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思亮:趣头条要“上攻”

2019-06-11 07:29小白不菜
互联网经济 2019年5期
关键词:头条营收电商

小白不菜

在趣头条创始团队的心里已经有了一张更大的路线图,除了更多品类的产品外,就连趣头条本身,也要持续推进两方面工作:一手是运营上持续铺开,另一手就是产品上做好“上攻”准备。

1月11日这一天,趣头条创始人谭思亮又坐了最早一班飞机从上海赶往北京。

谭思亮是个很不爱在异地过夜的人,总是追求效率的最大化,例如赶早班飞机出差,开一天会,然后再坐当天最后一班飞机半夜回家,已是家常便饭。当然,他也开玩笑说:“在飞机上睡一觉是比较舒服的。”

现在的谭思亮比趣头条上市之前更忙,忙着巩固已有份额的下沉市场,忙着开拓创新业务,更要忙着迭代趣头条的内容体系——那些以往被认为太过阳春白雪的内容,他却觉得在未来将大有用武之地,读者在成长,今天的口味不同于昨日,今天的需求也遠远比昨天更挑剔。

就是这样一个对自己高要求的CEO,对趣头条的员工要求也很严格。在谭思亮看来,趣头条能够给员工最有价值的回报并不是物质上的,而是在他高要求下的能力跃升。

或许正是这样的行事风格让趣头条不断创造奇迹,创造了趣头条速度:先是成立两年多就完成上市——比拼多多还少了半年。接着,趣头条孵化的一款小说APP米读上线半年后就达到了500万DAU(日活用户数),位列行业第三,震惊了不少人。

如果米读按照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要不了多久或许能成为行业第一,但在这之前,米读必须超过排在它之前的掌阅和阅文旗下的QQ阅读。

事实上,米读也只是“一步棋”,在趣头条创始团队的心里已经有了一张更大的路线图,除了更多品类的产品外,就连趣头条本身,也要持续推进两方面工作:一手是运营上持续铺开,另一手就是产品上做好“上攻”准备。因为,五环外的“下里巴人”也在成长,未来他们也会有对五环内“阳春白雪”的需求。

“米读”来袭

2018年结束,让趣头条团队开心的其实不仅是趣头条本身的快速发展,还有趣头条孵化了半年多的新产品“米读”的DAU也已跃过500万。

乍一看“米读”这个名字,会让人有个“这又是小米生态链产品”的想法——甚至趣头条的投资人也这样问过谭思亮,然而,并不是!

在2018年下半年,趣头条做了一次战略调整,决定把公司80%的精力用在主要业务上,剩下20%用来开发新的业务和产品。

出乎外界意料的是,趣头条并没有急迫地去做风口浪尖上的短视频、直播,而是开发了小说APP米读,与现在市场上所有小说APP最大的不同就是,米读完全免费!

在网文这个领域,向个人收费已经成了行业通行的做法,而米读则是让读者看广告,当然,读者也可以选择跳过不看。值得注意的是,米读的账号虽然与趣头条打通,但却没有延用趣头条的积分激励模式。

据悉,2013年时曾经在盛大工作的谭思亮,早就有了这个想法,他的逻辑很简单,长久以来,免费的市场规模一般是付费市场的十倍,在小说这个单品领域,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则。

问题来了,作为一个内容平台,米读小说的发展也需要聚集更多的作者生产内容,那么刚起步的它是否也要花巨资签下知名大神级作者,甚至买下高价IP?

趣头条选择的切入点与行业一贯的玩法又大相径庭。

在趣头条看来,并不是所有读者都看“大神”,他们也需要“爽文”。举个例子,读者如果想看宫斗,你就给他宫斗,至于是不是《甄嬛传》其实并不重要。大多读者对头部作者的敏感度并不高,主要就是看故事。

基于这一判断,不刻意争抢个别头部作者,让其他作者的收入能够高于目前在头部平台的收入是刚起步的米读在作者端的策略。而这个策略得以实现的前提是,米读的用户数高于对手,且ARPU值也不低。

这并非不可能。米读上线半年多DAU已超过500万,按照这样的趋势下去,2019年突破1000万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一旦米读DAU突破千万,届时将获得两大优势:第一,作为率先在小说领域发起“免费”模式的米读将获得“先发优势”,包括米读用户数的陡增;第二,米读将形成正向循环,给作者的广告分成越高,收入越高,就会吸引更多的优秀作者到米读上发布小说,为之后的作者生态奠定基础。

