,555~”

“朋友告诉我要给宝宝补充维生素D,网上说维生素不能随便补,究竟要怎样?”

“今天朋友较圈看到了一篇文章,感觉我的喂养知识又被颠覆了……”

“宝宝饿不饿,我傻傻分不清。他哭我也哭,好怀疑我能把他喂大吗?!”

“吃多了不行,吃少了也不行,淮能给我一个精准的测量仪器就好了!”

“儿子两天没大便了,保佑他今天能大便!”

“为什么我家熊孩子每天吃饭那么难,营养不良怎么办?”

“宝宝胃口那么小,一顿辅食吃得那么少,营养怎么可能做到均衡呢?”

连线专家团队

王兴国

健康达人,辽宁省营养学会副会长,大连市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知名健康博主。

“如果孩子的飲食和生长出现问题,根源往往在父母这里,而不是在孩子那里,建认先从家长自身和喂养方式上考虑,而不要马上就想到‘缺和‘补。”

顾中一

注册营养师,清华大学医学院硕士,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北京市营养学会理事,微博2018十大影响力健康医疗大V。

“虽然很多食物都可能引起过敏反应,但真正的食物性过敏原却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食物过敏最容易发生于婴儿和儿童,以及家族中有食物过敏史或者免疫功能较弱的孩子。”

盛晓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主任医师,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微量元素研究学会理事会理事。

“营养补充剂种类非常多,这些营养素对宝宝的生长发育确实必不可少,但井不意味着必须额外补充,因为大部分营养素都可以.通过母乳、配方奶、辅食获得。”

刘遂谦

澳大利亚DAA认证注册执业营养师,中国营养学会认证注册营养师,现就职于北京和睦家医院。

“家长应科学认知婴幼儿喂养及食育,不盲从、不偏执、不焦虑、不误导,从身、心双向为宝宝奠定好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块基石。”

喂养宝宝,你因何而慌张?

来自100个宝宝家庭的调查反馈

喂养无小事,所饮所食皆对宝宝的健康状况至关重要。为了帮助爸爸妈妈解决不同的喂养难题,《时尚育儿》面向全国100个拥有0~12个月宝宝的家庭开展了调查,探寻那些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喂养困惑和烦恼,并就排序靠前的7大热点问题请营养专家给予悉心解读。

No.1 “慌张”关键词:母乳不足

妈妈很少感觉到乳房胀,而且宝宝吃奶频繁、吃奶时间长,是母乳不足的表现?

认同的妈妈说:

“女儿月子里,有时候要吃(奶)两三个小时不松口,而且晚上夜醒好几次,我的乳房很少有胀的感觉,女儿吸的时候也没有下奶的感觉,我觉得这些就是母乳不足的表现。”

——山东 雪慧

“我就是这样啊!我家宝宝吃奶次数多,一次要吃一个小时,吃完后睡一会儿就醒,睡得不安稳,醒来后嗷嗷大哭又要吃,乳房要三四个小时才会胀,奶水不足,不能满足宝宝的需求。”

——湖南 周涛

不认同的妈妈说:

“我家宝宝2个多月,我很少胀奶,但是能听见她喝奶咕噜咕噜的,而且宝宝是大胃王,少吃多餐,很快就会饿的。吃奶总是慢悠悠、很享受的小样,特别搞笑。”

——江苏 潘良艳

“月子里宝宝曾经吃奶吃过40分钟以上,吃得乳房都瘪了,开始还以为不够,但后来排便多,体重是增长的,说明奶是够的。”

——山东 张睿

专家说:

母乳量是否充足,不能只看乳房的满胀!

