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耕地质量监测分析

2019-06-11 05:31李玉红杨连俊姚海军
安徽农业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肥力德州市

李玉红 杨连俊 姚海军

摘要[目的]通过耕地定位监测点的监测,找到耕地质量和产能变化的特点,探索提升耕地质量方法,增加土地产能,指导农业生产。[方法]对全市范围内建立的监测点取样,监测耕地肥力、耕地环境等因素的变化。[结果]德州市耕地质量整体状况良好,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结论]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的长效机制,保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尤其重要。长期坚持对耕地质量和数量的监测,有利于农产品生产安全和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实现保护耕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耕地质量监测;肥力;耕地环境;德州市

中图分类号S1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9)03-0057-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03.019

近年来,国家对耕地质量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开展耕地质量定位监测和研究,是发展和建立耕地保护理论与制度、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对揭示耕地质量变化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耕地质量监测是掌握耕地质量状况、掌握耕地质量等级现状及演变趋势的重要途径,能及时跟踪发现影响耕地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措施。德州市自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后,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全市范围内系统性的土壤监测工作,檢测到的有关文献也很少,德州市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市,肩负着保持耕地质量健康、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的责任。强化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开展耕地土壤改良、地力培肥与治理修复,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基本掌握当前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制定合理的土壤培肥和优化土壤环境工作方案,进一步增强耕地保护意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生态安全。

为摸清耕地质量家底,分析耕地质量演变规律,德州市土壤肥料工作站从2015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工作,构建了德州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推动了德州市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工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应提供基础保障和安全环境。笔者通过2017年全市监测点布局、监测内容和技术方法,分析全市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及土壤环境健康状况;根据2015—2017年耕地质量监测结果,分析土壤主要养分指标现状与演变趋势、土壤突出问题和培肥改良对策等。

1材料与方法

1.1监测点分布及数量在全市耕地范围内,根据均匀分布、全面覆盖、可比较性原则,在往年布点的相同位置,利用相同的方法,通过GPS定位取样。耕地均匀分布点共472处,覆盖了德州市64.4万hm2耕地范围,样点覆盖了全市高中低产田及小麦、棉花、蔬菜等作物,代表了典型耕地质量状况。监测耕地质量从土壤肥力指标(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农田环境指标(pH和重金属铜、锌、镉、铅、铬、砷、汞)2个方面共13项进行监测[1]。

1.2监测数据的采集依据NY/T1119—2012《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要求,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对各指标进行检测,分析方法见表1。

2结果与分析

2.1耕地肥力情况耕地肥力指标包括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共5项,分级标准参照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评价标准,2017年耕地肥力检测指标平均值如表2所示。

2.2土壤环境情况全市耕地质量监测点472个,pH为6.99~8.01,平均值为7.79。全市土壤整体呈碱性,pH大于7.5的点468个,占98.9%,pH小于7.5的点仅4个,占1.1%。

土壤重金属监测点343个,监测指标包括铜、铅、锌、镉、铬、砷、汞共7项,分级标准参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13),2017年耕地质量环境检测指标平均值如表3所示。

2.3耕地质量总体评价

2.3.1耕地生产能力。2017年全市高产田(按照全国各耕地类型区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粮食单产指标参照表)面积达55万hm2,占耕地的86.23%。德州市是传统的产粮大市,多年来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在80亿kg,小麦单产平均达500 kg以上,玉米单产平均达550 kg以上,在全省乃至全国属较高水平。

2.3.2耕地肥力情况。全市土壤有机质平均为16.18 g/kg、全氮为1.03 g/kg、碱解氮为106 mg/kg、有效磷为32.02 mg/kg、速效钾为215 mg/kg,土壤肥力水平整体较高。近几年培肥地力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民对主要粮棉菜生产田的投入增加,并较注重有机肥的投入和配方施肥。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养分含量分级评价标准,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的点没有,土壤有机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提升土壤有机质是今后提升耕地质量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土壤有效磷含量丰富的点占70%,土壤速效钾含量丰富的点占77.5%,说明土壤中不缺乏磷、钾肥,下一步耕地管理重点是提高土壤有机质,适当控施磷钾肥。

2.4环境质量分析

2.4.1土壤pH变化。土壤pH平均为7.79,碱性土壤。德州市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壤属潮土类,属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类由地下水参与成土过程的土壤类型,土壤呈微碱性[2]。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发现德州市土壤pH为7.9,土壤pH降低的原因:一是近年来秸秆还田数量的增加,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秸秆在分解过程中也产生了生理酸性物质;二是引黄灌溉将部分盐碱类物质排入耕作层以下。因此,建立健全水利设施,实行河、井、沟、渠结合,排、灌、蓄配套,进行合理灌排,调节自然界水分循环,可洗淋排除土壤中的盐分,有利于改良土壤环境质量[3]。

