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跨界学习“偏好”与创新绩效

2019-06-11 12:11刘霞张亚男
治理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企业创新

刘霞 张亚男

摘要:基于“技术一市场”不确定环境探究跨界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温州制造企业为例,构建影响机制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市场知识和技术知识的跨界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知识吸收能力完全中介技术知识与企业创新绩效,而对市场知识中介效应不显著;在“行业技术一市场竞争”不同情境下,市场知识跨界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呈现不同强度的聚增效应,且表现出市场知识和技术知识跨界学习“偏好”差异。研究指出,在“技术一市场”高度不确定环境下企业需要及时转换跨界学习行为,加强市场知识和技术知识学习的耦合,以显著促进跨界学习的创新效应。该结论能够解释“不跨界等死,跨界找死”的悖论,它可能与企业没有及时转换技术知识的跨界学习而长期“偏好”市场知识的跨界学习有关。

关键词:跨界学习;市场知识;技术知识;环境不确定性;企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19)02-0039-011

一、问题的提出

不确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从外部探讨企业创新绩效及其作用机制。跨界学习作为最具实效的外部知识获取方式,可以及时更新和完善企业现有知识,为企业带来异质性信息,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正如国外学者Rivkin提出,成功的知识创新必须注重对外部知识的搜寻,外部知识创新可以避免市场变化导致的组织内部创新机制失效。企业竞争优势提升在于能否与其他企业进行有效的知识转移。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企业通过与顾客、供应商、政府和竞争对手、研发机构等外部组织建立各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关系,可以帮助企业获得优势互补的资源、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市场知识的跨界学习能够帮助企业深入了解顾客需求,促进企业开发新产品。技术知识跨界学习能够帮助企业快速地从外部获取大量差异性技术知识,从而可能给企业带来新奇想法。

国内外学者在知识获取与企业创新绩效方面进行了大量探讨,较多从知识搜索的角度探究,跨界学习视角研究知识获取和企业创新绩效还相对缺乏;其次,当前研究没有甄别外部知识性质迥异(如市场知识和技术知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差异,从而可能影响企业跨界学习活动的选择和企业创新绩效;最后,在当今“技术一市场”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环境因素是否会影响企业外部知识获取“偏好”,从而影响跨界学习创新效应,这些研究还需进一步明确和检验。企业管理实践表明,企业跨界活动是提高企业创新的“双刃剑”,企业通过学习从外部获取大量的技术、市场信息,但有些企业的绩效并未实现较大改善,出现一种“不跨界等死,跨界找死”的悖论。因此,基于跨界学习揭示外部知识内部化的企业创新机制,甄别不同性质的外部知识(市场知识和技术知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差异,明确不同情境下跨界学习活动的选择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变化和边界是突破企业创新困境提升创新绩效的关键。

本研究力图构建“技术一市场”不确定环境下跨界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模型,探究不同性质知识的跨界学习活动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内部作用机制,探讨“技术一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跨界学习行为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和交互影响,明确其影响效应与作用边界,以期对不同“技术一市场”情境下的企业创新理论和学习理论进行有益补充和完善。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跨界学习的概念界定

跨界学习是指通过跨行业、跨区域、跨时空、跨文化和跨组织等外界学习利用多元素交叉而激发创新。它可以拓展眼界、激发灵感、挖掘潜力、提升能力。Sofka和Grimpe从知识搜索的视角,将跨界学习分为技术知识跨界学习和市场知识跨界学习。技术知识的跨界学习是指超越组织已有技术、经验和知识边界,学习对企业最有利用价值的产品、技术、生产方法和生产工艺等新知识⑨。市场知识的跨界学习是指企业跨越组织在现有市场份额上积累的经验去搜索新的产品设计、细分市场、分销渠道、营销策略以及商业模式等最新市场知识的学习行为。它通过与产业链不同价值主体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知识溢出和知识共享。跨界学习可以为企业带来差异化的外部知识,及时扩充、更新企业现有知识数据库,从而实现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匹配,增强企业动态能力和持续竞争优势。

