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元素在休闲农业中的营造研究

2019-06-11 05:31闫伟红李冠喜
安徽农业科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项目建设休闲农业

闫伟红 李冠喜

摘要 通过徐福生态园这一案例,从历史传说、历史遗迹、民间文学、文化活动4个方面,分析该项目文化元素的构成以及文化元素在项目建设中的应用,探究如何在景区规划中合理利用文化元素,从而有效整合景区内的文化和生态景观,最终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农业生态园。

关键词 文化要素;休闲农业;农业文化;项目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0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04-0130-06

Abstract Through the case of Xufu Ecological Garde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omposition of cultural element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from four aspects: historical legends, historical relics, folk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explores how to make rational use of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planning of scenic spots, so as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 culture and ecological landscape in the scenic spots and eventually creat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garden with distinc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e.

Key words Cultural elements;Leisure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culture;Project construction

随着城市扩张、环境污染、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绿色”和“生态”的概念日益普及,农旅结合的新型产业形式——休闲农业应运而生。休闲农业是集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于一身,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有休闲、观光、度假等功能的新型农业形式。

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旅游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丰富人民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许多景观千篇一律,没有特色,或者和农村环境完全脱离,或者没有考虑游客的需求一味“农村化”,使得很多休闲农业园区缺少独特的地域文化,同质性竞争严重。休闲农业应以农业为基础,在发展中根据地方特色,与观光、休闲、度假、科普等相结合,将自身文化资源融入农业旅游项目开发中,使旅游功能要素与文化氛围相结合,从而提升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和资源特色,树立自己的文化品牌,塑造旅游形象,实施品牌战略[1]。

广义的文化包括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仅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等[2]。文化元素运用到休闲农业中既能体现文化价值又能产生经济价值,在吸引游客体验农业文化的同时,使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休闲农业中文化元素可以分为:生产生活文化、人文景观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民风文化。生产生活文化是以实物形式保存并流传下来的农耕文化,包括生产工具、耕作方式、生活建筑、农耕服饰等。人文景观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包括历史古迹、古村民宅、当地传说等。饮食文化涉及食源的开发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物的服务与管理,以及与文学艺术、人生境界的联系,包括烹饪技法、菜肴掌故、当地饮食等。民俗文化是产生并传承于民间的、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是在普通人民(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内容广泛,包含岁时民俗、人生礼仪民俗等,而民俗文化旅游则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动[3]。各地由于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的不同已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而要进行旅游开发的文化资源,重要的是利用那些长期以来形成的地方文化间的差异性,即具有本地区特殊性的文化部分,这种差异性越大,就越具有旅游吸引力[4]。

1 文化元素在休闲农业中的体现

1.1 在開发理念中的体现

农业观光园中对文化创意元素的挖掘,使农业旅游活动不流于浅层的观光游览,不拘于表象的旅游资源,而是更能展现农耕文明及中国文化的魅力,因此文化元素的运用应贯穿于休闲农业开发的理念中,使文化创意融入到休闲农业开发的规划中。

首先,休闲农业在开发中应充分保持地域和文化的乡土性特征,建设的景观应具有原真性和本土性,在选用植物品种和进行建筑设计时应保持其乡土性的文化特质。

其次,多样性和整体性相结合。景观设计中要因地制宜地体现多种形态,同时因为景观是由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是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的复杂载体,所以在利用各种景观打造多样景观的同时,还要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整治,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5]。

第三,景观设计中文化元素既要传承又要创意,休闲农业园文化景观不能以展示性、观赏性为唯一功能,而应同时体现人文性、文化性、互动性、参与性、探索性等特征[6]。

1.2 在景点详细设计中的体现

1.2.1 农耕文化景观设计。内容丰富的农耕景观是农业生产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也是人们最能感受到农耕文化的有形载体[7],连片种植可以给游客视觉上的冲击,季节的转换也可以带来不同的色彩感受。同时,现代农耕技术也赋予了农耕文化时代内涵,营造出现代农业景观。在景区的植物配植上,充分考虑该地土壤特点、植物季相更替和色彩搭配,在不同的季节形成不同的景致,同时形成稳定、自然的生态植物群落。另外,用于耕耘、灌溉等方面的农具也是农耕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在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农家屋舍内置农耕器具,在乡间田野拉犁耕地、戴笠锄禾来体现农村的生活方式,使游客在休闲游玩的同时,感受农技、农情、农俗、农事等文化[8]。

1.2.2 科教文化景观设计。把项目地相关联的传说、历史典故、名人传奇、自然特色等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通过高品位的影视作品、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演绎出来,给人以新奇的感受[9]。

1.2.3 地域文化景观设计。中国幅员广阔,各地自然人文差异性较大,而且游客总是有好奇的心理,因此,在休闲农业建设过程中满足游客的这种求异心理,充分挖掘地域特色,通过营造具有文化内涵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形成具有特定主题的景观组合。

