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柬埔寨的华人:文化传承留住乡愁

2019-06-11 06:22梁华邓斯潇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华文柬埔寨华人

梁华 邓斯潇

传承,顾名思义是传递与继承。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今天的世界每天都有新事物诞生,也有一些旧事物永远消逝在时光里。正如作家王蒙所说:“因为有所共鸣与传承,人类才不至于过分地迷失和绕圈子走老路,因为有所区别,人类才会有发展。”在柬埔寨,我们了解到,虽然不少华人已归化柬埔寨国籍,融入当地社会,对祖籍国的联系和感情也逐渐减少和淡薄,但他们仍然认同中华民族的传统,不忘中华民族的“根”。有些东西,即使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们也一直不曾放弃。

几个世纪以来,华人华侨与善良纯朴的柬埔寨人民长期和睦相处,一部分人与当地妇女通婚,长期共同生活。广大华侨以经商为生,安分守己,安居乐业,与当地人民共同度过美好的岁月。但生活并不总是如此波澜不惊。1967年,柬埔寨当局下令封闭了金边所有华文报纸,开始柬埔寨史无前例的排华浪潮,20世纪70~80年代末,由于接連不断的政治动乱和战乱,柬埔寨百业凋敝,以工商业为主的华人深受其害。

但就是在这样暗无天日的阴云笼罩下,不少柬埔寨华人仍然以家教形式私下传授中文,近乎固执地想要保留那一缕乡音,那一个个方块字,即使有可能让他们失去生命。在2018年柬埔寨广西商会中秋聚会上,我们认识了一位第三代华人丁伟安,他已经不知道自己的祖籍具体是在哪个地方,但是他知道自己的祖辈来自中国。“忘记自己的汉字,我们就会像无根浮萍随处漂泊,没有任何归属感。”丁伟安告诉我们,这些是父母告诉他的,小时候他虽然听不懂这些道理,但还是按父母的安排去学中文。“为了不让别人看出来,我们把书本夹在衣服里,偷偷带到地下学习班上,就这样学了几年。”我们不难想象,如果他们被发现私下学中文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境地,但是源于血脉的传承让他们忘记了害怕,他们把中文书本往衣服里一夹,就把恐惧也收了起来,踏上追寻先辈渊源的路途。

经历过颠沛流离,战乱沧桑。如今,经过近40年的休养生息,柬埔寨华人处境得以大幅改善,人口数量已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他们多为第二代至第三、四代的华人,属柬埔寨国籍,主要分布在首都金边市,以及马德望、磅湛、干拉、贡布、茶胶等省。柬埔寨和平以来,华人经济已经从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过渡到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企业为主的新阶段。目前,柬埔寨华人经营的行业领域甚广,涉及房地产(包括酒店、购物中心等)、餐饮、制衣、旅游、银行、传媒以及与国外合资的大型工厂等,其中不乏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并涌现出一批华人企业集团和华人富豪。同时,伴随着柬埔寨华人经济的不断壮大和华侨华人经济地位的日益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也显著提高。

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在柬埔寨华人华侨的心中,有些最本质的东西却一直没变,不断传承着。来到柬埔寨一年后,善良勤劳的钟献就赢得了一位女孩的芳心,而她是广东华侨的后裔。结婚后两人勤勤恳恳,努力经营着家庭和事业,钟献一家现在已经事业有成、幸福美满。不过,在钟献心中一直有个遗憾,在结婚当天,钟献的父母、兄弟姐妹都没能在他身边一起见证,在异国他乡打拼遇到的种种困难都没让这个坚强的男人退缩,但是婚礼时亲人不在身边,不能给生养自己的父母敬上一杯茶,让这个坚强的男人情不自禁流下眼泪。“婚礼上给父母敬茶是中国婚嫁习俗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少了这个,我的婚礼就是不完整的,所以那天我是既高兴也有遗憾。”钟献说,为了弥补这份遗憾,第二年,他就和妻子一起回到九洲江畔的广西陆川老家,给父母敬上一杯迟到的茶。