妈妈们都很关心自己的奶水够不够宝宝吃,她们会从自己乳房膨胀感,以及宝宝吸吮的时间长短、频率、声音大小、满足程度等多个方面判断母乳是否充足,但这些比较主观的判断方法并不可靠,尤其对于缺乏经验的新手妈妈而言,参考价值更低。判断母乳是否充足,建议妈妈采用以下更客观的方法,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更靠谱的方法

哺乳后即时观察 在每次哺乳结束之后,观察宝宝的反应:母乳充足的话,宝宝吃奶后满足、安静,能坚持几小时(具体时长看月龄);母乳不足的话,宝宝吃奶后要么安静不下来,要么疲惫不堪入睡。

一日之内观察 主要留意、记录宝宝的排尿次数和尿量,很多时候因为使用纸尿裤,粗心的妈妈不能很好地判断宝宝的尿量。一般情况下,母乳充足的话,宝宝每天应尿湿6~8片尿布或者更多;母乳不足的情况下,宝宝尿量也会不足(纯母乳喂养的宝宝不建议额外喂水)。

一周或一個月内观察 注意称量、记录宝宝的体重,并记录到儿童生长发育曲线图上,看看宝宝的体重增长是不是在正常的区间。母乳充足的宝宝,体重增长也是正常的。如果宝宝体重增长速度过慢,落后于对应的生长发育曲线图,说明妈妈母乳不足,建议改善喂养方式。

No.2 “慌张”关键词:混合喂养

混合喂养时,一顿只能喂一种奶,要么喂母乳要么喂奶粉,否则宝宝不好消化?

认同的妈妈说:

“生完宝宝后上了3个月的班,那3个月宝宝吃过奶粉,混合着母乳,每次大便都有颗粒。从我不上班以后,宝宝就一口奶粉也不吃了,现在大便很正常。”

——黑龙江 苏阳

“网上都是这样说的,不要给宝宝同时喂两种奶,可以这顿喂母乳,下顿再喂奶粉”。

——北京 张可心

“我家宝宝就是混合喂养,我都是先给她吃母乳,母乳不够的时候再给冲奶粉,宝宝没有消化不良,这个可能和她的肠胃有关系。”

——山东 涵涵

“混合喂养的意思不就是母乳和奶粉一起喂吗?宝宝目前10个多月了,母乳不够吃就加了奶粉,没发现问题。”

一安徽 饭饭

专家说:

混合喂养需要根据妈妈和宝宝的实际情况“私人定制”。

混合喂养是非常常见的喂养方式之一。具体怎么喂,妈妈应根据自己和宝宝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混合喂养常见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代授法,即一顿要么喂母乳,要么喂配方奶粉;另一种是补授法,即一顿中先喂母乳,后用配方奶粉补充。这两种方式都是可行的,应根据妈妈和宝宝的实际情况选择。

一般而言,宝宝频繁的吸吮能促进乳汁分泌,所以补授法有助于分泌更多母乳。但很多宝宝可能无法接受哺乳过程中更换不同味道的奶,尤其是在已经吃了一些母乳(半饱不饱)的情况下,所以这种方式有可能(只是有可能,并非一定)导致总奶量的摄入不足。

代授法的优势是方便,因为代授法实际上是减少了妈妈亲自哺乳的次数,特别适合妈妈外出、上班等常见情况。另外,宝宝也可能更愿意接受这种方式,尤其是那些喜欢奶粉味道的宝宝。但这种代授法不利于母乳分泌,还可能(只是有可能,并非一定)导致宝宝喜新厌旧(喜欢吃奶粉,不喜

欢吃母乳)。

因此,混合喂养,特别是添加辅食之后的混合喂养,形式不限,根据宝宝的接受情况选择代授法或补授法都是可以的。关键是要保证宝宝总能量的摄入,同时尽量增加母乳的比例。

No.3

“慌张”关键词:选奶粉

认同的妈妈说:

“都说宝宝6个月以后母乳的铁含量不够了,其实我也不知道对不对,给宝宝多补点(铁)应该没错。”

——上海 梁舒

“带宝宝去打预防针的时候,好像有查过是否缺铁的项目,然后我就会特别在这方面多注意……”

——江苏 程晶晶

“一般情况下我都是选择好吸收的、味道宝宝愿意接受的奶粉,不会特别要求强化铁。可以在宝宝加辅食时,注意添加含铁多的食物。”

——河北 孙秋菊

“奶粉都做的差不多,不用选含铁高的吧7主要是自己没有这方面意识, ‘铁强化具体是什么意思不太清楚。”

——云南 林秋燕

专家说:别忽视“强化铁”这个关键词!