1.2.4 体验活动文化设计。在景观设计中根据不同的地形、土壤和不同树种、农作物的观赏价值营造休闲农业景观,在田园气息的休闲环境中,游客可以听天籁、嗅乡土、尝农食,从感官上接触农业生活。体验活动还需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获得独特感受,实现这种体验的方式就是通过游客的切身参与,体验“兴耕耘、植五谷、训兽禽、创编织”的农业生产过程[10]。

2 文化元素在休闲农业中的表达方式

2.1 直接表达 文化元素的直接表达是指没有经过任何的艺术处理,不需要借助任何媒介而直接明了地展现于人们面前的表达手法[11]。在休闲农业的规划与设计中秉承乡土的原真理念,将自然植被、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自然运用,体现本土特色。诸如斗笠、果实、节庆活动之类的农具、农产、农节都可以成为休闲农业中文化景观的设计原型[12]。

2.2 借用象征 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往往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在进行规划和设计时将这些具有特殊文化概念的自然物质借用到园区的雕塑、道路、门楼和纪念品的设计中,使得景观的文化内涵更加耐人寻味。

2.3 浸没式参与 浸没式参与受浸没式戏剧的启示,浸没式戏剧的概念最早起源自英国,它打破传统戏剧演员在台上,观众坐台下的观演方式,演员在表演空间中移动,观众也可采取更自主性的观看方式,甚至参与其中。而且根据观剧视角的不同,剧情也会呈现出相应的不同。在传统的民间节庆设置中,往往将游客当作观众,而这种浸没式参与重新定义了观众和演员空间“观看”的关系,以及演员与叙事的“表演”关系。它打破了表演者在舞台上、观众在舞台下的演出方式,提供了互动式的体验。

3 连云港徐福生态园规划研究

3.1 建设条件分析

3.1.1 交通条件与区位。徐福生态园位于连云港赣榆区金山镇东部,神泉河东侧。金山镇地处苏鲁交界,紧依204国道,242省道,“同三”高速穿境而过,距国际港口连云港港70 km,连云港机场55 km,青岛国际机场200 km,陇海铁路60 km,兖石铁路18 km,金山镇境内有青壮公路、青十公路、石林公路穿过,向南连接县城、连云港市区,向北通往山东(图1)。

3.1.2 自然资源条件。徐福生态园建设在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自然资源丰富、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的怀仁山和泊船山脚下。规划地段山体、坡地、水库并存,地形跌宕起伏,海拔10~93 m,属北亚热带湿润地区,受海洋气候影响,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冬夏较长,春秋较短,年平均气温13.2 ℃,年平均日照2 640 h,年平均降雨量976 mm,年平均无霜期214 d,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

3.1.3 人文条件。园区内历史文化浓厚,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①徐福文化。公元前210年,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童男童女3 000人和百工,携带五谷种子,乘船泛海东渡寻找长生不老之药。金山镇作为徐福故里,具有独特的徐福文化渊源和对徐福文化传承的良好基础。②佛教文化。2010年曾投资3 000万元恢复重建兴会寺,形成强大的聚合效应,提升文化内涵,丰富了文化层次,弘扬了佛教文化。③茶文化。依托徐福茶厂的有机茶生产和制作工艺,融合江苏省金山中等专业学校的茶艺培训、茶艺表演、茶文化展示、茶文化体验。④民间文化。徐福祭祀大典、民间旱船表演、宫廷鼓乐得以良好传承,“徐福东渡传说”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

3.2 建设目标

连云港徐福生态园是以原生态自然环境为平台,以徐福文化为主线,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发展徐福茶、果等关联产品,将徐福生态园打造成为集徐福文化研究、徐福文化传播、民俗体验、休闲观光的基地。

3.3 文化元素构成

3.3.1 歷史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东巡,看到海州湾内出现海市蜃楼,认为是仙人所显,遂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乘楼船入海,寻求长生不死之药。 9年后,泰始皇再次派徐福携带童男童女以及百工巧匠技师、武士、射手500多人,装带五谷种子、粮食、器皿、淡水等,入海去仙山求药,成就了徐福“海上长征第一人”“文明使者第一人”“中国华侨第一人”的称号。1984年经专家考证江苏省赣榆县徐福村是徐福的故乡。

3.3.2 历史遗迹。徐福故里金山镇境内现存徐福祠、碑碣、徐福种药地和因徐福而得名的徐福河等,具有丰富的历史遗存。金山镇是赣榆县出土文物最多的镇,有旧时器时代晚期人类从事劳动生产的石器,新时器时代的石磨棒及石祖、石船锚、汉代画像石、西周简瓦、秦汉瓦当等文物。赣榆区历代县志均有“徐福”的记载,当地宗谱相继传承。据台湾学者彭双松先生统计,日本各地与徐福姓名联系在一起的墓、祠、碑、宫、庙、神庄等遗址有50余处,登陆点20余处,传说故事30余个。这些遗迹与传说虽不全是真实的,但也与史实有所关联。

