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贫困地区农牧区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06-11 08:40陈万儒
科学与财富 2019年9期
关键词:昌都普惠金融发展

摘要:民族地区农牧区金融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尤其是边远民族地区,农牧民无法享受到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而重视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的普惠金融战略的提出,给民族贫困地区金融发展注入了活力,带来了机遇。但当下农牧区仍然存在金融机构单一,基础服务设施种类少,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农牧民贷款难,贷款贵等诸多问题,因此,民族贫困地区政府和金融机构应结合普惠金融理念,加强对农牧区经济发展的政策与金融支持力度。

关键词:普惠金融;昌都;发展

一、昌都市概况

昌都,是西藏自治区下辖地级市,地处横断山脉和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位于西藏东部,处在西藏与四川、青海、云南交界的咽喉部位,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经之地,也是“茶马古道”的要地。处在商贸往来的枢纽地位,素有“藏东明珠”的美称。下辖十一县(区),人口约80余万,藏族占95%,是主体民族。总面积为11万平方公里,基本都是山区,山高谷深,地形复杂。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昌都各行各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昌都从封建农奴制社会飞跃到现代文明社会,经济从单一的原始农牧业发展为现代工业、农牧业及第三产业等并举的多元化经济结构。近些年来,昌都市依靠自身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蓝天圣洁产业和旅游业。从2012年三产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来分析,第二、三产业远超一产,2017年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下滑,但是总量还是大幅增加,从数据可以看出第二、三产业支柱作用明显突出,强有力的带动经济发展和合理的产业结构形成,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第三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主要力量,五年来同比增长保持在10%以上,未来有望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如表1)。

二、昌都市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普惠金融这一概念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即无论富人还是穷人,都能享受到金融服务。一个区域金融基础越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就相对越高。

(一)金融机构单一

昌都市目前有6家金融机构,分别为农行、工行、中行、建行、邮储、西藏银行等分支机构。在县(区)里只有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有些临近公路的乡镇零星有农行网点,在偏远的乡镇金融机构仍为“真空”。

(二)金融基础服务设施种类少,覆盖面小

ATM、POS 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前期投入和后期管理、维护费用高。昌都市偏远山区的居民文化程度偏低,思想比较保守,认为钱在手中才踏实,实际操作中也难以熟练掌握银行卡和其他自助设备的使用,农牧区大多是山区或草原距离很远才有一个银行网点和自助设备,因此他们大部分不选择ATM等方式,仍使用现金进行各种交易,导致金融机构成本和效益不成正比,所以部金融机构网点只保留柜台工作人员,并没有布置 ATM机等非现金支付工具,而且金融服务覆盖范围依然有限。

(三)金融机构宣传力度不足

昌都市有11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是距离自治区首府拉萨最远的地级市,且辖内多山区,人口分散,有些乡镇较远的地区交通处于闭塞状态。金融机构进行金融知识宣传时,出于成本和效率等方面的考虑,一般会选择人口相对比较集中的乡镇,而不会选择地区偏远、人口分散的乡镇,导致宣传存在不全面、不到位的问题。由于偏远农村地区进行宣传时金融专业人员难以到达,主要以乡镇干部和驻村干部为主,所以相比较城镇而言宣传方式和宣传知识不到位;加之人员有限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在宣传时出现了“应付差事”的情况,并没有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

(四)信用體系建设不完善,金融机构“放款难”

国家为了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农牧民惠农金融政策,这些政策典型的特点是对金融机构来说低收益、高风险,而金融机构本身以盈利为目的,在执行惠农政策时便需要承受比普通贷款政策更大的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在发放惠农贷款时了解农民的信用信息尤为重要。但是,昌都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并不完善。农牧区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建立信用档案,农户信用信息严重不足,信用体系建设薄弱。而金融机构在给农户发放贷款时,除了从客观上考虑村小组的信用档案,还需要主观上判断借款人能否按合同规定使用贷使用贷款投资项目的风险程度、是否能按时还本付息等因素。客观条件无法满足,即使金融机构想贷款给农户,也会因为信用档案的不足而无法发放贷款,出现“放款难”的现象。

