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岩:“大寒”雪图中的绝美

2019-06-11 06:17秦延安
东方收藏 2019年3期
关键词:设色残雪天山

秦延安

华岩(1682—1756),一作华嵒,字德嵩,更字秋岳,号白沙道人、新罗山人、东园生、布衣生、离垢居士等,老年自喻“飘篷者”,福建上杭蛟洋华佳(家)人(原白砂里人),后寓杭州。工画人物、山水、花鸟、草虫,脱去时习,力追古法,写动物尤佳。善书,能诗,时称“三绝”,为清代杰出绘画大家,“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边塞行旅是华岩最爱表现的题材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寒驼残雪图》(图1)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天山积雪图》(图2),就像两姐妹,虽然内容相似,细究却不同,让大寒意蕴丰富。

《寒驼残雪图》,纸本设色,规格139.7×58.4厘米,画的是天寒地冻、晓月高悬的雪夜,一旅者与骆驼露宿山路的情景。画中,雪如棉花似臃肿,让山已没有棱角,让树只剩下一把骨头。这是一年中最冷的雪,就连树旁的帐篷也似乎被映白了。也许因为大寒的夜太冷了,反而高悬夜空的牙月变成了黑色。一只枯瘦的骆驼正低头啮雪,不经意地触碰了帐篷,惊得宿在帐篷里的胡人,裹着棉被探出脑袋一查究竟。这个瞬间情景如拍照般,被华岩入画。

整幅画以对角线分割,左上自题:“老驼寒齧三更月,残雪新开一雁天。乾隆丙寅春朝新罗山人写于晴香暖翠之阁并题句。”右下为画主体人与驼。画中,作者用淡墨染底雪夜阴霾,浓墨勾出一弯残月与孤雁,与下部留白的残雪形成对照。寥寥几笔线条,让支在严冬野外的帐篷跃然纸上,让高鼻、卷发、胡须浓密的胡人对雪驼的关切之情全部展现。这充分显示出华岩简笔画的深厚功力,以及驾驭画面的高超能力,让大寒的孤寂之夜一下子变得幽默而又富有情趣起来。特别是月亮,一般画作均用留白的方式来画,而华岩反其道而行之,以直接描画的方式画成黑色,不仅创新、随性,而且尽显其风格。

在华岩七十四岁时,他又画了一幅《天山积雪图》,纸本设色,规格159.1×52.8厘米,画的是一人牵一骆驼行于天山脚下的情景。画中,山如裹了一条雪被隐匿了万物,路如洒了盐般洁白,一个腰系宝剑、胡须浓密的旅人身披大红斗篷,手牵一匹骆驼,艰难地行走于雪地中。晦暗阴霾的天如秋天的草地,张牙舞爪地酝酿着新的风雪。大地苍茫,白雪皑皑,空旷寂寥中,一只孤雁哀鸣着掠过空中,惊得行人与骆驼仰头观望。整个故事由此定格。画中右下角自识:“天山积雪。乙亥春,新罗山人写于讲声书舍,时年七十有四”。

画中情景交融,意境含蓄。狭长的画面构图,逼仄之中似乎又延展出无限的空间,造成天高地迥的视觉效果,以衬托人物孤寂的内心世界。作品介于工笔与写意之间,取景单纯,构图简洁大胆,设色对比强烈。不仅展现了古代传统画中很少涉及的天山雪域风光,将山水、人物及走兽等题材有機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而且以人物身上的红披风,点缀了天山黑白的单调,冷暖色调的对比,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冲击力,让大寒意境更加深远。

两幅画都是一人与一驼行走于冰天雪地,于荒凉孤寂中“有情”,尽显大寒之绝美。《寒驼残雪图》中,骆驼向主人撒娇与主人怕冷而缩在帐篷內,彼此的眼神互相凝视的姿态,让人产生无限想象。《天山积雪图》中,人与驼,均歇脚站立微倾抬头,姿态表情如出一辙,尽显滑稽之感。自然、坦率,有时又令人有些啼笑皆非,这就是华岩式的幽默,以简单的构图表达丰富的故事情节,以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和内在的神韵取胜。

大自然永远是可以疗伤和治愈心灵创伤的避风港,让人们用耐心、毅力和希望去接受气候的恶劣和人生的起伏。在华岩的两幅画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人与骆驼的“物以类聚”,也获得了一味“励志”补药,当我们经历难以忍受的严寒时,其实就是走在迎接美丽春天的路上。

猜你喜欢
设色残雪天山
《岩高千尺虎》
诗一首(4)
天山天池
《独白系列之三》
新疆天山
天山的祝福
雪中
《鹿鸣》绢本设色
《鹿语系列之二》 纸本设色
品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