钟献有3个子女,尽管已经入了柬埔寨国籍,但他们仍然取中文名字,在家里说普通话和粤语,在大年三十晚上,一样和父母守岁。为了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钟献不仅要求他们掌握中文,还把他们送回中国广西南宁学习一年以上,同时在空暇之余带着他们回到祖国游历。

钟献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在金边成立一所属于广西人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广西人的子女后裔可以学习中文,了解弘扬广西人的传统习俗。”钟献介绍,华文教育在柬埔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自20世纪70年代华文学校遭查禁、红色高棉时期华文绝迹后,华文曾一度退出柬埔寨的社会生活,直到1992年下半年,华文才开始逐渐被解禁,华文教育重新开放。

记者来到柬埔寨暹粒省公立中山学校,了解当地的华文教育情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当记者走近一间教室附近时,没有一点点防备,这首千百年来中华儿女传颂了无数遍,寄托着炎黄子孙共同思乡之情的《泊船瓜洲》就闯进了记者的耳朵。看着那二十多名肤色略黑、年龄各异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板一眼认真地诵读诗句,那些侨居海外的华人千百来年遥望故乡,在异国他乡传承中华文化的画面一下子就鲜活起来。或许这些孩子还不能理解诗句中表达的含义,但是随着他们长大,他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轮“明月”:或亲情、或爱情、或友情、或豪情……

“经历过华文教育被查禁后,柬埔寨华人社团重构后最注重的工作就是重振华文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柬埔寨暹粒省公立中山学校校长张勇告诉记者,柬埔寨华人理事总会成立后,立即推动华文学校(以下简称华校)陆续复课。华社领袖不仅慷慨出资购置校舍,派人赴马来西亚取经、请中文教师,还从周边国家收集中文教材,编辑后印刷成书供华校使用。在华人社团的全力主持下,柬埔寨全国各地陆续复办或新办了一批华校,华校按柬埔寨学制采取半天中文、半天柬文(或英文)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从幼儿园一直读到初中,个别华校还开了专修(二年制,相当于高中)课程,不仅接纳了大量华裔子女,而且因就业前景被看好,也吸引了不少柬族、越南族子女入学。中山学校目前就有3000余名学生,在这其中80%的学生都是华侨华人的后裔,当地的华侨华人十分重视后代的中文教育。傍晚时分,记者看到,一些白天上完班的柬埔寨职工络绎不绝地走进这所学校。随着中国和柬埔寨的合作交流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来到柬埔寨。在当地,学习中文渐成流行的风潮。这不仅在于精通汉语能提高他们的收入,更在于中文所蕴藏着的汉文化——那独具的魅力,在吸引着他们。而中山学校培养出的一批批毕业生,已经在柬埔寨的旅游、外贸、金融等行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柬埔寨各华校校名前面一般都冠以“公立”二字,其实此“公”非中国国内彼“公”,中国国内的“公”是指政府主办的学校,这里的“公”一般是指由各地乡团会馆(包括五大会馆、十三宗亲会、各省市柬华理事会)兴办的学校。由于华校没有纳入柬埔寨政府教育体系,各地华校的资金来源、人事关系、教师招聘、硬件购置等都必须由这些乡团会馆协调筹备,中山学校也是如此。“我们做这些不仅没有盈利,很多时候还要倒贴钱进去,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些?”张勇说,“我们就是希望华人的后代永远不要忘了自己来自哪里,不要忘了自己的根。”

柬埔寨首相洪森曾说:“柬埔寨的华人已经成为柬埔寨的一个少数民族,为柬埔寨发展作出贡献,是高棉族人的兄弟姐妹。”今后,华裔华族将成为柬埔寨社会中的主要力量,这是历史进程不可避免的趋势,落地生根,归化融入居住国社会,将是柬埔寨华人必然的归宿。但是,有些溶在血液里、刻在骨子上的东西,柬埔寨华人永远不会忘记,它们将一直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华文柬埔寨华人
柬埔寨·贡布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柬埔寨·金边
《柬埔寨日报》因欠税宣布关停
杭州特产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柬埔寨筹组新航空公司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