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朝珐琅彩工艺探析

2019-06-11 06:17张朝智
东方收藏 2019年3期
关键词:珐琅雍正印章

张朝智

康雍乾三朝珐琅彩原集中存放在故宫端凝殿左右屋内,约400余件,现主要散落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亦有少量。据《清宫档案》记载,雍正七年曾烧制一批素白瓷(可用于画珐琅)460件。可见,雍正朝是三朝中珐琅彩的高产时期,但流传下来的不多。1925年,清室善后委员对溥仪出宫前的故宫文物进行清点,根据《故宫物品点查报告》记载,珐琅彩瓷成对配套,极少数缺失的单件保存;有碗35对1件、碟23对1件、盅7对3件、盘7对1件、瓶盒1件、茶壶1对1件,共154件。本文主要依据已出版的相关图录和论著,从彩釉、坯胎、绘画、题句与印章、年款五个方面对雍正朝珐琅彩展开系统的论述。

● 雍正朝的珐琅彩釉料

珐琅彩釉是将石英、长石、硼砂、金属氧化物、氟化物等原料研成粉末,烧制而成(图1)。其中,石英为主要成分,但熔点极高;长石用于降低石英的熔点;硼砂用于增强釉、胎之间的凝结力,并可提高釉面的光泽;各类金属氧化物为呈色剂;氟化物则为乳浊剂,可使釉料乳浊化以遮盖胎体,同时降低釉料的黏稠度,增强釉层的耐压度。珐琅彩釉是珐琅彩区别于其他陶瓷品种的最突出特征,其具有可釉上施彩、可与工笔画相结合、玻璃质感强、色种繁多的优点。

珐琅彩釉是非常贵重的彩料,从康熙五十七年试烧珐琅到雍正六年国产彩料研制成功这一阶段,所用珐琅彩料均需通过进口、进贡来少量获取,如清雍正《广东通志》卷五十八记载:“西洋国……雍正四年五月复遣使进贡……各色珐琅彩料十四块。”这严重制约了珐琅彩工艺的发展,也坚定了雍正帝研制国产珐琅的决心。据故宫所藏《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雍正六年二月二十二日……奉怡新王谕,着试烧炼珐琅料……七月十二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月初十日,怡亲王交西洋珐琅料:月白色、白色、黄色、绿色、深亮绿色、浅绿色、松黄色、浅亮绿、黑色,以上共九样;旧有西洋珐琅料:月白色、黄色、绿色、深亮兰色、浅兰色、深亮绿色、黑色,共七样;新增珐琅料:软白色、香色、淡松黄色、藕荷色、浅绿色、酱色、深葡萄、青铜色、松黄色,共九样。”从这则史料可以看出,雍正六年二月二十二日开始试炼珐琅料,到七月十日“新炼珐琅料”便创烧成功,且还在原有色种的基础上再新增9种。从传世的雍正朝珐琅彩看,其釉面莹润如玉,色调明快亮丽,色彩种类繁多,如仅绿色就有深亮绿、浅绿、深绿、水绿之分,红色有鲜红、粉红、淡红之别;雍正时的一种团碟装饰更达至36种颜色,可见宫廷炼釉工艺之纯熟精巧。

● 雍正朝珐琅彩的坯胎

雍正六年之前,由于珐琅釉与白瓷釉面结合的问题未解决,仍延续了康熙晚年“里釉外无釉”的技法:即将白瓷施满釉后,先刮去外壁的釉,高温烧成后在外壁涩胎上绘珐琅彩,为遮盖无釉胎面,外壁常以单色珐琅釉通体覆盖成色地(图2)。雍正七年二月,年希尧上交进第一批供珐琅作制作瓷胎画珐琅用的“有釉水瓷”;这表明,随着国产珐琅彩料炼制技术的突破,珐琅彩的瓷胎不再使用“反瓷”,而是直接在白釉胎体上绘画。珐琅彩的瓷胎来源除了少数是清宫收藏的明代永乐甜白瓷外,绝大多数是用当时景德镇御窑厂提供的精细白瓷,纯白似雪,轻薄细腻、迎光透影之际,可清晰映射出釉面纹饰。