(二)跨界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

Katila和Ahuja认为跨界技术知识学习能够帮助企业快速地从外部获取大量差异性的技术知识,从而可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新奇想法。Fritsch和Lukas对德国制造企业的研究表明,产品创新主要来自客户,而与供应商的合作可以促进流程改善的创新。李贞,杨洪涛研究发现企业与其上下游之间的学习可以直接影响创新绩效⑧。张方华从市场开发知识、技术研发知识和创新管理知识三种知识获取方式研究,发现以上三种途径的知识获取均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④。马如飞从认知维度和地理维度提出市场知识的跨界搜索与技术知识的跨界搜索均能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市场知识的跨界学习涉及组织现有顾客和竞争边界之外的知识吸收和利用,这给企业提供了除现有技能、知识和经验以外的有关顾客和竞争对手新的异质性信息。市场知识跨界学习能够帮助企业深入了解顾客需求,促进企业成功地开发新产品。在复杂多变环境下,市场知识与技术知识协同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依据上述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a:技术知识的跨界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Hlb:市场知识的跨界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三)跨界学习与吸收能力

企业与外部组织联系程度、企业学习知识努力度和企业员工的构成结构是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同时,企业外部社会资本的构造、联结及理解对其吸收能力水平也会产生重要影响⑩。而网络中企业知识及信息的共享可以提升企业获得知识和信息的吸收能力。同时,技术、信息等知识的學习能够拓宽企业的知识面,从而有利于吸收能力的增强。依据上述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a:技术知识的跨界学习对企业吸收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H2b:市场知识的跨界学习对企业吸收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四)跨界学习、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

企业单纯获取外部知识不能增加新产品的市场绩效,只有将获取的外部知识有效地整合到企业内部才能加强新产品的市场绩效。企业吸收能力在知识获取、组织学习和创新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企业整合内外部知识,提升企业创新绩效。Ja Shen Chen Russell通过定性研究,指出知识的吸收能力不仅有助于企业成功获取外部新知识,促进知识增殖,而且还能在企业内部达到知识分享,提高知识应用于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速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关键作用。秦志华认为外部知识向企业创新绩效转化的过程中,内部沟通和创新激励等组织实践起中介作用。吸收能力在技術机会和创新努力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即吸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创新努力。正如Mariano对西班牙406家制造业企业研究,发现吸收能力在技术机会识别和知识溢出中是一个关键的中间变量,对企业创新绩效起显著的正向影响。依据上述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a: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正向影响

H3b:吸收能力中介技术知识的跨界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

H3c:吸收能力中介市场知识的跨界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

(五)环境不确定性对跨界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影响

环境因素的动态变化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市场紊乱度、客户及其选择变化度、市场竞争度、以及技术紊乱度和进步率。根据Eisingerich和Bell的研究,外部环境主要分为技术变量与市场变量,包括技术进步程度、市场紊乱度和市场竞争度。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程度高,则技术更新快、频率高,市场竞争激烈、变化大。刘帮成研究发现组织任务环境的不确定性调节组织市场知识能力与组织创新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Stock对销售、客服和新产品开发团队的跨界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供应商的适应性、市场竞争强度与市场动态性、技术不确定性均对企业团队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起强化作用。康健分别从技术、市场和竞争三个维度研究不确定性环境对集群企业创新的影响,认为技术动态性负向调节集群企业资源整合能力与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却正向调节集群企业组织重构能力与创新绩效间的关系;而市场动态性正向调节集群企业机会感知能力与创新绩效间的关系,负向调节集群企业资源整合能力与创新绩效间的关系;竞争敌对性正向调节企业机会感知能力与创新绩效间的关系,而负向调节企业资源整合能力与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在高技术不确定性环境中,企业与本地供应商的业务联系密切或者广泛,与异地供应商联系较弱或者精练,可以有效促进企业整体绩效。技术知识跨界学习本身是一种高风险的活动,一般成本比较大。当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时,技术知识跨界学习对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的推动作用较小,而市场知识的跨界学习更能了解顾客对服务的需求,增加学习收益。因此,在技术不确定条件下技术知识跨界学习有利于重构创新能力,而市场知识跨界学习有助于搜索技术机会;在市场不确定性条件下技术知识跨界学习可能会增大市场风险,而市场知识跨界学习有利于及时捕捉市场机会。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a:技术动态性正向调节技术知识跨界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技术环境动态性越高,技术知识跨界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越大。

Hdb:技术动态性正向调节市场知识跨界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技术环境动态性越高,市场知识跨界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越大。

H4c:市场竞争动态性负向调节技术知识跨界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市场竞争环境动态性越高,技术知识跨界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正向影响越小。

Hdd:市场竞争动态性正向调节市场知识跨界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市场竞争动态性越高,市场知识跨界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正向影响越大。

研究表明,行业技术环境的重大变化会加剧市场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变化,二者交互会增大技术知识跨界学习的风险从而可能稀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效应,而市场知识的跨界学习有利于降低成本和捕捉市场机会从而可能聚增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4e:在“行业技术一市场竞争”动态性变化较高环境下,技术知识的跨界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会比较弱。在“行业技术一市场竞争”动态性变化较低环境下,技术知识的跨界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会比较强;