普通奶粉或纯牛奶中的铁含量很低,不能满足小宝宝的生长发育需要。按照国内配方奶粉的有关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儿配方食品GB 10765-2010)的要求,婴儿配方奶粉都要额外添加铁,从这种意义上讲,配方奶粉都是强化铁的。国外进口的婴儿配方奶粉也一样。

当然,不同品牌的配方奶粉铁含量是不同的,有的奶粉添加的铁元素多一点儿,有的少一点儿,其中最低的合铁量是0.42mg(毫克)/1OOkcal(千卡),最高的是1.51mg(毫克)/1OOKcal(千卡)。看看,不同奶粉的含铁量差别还是很大的。

一般来说,正常的宝宝(妈妈在孕期从未发生过缺铁性贫血)出生后4个月之内主要依靠从母体携带的储存铁,给这么大的宝宝选择配方奶粉时不用太在意铁含量的高低,当然,前提必须是强化铁的配方奶粉。但在4个月之后,特别是6个月之后,宝宝体内的储存铁消耗殆尽,应该尽量选择铁含量较高的配方奶粉或者通过辅食补铁。

不论月龄如何,如果妈妈在孕期(尤其是孕中晚期)发生过缺铁性贫血,或者宝宝出生后检查发现患有缺铁性贫血,那么就一定要选铁含量高的配方奶粉喂养。而且,不建议通过合铁补充剂和高铁辅食来补铁。

No.4 “慌张”关键词:辅食添加

给宝宝添加辅食后,营养主要靠辅食了,可以相应地减少一些奶的摄入量?认同的妈妈说:

认同的妈妈说“

“我家宝宝7个多月了,很喜欢吃辅食,每天喂2顿辅食,奶喝得比以前少了。我觉得没关系啊,吃饭好很重要。”

——四川 成成娘

“孩子开始吃辅食了,奶量很自然就减少了,我觉得这是孩子身体和胃口的本能,毕竟胃口是有限的。”

——辽宁 路小奔

不认同的妈妈说:

“都说是‘辅食了,肯定是以奶为主(食)的,我给宝宝喂辅食后,喂奶量一点儿没给减。”

——北京 于蒙

“我觉得宝宝大了,需要的营养虽然多了,但奶的营养价值对他应该是最好的,(奶量)还是不能减少的。”

——河南 张婷婷

专家说:

12月龄内,即使添加辅食,奶摄入优先级高于辅食。

如果单独比较某一种辅食与母乳/配方奶粉的营养价值,没有一种辅食能比得上母乳/配方奶粉,也没有一种辅食可以代替母乳/配方奶粉。对于6个月以内的宝宝,母乳/配方奶粉应作为宝宝营养的唯一来源,换用其他食物(辅食)喂养都是不行的。比如,几乎没有一种辅食可以给小宝宝提供丰富的钙。由此可见,增加辅食量而减少母乳/配方奶粉的摄入量,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当然,随着宝宝一天天的长大,随着辅食种类日益多样、进食量不断增加、营养来源更为丰富,他们不再那么“依赖”于奶类的营养,相比纯母乳(或配方奶粉)的喂养阶段,母乳/配方奶粉的摄入量适当有所减少,也是必然的。

但正常情况下,宝宝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之后,每天母乳/配方奶粉的摄入量不应该明显减少,还应该保持每天700/800mL(早期)或500/600mL(12个月左右时)的奶量。12—24个月时,宝宝每天的母乳/配方奶粉也要保持在600mL或400mL(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中国7~24月龄婴幼儿平衡膳食宝塔》)。

营养专家的 解忧关键词

食物过敏,莫慌张!