(五)农户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

随着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意义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经无法满足农牧区地区的发展需要,随着资源保护的要求,农牧民需要转变原有的散养式养殖模式,规模发展养殖业、扩大生产农产品、购买生产机具、应付天灾人祸、婚丧嫁娶等,这些生产性和生活性活动都使农牧民产生了极大的借贷需求。但是农牧区缺少传统意义上的抵押品,农村房屋不可以做抵押,大多数情况下又难以找到符合条件的担保人,使得农户的贷款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影响农牧区经济金融发展。

(六)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人均拥有量少,长效服务机制薄弱

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作为人民银行开展的一项便民惠农工程,旨在解决偏远农村地区存取现金难的问题,有些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降低成本而选择不在农村地区开展助农服务。在昌都市内,国有农、建、工行和邮储都可以办理助农取款服务,其中工商银行在综合考虑成本、收益、风险等因素后,目前没有设置助农取款服务点。农行、邮储虽设了服务点,但数量极少。每万农牧区人口拥有的助农取款服务点数一直在5~10个之间徘徊,且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人均拥有量极少,很难满足农牧民的需要。

三、昌都农牧区普惠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政策引导,发挥政府协调作用

加强昌都市普惠金融政策引领,构筑开放的农村金融市场,营造良好的普惠金融氛围。一是政府和银行要科学制定市域金融业发展规划,建立全市普惠金融激励机制,加强金融机构对农牧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二是搭建良好的金融机构和农牧民的互动平台,促进政府、银行和农户的信息对接。三是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壮大昌都市旅游特色经济,带动昌都市农牧民发展,优化昌都市金融发展环境,为昌都市普惠金融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金融服务范围

一是扩大金融网点建设,昌都市普惠金融发展与金融网点的建设息息相关,近年来金融机构网点数对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贡献比较大,所以扩大金融网点很有必要。可以放宽政策,鼓励新型金融机构在农村设立网点,如地方性银行等。这些新型金融机构规模小、灵活性强,鼓励其发展可以缓解当前农牧区金融网点单一和覆盖范围小的压力,与此同时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在农牧区设置24h自助银行,实现在低成本的基础上扩大金融服务网点。二是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完善自身的基础设施,开办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业务,提高支付服务能力,满足农牧民的金融需求。

(三)加强宣传教育,建立长期联合宣传机制

发挥人民银行主导作用,建立长期联合宣传机制,积极发动各金融机构联合宣传,深入城镇和偏远山区,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活动,送金融知识下乡,填补农牧区金融知识空白。首先在时间上可以选取传统节日、节假日等人员集中的时间段,最大限度地保证宣传覆盖范围的广度。其次在形式上可以采取新颖、有趣的方式进行宣传。传统的宣传方式多以发放宣传页、横幅展示、滚动字幕等为主,金融机构可以在传统的宣传方式上加以创新,例如开展金融知识有奖竞猜等活动,充分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保证宣传的效果。最后宣传内容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在农牧区开展宣传应侧重对惠农政策、农牧民特色服务产品、非现金支付方式的优点及使用方法、信贷审批流程和有关要求等与农牧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提高农牧民的金融实践能力,保证宣传的深度。

(四)借科技创新助推普惠金融体系升级

国务院发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中强调,“积极引导各类普惠金融服務主体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延伸服务半径,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昌都市内金融机构可以借助金融科技,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降低普惠金融服务成本和风险,为普惠金融构建开放协作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推动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靖,胡国辉.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金融论坛,2013(6):31-36.

[2]郑燕冰,周敏.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探索[J]. 福建金融,2015(12)

[3]齐曼,宋淑芳.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探讨[J]. 经济研究导刊,2016(20)

[4]李创,吴国清.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思路探究[J].西南金融,2018(6).

[5]张玲,李倩,秦伟,等.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金融扶贫的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7,45(11).

[6]刘娜.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安徽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嘉兴学院学报,2016,28(5).

作者简介:陈万儒,男,甘肃靖远,汉族,研究生,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区域发展经济学.

猜你喜欢
昌都普惠金融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论昌都“卓舞”音乐特征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欠发达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普惠金融浅析
昌都市灌溉地麦类作物增产栽培技术
昌都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变化特征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昌都警备区第九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