H4f:在“行业技术一市场竞争”动态性变化较高环境下,市场知识的跨界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会比较强;在“行业技术一市场竞争”动态性变化较低环境下,技术知识的跨界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会比较弱;

综合上述研究假设,构建“技术一市场”不确定环境下跨界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框架如图1所示。

三、研究设计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与变量测量

本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首先,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其次,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问卷进行结构效度检验;第三,运用层次回归验证本地学习网络和跨区域学习网络及其关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技术一市场”不确定性环境的调节效应。为保证变量测量的有效性,本研究尽量采用已有成熟量表,并结合研究目的、情境做出适当调整,以保证语境和内容符合管理实践。

因变量:企业创新绩效包括企业创新和效率改进两方面。创新绩效测量借鉴张方华和方刚设计量表,从新产品开发效率、新产品附加值、专利数、运营效率、管理效率等6个题项测量。

自变量:跨界学习测量借鉴Laursen、陈学光、俞红和樊利钧的量表,基于市场知识和技术知识二个维度,从企业与顾客、供应商、渠道商、竞争对手、大学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不同知识主体的交流合作等6个方面进行测量。

中介变量:知识吸收能力量表借鉴陈庆江、窦红宾和王正斌和吴晓波,刘雪锋和胡松翠的研究,从知识获取、知识消化、知识转化、知识利用等4个题项测量。

调节变量:环境不确定性借鉴陈胜男、康健的量表,从行业技术动态性和市场竞争动态性二个维度,选取新行业法规出现频率、行业技术变化越来越难以预测、行业技术变化提供大量机会、企业产品或服务更新频率、对竞争对手活动把握、对消费者喜好和需求把握、企业产品或技术发展速度、经营策略改变频率等8个题项测量。

控制变量:采用企业规模、企业年龄作为控制变量,企业规模用在职员工人数测量,企业年龄用企业成立年限测量。

(二)数据收集

本研究以温州制造企业为样本,主要涉及温州五个工业园区,集中于制鞋业、服装业、机械业、电器业和眼镜业等,调研时间为2016年7月至2016年9月,共发放問卷300份,回收253份,其中有效问卷196份,有效回收率为65.3%。问卷发放与回收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电子邮件随机向企业发放问卷,并由被调查者直接回复。二是由学生组成的问卷调查小组,到工业区随机走访企业,填写完成并统一收回。通过对两类样本的均值t检验,发现两类样本不存在显著差异。有效样本企业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表1描述样本企业的年龄分布、规模分布和所在细分行业分布特征。

四、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

(一)样本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研究在设计中采用已有的成熟量表,并根据预调研中的问题反馈及专家意见进行调整,从而保证问卷用语准确和清晰,整体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对样本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整体量表的a系数均大于0.7,说明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见表2所示)。所有标准化因子载荷量(入)均大于0.55,CR值均大于0.70,AVE的方差均大于0.60,测量项目均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区分效度借鉴Fornell等研究成果,每个变量AVE平方根值远大于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表明区分效度较高(见表3所示)。

(二)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1.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各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3所示,技术知识跨界学习、市场知识跨界学习、知识吸收能力、技术动态性和市场竞争动态性对企业创新绩效均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9**、0.551**,0.580**,0.284**和0.317$**),假设Hla,Hlb,H3a得到初步验证。控制变量企业年龄显著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相关系数为0.196*),企业规模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不显著。

2.回归分析与主效应假设检验

为了进一步明确和检验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在考虑企业年龄和企业规模等控制变量影响下,使用多元层次回归对主要变量和模型进行检验,具体统计分析结果见表4所示。

模型1分析控制变量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模型2、模型3和模型4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中介效应,模型5考察调节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检验技术知识与市场知识的跨界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见模型1)。结果显示,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的跨界学习均显著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且市场知识贡献较大(B技术=0.297,p<0.001.B市场=0.337,p<0.001),Hla、Hlb得到验证;为检验跨界学习、知识吸收能力和企业创新绩效三者的关系及中介效应,分别将知识吸收能力、技术知识跨界学习和市场知识跨界学习纳入模型,见模型2、模型3和模型4。模型2显示,知识吸收能力显著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B吸收=0.584,p<0h001),H3a得到验证;模型3显示,技术知识跨界学习对知识吸收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B技术=0.496,p<0.001),表明技术知识跨界学习可以提升企业知识吸收能力,H2a得到验证。而市场知识跨界学习对知识吸收能力影响不显著,表明市场知识跨界学习不能提升企业知识吸收能力,H2b没有得到验证。模型4显示,知识吸收能力完全中介技术知识跨界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p吸收=0.392,p<0.001;p技术=0.103,p=0.653),而对市场知识跨界学习的中介作用不显著,H3b得到验证,H3e没有得证。

