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域理论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2019-06-11 06:30衡阳由文华郭海霞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体质健康大学生策略

衡阳 由文华 郭海霞

摘  要:文章探讨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策略,为高校体育工作改革提供参考,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对目前高校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实践活动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进行研究,寻求借鉴的逻辑耦合。主要结论:借鉴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树立提升实践的多元理念,优化实践中的场域内结构体系,构建立体网络式的提升实践系统,最终实现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  体质健康  场域理论  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1(b)-0208-04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f physic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college sports work.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level is analyzed by mean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Main conclusions: Bourdieu's field theory for reference, set up the  multivariate idea of ascension practice,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practice in the field in system, build the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 of ascension practice system, eventually realize the goal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level of ascens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Field Theory; Strategy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旨在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也是健康理念在顶层设计中的重要体现。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与建设的生力军,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人才资源,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仅是个体责任,也是关系国家民族素质的大事。然而,近几年来多项大数据显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呈现“断崖式”下滑的趋势。因此,如何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成为国家、社会和高校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

1  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实践活动的現状

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体质健康,从《劳卫制》《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到2004年高校实施《国家学生健康标准》测试再到2014年出台《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逐步践行“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这些政策进一步加强高校在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中的责任,引起学生对健康的关注,并且对于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有积极影响。但是,截至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策略来抑制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滑的趋势。

1.1 提升实践思维的单向性

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认为学而优则仕,只有学习成绩优秀学有余力,才能有机会做其他事情。现代教育又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学校普遍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体育教育始终处于边缘地位。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受到高度关注,一些发达地区逐步转变教育理念,将体育考试加入中考或高考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轻视体育的社会现状。但是,对于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仍然存在认识误区。

1.1.1 单向依赖的工作思路

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史实决定了中国人对“强国强种”的需求,同时也造成了学生体质健康对学校的单向依赖。由此追根溯源,中国学校体育被当做强身健体的一种工具,而不是教育,更没有作为促进人身心全面发展的一部分[1]。在这样的单向思维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只有学校,学生提升体质健康水平也只能通过体育课程。因此,高校不得不出演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独角戏”。

此外,在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学校、教师仍然是主体,高校根据体育工作目标,主导学生开展提升体质健康水平的实践。学生始终被动接受,个体感受缺乏关注,个性化的爱好、兴趣以及内心需要没有被充分重视。这种单向的工作思路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提升体质健康水平的积极性,最终带来消极影响。

1.1.2 单一的提升目标

传统意义的提升实践旨在通过实施体育教学和群体活动来增强学生体质,因此,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成为提升实践的唯一目标。提升目标的单向规定造成实践内容的单一,实践措施的陈旧。无论是在体育教学中还是在学生的群体活动中,学生良好的体育素养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养成都没有得到体现。特别是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提升目标中的缺位使得提升实践难以与时俱进。

1.1.3 单向的工作体系

目前,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工作体系仍处于自上而下的单向流动。国家是政策的制定者,拥有规则的解释权。国家的决策是学校办学的导向,影响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学校是政策的执行者,是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导力量。通过制定规范、形成制度、采取措施来干预学生的日常行为,引导学生重视体质健康,并通过营造支持性环境来约束学生的非健康生活或激励学生的健康行为;学生则是政策与措施的实施者,是被管理的对象。学生通过知晓政策,执行制度来形成健康运动的行为习惯。在这个工作体系中,从国家到学校到学生,资本单向流动。国家缺乏对学校执行政策的监督和检查,学校则缺乏对学生健康行为后的反馈。

1.2 提升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2.1 国家现行政策内容陈旧效力不高执行力差

高校体育政策是由国家相关部门或地方政府制定,关于高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规划以及做好高校体育工作的措施、办法和要求,并具有一定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它对高校开展体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现行的政策包括《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等[2]。

这些政策除《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是在2014年制定、修订并发布实施外,其他政策多为21世纪初制定,其内容与当下大学生体质现状和健康目标有差距。另外,这些政策多以文件、通知的形式发布,效力不高。加之没有制定检查评估的细则,导致执行力差。

