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程在艺术高校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2019-06-11 06:30陈衍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体育课改革

陈衍

摘  要:大学体育这门课程是目前艺术高校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有效手段,这些作用不仅表现在体育的技能,培养体育的习惯,更塑造了体育精神等方面。高等艺术院校是以艺术专业为主的综合院校,它培养出的人才不仅是需要有其艺术专项的才能,还要有一定的自身素质。目前艺术类高校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和热情不足,我个人对于艺术类高校体育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艺术高校  体育课  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1(b)-0090-02

大学体育作为大学公共课程的一员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艺术院校教学体系中有着独特的作用。这些作用不仅表现在体育的技能,培养体育的习惯,更塑造了体育精神等方面。高等艺术院校是以艺术专业为主的综合院校,它培养出的人才不仅是需要有其艺术专项的才能,还要有一定的自身素质。良好的自身素质可以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因此保证艺术人才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优势,身体素质极为重要。大学体育这门课程是目前艺术高校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有效手段,目前艺术类高校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和热情不足,我个人对于艺术类高校体育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1  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特征

1.1 思维方式

从事艺术创作者本身的创作行为是通过对外界的观察了解而引发的自身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长期接受艺术专业知识的陶冶和熏陶的艺术专业学生较普通学科高校学生在观察力,思维情感,想象力等更强。艺术类学生往往个人的特性更鲜明,更突出。艺术来源生活,他们在学习艺术知识中更多的创新思想的融入加之敏锐的艺术洞察力,所以他们对社会的观察比较细致。但也正因如此,他们的认识更容易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上,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大多以偏概全,较少从事物的本质上分析问题,缺乏逻辑思维的认识。总之,艺术思想,感性思想强的特点使的高校的学生一贯倾向于对事物作出敏感的审美判断而对价值判断不够敏感,有时抓住事物的外在,形式,细节,而忽略了内在的价值和逻辑的本质。

1.2 社会化程度

藝术高校学生较普通学科高校学生社会化程度较高。艺术高校学生在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累积了丰富的人际关系经验和专业知识获得经验,有部分专业的学生有或多或少的经济收入。这部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较强,人际关系处理经验较丰富,心理素质较好,对自我的社会定位比较明确,在社会中的竞争意识要强于普通学科高校学生。相对的,另一方面,他们又存在着功利心较强,组织性和纪律性较弱。

1.3 专业与公共课态度的区别对待

艺术高校学生普遍热爱自己的本专业,为了以后的自身专业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因此他们在校期间会更努力的加强自己的专业学习。但相对另一方面,他们不能够正确的处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公共课程学习的关系,对于体育和其他公共课程重视度不够。

1.4 文化素质问题

艺术高校学生的文化素质差异较大,对待事物的认知态度和价值观有较大的区别,个别同学对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重视,导致对知识的学习成果较小。

2  大学体育课程问题的分析

2.1 体育课程内容

目前,部分艺术高校还在按高中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进行教学,教学的内容多为篮,排球,武术和田径等项目,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新颖的运动项目出现在人们视野,小球类项目,拓展类项目,搏击操,等等,这些新型运动项目技巧性强,娱乐性丰富,观赏性较高,都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2.2 体育教学地位不合理,对体育认识较弱

艺术高校普遍对体育教学的意识较弱,体育课程在每学期的安排时间不足,更加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补充,使学生对体育运动有某些错误的认识。学生觉得每周在体育课上的运动量足矣,更谈不上课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的运动兴趣低,更难贯彻终身体育这一概念。通过和一些学生访问发现,大部分学生平时的体育运动也仅仅是在一周一次的体育课上,课后运动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大三,大四的学生没有体育课,更不存在运动这一习惯,身体素质下降严重。因为对运动知识的缺乏,学生没有意识到有一个健康身体对自己专业的重要的积极作用。认为体育运动与专业无关的思想不仅仅存在于学生当中,部分专业教师也有相同的观点。经调查发现,专业课拖堂,随意改变专业课上课时间,一些辅导员随意给学生开假条等借口不上体育课的例子屡见不鲜,这种行为甚至得到教师的赞同。专业课教师对体育课的不重视,辅导员的随意,从而误导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学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使得体育教学被忽视,体育课自然得不到重视。

2.3 教学模式单一

艺术高校学生个性较强,而如今大部分的体育教学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实施,有着计划和目标的压力的课堂很难发挥学生自我的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压抑了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性。在体育的成绩的考核中也仅仅是采用考勤和达标,不能够充分的反映学生体育的综合水平,大部分学生觉得体育课的目的仅仅只是考试,达不到让学生主动提高自身体育锻炼的目的。

3  对大学体育课程存在问题的对策方法

3.1 根据学生特点,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

对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做出改变,尽可能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选课。现在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体育课都以选课方式进行体育教学,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可以增强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可以设置一些身体对抗性较少的体育项目。比如,羽毛球,乒乓球等。对于女生设置一些塑形类项目,健美操,瑜伽,搏击操都可以。还可以设置一些益智类或者团体类运动项目,围棋,拓展类体育项目。艺术高校学生,个性较强,接受能力快,有多种选择的体育课程对自己的体育积极性和自我锻炼意识都有增强力。

3.2 体育理论的学习,贯彻终身体育思想

艺术高校不仅在重视体育实践课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体育理论课的巩固。学校在开展体育实践课的同时还要有良好的体育理论课程奠定基础。只有一定的体育理论基础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主动去掌握体育知识,提高自我体育文化素质,体育教学在实践课程上有质的飞跃。对贯彻终身体育这一精神让学生有更好的实施意识,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3.3 组织体育运动项目社团

艺术高校招生范围广,学生来自的区域不同,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较大,体育运动的技术水平差别也较大。普通形式的体育教学方式不足以满足能力不同学生的需要。为了实施个性化培养,学校可以提倡学生在课余时间组织各种体育运动社团。体育运动社团的出现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利于学校更好的掌握学生课下的动态,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运动中更好的展现学生的自信,展示自己的能力。

3.4 培养体育运动的校园氛围

创造艺术体育相结合的校园氛围,结合各专业的艺术特质结合体育运动展开活动,改变从上而下对体育的轻视态度,由学校直接干预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的培养。有组织性,有策略性的进行体育与自身艺术专业相结合的活动,使学生在富有艺术气息的环境中进行体育锻炼,由此增强自我锻炼意识。

参考文献

[1] 孙士杰.艺术类院校体育课存在的弊端及解决方法初探[J].体育世界,2009(18):106-107.

[1] 李东印.艺术院校体育课应与艺术院校的专业相结合[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91(2):150-151.

[3] 廖民松.浅谈艺术院校体育课如何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J].今日南国,2009(15)96-97.

猜你喜欢
体育课改革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体育课上的“意外”
讨厌的理由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
2000—2001年:西藏普兰县巴嘎乡完全小学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