● 雍正珐琅彩的绘画题材、画师、绘画特点

(一)丰富多彩的绘画题材

笔者通过分析发现,雍正朝珐琅彩瓷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花卉图、花鸟图、花虫图、山水图四大类。其中,花卉图分为单一花卉图和组合花卉图:单一花卉图有梅花、菊花、牡丹、莲花、月季、竹子、芙蓉、兰花、桃花、虞美人;组合花卉图有玉堂富贵、四季花卉、芙蓉桂花、芙蓉月季(图3)、白梅月季、水仙月季、翠竹月季、海棠月季、梅竹、松竹梅、山茶梅花、灵芝兰花、翠竹牡丹、梅花牡丹、翠柏天竹腊梅。花鸟图有:茶梅十二喜、梅竹十二喜、杏林春燕、杏柳春燕、孔雀花鸟、长治(雉)久安(鹌)(图4)、花稻鹌鹊、双鹤翔鸟、竹雀、柳燕、竹石蓝鹊、牡丹雉鸡、石榴黄鹂、鹦鹆秋光、五伦图(图5)。花虫图有:花蝶、萱花草虫、花稻双蜂、菊花螽斯。山水图:渔耕图、福山寿海、虎丘山水、蓝料山水、青绿山水(图6)、赭墨山水。

另外,有极少量题材为云龙纹;人物图则更为罕见,见于记载的只有一件,是毛晓沪先生在耿宝昌先生所著《明清瓷器鉴定》第244页中找到的一张黑白图片(图7),为英国大卫德基金会藏品。

(二)雍正朝的画师

雍正三年至五年,担任画珐琅的有宋三吉、张琦、邝丽南,清档均有记载:

《珐琅作》:“(雍正三年)九月十三日……惟画磁器人宋三吉情愿在里边効力当差。”

《记事录》:“(雍正五年)十一月廿七日…画珐琅人张琦告假六个月……画珐琅人邝丽南、告假六个月为省亲定姻事……”

从雍正六年起有贺金昆、谭荣、林朝楷、周岳、吴士琦、汤振基、戴恒、余秀、焦国俞、郎世宁、邹文玉参加画珐琅的工作。相关人名均可在档案中查到:

《珐琅作》:“(雍正六年)二月十七日……再烧造实务要精心细致,其花样著贺金昆画……”

《杂录》:“(雍正六年)三月十九日……画珐琅人谭荣好手艺家内大器匠一名……”

《珐琅作》:“雍正六年七月十一日,……为郎世宁徒弟林朝楷身有痨病……”

《珐琅作》:“雍正七年闰七月初九日……怡亲王交年希尧送来画珐琅人周岳、吴士琦二名。”

《记事录》:“雍正七年十月初三日,怡亲王府总管太监张瑞交来年希尧处送来匠人摺一件,内开:画画人汤振基、戴恒、余秀、焦国俞四名。”

《珐琅作》:“(雍正八年)十月二十六日……著郎世宁画好些的花样。”

《珐琅作》:“(雍正十年)七月初一日……着将画珐琅百花斗方山水大碗之画珐琅人邹文玉,用本造办处库内银赏伊五两。”

(三)综合分析各家論述及各类图录图案,雍正朝珐琅彩绘画初步可总结出三个特点:

第一是具有浓厚的国画气息。雍正十年八月十五日上瑜要求:“珐琅盘碗茶园,酒园俱烧造的甚好,嗣后将画水墨的多烧造些。”从用料、技法上看,水墨画作为国画的代表,在墨料上调配不等量的水画出不同的浓淡层次;珐琅彩料则是用“多尔门”油调配,后改用樟脑油,为适应水墨画法之要求,进一步稀释,使之晕散度更好;同时,山水类水墨画“勾、画、皴、染”的绘画技法也应用到珐琅彩上。从题材来源看,珐琅彩的绘画是与宫廷画作紧密联系,很多画稿源自如意馆“院体画派”的纸绢画。珐琅彩也吸收了“院体画派”的题材和装饰技法:题材以四时花卉为多,花鸟画次之,山水画再次之,并融入了院体画派的工笔纸绢画技法,或工笔、或写意、或平涂。