开始添加辅食的宝宝,很可能面临一个新的麻烦——食物过敏。尤其是在辅食添加之初,食物过敏成为很多家长非常重视但又容易过度重视的一个问题。宝宝某一天腹泻了可能认为是过敏,身上起红疹了也可能歸因于过敏,甚至打一个喷嚏都担心是过敏反应……我想提醒家长的是,很多时候食物过敏只是背了个锅而已。

食物过敏最易发生于婴儿和儿童

所谓食物过敏,是指人体的免疫系统将摄入食物中的外来抗原物质(主要是一些蛋白质)判定为“入侵者”之后,发动技能(抗体)进行攻击并试图清除的过程。

虽然很多食物都可能引起过敏反应,但真正的食物性过敏原却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食物过敏最容易发生于婴儿和儿童,以及家族中有食物过敏史或者免疫功能较弱的宝宝。

不同的食物致敏性不同,不同的人呈现的过敏反应也不尽相同。虽然在大多数病例里,食物过敏一般只会引起轻微的皮疹、腹泻、呕吐、呼吸道水肿等症状,但严重时也会危及生命。

常见的易致敏食物有牛奶、鸡蛋、大豆、花生、坚果、小麦、鱼类、甲壳类动物(例如虾、蟹)等。此外,一些蔬菜、水果或者具有特殊气味的食物,比如葱、姜、蒜、芥末等,也可能诱发过敏。

食物不耐受≠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本质上是免疫系统参与的问题,其症状常涉及消化道(呕吐.腹泻、腹痛等)、呼吸道(喷嚏、流泪、鼻塞、呼吸困难等)、皮肤(皮疹、荨麻疹、面部肿胀等),乃至全身系统性反应,导致血压降低、意识丧失甚至死亡。而食物不耐受并没有免疫系统的参与,大多是因为酶缺乏(小肠黏膜乳糖酶缺乏引起乳糖不耐受)或者其他食物成分引起的反应,症状通常集中在消化系统,比如腹胀、腹泻、腹痛、产气等等。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不要将食物过敏同湿疹、特应性皮炎或者其他疾病引起的胃肠道反应(比如轮状病毒感染)相混淆。其实,一般单纯的婴幼儿湿疹和食物过敏的关系不大,只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做好局部的皮肤护理即可,除非是全身性的严重皮疹或同时伴有便血、腹泻、腹胀等其他症状时,则需要考虑饮食因素。

不要急于判定并立刻戒食疑似过敏食物

当宝宝身体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时,家长不要急于判定并立刻戒食某些食物。对于可疑的过敏原,要耐心、少量、反复地进行“回避/激发试验”:即如果进食某种食物后出现疑似过敏症状,回避该食物后症状改善或恢复,再次进食时症状再次出现,那么基本上可以认为该种食物是过敏原了。

一些实验室的过敏原检测也可能有一定的帮助。但需要注意的是,实验室检测的食物毕竟有限,不可能查出全部过敏原,且往往只能针对由l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对于非lgE介导的过敏反应则无法检测,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没有什么参考价值。此外,很多显示过敏原阳性的食物并不一定真的会引起过敏症状,还是要以实际进食时的反应为主。

对于纯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原则上母乳妈妈的饮食不需要特别忌口,但如果发现宝宝出现疑似过敏症状与妈妈进食的某种食物明显相关,也可以通过上述试验观察宝宝的反应或者记录后交予专业医生进行判断,如果真的是食物过敏,那么母乳妈妈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回避该种食物,并用一些营养成分接近的食物来代替。

食物过敏,无法根治,重在预防

家长一定很关心食物过敏是否会伴随终生?有无改善措施?遗憾的是,对于食物过敏目前并没有什么根治方法。

在预防方面,一般纯母乳喂养婴儿4—6个月以上有助于预防过敏,在6个月以后开始添加辅食时,做好辅食添加记录,每引入一种新的食物应适应2~3天,密切观察宝宝反应,适应一种食物后再添加其他新的食物。(理论上讲早点给宝宝添加容易过敏的食物可以预防过敏,但务必小心!)

对于确认的过敏原还是要采取回避原则,也可以在数月或数年后再进行少许尝试。幸运的是,随着宝宝逐渐长大、免疫系统逐渐成熟,很多宝宝在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次接触原过敏原时,症状会有所好转或者不再发生过敏了。然而,在警报解除之前,父母一方面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阅读食品标签的习惯,防止给宝宝喂食含有过敏原的食物;另一方面要寻求与过敏原营养成分相近的替代食物,防止营养缺乏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No.5 “慌张”关键词:DHA

DHA有益于脑部发育,要不要给宝宝额外补充一些DHA补充剂?