3.3.3 民间文学。2011年5月,连云港徐福传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福传说在赣榆民间流传由来已久,影响最大的为“徐福东渡的传说”。

3.3.4 文化活动。1990年举办首届徐福节、竖立徐福石雕像,开创了中国兴建徐福人文景观和举办徐福节的创举。目前“徐福传说”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金山镇作为徐福的故里,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徐福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已成功举办了八届“徐福节”,吸引了众多的国际友人和海外的徐氏后人前来拜谒。还开发了大型乐舞《徐福祭典》、仿古京剧表演《徐福东渡》,组织徐福祭祀等活动[13]。

3.4 文化元素在项目建设中的应用

3.4.1 项目建设整体布局。徐福生态园分6个功能区,充分利用了秀美的自然景观,挖掘境内特有的庙、寺、峰、岩、洞、松、石七大景观特色,以及隋唐时期原赣榆县城怀仁县遗址,泊船山(又名“石缆山”,系赣榆八大景观之一)等特色景观,因地制宜,紧密结合,构筑独具山水特色的旅游整体框架。风景区总体上以探访徐福文化、休闲度假、生态体验为核心,满足吃、住、游、购、娱的多种需求。设计中强调两个方面:自然生态——以山、水、茶、林、果相结合,以湿地景观为核心、山地景观为背景、坡地种植为基质的自然生态风貌。文化生态——以历史、风俗、农耕相结合,以徐福文化、茶文化、农耕文化、农家风情、古城遗韵为内核的文化生态景观(图2~3)。

3.4.2 项目功能分区建设。

(1)景区入口。南景区主入口作为景区最重要的出入口,注重展现徐福生态园的整体形象,规划将该出入口与徐福纪念广场、徐福文化论坛、徐福文化表演中心以及徐福庙形成完整的空间序列,以充分展现徐福文化。出入口两侧与树阵组合排列童男童女列像,将游人渐渐带入徐福文化的氛围中,接着以汉制门阙作为景区出入口的标志,门阙两侧布置广场设置入口综合服务中心,满足为游人提供旅游咨询、旅游服务、停车休息等需要。通过空间气氛的营造,构建出徐福生态园独特的文化氛围。

(2)文化体验区。文化体验区是整个徐福生态园的核心景区,充分体现该园区的人文内涵(图4)。该区由徐福文化区和农耕文化区组成。①徐福文化区。该区充分挖掘金山镇的徐福文化,由徐福庙、徐福文化论坛和徐氏宗祠三大部分组成,使得徐福文化得以充分挖掘,形成完整的徐福文化体系。不但通过一系列的艺术手法抒发后人对徐福的追思,而且将徐福东渡历程、生平事迹、后人聚居地得以展现,并设有徐福后裔寻根问祖的祭祖场所,便于游人对徐福文化有更深层的认识和了解。②农耕文化区。因为徐福东渡向日本传播了中国的农耕文明,徐福在日本被尊为“司农耕神”和“医药神”,在徐福庙西侧保留景观风貌极佳的大片农田耕地,以田园风光和农耕文化为主题,形成一个集农业生产、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休闲度假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农耕文化体验区,让游客了解农耕文化发展历史,亲身体验农业耕作,体会耕耘的辛苦,享受收获的喜悦。农耕文化区中设有农展馆、室外农耕文化雕塑等,并开辟部分空间场所用于展现秦代农耕场景,再现当年徐福东渡时所带走的先进农业文明,进一步拓展徐福文化展示的空间载体。

(3)休闲养生区。充分利用水库以及园区的南部林地、谷地、水体所形成的环境幽静的特点,以水库为景观核心,形成一个以康体养生、休闲娱乐和湿地体验为主要功能的特色景区(图5)。①康体养生区。在原始山林中建木质的小屋,所有能源利用太阳能,布置错落有致,富有野趣,供人们在此休闲。充分利用水库的景观,庭院绿化环境极佳,提供会议室、茶吧、酒吧、洗浴、美容美体、水疗、药疗、药薰、人工温泉、矿石浴、臭氧浴、光波浴等室内康疗设施及适量的运动设施。②休闲娱乐区。垂钓中心设有观景台、垂钓长廊、垂钓平台,形成宁静、轻松、亲水的环境景观特色,适合修心养性。③湿地文化区。利用现状大片水面和山谷形成的洼地,因地制宜对其进行整理、利用,或作为湿地,或作为岛景,或连接形成更大的水面,整理水面产生的土方将被堆土形成坡地景观。规划结合湿地景观特点,在原有农田、植被的基础上配置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湿生、水生观赏植物。并通过设置各类形式的湿地景观,形成供人游憩、娱乐的亲水性体验空间。