1.2.2 高校相关的约束性制度少,校园体育活动激励性功能差

高校是执行国家体育政策保障制度落实的关键主体。目前,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的情势下,高校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将工作重心放在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以及提高科研能力上,对学生的体质健康关注力不够。一是存在管理的认识误区,认为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是体育部门或某几个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二是缺乏约束性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办法。例如《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执行两年来,标准中的“学生测试成绩评定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本科毕业生测试成绩得不到50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等要求在部分高校仍然没有落实;三是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多以群体竞赛为载体,学生参与面窄,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效果却不好,激励性功能欠缺。因此,多数学生实际缺乏长期的有规律、适量的体育运动。

1.2.3 大学生在提升实践中没有形成体育运动的惯习

学生是提升体质健康水平的关键主体,第一责任人。可是多数学生对国家政策了解不多,对学校制度把握不够,难以形成积极稳定参加体育锻炼的情感体验。此外,学生受到功利思想影响,对专业教育急功近利,忽视对健康的自我管理。从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大数据中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呈现难以扭转的下滑趋势,特别是耐力、上肢力量、心肺功能等距离良好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单从学生内部寻找原因,一方面学生对健康的概念存在误区,认为“无病即健康”, 关注心理健康强于体质健康,没有确立个体的健康责任,缺乏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大学课余生活丰富多样,课外活动之间存在竞争性,按照趋利性原则,学生会选择轻松不费体力的活动,而放弃体育锻炼。

2  场域理论与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实践活动耦合的内在逻辑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學家布迪厄提出了“场域——惯习”的经典理论。他认为:高度分化的社会是由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小的场域构成,而场域是社会位置间客观关系的集合,每个场域中都有具备场内关系特点的“惯习”[3]。进一步分析,场域是独立的具有相对自主性的并且存在资本斗争的网络或架构,同时,场域之间可以相互关联。惯习则是一整套性情系统,也就是感知、评判和行动的区分图式系统[4]。社会实践活动是基于客观关系形成的,并包含了各种关系的集合。人在场域中实践并在实践中形成惯习,即通过实践将场域中的条件、结构内化为倾向和态度。反之,惯习也会影响实践,影响场域。因此,解决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局限在实践活动本身,应该突破其独立的环境,从不同场域及场域间的联系进行研究。

根据以上理论,在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实践活动中涉及两个重要场域,即国家和高校,通过分析不难发现目前两个场域间互相封闭并矛盾突出,提升实践存在“孤岛问题”。

2.1 提升实践中的重要场域

国家和学校是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实践活动的重要场域。从管理现状来看,这两个场域之间相对封闭,缺乏有机联系,存在“孤岛问题”。国家是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决策主体,对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行宏观指导。但是,政策出台后,国家缺乏监督和检查机制,造成部分政策流于形式。学校是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执行主体,制定具体措施。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缺乏多元化的管理措施,也没有将学生的体质健康纳入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中,更缺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别制定有针对性的提升办法。

2.2 两个场域间的矛盾

国家和学校在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实践中存在利益冲突和资本争夺。一方面,国家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从战略高度制定解决健康问题的整体性方案,是全方位、多层次地维护和保障全民健康,促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总纲领,也是充分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宏观政策。另一方面,高校却基于自身发展考虑,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以“双一流”建设为对照目标,更重视学科发展、专业建设,而忽视体育教育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两个场域在发展愿景上存在分歧和矛盾。

3  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几点策略

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在场域理论的指导下,在国家与学校的场域内,以体质健康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提升措施与策略为依托,通过资本的流动及场域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惯习。在这个实践活动中,国家、学校、学生个体所处的地位不同,掌握的资本有差异,这种不对称的结构关系带来了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动力。