认同的妈妈说:

“周围的宝妈都是这样做的,我也就跟风了,毕竟现在都说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心里想的是不求赢在起跑线,起码不输太多吧!”

——广东 白春祯

“医院都有推荐,而且我觉得吃点应该是有好处的,只要选专门给宝宝吃的DHA,适度就好。”

——北京 马彦芳

不认同的妈妈说:

“我家宝宝一直纯母乳喂养,我觉得母乳里面营养应该很全的所以没给她额外吃过(DHA)。”

——杭州 丁晓曼

“不是必要的,可吃可不吃,宝宝能吃饭了多吃些鱼更有用,妈妈怀宝宝的那时候也应该多吃点鱼。”

——北京 方蕾

专家说:

母乳是婴儿DHA的主要来源。

宝宝神经系统和视网膜发育是需要DHA的,DHA要么由奶类提供,要么由鱼类(高脂鱼类)辅食提供。

倡导和鼓励母乳喂养,母乳中富含DHA,所以母乳喂养的宝宝的确无须额外补充DHA。而且,建议哺乳妈妈日常饮食中应该多摄入高脂鱼类,并食用富含亚麻酸的亚麻籽油、核桃油等,因为亚麻酸可以部分地转化为DHA。

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应该尽量选择强化DHA的婴儿配方奶粉。DHA不是配方奶粉国家标准中强制添加的营养物质,所以有一些配方奶粉没有添加DHA。如果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食用的食品中没有添加DHA,那么,就要考虑额外补充DHA,包括鱼油或海藻油制剂。

宝宝添加辅食后,应该经常食用高脂鱼类,如三文鱼、鳕鱼、凤尾鱼等,以摄入DHA,还要经常食用富含亚麻酸的核桃油、亚麻籽油等。如果无法做到,那就要考虑额外补充DHA,包括鱼油或海藻油制剂。

虽然目前并没有证据說不补充DHA就会导致宝宝智力发育落后,但DHA的确是神经系统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而且额外补充DHA,只要选择合适的产品,并不会带来健康风险。

No.6 “慌张”关键词:超重肥胖

对于儿童来说,营养过剩、超重肥胖和营养不足都算是营养不良?

认同的妈妈说:

“我同意,是这样的。我的宝宝就比较胖,有人说营养不良,我还不太信,后来体检时儿保医生也这样说。”

——湖南 王婷

“我也是不久前看到一篇文章才知道的,以前都以为营养不良只有条件不好的年代才会发生,现在物质条件这么好,不会的。”

——上海 阿坤粑粑

不认同的妈妈说:

“怎么会?宝宝喝奶或辅食喂得不好,身体缺营养,才可能营养不良的,营养过剩、肥胖怎么可能是营养不良呢?”

——青海 方方

“我家宝贝就是胖一些,身体那么结实,很少生病,不可能是营养不良。等稍微大一点,长个了,就会瘦下来。”

——天津 田小可

专家说:

肥胖和超重属于营养不良。

营养过剩是一个非常笼统、欠准确的说法。实际上,营养过剩主要是能量摄入过剩,尤其是指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摄入过多,导致超重或肥胖。一般来说,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不会过剩的,即使摄入量超过了身体需要,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当然,如果摄入太多,超过可耐受最高摄入量,甚至达到中毒的程度,也是有可能的,但这似乎不应属于营养过剩的范围。

不论如何,宝宝肥胖和超重应该属于营养不良。营养不良这个概念有两层含义,一个是指重要营养素的摄入量不够,也就是营养缺乏/营养不足,比如蛋白质一能量营养不良(表现为消瘦或浮肿等)、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钙缺乏等;另一个是说某些营养素摄入比例失衡,营养不均衡,主要是指脂肪或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导致的超重和肥胖。

最要命的是,超重或肥胖与营养缺乏有可能同时发生在一个宝宝身上。当然,小宝宝的饮食一般都会得到家长的精心照顾,这种“双重营养问题”的情况很少见,但稍大一些的儿童,很容易因为吃了很多“垃圾食品”,比如饮料、甜点、油炸或烘焙等高糖食品或/和高脂肪的食物,而导致又胖又营养不足,家长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营养专家的 解忧关键词

维生素A、D、K,补or不补?

