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9-06-11 06:30张建新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大学体育素质心理健康

张建新

摘  要:当代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素质教育进行全面落实。大学体育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在高校中全面开展,它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教育也要着重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实践教学总结经验,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关键词:大学体育  心理健康  教育  素质

中图分类号:G80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1(b)-0238-02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心理健康的定义为没有心理精神疾病或变态,良好适应社会生活,这也意味着完善的人格与心理潜能可以在某些客观条件下发挥最佳的个人情绪状态。当今社会,心理健康已然成为教育领域中的重中之重。体育教育的主要手段是身体锻炼,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体质,改善身心健康,提高健康水平,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对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起着重要作用。

1  体育教育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今社会中,人们患有某些心理精神疾病,如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等症状,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学习、工作环境的改变,都存在很多心理压力。根据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所报告:“在上海市,有1300万人口中,已有75万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症疾病。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在压力下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年轻人,他们多年来一直负担过重,其中,大学生的发病率就高达25%。”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有效的维护身心健康,是对大学生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领域的目的在于要全面地参与体育活动,增强运动水平,身体与心理健康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1]。大学体育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当今大学体育教育不仅仅督促学生强身健体,也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提供了基石。因此引导大学生养成积极主动锻炼身体的习惯,更好地了解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相应技术与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从而促进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加强体育锻炼的意识,为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运动水平为国家培养接提供优秀的人才。

通过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有效改善心理状态,减少不良情绪增加积极性。首先,可将不良的心理情绪转移到体育锻炼上;其次,它可以提高血液循环的速度,释放内啡肽,使他们感到轻松愉快。学生体育锻炼对积极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提高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基础。通过体育锻炼了解运动的快乐,从而坚持选择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自我和促进自我完善,通过体育锻炼,不断提高自信心;学会在体育锻炼中调整自己的状态,并坚定地克服困难;不畏惧与比本身“强大”的伙伴一起锻炼游戏;把握蛮干与勇敢的差异;尽量防止在体育锻炼和其他问题上的心理恐惧;摆脱体育锻炼,学习和生活中的所有困难。

2  体育教育影响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

对意志品质培养来说,它与体育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1917年,毛泽东同志便在“体育之研究”中明确指出:“体育之效,在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情感,因而强意志。” 因此,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素质的好方法。同时,毛泽东同志也在文中指出“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的名言,更好的指出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体育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体育既可培养身体素质教育,还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2]。

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素质和品质。人们普遍认为,体育活动意味着竞争,意味着水平,未达到这一目的就需学生付出辛苦、努力及汗水。体育竞赛的艰辛和激烈是参与者必须承受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锻炼和锻炼自己的意志[3]。故体育教育是为学生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的一种重要的途径。

3  体育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

体育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致力于推动道德、知识、艺术的全面发展及人文系统,并高度重视体育工作。体育精神的核心是‘拼搏与进取,也是推动成功的力量所在。因此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学生在快乐学习和健康生活的基础上成长为道德,智力和艺术发展的优秀人才。

现代学校的教育不仅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也,更是培养学生怎样领会学习与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适应能力,成为身心发展健全的人。

首先,变革体育教育的观念,增加心理健康的课程。在当代社会教育中要对体育教育进行全面认识,体育不但可增强体质,完善其人格,从而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同时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现状。在高校的体育教育中增设心里健康教育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全面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影响因素。它使学生?在锻炼时掌握心理健康护理方法并及时适当地调整心理状态,感受运动的乐趣,在体育锻炼中,学会控制情绪与感受,从而找到最佳情绪状态点。

其次,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心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情绪健康发展。在体育教育中,鼓励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紧张局势,营造积极、快乐、民主、积极、和谐、美好的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用积极情绪感染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学习爱锻炼的热情,消除紧张和恐惧的心理状态。在体育锻炼實践过程中,去感受克服困难后运动带来的乐趣、喜悦与满足感,使学生的学习情绪积极、健康和稳定的发展。

最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谐沟通。体育锻炼既能增强其本质,促进社交互动,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为了促进学生之间人际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发展,体育教学活动的优势得到了促进,鼓励学生相互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体育比赛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们的团队精神,增进学生们的奋进向上的意志力,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处理个人与集体、与他人间的良好关系,同时也积极培养学生间的友好交往关系,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体育教育活动也是如此,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同的是,教育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相宜的目标并对其施以不同形式与内容的教育启发。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素质,减轻心理压力,有助于大学生勇于实践和积极探索的精神状态,增进全面发展的积极意义[4]。

4  结语

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积极参加体育实践活动是释放心理压力的一种方式,让学生的身心得以放松,强健体魄,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同时在有强度的体育运动中,让学生学习到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的精神,为其完成理想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将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结合,不但能够强化学生的内心,同时也提高了综合素养。在帮助学生积极走向社会做准备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在未来的大学教育中,重视体育教育的积极作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实践教学总结经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文星.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5):31-33.

[2] 周建雯,刘海.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多元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3):6-7.

[3] 邢蕾.优化体育课程结构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3):63-64.

[4] 戴锐,曹红玲.“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方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7,275(6):9-13.

猜你喜欢
大学体育素质心理健康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关于大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课程的探讨与分析
“思维引导”法在高职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教学中实践效果
大学体育网络化教学与管理模式探究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