第二是装饰由繁化简,广泛运用留白手法。康熙时期珐琅彩构图单一,多为色地团花,显得繁缛单调;雍正七年后,不用再涂满釉料以遮盖涩胎,器表除主题图案外,其余部分均留白。雪地留白的工艺有效地衬托了主题纹饰,洁白细腻的胎质、莹润如玉的釉面与珐琅彩图案相映成趣,达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效果。且留白运用到珐琅彩的花鸟山水图中去,可使画面舒畅不阻塞,若天地灵气往来其中,“韵外之致”“境外之情”引人遐想,这种宁静、淡雅、深远的意境,恰好契合崇佛尚道的雍正帝简素疏朗的审美情趣。最后,留白还为题句、印章等文人化装饰留下了施展空间。

第三是具有浓厚的西洋气息。从发源上看,康熙二十三年开放海禁后,画珐琅由西洋经广州传入宫廷,其本身就带着强烈的西洋色彩。从原料上看,初期彩料只能通过进口、进贡获取,雍正六年研制的国产材料也是在西洋彩料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从技术上看,康雍年间的画师主要来自对外交流频繁的广东地区,个别画师如郎世宁本身就是西方人,画师常将西方的透视与明暗处理技法运用于创作中,使花鸟山水等各类景物的质感、光泽和形态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 雍正珐琅彩的题句和印章

雍正七年以后,随着本土釉料研制的成功与釉上施彩技术的突破,带有题句、印章、工笔画等文人化标志的新式珐琅彩诞生了。

(一)题句

据陈沛捷先生的统计,目前可见雍正朝题句珐琅彩至少有89件,其中碗45件,碟、盘共30件,杯约10件,极个别为壶、瓶。

雍正朝珐琅彩的题诗,均为五言或七言诗,多取自康熙朝的御制书集,有些直接引用,有些略有修改。作者以唐代、明代最为常见,也含汉、隋、宋、元、清各朝诗人,其中,申时行、李峤、薛蕙、杜牧、韩琮的诗最为常见。

题句内容多为赏景咏物,表达了雍正对高山流水、艳阳古树、清风皓月、鸟语花香等自然风光的向往。笔者统计后发现,不同的绘画题材与特定诗句相对应,此规律性现象也是题句珐琅彩的一个鉴赏要点:其中,梅花图案多用“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琼台”;兰花图案多用“云深瑶岛开仙遥,春暖芝兰花自香(图8)”;菊花圖案多用“秀擢三秋干,奇分五色葩”;丛竹月季组合常用“数枝荣艳足,长占四时春”;芙蓉桂花组合多用“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玉堂富贵(玉兰、海棠、牡丹组合)多用“影转团圆月,香含细细风”;牡丹花多用“嫩蕊包金粉,重葩结繡云(图9)”;花虫类组合多用“朝朝笼丽月,岁岁占长春”或“香传少女风”;石榴黄鹂组合多用“新枝含浅绿,晓萼散轻红”;山水组合多用“树接南山近,烟含北渚遥”或“翠绕南山同一色”;花竹组合多用“数竿风叶影,经 小花红”。

题句都位于器物的近口沿处、颈部、鼓肩处等偏上部位,拿于手中把玩时,双眼俯视,一目了然(图10)。其布局按从上往下、从右往左的顺序成列分布,各列首字平齐,故首行平整,每列又往往长短交替,故尾行错落有序(图9、图10)。碗的题句绝大多数为四列(图10),五列以上少见;盘、碟分两种情况:题句在外壁的,以七列为主,五列、九列少见,题句在内壁外沿的有七列(图11),在盘底的三、四、五列均有见;杯由于器型较小,句列偏少,有二、三、四列;壶见有二列、六列;瓶见有二列。

题句的书写者据邱士华女士的笔迹分析,确定为戴临一人。据《活计档·珐琅作》记载:雍正九年四月,“……少半面,着戴临选诗句题写”;雍正九年十月,“葫芦上字,照朕御笔,着戴临写”。戴临以楷书闻名,却因行书像雍正帝清逸典雅、气定神闲的“御笔”而备受重用,既凸显了珐琅彩瓷为帝王专属的特性,也流露出雍正本人高雅洒脱的审美情趣。

(二)题句首尾的印章

句首印章除器型较小的杯和开光内留白面积狭小的壶没有外,其他器物都可见到,一般一个,位于题句右上角,微微高出题句首行略出头;句首印章小于句末的印章,且形状更瘦长,近长方形(图11)。句末印章每个器物都有,除杯和壶只有一个外,其他都有两个;由于诗句题写完后,瓷面剩余空白面积太小,句末印章存在与尾列同列相连的现象(图12)。但一般都另起一列,高度居中或偏下位置;若题句只有两行,则上下两章各与两行平齐(图11)。