维生素的补充,似乎成了父母心中永远解不开的难题。不同医生的建议、网上的科普、民间的传说……总是让父母们理不清、看不透。面对父母心中一肚子的疑团,我试着来帮大家解解忧。

维生素A,还是从食物中获得吧

维生素A缺乏主要存在于饮食结构不合理的,以及反复感染的人群中。相对而言,维生素A可以通过合理的膳食而获得。

不过,我国妈妈母乳中维生素A的水平确实比较低,目前原因不明。因此,建议哺乳妈妈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动物肝脏、鸡蛋、绿叶蔬菜、橙色水果等。同时,为了保证母乳喂养的宝宝获得足够的维生素A,建议妈妈适量补充维生素A或给宝宝补充维生素A。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在维生素A缺乏的地区,6~12个月的宝宝可一次性补充10万单位的维生素A。

婴儿配方奶粉已强化了维生素A,因此,配方奶喂养的宝宝或以吃配方奶为主的宝宝,可不必再补充维生素A。

从食物中获得各种营养素是最安全的。添加辅食后的宝宝应多进食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每天1个鸡蛋、一周吃1—2次动物肝脏、每天吃绿叶蔬菜,有助于获得足够的维生素A。当然,对于少数反复感染,也就是经常感冒、发烧的宝宝,由于维生素A损失较多,可根据情况短期适量补充。短期补充时可以采用较大的剂量,如每天1000—2000 IU。

维生素D,母乳宝宝需要补

母乳中含有自然均衡的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只要母乳妈妈和宝宝都健康,母乳妈妈有丰富的营养摄取,那么就不需要给宝宝补充这些维生素。但是,母乳中几乎不合维生素D,而钙的含量充足。维生素D的不足可能影响到母乳中钙的吸收,可能造成部分宝宝有缺钙的表现。所以,母乳宝宝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D,而不需要补钙,建议从宝宝出生出院回到家时就开始补充维生素D,每天400 IU。

婴儿配方奶粉中虽然已强化了维生素D,但仍比较低,一般不足以达到每天400 IU。所以,对于配方奶喂养或混合喂养的宝宝,请与医生讨论下维生素D补充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适宜的阳光照射会促进皮肤中维生素D的合成,让宝宝多晒太阳就可以免费获得维生素D。但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受纬度、地域、气候、阳光照射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地区的宝宝不能通过阳光获得所需要的足量维生素D,而且对于皮肤娇嫩的小宝宝而言,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健康也有损害。相比较而言,通过维生素D补充剂来补充,难度小,可靠性高。

维生素A、D要不要一起补?视情况而定

对于维生素A和维生素D,是分开补,还是一起补,需要根据宝宝的生长发育、饮食情况而综合判断。

由维生素A、维生素D过量补充而造成中毒的风险还是比较低的,因此,维生素A、维生素D的补充剂可以由家长自行购买,并给宝宝补充。0~1岁宝宝可耐受的维生素A剂量在每天100001U以上,而维生素D在每天4000 IU以上。

当然,为了保证更安全,家长若长期给宝宝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D,每天的总摄入量不要超过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UL)。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0~1岁宝宝维生素A的最高摄入量是2000『U,维生素D的最高摄入量为800 IU。

如果已经明确宝宝有维生素A、维生素D缺乏而需要加大补充剂量时,必须有医生的指导。

维生素K,有些宝宝需要补

母乳中维生素K的含量较低,不能满足婴儿的需求。足月顺产的宝宝,在母乳喂养的支持下,可以很快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并获得稳定、充足的维生素K来源。但在婴儿正常的肠道菌群建立前,其维生素K的需要可能得不到满足,尤其是新生的剖宫产宝宝开奶延迟或得不到母乳喂养时;还有一些早产宝宝、低出生体重的宝宝,由于生长发育快,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加之不能及时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容易发生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性疾病,严重的可危及宝宝生命。