产品矩阵

米读是一个既典型又不够典型的孵化结果。说它典型,因为它同样是趣头条团队基于用户的内容需求孵化出的平台。说它不够典型,是因为米读其实已经跨出了趣头条的用户圈子,米读与趣头条只有不到5%的用户重合率,换句话说,米读针对的是全网全量用户。

一个更重要的数据是,米读的用户使用时长已经达到每天近150分钟,用户画像与趣头条的女性用户超过六成也不一样,在米读里是男性居多。

说起孵化米读,趣头条有一套自己的“孵化项目”方法论:首先是提出概念,然后是验证商业模式,第三是发力促增长,第四步就是实现稳步增长、考虑商业化变现。

例如米读,在实验阶段主要看的是留存数据,第30日10%-20%的留存率让趣头条团队认为这个商业模式是跑得通的——因为这个考量数据已经非常严格。

这背后是趣头条团队对于单客经济模型的缜密计算。

不论是米读还是趣头条,用户价值贡献基本在6个月内就能够覆盖获取用户的成本,这其中是综合考虑了用户的留存率及活跃度等因素,在此之后的日子,就进入创造利润的阶段。

毫无疑问,米读是趣头条孵化的,财务上的收入未来也将合并报表——这对于上市公司趣头条来说,是一个新的增长点。而对于谭思亮来说,他心目中的产品矩阵肯定不止一个米读。

对于趣头条来说,内容赛道的想象空间其实很大,比如短视频、长视频、直播等。但趣头条孵化项目坚持的两个条件是:一是天花板足够高;二是能够找到特别的创新点。

1亿DAU之后

专访中,其实还获取了一个重要信息,即趣头条的内部有个小目标:到2020年前,趣头条要争取公司整体DAU过亿,这样将能更好地发挥网络效应,并推动更多商业模式顺利落地。

关于用户增长,一向增速惊人的趣头条有着自己的判断:在获客成本持续增长的大趋势下,现在获客付出的价格永远比未来获客便宜,特别是在下沉市场还有巨大潜力的前提下,这波红利没道理不去抓住。

因此,在现阶段,不惜短期亏损,选择最大限度地获取用户是趣头条的首要任务。

“我们原来期望的是月对月20%的增长,做大了之后肯定很难!”谭思亮说,“但我们仍然希望公司月对月能有不错的增长,在互联网行业不进则退,增长还是很重要的一项指标。”

其实,趣头条的增长已经非常快了,目前趣头条的DAU已经超过3000万,而在2017年年底,这个数字只有1000万。

营收方面,趣头条2018年第三季度的营收高达9.77亿元人民币,同比2017年第三季度的1.57亿元增长了520.3%。回顾2018年前两个季度数据,一季度趣头条营收2.36亿元,二季度达到4.81亿元,趣头条实现了季度营收环比连续翻番。

在内容类中概股中,趣头条的增速可圈可点——占尽了下沉市场的红利。趣头条接下来的策略是,一手在产品上“上攻”高端优质内容;另一手继续下沉!

趣头条重视对于优质内容的储备,在谭思亮看来,读者在不断成长,比如他们朋友圈转发的内容质量在不断提升——在未来,趣头条还是希望“看着一线城市”来做产品。

另一方面,下沉市场的变现潜力已经不再仅限于广告,还有电商——某电商平台的公开调查显示,戴森不再是都市精英的标配,在六线城市的增长率反而是最高的;当大家都认为华为手机是商务人士的标志时,却发现在云南一个常住人口只有200多万的小城市销量巨大。

从用户数据上看,头条和腾讯新闻渗透率约25%,下沉市场用户约10亿人,用一组更直观的数据说,拼多多过去有约4亿人通过其平台购买商品,而目前拼多多和趣头条的用户重合率已超过40%。

但对于趣头条而言,如果真的要切入电商领域,更聪明的方式或许是引入电商合作方,作为流量平台来说,这应该是效率最高的选择。

猜你喜欢
头条营收电商
知乎上市后首份财报:营收4.78亿元
社交电商,春天来了?
360亿美元 中国iOS游戏营收排行第一
9.58亿美元AMD营收连续5个季度下跌
大型电商十大热卖玩具排行榜
大型电商十大热卖玩具排行榜
VC和电商的互相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