句首印章与句末印章阴文(白文)、阳文(朱文,图9)都有使用,但一般句首阳文、句末阴文的搭配居多(图10)。印章内容与绘画题材也是相对应的。其中,山水类的白文:山高、德高;朱文:水长、寿如、志远、先春、竹石、仁化。花鸟竹类的白文有:寿古、四时、彬然、淡然、碧霞;朱文有:先春、香清、佳丽、长春、政化、太平、盛世、君子、金虎、旭映、翔采、高致、三秀、秋水。花鸟类的再细化看,不同题材往往会有固定的印章组合:如牡丹、兰花题材的采用“佳丽”“金成”“旭映”印章;梅花多配以“先春”“寿古”“香清”;竹多用“彬然”“君子”。在山水类纹饰中,“寿如”“山高”“水长”三印组合最多。

● 雍正珐琅彩的落款

雍正朝珐琅彩的底款书写者是徐国正,原武英殿修书处写字人,后调到造办处刻字作,为画珐琅器写底款。《记事录》:“雍正五年八月三十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郎中海望为造办处无写篆字的人启知怡亲王:今有写宋字人徐国正会写篆字,人亦老实,欲给徐国正工食食用,今其在造办处效力行走等语。奉王谕:尔等酌量料理。遵此。本日郎中海望、员外郎沈瑜,同议得每月给徐国正工食银五两。”

由于目前呈现给学者关于雍正朝底款的一手资料不够充分,导致学界对此的观点存在分歧。周思中、吕成龙、高晓然、刘芳等均有论述。笔者依托可见图录,综合各家观点,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一)雍正七年以前的底款可分为四类

第一是“雍正御制”款,为青花双方栏楷书款,内外方栏的粗细差别不大,多书写在为色地花卉类珐琅器,色彩比晚期的蓝料款轻淡(图13)。

第二是“雍正年制”方栏款,也为青花双方栏楷书款,与“雍正御制”款相似,内外方栏的粗细差别不大,多书写在为色地花卉类珐琅器,色彩比晚期的蓝料款轻淡(图14)。

第三是“雍正年制”桃果式款,坯胎取自明永乐甜白瓷,内壁釉面下模印一周莲花鹭鸶纹,内底心有“永乐年制”阴文篆书款。底绘一枚带枝寿桃,上书胭脂红料款“雍正年制”楷书款;这也表明珐琅料底款出现时间要比釉上珐琅施彩工艺早(图15)

第四是“大清雍正年制”青花款,此款是周思中通过寂园叟所著《陶雅·卷上·陶雅四》中:“雍正年代不多。而官窑款式凡三变。初年大抵只圈六字楷书款”推断出来的,有待实物佐证。

(二)雍正七年以后的底款,可分为三类

第一是蓝料书写的“雍正年制”宋体款,内外方栏四角较青花款更为圆润,整体轮廓也更为方正均衡,且外栏线条粗浓厚重,内栏线条则纤细轻淡(图16)。

第二种是“大清雍正年制”青花楷书款,青花双圈粗细一致,六字双列,每列三字,字体的笔画边缘青花料略微晕散(图17、图18)。

此类年款有学者认为用双圈是为减少空间,但其实用此款的盘、瓶器底都不小,不存在要节省空间的问题;另外,若要节省空间,紧贴文字外缘做成长方形方框更合理。

笔者认为,底款基本都为正方形或圆形,主要还是因为长方形方栏放在底部圆面内,长边占据空间太大,短边反之,布局极不协调,不符匀称之美。而六个字排列,无论横排竖排必存一长一短的问题,此时也只有使用圆圈在器底居中套上,才可使款识匀称均衡地落在器底圆面上。

第三种是“雍正年制”宋体款,无框,胭脂料或蓝料,见于小杯上。无方框是为了避免挤占器底狭小空间。

猜你喜欢
珐琅雍正印章
雍正:朕终于把自己毒死了
雍正:奏折上面玩段子
日本“防狼印章”半小时售罄
这么痴情的皇帝我也是第一次见
印章
失传200多年宫廷珐琅彩技艺将复活 需要167道工序
土豆印章
大象的印章
珐琅器之画珐琅
雍正帝原是“非法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