因此,宝宝出生后就会马上被注射维生素Ki,可有效预防出血性疾病。母乳喂养的宝宝从出生到3月龄,可每日口服维生素Ki25ug,也可采用出生后口服维生素Ki2mg,然后到1周和1个月时再分别口服5mg,共3次。

合格的配方奶粉中添加了足量的维生素Ki,因此,混合喂养的宝宝或人工喂养的宝宝,一般不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K。

最近二十年的研究进一步揭示,在维生素K家族中除了维生素Ki还有维生素K2,维生素K2具有与维生素Ki不同的功能,在维持骨骼健康、血管健康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正吸引着人们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

No.7 “慌张”关键词:压食 挑食

宝宝吃饭不好,头发也长得细黄,说明身体里缺锌,要补?

认同的妈妈说:

“孩子吃饭一向不好,特别挑食,我一直怀疑缺锌,想买来补补,但不知道选哪种好?”

——天津 妮姐姐

“我家宝宝的情况就是这样子,胃口差,头发也比较黄,我就给她吃过,好像是有点儿作用。”

——山西 刘煜

不认同的妈妈说:

“不一定。我家两个孩子都是食欲一直不好,但是去检查并不缺锌:补锌补多了也没有好处的。”

——四川 糖糖

“我的头发天生就软细偏黄,然后宝宝出生之后头发也是偏细黄,宝宝奶奶天天说缺锌要补,后来去医院查了微量元素啥也不缺,看来是遗传。”

——-广东 齐欣然

专家说:

厌食挑食的“锅”,缺锌不背!

妈妈不用担心,但凡饮食正常的孩子(奶类、肉类和蛋类充足)一般是不会缺锌的。宝宝吃饭不好、头发长得细黄,不一定是(很可能不是)缺锌,很可能是由于饮食习惯不好或者父母厨艺差强人意,没能吸引宝宝的食欲或不能满足宝宝的胃口,让宝宝对食物没有兴趣。很多父母常常把宝宝偏食、挑食或者不好好吃饭的原因归结为缺锌,但其实并非如此。父母应该先从自身找原因,是不是在饮食方面以身作则不够?是不是没有给宝宝提供他爱吃的食物?是不是没有耐心引导宝宝喜欢上他该吃的食物?

总之,如果宝宝的饮食和生长出现问题,根源往往在于父母,而不是在于宝宝。建议先从自身的饮食习惯和喂养方式方面查找原因,而不要马上就想到“缺”和“补”。坚持母乳喂养、充足的喂养量、良好的喂养方式,就能够让宝宝获得充足的营养,而不必要额外补充营养剂。

还要提醒父母的一点是,微量元素检测血清锌,并不能判断宝宝是否缺锌:宝宝的发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很多,不能准确反映饮食的营养是否充足。

寻找喂养真谛关注生命早期100 天,让营养“赢”在起跑线

宝宝的喂养因人而异,是需要父母细致观察、不断学习、适时调整的一门学科。父母们需要在喂养宝宝的道路上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去伪存真,找到适合自家宝宝的喂养方案。如何助力父母科学合理地喂养宝宝,使每一位儿童得到健康的生长和发育——这,正是本期特别策划的制作初衷。

你真的知道宝宝的起跑线在哪吗?

很多家长对健康起跑线的认知,还建立在宝宝离开妈妈子宫、发出第一声啼哭的时间节点上。然而,近些年的医学研究证明,真正的起跑线并不始于新生命的降临,而是从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就开始了。生命早期1000天,很大程度地决定了宝宝一生的营养与健康状况。

联合国营养执行委员会早于2006年就正式提出:从妊娠到宝宝出生后2岁间的1000天,是通過营养干预来降低慢性疾病的可塑窗口期,成年期后的超重/肥胖、糖代谢异常、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等,与他们在母体内(胚胎期)及出生店2年间的营养状况存在强关联性。一旦错过这个窗口期,后期再想通过营养或生活方式来修正或逆转,难度很大,某些方面甚至“无力回天”。如何在1000天科学合理地喂养宝宝,使每一位儿童得到健康的生长和发育,是每一位父母应当关注的核心问题。

