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雷锋家乡的“实物”报告

2019-06-11 08:45余旭阳
雷锋 2019年3期
关键词:公文包实物家书

余旭阳

湖南望城雷锋纪念馆,是国家投资1亿多元在雷锋故乡建成的纪念馆,馆里陈列了许多其他馆没有的有关雷锋的珍贵文物,这里选登5件,供大家鉴赏。

一封珍贵的家书

在湖南雷锋纪念馆的档案室里珍藏着一件十分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它不是收藏千年的古董,也并非价值连城的字画,却是纪念馆的镇馆之宝,这是1962年6月26日,雷锋写给三叔雷明光的一封家书。

三叔:

您好!

近来身体好吗?工作忙吧?精神愉快吧?生活过得怎样呢?一切都好吗?因我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很久没给你写信,对不起,请原谅吧!

由于党和上级首长对我的重视,要把我培养成为一个党所要求的又红又专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因此,对我的成长和进步特别关心,曾调我到外地学习,以提高我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

由于党的培养教育,同志们的帮助,加上自己在实践中的刻苦锻炼,使我的工作、学习军事技术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和进步。??从3月16日起到今天为止,我驾驶的汽车已安全行驶了4000多公里,没发生事故,圆满地完成了各项运输任务,我决心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

目前我的身体非常结实,精神饱满,生活过得很愉快,总之一切都很顺利。请勿念。

敬礼 此致 祝好

侄儿 雷锋62.6.26

一封简短的家书,细细读来,却有一股綿长而温馨的情感在缓缓地流淌,那是雷锋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更是对亲人的牵挂之意、感恩之心。

雷锋入伍后,三叔雷明光是家乡亲人中收到雷锋来信最多的一位。雷锋入党、立功、当选抚顺市人大代表、出席军区团代会,都给他写过信,还把荣立二等功、三等功的喜报寄给了雷明光,向其“报喜”。雷锋为何对这位三叔“情有独钟”呢?这是因为,在雷锋心中,三叔雷明光就如同一位可亲可敬的“父亲”。

雷锋七岁成为孤儿,起初寄居在六叔奶奶家。六叔奶奶病逝后,雷明光见雷锋生活窘迫,就把雷锋领回了自己家中,并交代妻子好好照顾雷锋。雷锋在雷明光家中一住就是两年。这两年里,雷明光每次从长沙回家,总要买些东西给雷锋。雷锋加入学校的少先队,雷明光给他买新衬衣,自己的两个孩子却只有眼馋的份儿;雷锋参加毕业典礼,穿的是雷明光特意为其定做的学生制服;雷锋在望城县委工作,雷明光专门去看望他;雷锋北上鞍钢,雷明光特意赶去送行,并殷切嘱咐。凡此种种,使雷锋在艰苦的岁月里感受到了一份真挚的父爱,令他既感动于心,也铭记于心。

对于这份深厚的父爱,雷锋同样以真情来回报,而家书无疑是最好的表达方式。通过这封家书,我们看到了一位儿子对父亲的问候、思念、牵挂与敬爱,在“报喜不报忧”中同父亲一起分享收获与喜悦。透过这份家书,雷锋的内心世界和音容笑貌跃然于纸上,也使我们更加懂得了雷锋为何能将“我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作为一句誓言贯穿生命的始终,用自己的所有所能回馈社会。这是因为,雷锋不仅对党和政府充满感恩,而且感恩于所有曾给予他恩泽的人,感恩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感恩那些给予他鼓励的人。雷锋深深地懂得,是他们让自己体会到人间的真情,是他们给了自己学习工作的机会,是他们激励自己于困苦中奋起,在艰难中振作,从脚下踏出远行的路。

“天下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20世纪四五十年代,孤儿雷锋在六叔奶奶、三叔雷明光等亲人的帮扶下,走过苦难的童年,跨入幸福的少年,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雷锋收获了宝贵的亲情、收获了向上向善的力量。“凭寄家书为回报,旧乡还有故人知。” 这封短短的家书不仅见证了雷锋在部队时期的一段工作和生活经历,也传递了一段朴实、真挚的感恩之情。正是这份感恩,铸就了雷锋无私奉献、爱岗敬业、锐意进取、艰苦奋斗的高贵品质。