(4)野趣探险区。充分利用园区中的自然生态和旅游资源,面对青少年市场,在增强人际交往和体能方面利用山地原野开展野外探险活动,开展拓展训练,加大科学内涵,组织夏令营等活动(图6)。在园区怀仁山的右麓野趣探险区,布置一系列如露营地、烧烤、勇敢者探险、水上桥世界、树阵迷宫等活动项目,促进青少年人际交往,增强体能。

(5)茶园景观区。利用园区东南部有机茶园、茶场的现状基础,突出徐福文化和茶文化的结合,以徐福茶文化为内涵,扩大茶园规模,用以展现金山镇本地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包括沁心茶村为主体的建筑群。通过举办一系列与茶文化相关的活动弘扬中国茶文化。营造茶香浓郁、茶文化氛围优良的乡村环境。游人在此可通过参观展览、亲见茶叶生产全过程,全面了解茶文化的含义。为专业人员提供表演茶艺、茶道的场所,展示种茶、采茶等一系列制茶传统工艺。

(6)果林景观区。以果树与陆地花卉相配植,生产和展示多品种的果树和花卉,做到四季有花可赏,有果可摘,增加游客的参与性,将生产和休闲旅游相结合。花卉、果树形成专类园,如枇杷园、梨园、山楂园、柿子园、栗子园、橘园、木瓜园等。园路穿插于花丛、果林中,并设置鲜榨果汁的果吧、休息亭、花架、水池,可供游人驻足休息。

(7)山林景观区。以怀仁山、泊船山山体及山坡为核心构成,旨在恢复、提高植被覆盖率,以适地适树的原则营造山林,形成高绿地率或高覆盖率的核心控制区,并发挥植物的多种功能优势,改善园区的整体视觉景观品质,以最终形成一个以山林生态保育与游赏为主要功能的景区,成为整个风景区的生态景观背景和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8)综合服務区(图7)。利用园区南部现状较好的地形条件、交通条件,以民俗风情街为主体,展现地方民俗风情文化,举行当地节事活动,并布置有特色商业、手工作坊、特色餐饮、会议、度假旅馆以及管理等建筑群落,形成展现地方文化的民俗风情街区,为整个园区提供满足游客各种需求的服务平台。街区空间格局采用具有丰富外部空间的传统步行街道,空间亲切宜人,错落有致,建筑群以颇具汉风的地方民居风格为主,将该区打造成民俗文化的休闲基地,布置有特色餐饮、客栈、传统作坊商业等,并组织举行民俗节庆活动,配以艺术表演营造轻松欢快的节日气氛。同时该地区作为整个园区的旅游接待中心、景区管理中心,提供综合的度假、会议、运动、休闲等综合性旅游接待服务,是生态园区的行政机构所在地。

3.4.3 项目游赏规划。根据生态园的风景资源状况,结合功能分区与景点规划,推荐六大类特色专题游线和丰富的游赏项目,作为生态园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表1)。

4 结语

文化是旅游景区建设中的灵魂,文化进入产业,使文化具有了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将文化的商品属性解放出来,使文化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14]。休闲农业中的文化内涵可以从不同的主题、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传达方式来传递文化信息,最终的目的是要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农业景观。

参考文献

[1] 袁胜军,曾藓雅.上海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发展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9,31(7):56-59.

[2] 戴代新,戴开宇.历史文化景观的再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3] 曹瑞琴.浅议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1(8):219,223.

[4] 任冠文.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广西民族研究,2006(1):177-181.

[5] 孙新旺.生态、节约与传承——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的乡土景观元素[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4):105-109.

[6] 蔣伯诺.文化景观在观光休闲农业园中的营造研究:以舟山市存德堂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3:16.

[7] 王丹.杭州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7):11913-11915,11918.

[8] 马莹,马莉侠,马佳,等.上海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基于文化资源视角[J].上海农业学报,2011,27(4):38-42.

[9] 訾学宁.做好旅游与文化结合大文章[J].中国农垦,2004(3):38-39.

[10] 曾芳芳,朱朝枝.圆:一种解读休闲农业开发理念的文化视角[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2):313-316.

[11] 赵泽澜.农业观光园文化创意及实证研究:以南京市西岗庙山湖农业观光园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24.

[12] 陈宇,姜卫兵.观光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的探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6(6):297-298.

[13] 陈小双,王惊雷.连云港徐福文化资源研究[J].旅游纵览,2016(11):276-277.

[14] 丹增.文化产业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项目建设休闲农业
营口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烟台地区休闲农业营销状况及对策
电网工程项目管理有效性模型构建与研究
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经营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滦平县休闲农业的文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