阶段1:孕期营养,适度但不过度

孕期,是生命早期1000天的第一个阶段。孕妈妈的营养,不仅要满足母体和胎儿的生长发育需求,还要为产后泌乳进行营养储备,营养均衡且食物组成多样化的膳食结构,是胎宝宝生长发育乃至成年后健康的“壁垒”保障。

以很多人普遍关心的“孕期要不要服用微量营养素补充剂”为例。首先,我们并不推崇盲目进补任何补充剂及功能性食品,这极有可能造成部分营养素的叠加强化甚至摄入超标,对母体和胎儿有可能造成不利影响——这是我参与编译营养学专业译著和药典、学习了数百篇循证研究和综述之后得出的结论。结合个人膳食史及孕期营养评估,在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对可能存在饮食不足的营养素进行适量补充,才是正确路径。

分娩后,妈妈要分泌乳汁、哺育婴儿,还要逐步补偿妊娠、分娩产生的营养消耗,对能量及营养素的需要甚至超过孕期。因此,在均衡膳食的基础上,哺乳妈妈每天应比孕前增加80g的鱼、禽、蛋、瘦肉,以保障优质蛋白质及重要矿物质的摄入量(特殊情况下,可用富含优质植物蛋白的大豆及其制品代替);为保证乳汁中的碘、DHA和维生素A的含量,内陆生活的哺乳妈妈膳食应选用碘盐烹调,并适量食些海带、紫菜、鱼、贝类等海产品;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性食坪,如动物肝脏、蛋黄等;并每天摄入400~500mL奶制品,以满足钙的需求。

阶段2:母乳喂养与辅食添加,同等重要

6月龄内婴儿处于1000天机遇窗口期的第二个阶段,营养作为其最重复的环境因素,对生长发育和后续健康持续发挥至关重要的影响。母乳喂养既能提供全面、充足且适量的能量,避免过度喂养,又能提供最适宜的营养素,并促进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平衡,使婴儿获得最佳生长速率及免疫。因此,提倡对6月龄内的婴儿给予纯母乳喂养。

同时,作為临床营养工作者的我们对辅食添加与婴儿期饮食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母乳喂养不分伯仲:宝宝对食物的认知及接纳程度,不仅会决定他们“当下”的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还关系到个人口昧的形成、饮食习惯与心理的培养、饮食结构的建立,进而影响到整个生命期的综合健康与人生质量。

在辅食添加初期,不同气质类型的宝宝对辅食的接受程度和进度会有较大的差异,对于接受程度较慢的宝宝,家长容易单纯归因于宝宝“不爱吃”甚至“挑食”。事实上,妈妈在孕期及哺乳期的口味喜好、对某种(类)食物的挑剔和拒绝情况,都会影响宝宝最初尝试这种(类)食物的顺利程度。而喂养过程中的技巧、方法、情绪、喂养角度、与宝宝的互动等,直接影响宝宝的接受度。例如,若喂养者与宝宝面对面、目光平视,并通过自己“吃”来示范咀嚼、吞咽,将更有助于宝宝接受陌生食物。相反,将宝宝放在大人腿上或抱在怀里、侧面或背后喂宝宝的行为,会让宝宝对递到嘴边的东西无所适从,拒绝张嘴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两三次下来,宝宝还在懵懵的状态,家长已单方认为宝宝“不爱吃”这种食物,最终导致添加的失败。此外,大人对食物的评价与喜恶,同样影响宝宝对食物的选择。例如,素食家庭的宝宝,常有肉类进食不足甚至缺失的现象,进而容易发展为缺铁性贫血、蛋白质营养状况欠佳、消瘦等,以及后续的抗感染能力下降。

猜你喜欢
辅食母乳奶粉
宝宝添加辅食要注意什么
奶粉危机
英国共享母乳引争议
纽约首设“母乳捐赠站”
宝宝添加辅食出现呕吐还能继续吗
奶粉放冰箱对吗
母乳也有标准吗?
奶粉罐上没写的秘密
宝宝第一口辅食先别吃蛋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