2.4.2重金属污染状况。总体上看,全市耕地中重金属污染均处于一二级状态,无超标点存在。从近几年监测情况来看仍存在污染加重趋势:一是污染工业向农村转移,工业对农业的污染有加重趋势;二是施用不合格肥料加重有关重金属的污染;三是养殖业的添加剂随着有机肥的施用,也是造成土壤污染加重的因素之一;四是农药、除草剂的施用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

2.5耕地质量发展趋势

2.5.1土壤肥力稳步提高。从2015—2017年耕地质量监测数据(表4)来看,全市耕地质量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变化不明显,仍维持在较高水平,速效磷、钾有较大提高,随着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替代等技术的推广,土壤养分趋于平衡,土壤养分供给更加合理[4]。

2.5.2土壤环境改善不明显。随着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土壤生态环境也有所改善,但改良效果不明显。土壤重金属污染无加重趋势,无超标点存在(表5)。

3提升耕地质量的建议

3.1继续增施有机肥,培肥基础地力在全市范围内继续推广秸秆还田、增施优质厮肥和生物有机肥,在培肥地力的同时,防治劣质肥料对土壤的污染[5]。

3.2推广平衡施肥法,合理配置肥料中氮、磷、钾肥比例监测发现,土壤中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磷同时处于丰富或較丰富状态的比例较低,仅占26.93%,这与高产田比重(86.23%)相差59.3百分点。所以稳定粮棉产量,要从平衡氮磷钾肥供给着手,防止施肥上的大小年现象[6]。

3.3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近年来,旱、涝、风、雹等自然灾害每年都会造成农业损失,尤其是旱涝灾害,大部分农田排灌设施不配套,或地势低洼,遇雨排水不畅,遇旱取水不能,造成高产田不能高产,不能稳产[7]。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田间沟、渠、路、桥、井、涵、闸等建设,打造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大力实施深耕改土,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活化熟土层,深埋作物秸秆。每2~3年深耕一遍,既有利于土壤结构的稳定,又有利于提高耕地质量,促进作物生长[8]。

3.4开展规模化经营,改革经营模式从监测情况看,小规模经营不利于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不利于耕地质量的建设。目前耕地有机肥施用面积不到30%,深耕技术应用率不到40%,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面积不到70%,尤其是不同区域间排灌设施不连贯,不能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应用。部分耕地在连年粗放经营、发掘式经营的模式下,质量越来越差[9]。

3.5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的长效机制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是福泽子孙后代、利国利民的千秋伟业。德州市是粮棉菜畜生产大市,是山东省大宗农产品供应功能区,保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尤其重要。同时,德州市是农业大市,农业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目前,全市有耕地60多万hm2,随着农村旧村改造,农村闲置土地被开发,补充到耕地中来。长期坚持对耕地质量和数量的监测,有利于农产品生产安全和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实现保护耕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10]。

参考文献

[1]范书芳.山东省德州市耕地质量监测与建设[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2):44-47.

[2] 王荫槐.土壤肥料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3] 肖建军.平原土壤[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4] 李怀军,刘忠海,曲善功,等.德州市土壤肥力变化及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3):134-137.

[5] 郝建成,刘洪蓬,曲善功,等.德州市秸秆还田对提升耕地地力的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2(10):94-98.

[6] 辛景树,任意,马常宝.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耕地地力[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7] 李建华,孙爱国,张新盟.陵县土壤[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8] 张洪森.齐河土壤[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9] 曲善功,李怀军,郝建成.德州市土壤肥力变化及培肥建议[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6(4):29-31,57.

[10] 梁军,田晓红,马文风,等.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及改良培肥建议[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9):48,52.

猜你喜欢
肥力德州市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构建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德州市雷集镇为例
德州市城市园林绿地土壤现状和改良建议
浙江油-稻轮作土壤肥力与作物产量特征
生物肥力将成为我国土壤修复的主要方式
长期不同施肥对赤红壤稻田区肥力的影响
基于墒权的属性识别模型在采煤废弃地肥力评价中的应用
平凡的岗位 非凡的业绩——记德州市关工委名誉主任蔚立臻
德州市2014年旱灾应对措施与经验分析
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性水稻土综合肥力评价及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