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件清同治款粉彩人物帽筒

2019-06-11 06:17庞红琳
东方收藏 2019年3期
关键词:郭子仪狄仁杰粉彩

庞红琳

本文主要介绍帽筒的起源及纹饰,沁阳博物馆藏清同治款粉彩人物帽筒的形制样式,精绘画面、摹本来源及意义。帽筒上表现的人物形象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心理的反映,亦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

有专家通过调查地方民风民俗,结合史料,认为帽筒起源于清康、雍、乾时期的山东省,当地老百姓在嫁女儿时,希望新人成双成对一心一意,白头偕老,使用一种比笔筒粗大而高的瓷器作为陪嫁物,民间俗称嫁妆瓶。嫁妆瓶是如何演变成帽筒的呢?众所周知,清朝衣冠制度极其严格,“冠不落地,鞋不上桌”,象征地位的官帽更不能随意乱摆乱放。清代官帽架典雅华丽,工艺精美,但定价高昂,又是朝廷专用之物,一般官员、秀才无法享用和购置,更不可能进入寻常百姓家。故在民间,他们回家后就顺手把帽子放在厅堂上的嫁妆瓶上,习惯成自然,结婚时的嫁妆瓶变为具有实用功能的帽筒。帽筒创造于清代嘉庆年间,兴起于咸丰年间,鼎盛于晚清乃至民国时期。晚清出现一股瓷画浅绛彩热,一批文人瓷画家,大量在帽筒上作画,此时的帽筒统一为直筒形不镂空,帽筒不再作为帽子的功能器,而变为百姓家的实用装饰摆设品。

沁阳市博物馆藏有一件同治款粉彩无双谱人物帽筒,高29、口径12厘米。呈筒状,圆口沿,足部微扩,二层台足,腹部有六个梅花形镂空,错落有致,雅致美观。帽筒的底部有红色篆书3行6字款“大清同治年制”,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内外筒体施白釉,釉色纯正而釉质細腻,粉彩厚实、色泽鲜艳,筒身工笔粉彩精绘《无双谱》内人物(狄梁公、岭南冼夫人、郭子仪),并题其人物描述,所绘人物形象鲜明,笔触细腻。

这件帽筒上的三位历史人物,现分别介绍如下:

第一位,就是唐代著名的贤相狄仁杰。狄仁杰是唐朝和武周两朝重臣,他刚正不阿,颇有谋略,整肃纲纪,即便违逆龙颜,也要据理力争,匡复正义;他有知人之明,善推贤能;他不畏权贵,为人正直。狄仁杰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民,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

第二位,画的是岭南冼夫人。周恩来总理称誉其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她出身少数民族,为人明大义,识大体,安抚百姓,绥靖地方,维护岭南百年和平。正是她的审时度势,在大混乱的南北朝之后,促进了北方与岭南的大融合,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做出了杰出贡献。

第三位,是力挽狂澜、拯救唐朝于危难的郭子仪。公元755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郭子仪临危受命,披挂上阵,英勇作战,镇压了叛军,唐肃宗曾感激涕零地对他说:“大唐是我们李家的江山,但您却有再造之功啊!”帽筒上的赞文说他事上诚、御下恕,就是对国家绝对忠诚,对部下十分宽恕;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是“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30年”。

婴戏纹是人们对多子多福的祈盼,高士图是文人墨客对山林隐士的向往。而在放置帽子的帽筒上,描绘这三位人物形象,无疑是时代对英雄的呼唤。自从震惊中外的鸦片战争爆发后,国门洞开,广大人民群众深受鸦片的毒害,还要饱受战争的折磨。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希望出现力挽狂澜的大英雄,来解救人民于水火,拯救整个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无双谱”上的英雄人物形象正契合了当时人民群众的心理,“无双谱”瓷器迅速流行开来。人们追捧“无双谱”瓷器,不仅仅是欣赏精美的绘画,更是人们愿望的承载、心声的呼唤。小帽筒,大世界,我们看到的是历史上举世无双的英雄人物,是对历史人物的纪念,是人民群众愿望的反映,但它是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现实的映照,提醒我们时刻保持对屈辱历史的警醒,才能奏出时代的最强音。

(作者工作单位:沁阳市博物馆)

猜你喜欢
郭子仪狄仁杰粉彩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舒克中粉彩陶瓷艺术作品
舒克中粉彩陶瓷艺术作品
以德报怨,终将化敌为友
人小鬼大狄仁杰
人小鬼大
人小鬼大狄仁杰
郭子仪感动奸臣
糊涂郭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