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2019-06-11 06:30储炀周雪华盛倩徐超洲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安徽省

储炀 周雪华 盛倩 徐超洲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情况、传承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分布区域广泛,但传承现状不容乐观。建议采用结合市场,合理开发传统体育产业;融入校園,拉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新局面;利用传媒,拓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区域;全民健身,助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融进群众生活的活态传承路径。

关键词:安徽省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态传承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1(b)-0172-04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谈及他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要认同、尊崇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5000年历史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今的社会发展潮流中受到西方体育文明的冲击、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原有生存环境的变迁等因素影响,出现其生存空间不断萎缩,传承人匮乏等局面,导致多数优秀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濒临失传。因此,以安徽省为点,全面系统地研究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深度剖析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媒过程中面临的瓶颈,运用科学理论与方法创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以期促进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为研究对象,以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项目传承人、当地体育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项目研究的需要,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收集相关研究文献20余篇,查阅安徽省地方志及相关文献资料,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有效分析与利用。

1.2.2 实地考查法

利用节假日期间,组织项目组成员分为三组深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在地(亳州市、黄山市歙县、绩溪县伏岭镇等)进行实地调研,查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走访当地体育管理部门,收集体育非物质文化传承现状的第一手资料。

1.2.3 访谈法

围绕项目研究的主体内容,采用当面交流、电话访问的形式向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当地居民进行访谈,获取研究所需的信息。

2  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情况分析

安徽地处我国中东部,是我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该区域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安徽这一土地上孕育出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历经岁月积淀,流传至今。其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古时流传至今的重要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这些文化形态已深深的扎根于安徽省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之中。目前,我国建立了县级、市级、省级到国家级依次递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主要有国家级、省级两种。在我国已公布认定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安徽宿州市的马戏(埇桥马戏)与亳州市的华佗五禽戏,分别在2008年6月14日与2011年6月10日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第三批收录(见表1)。

至2006年以来,安徽省已公布了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其中第一批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杂技与竞技占2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安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分别占3项、6项、4项、5项(见表2)。

从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区域分布来看,皖南、皖北地区都有分布,区域分布较广,涉及县市较多;从数量上来看,国家级项目偏少;从类型上来看,以武术项目为主。

3  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现状分析

3.1 传承人情况

传承人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肩负者项目传承与弘扬的历史使命,是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传播者。传承人这一角色,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表3可以得知,安徽省被正式列入省级及以上级别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的人员中,国际级项目传承人仅占2人;男性24人,女性1人;60岁及以上人数共17人,占总人数比的68%。总体来说,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员高级别人员偏少,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年龄层次较高。部分项目传承人衔接不上,如东乡武术、三阳打秋千项目的现有传承人都已70多岁的高龄,但在第五批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中未再出现这两个项目的青年传承人。

3.2 传承手段情况

传承方式是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采取的具体形式。通过对传承人进行访谈和实地调查调查得知,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步伐,创新传承模式。如最具代表的是亳州华佗五禽戏,其已全面融入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之中,并在政府、教育部门的支持下每年举办相关赛事。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健康意识逐年增强的社会背景下,多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全民健身,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如徽州武术、华佗五禽戏、六洲棋等。还有多数武术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还在延续曾经师徒传承的旧制,如亳州市的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安庆市枞阳县的东乡武术、阜阳市阜南县五音八卦拳等,但也有部分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立武术学校或传习所进行该项目的传承,如韩荣春于1990年创办肥西南北少林文武学校,在学校教学中传授学生韩氏阴阳双合拳,至今培养学生人数已过万。安徽省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适应社会发展潮流,改革创新传承模式,真正融入新时代人们的生活、生产实践中。

3.3 传承环境情况

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内容,其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积淀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會环境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城镇化致使我国大部分乡镇逐渐成为小型的城市,曾经的自然地理面貌也在发生改变,高速公路、高楼大厦等设施的修建改变了原来的地理面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传承的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如曾经亳州五禽戏的习练场地多为自家屋中的坪院或离家不远的空地,现在多数在城市中央的公园、广场,以及学校的操场等。人文社会环境方面,积极的一面是受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影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作为健身项目吸引更多人群参与,再加上互联网技术发展,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更为快速、广泛的传播途径。消极的一面则是,社会发展全球化,外来文化的冲击。

3.4 政策支持情况

目前,安徽省关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文件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该两部政策文件为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认定、传承人认定做了明确规定,并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积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开展传承活动;提供经费保障;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与利用。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政策文件的颁布与设施,为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与政策支持,极大地推动了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4  新时代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路径

4.1 结合市场,合理开发传统体育产业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方针。其中合理利用就是需要政府与社会积极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使其在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其本身具有的健身、娱乐、经济等价值。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到鼓励地方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大力推广传统体育项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单靠政府扶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难以持续。因此,充分挖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步入市场发展轨道,才能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保持活力。安徽省拥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丰富,其健身、娱乐、观赏价值突出,在乡村游、休闲游等旅游形式蓬勃发展的今天,可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附属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如合肥地区的张氏大洪拳、牛门洪拳、韩氏阴阳双合拳三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融入到环巢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规划中,设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精品路线;黄山地区的叶村叠罗汉、三阳打秋千、徽州武术应以黄山国际登山节为契机同市场演出结合;亳州地区可借鉴湖南湘西地区开展的“鼓文化节”,以华佗五禽戏这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体,设计传统养生文化节。体育类“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必须在不失“真”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切勿为追求经济效益,迎合市场,而丢弃体育类“非遗”项目的本源。

4.2 融入校园,拉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新局面

学校是我们向后辈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的传承范围不断萎缩,传承动力严重不足的尴尬局面,正是因为青年群体对优秀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意义认识不足。因此,必须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融入学校教育,让青年群体客观认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存在。首先,充分挖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与文化价值,编写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校本教材;其次,在教育教学中因遵循“理论传承为根本,实践传承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注重技能与文化的双向传承;同时,要积极营造校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氛围,组织各类表演活动,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魅力展现提供平台。

4.3 利用传媒,拓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区域

网络传媒,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传承区域、加快传承速度、获得有效宣传、提高影响力度最好的利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人们信息获取提供了便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需利用好网络媒体的这一媒介,创新传承与传播模式,扩大传承受众面。具体方式如下:一是利用传统媒体,可在电视、报纸、书刊、广播等媒体上,打造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栏目、增设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报道板块、出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专刊、开设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报道等;二是借助网络媒体,加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政府官方网站的宣传投放,可设立专门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栏,设立视频、照片展示区等;其次,传播的扩展面还可以渗透到手机客户端,开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APP,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更为便捷地传送到群众手中。

4.4 全民健身,助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融进群众生活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体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历史时期,只有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融入到新时代人们的生活之中,才能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效持续发展。政府与体育管理部门应加大传统体育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加强引导社会体育指导员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其次,要大力宣传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健身价值。再次,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积极引入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之中,如设计举办“全民健身之五禽戏功法交流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类)项目技艺交流赛”等。最后,可采取“传承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模式,深入社区推广与普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立培训学习班等。

参考文献

[1] 张媛媛,江小角.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

[2] 徐竹波.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6,32(5):105-108.

[3] 马冬雪.福建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4] 彭思静.湖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1):36-37,42.

[5] 朱双双,蒋健保,陈发栋,等.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脚马项目的活态传承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4,36(6):54-58.

[6] 夏晨晨,李斌,谭镜江,等.湘渝黔边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7,39(6):46-51.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安徽省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川剧活态传承的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