县委机关里的优秀通讯员

在湖南雷锋生平事迹陈列馆的展柜中,陈列着一个棕色公文包,为国家二级文物。它是雷锋在望城县县委机关当通讯员时用过的公文包。

当时,地委机关下达的紧急机要指示,一般是通过密码电文传下来,经过办公室机要员翻译后,由办公室主任签署意见,再装入这个公文包里并上好锁(锁上的钥匙分别保存在县委领导和县级有关负责同志手里,送来文件打开锁,阅后再锁上),由专人送县委领导批示再给县级机关有关负责同志传阅,要求做到不误时间,严格保密。有时晚上收到电文,深夜还要传送,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雷锋当时年纪虽轻,但却是一名很得力的通讯员。他既机灵活泼,又沉着稳重,是办事认真、令人信得过的好青年。每次办公室主任将公文包递给他并作交代后,他都会小心翼翼地把公文包装入口袋,还要慎重地复述文件是送给哪些领导签字的。在传送过程中,有时阅件人不在,他就会四处寻找,直到将文件送到领导同志手里才放心。

雷锋负责传送的机要文件,均做到了及时、准确,严格保密,从来没有发生过差错,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赞扬。

临别赠言

1958年春,雷锋在团山湖农场工作时,有位和雷锋在一组工作的女同事叫王佩玲,她比雷锋大三岁,雷锋叫她姐姐。他们都爱读书,经常去新华书店借阅书籍。共同的爱好让他们经常在一起交流读书体会、谈人生理想,相互鼓励,成为特别要好的朋友。

1958年年底,雷锋响应祖国大炼钢铁的号召,准备离开家乡到鞍钢当一名炼钢工人。雷锋在临行前,将一本红黑相间的日记本送给了王佩玲,并且在日记本内页上写下了临别赠言:“王佩玲同志:你是党的忠实女儿,愿你的青春像鲜花一样,在祖国的土地上发散着芬芳!伟大的理想产生于伟大的毅力,请你记住这两句话,在平凡的工作上,祝你成为一个真正的战士!”

乐于助人的好学生

雷锋读书时经常在放学后去山上砍柴。一次砍完柴下山时,老远就看见前面山坡上一位老人挑着一担柴在艰难地走着,忽然老人一脚踩空,“扑通”跌倒在地,柴担和人一起滚出老远。雷锋见状,急忙跑上前去,把老人扶起来一看,原来是双目失明的陈五爹(陈玉林)。雷锋连忙帮陈五爹拍打掉身上的泥土,并收拾好仟担和柴捆,关切地对陈五爹说:“陈五爹,你老人家没柴烧讲一声就是了,怎么自己上山来砍柴呀!”

陈五爹笑了笑说:“我这孤老头子,多亏了共产黨,吃的穿的安排得十分周到,在这大忙的时候,我怎么能让大家老是把柴草送上门来呢?”

雷锋向陈五爹说:“你老人家眼睛不方便,柴就让我给您送回去吧!”雷锋说完,就撂下自己的柴担,帮陈五爹将柴送回家中。陈五爹感激不尽,雷锋忙说:“没关系,我这个孤儿不也是靠党的关怀和大家的帮助,才过上幸福的日子吗?”

陈五爹摔跤以后,再没去砍柴了,但他家每天柴垛上总是多了几捆新柴,水缸里的水总是满的,是谁做的呢?陈五爹一下猜着了:“是他,一定是雷庚伢子!”于是陈五爹悄悄观察,发现雷锋每天放学后都偷偷地将他家的柴垛码满、水缸灌满。

1968年,湖南雷锋纪念馆建馆时,陈五爹将雷锋帮助他砍柴时用过的柴刀和挑水时用过的扁担捐给了雷锋纪念馆。

棉絮和蚊帐——雷锋苦难童年的见证

在雷锋生平事迹陈列馆的展馆里,陈列着雷锋一家三代用过的破棉絮和蚊帐,为国家三级文物。这是1968年建馆时,从雷锋的姑妈家征集过来的。这两件珍贵的文物是雷锋苦难童年的见证。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望岳乡(今长沙市望城区)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当时雷锋一家5口人租住在3间破烂的茅草屋内,卧房里除了两张破床,一床破蚊帐和棉絮,一张破柜子、几条破凳子外,其他什么都没有。在黑暗的旧中国,雷锋一家受尽了地主、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从1943年至1947年,雷锋的祖父、父亲、哥哥、弟弟、母亲5位亲人相继离开了人世,不满7岁的雷锋成为一名可怜的孤儿,在苦难中挣扎。1949年8月长沙解放后,小雷锋才获得了新生,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猜你喜欢
公文包实物家书
朔尔茨的公文包用了近40年
朔尔茨出访必携的公文包,用了近40年
公务员真的人手一个公文包吗?
春节家书
爸爸的公文包
一封家书
家书( 连载一)
关于场与实物关系的一种探索
班主任进行实物分析的实践路径
人小鬼大狄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