3.二维调节效应检验

为检验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首先考察技术动态性和市场竞争动态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见表4模型5所示,技术动态性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不显著,而市场竞争动态性显著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其次,将技术动态性、市场竞争动态性分别与自变量的交互项纳入模型,见模型6、模型7、模型8和模型9。模型6和模型7显示,技术动态性显著正向调节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的跨界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B技术=0.135,p<0.05;β市环=0.115,p<0.1),H4a,H3b得到验证;模型8和模型9显示,市场竞争动态性对技术知识跨界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不显著(p技环=0.058,p=0.370),而对市场知识跨界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β市环=0.122,p<0.05),H4d得到验证,H4e没有得证。

为直观地表示调节效应,在调节变量均值的基础上取正负各一个标准差,对自变量取最大值与最小值,绘制行业技术动态性和市场竞争动态性调节效应图,见图2、图3和图4所示。

4.三维调节效应检验

实证研究中,技术环境和市场竞争的动态性往往作为两个独立的维度进行研究,而在企业实践中行业技术变化与市场竞争环境常常交互影响,从而影响企业跨界学习活动的选择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与强度。见表4模型10所示,技术动态性、市场竞争动态性与技术知识跨界学习的三维交互为负值但不显著(B=0.024),表明在“行业技术一市场竞争”情境下技术知识的跨界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可能产生稀释效应。而技术动态性、市场竞争动态性与市场知识跨界学习的三维交互为正值,且在0.05%水平下显著(β=0.018*p<0.05),表明在“行业技术一市场竞争”情境下市场知识的跨界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产生聚增效应,见表4模型11所示,H4f得到验证而H4e没有得证。

为了直观表达三维调节效应,本研究以“行业技术一市场竞争”动态性两个变量均值为基础分别取正负各一个标准差,根据高、低程度不同构建“低技术一低市场竞争”,“高技术一低市场竞争”,“低技术一高市场竞争”,“高技术一高市场竞争”四种情境,分别绘制不同情境下市场知识跨界学习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强度变化,见图5所示。

图5显示,市场知识跨界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的强度随着“行业技术一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高技术一低市场竞争”情境下,市场知识跨界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比较强;在“高技术一高市场竞争”情境下,市场知识跨界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比较弱;而在“低技术一高市场竞争”情境下,早期市场知识跨界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大于“高技术一低市场竞争”的情境效应,而随着市场知识的累积学习,它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逐渐低于“高技术一低市场竞争”情境,表明市场知识跨界学习对企业创新的正向效应会随着低技术环境到高技术环境的动态变化而逐渐增强。

5.不同“行业技术一市场竞争”情境下跨界学习的聚增效应与知识偏好差异

分别以“低技术一低市场竞争”,“高技术一低市场竞争”,“低技术一高市场竞争”,“高技术一高市场竞争”四种情境对样本分类,检验市场知识跨界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强度变化,并考察跨界知识学习的“偏好”差异,见图6所示。

四种情境的回归结果显示,市场知识跨界学习对企业创新的正向影响从比较强到比较弱依次为“高技术一低市场竞争”>“低技术一高市场竞争”>“低技术一低市场竞争”>“高技术一高市场竞争”,与三维调节效应图5基本相符。表明市场知识的跨界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随着“行业技术一市场竞争”情境的动态变化呈现不同强度的聚增效应。

从回归结果标准回归系数分析,不同情境下企业创新表现为市场知识和技术知识跨界学习“偏好”差异。在“低技术一低市场竞争”和“低技术一高市场竞争”下,企业创新表现为市场知识跨界学习“偏好”;在“高技术一低市场竞争”和“高技术一高市场竞争”下,企业创新表现为市场知识与技术知识学习相结合的耦合特征,但前者更“偏好”市场知识学习,后者更“偏好”技术知识学习。研究表明在不同“行业技术一市场竞争”情境下,企业需要根据情境变化及时转换市场知识和技术知识的跨界学习活动以显著提升知识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聚增效应。

五、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一)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基于温州196家制造企业样本,考察不确定环境下跨界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和创新效应,并运用多元层次回归进行假设检验。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以下推断:

首先,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的跨界学习均显著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而知识吸收能力完全中介技术知识跨界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这一结论已得到许多学者的理论证实如Masskikotabe)、秦志华的外部知识整合,Ja-ShenChen知识创造,以及马如飞基于跨界搜索的创新研究等。本项研究检验了“技术一市场”不确定环境下我国经济新常态时期技术知识跨界学习的创新机制及其结论适用性。

然而,本项研究并没有证实知识吸收能力对市场知识跨界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的中介效应。这可能与高度不确定环境下市场知识变化迅速,难以内部化沉淀即快速失效有关。这也符合刘帮成关于任务环境不确定性调节市场知识能力与组织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这一结论。本研究认为,知识吸收能力是影响技术知识跨界学习创新效应的决定机制,而市场知识跨界学习的创新效应通过市场学习直接获得或转化,相较于技术知识,市场知识学习具有更快的创新绩效表现。然而它并不能显著促进知识吸收能力,从长期来看市场知识跨界学习不利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其次,行业技术的动态性变化正向调节市场知识和技术知识的跨界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市场竞争动态性正向调节市场知识跨界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而对技术知识跨界学习的调节效应不显著。这一研究结论基本符合Stock技术不确定性条件下跨界行为对企业创新强化的观点,并验证康健、汪铭泉等的部分结论,但有些结论相反,这可能与不同情境条件存在交互作用从而影响研究结论的一致性有关。

本研究基于“技术一市场”环境的交互作用考查跨界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变化。研究发现,市场知识跨界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随着“行业技术一市场竞争”情境的交互变化呈现不同强度的聚增效应,从比较强到比较弱依次为“高技术一低市场竞争”>“低技术一高市场竞争”>“低技术一低市场竞争”>“高技术一高市场竞争”四种程度差异。

第三,不同“行业一市场”情境下,企业创新表现为市场知识和技术知识的跨界学习“偏好”差异。面临“低技术一低市场竞争”和“低技术一高市场竞争”,企业创新表现为市场知识学习“偏好”;面临“高技术一低市场竞争”和“高技术一高市场竞争”,企业创新表现为市场知识与技术知识学习相结合的耦合特征。这一研究结论与常玉,王莉等市场知识与技术知识协同研究相符,但该类研究并没有指出两类知识协同的情境化差异。本研究认为“技术一市场”高度不确定下企业需要转换跨界学习行为,加强市场知识和技术知识学习耦合,以显著促进跨界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聚增效应。

该结论也能够解释,在当今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高技术竞争时代,“不跨界等死,跨界找死”的悖论可能与企业创新没有及时转换跨界学习行为,长期“偏好”市场知识跨界学习有关。

(二)管理启示

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的跨界学习是企业获取外部异质性知识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途径。而拥有较强的知识吸收能力有助于外部知识内部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技术一市场”环境不确定条件下,企业需要根据行业技术和市场竞争动态性变化及时转换跨界学习行为从而提升企业創新的聚增效应。

对于管理实践而言,本研究为不确定性环境下企业跨界学习活动的选择提供了行为指向。首先,倡导企业开展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的跨界学习活动,向竞争对手、行业标杆等学习先进产品技术、生产方法和生产工艺等技术知识,拓展企业自有技术和经验边界。同时,向本市场之外的新顾客、新市场搜索新的产品设计、细分市场、营销策略或商业模式等新市场知识,两种知识耦合有利于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其次,加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建设,建立学习型组织,塑造学习氛围和知识共享机制,加强企业对外部知识的适应性改进、整合、转化与利用,通过知识再运用促进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从而持续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第三,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和智能时代的来临,企业面临从“低技术一低竞争”和“低技术一高竞争”向“高技术一高竞争”情境的转变,需要及时转换知识学习“偏好”,不仅加强市场知识与技术知识跨界学习耦合,更要加强技术知识学习“偏好”,以此提升学习效应。

对于政府而言,需要重视大数据系统建设,及时发布行业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等,以此降低行业技术环境不确定带来的风险;其次,政府要规范行业秩序,减少恶性竞争,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引导并推进企业创新。

尽管本研究就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研究采用截面数据,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还需通过纵向研究进行检验。其次,本研究未考虑企业跨界学习与知识吸收能力之间可能存在知识距离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系统考虑知识距离的调节作用等。

(责任编辑:石洪斌)

猜你喜欢
企业创新
基于企业创新的产业演化升级模式研究
专用性人力资本、治理机制与企业创新
不同行业的企业创新特征实证分析
新常态下吉林市企业创新现状研究
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
企业创新研究文献评述
大型商场摆脱困境的宏观调控与企业创新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务管理研究
实施细胞激活工程与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企业家精神、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