3.1 树立提升实践的多元理念

3.1.1 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工作思路

在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实践中,首先要确立主体多元化的工作思维。只有把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放在关系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升实践才能走出高校,成为和民族素质紧密相连的社会问题,并形成国家和高校两个重要场域。其次,在提升实践中要明确场域的界限,明晰各方主体责任。通过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场域间实现有机联系和相互沟通,最终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根本目标。

3.1.2 规定多元的提升目标

高校体育在提升思维中应该打造多元的工作目标。一是规定浅层次目标,即通过提升实践,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健身保健常识和健身锻炼办法,养成健康生活的好习惯;二是规定深层次目标,即通过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需要,针对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从而实现学生良好的运动素养;三是终极目标,即通过体育教学和群体活动,最终实现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提升,即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

3.2 优化提升实践中场域内的结构体系

3.2.1 明确国家在提升实践中的权责

在提升实践中,国家属于权力场域,能够通过制定政策和规则来影响资本流动。因此,国家制定体育政策要具有计划性、前瞻性和相对稳定性,并具有强制约束和教育激励的双重功能。同时,也要明确国家的责任。国家有责任将资本与资源向体育教育方向调整,引导社会重视体育教育在育人中的作用。

3.2.2 明晰高校在提升实践中的责任

高校虽然不是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独立主体,但承担主要责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是大学生要具有健康体魄。所以,一是高校要确立多元育人的办学理念,将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置于同等地位;二是高校要通过制定执行国家体育政策的具体条例和措施来约束学生,并细化内容,使之易于操作,从而发挥干预作用;三是高校要营造支持性环境来激励学生,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5]。

3.3 构建立体网络式的提升实践系统

3.3.1 加强提升实践中两大场域间的有机联系

要提高提升实践的有效性,形成实践过程的双向循环,信息与资本在国家和高校两个场域间流动,并共同作用于学生。一方面,国家要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并契合学生内在需要来制定或修订政策,配套监督与检查的相关条例以此来督导高校的执行行为;另一方面,高校通过制定规章和采取措施来约束学生或引导学生。因此,这些规章或措施要紧密联系学生个体,并通过形成反馈机制以便作出相应调整。

3.3.2 形成体质健康管理体系的封闭循环

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是提升实践的重要环节,要建立“测试─评价─指导─监测”的封闭循环。按照国家教育部要求,每年高等学校都会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采集数据,进行整理和相关统计。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进行评价和诊断。因此,要充分实现体质健康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一是建立反馈机制,即学生参加测试后,及时知晓测试结果;二是加强跟踪指导,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的测试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健康管理。

3.4 在提升实践中形成学生体育运动的惯习

惯习是一套持续的、可转换的性情倾向系统,它是在场域内与资本相互作用后形成的组织化行为,并具有历史性、生成性和多样性。在国家和高校的场域中,通过制度约束、活动激励和教育引导将体育运动内化为学生的生活态度及惯习。一是学生充分知晓国家体育政策,高校的制度措施,形成参加体育锻炼的压力;二是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养成中被激励,形成参加体育运动的动力。学生在约束性规范和激励性活动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对体育积极乐观的情感体验,将体育作为生活理念、生活惯习,健康生活。

4  结语

因此,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实践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多元理念的指导下,不断优化实践场域的结构体系,明确国家、高校在提升实践中的权能与责任,通过构建立体网络式的提升实践系统,加强系统内场域间的主体联系,并且形成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体系的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养成大学生体育运动的惯习,最终实现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叶茂盛,邱招义.青少年体质之学校体育依赖思维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1):144-149.

[2] 卢伯春,於世海.政策分析视野中的大学生体质健康危机[J].江苏高教,2016(5):134-136.

[3] 韩巧霞,徐国亮.精神信仰层次:“场域——惯习”理论框架内的一种解读[J].海南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4(5):76-82.

[4] 李艳培.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研究综述[J].决策&信息,2008(6):137-138.

[5] 刘鑫爽,徐元玉.大学生体质健康有效管理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4(8):20-21.

猜你喜欢
体质健康大学生策略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影响西安市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分析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