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昌黎皮影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2019-06-11 11:43李洁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2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摘要】中国民间皮影历史悠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昌黎皮影作为民间影戏的优秀代表在当地担负着知识传递、民众教化、娱人娱神、祈福消灾的重要功能。本文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分析昌黎皮影的文化价值,重点探讨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新时代背景下,昌黎皮影在重构乡土文化中的时代价值及发展路径。

【关键词】昌黎皮影;乡村文化振兴;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总书记关于“三农”思想的核心内容,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柢,在新的历史时期依然发挥着强大的社会作用。昌黎皮影作为地方优秀文化的代表,在历史传承中担负着知识传递、民众教化、娱人娱神、祈福消灾的重要功能。昌黎皮影包含着当地乡村社会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文化意识,是冀东大地文化的主要承载者,也是一体多元的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保护好昌黎皮影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一、昌黎皮影的区域属性及文化价值

中国民间皮影流传久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地方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各种区域性流派。在造型风格上,早期皮影相对一致。明清后分成以河北滦州为中心的北方皮影和以陕西华阴、华县为中心的西部皮影两大类型。昌黎皮影属于北方皮影,与滦州皮影一脉相承。正如当地的老百姓所言:“昌、滦、乐是一家。”千百年来,共同的地域、语言、经济、文化将这三个地区紧紧地捆扎在一起,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形成了一个以浓郁的“老奤文化”为基础、独具韵采不可分割的民俗文化圈。

昌黎历史厚重,源远流长,这片山雄水美的沃土像一座宝藏,孕育了丰厚的民俗文化,荟萃了以“三歌一影”为代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昌黎皮影受当地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历经数代艺人们的传承积淀和改良创新,形成了独特的亚文化特征。从材质上看,昌黎皮影也称“驴皮影”,这种特殊的材质具有柔韧性好、透光性强、平整度高、结实耐用的特点,非常适合皮影的雕刻和舞台表演。从造型上看,影人划分为生、旦、净、大、髯、丑、妖等几大类,行当齐全。人物角色的区分主要表现在脸谱造型上,按照“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型”的典型程式化规范进行,体现了当地老百姓爱憎分明、惩恶扬善的人文特点和审美观念。从色彩运用来看,昌黎皮影艺术的色彩观念与当地民间绘画、戏剧美术、民俗观念互渗互融,具有浓厚的民俗特征。皮影所呈现的红、黄、白、绿、黑五色,是在民间传统的五行五色观念基础上的一种继承和改良应用。昌黎皮影形态逼真、装饰精美,刻画精细,结构灵巧。影台上王侯将相、才子佳人、渔夫走卒粉墨登场,活灵活现,尽情讴歌,演绎着俗世间的人生百态、悲欢离合。艺人独具匠心的构思质朴通俗,与观众之间达成了一种无形的默契,并在雅与俗的艺术美与民间美之间架起了一座互通的桥梁。观众看得懂,看得过瘾,同时还达到了移风易俗、教化民众、丰富民俗生活、维护社会关系的社会目的。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昌黎皮影发展的策略研究

中国是乡土社会,中华文化本质上是乡土文化。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曾说:“乡土中国的根在土里,向土里讨生活,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乡土社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母体,在其基础上上生长出来的地方文化的根基也在土里。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和外来文化进入的双重影响下,中国农耕文明逐渐衰落,农村社会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类文化遗产不断消失。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把乡村文化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民间世代累积的知识和经验,是乡村振兴的源泉补给。因此,在文化变迁中如何保护好昌黎皮影文化也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命题。根据田野调查实践,针对昌黎皮影保护中的突出问题,本文认为,应该在建立传承人保護机制、推动文化产业创新、推广教育传承机制方面作深入探讨,以促进文化的深远传播。

(一)建立传承人保护机制

传承是文化的传承,传承人是文化的传承者,保护传承人就是保护民间文化。他们代代相传,地方文化在他们不断地坚持下得以延续发展,维护着文化生态的平衡发展。如今,皮影艺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演员工资低,难以维持生计,并且后继无人,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危险。昌黎县皮影雕刻老艺人田世民感叹地说:“我岁数大了,可不想把皮影这技术一块带走,我得传承下去,不教会他们绝不撤退,要让皮影艺术后继有人,让它发扬光大。”这句话既道出了传承的决心,也道出了传承的艰难。在皮影保护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机制,主要包括:保障传承人的基本物质生活,提升传承人群体的身份认同,为传承人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演出环境。这种机制的建立需要由政府牵头发挥主导作用,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完善相关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传承人培养机制,形成长期有效的发展模式。

(二)推动文化产业创新

昌黎皮影以传统的“大卷”为主,这在过去的乡土社会曾是让人陶醉的回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脱离了乡土社会文化空间的昌黎皮影戏与现代新媒体相比显得单薄无力。因此,昌黎皮影想要继续传承和发展,就必须实现现代化转型,依托于文化产业创新,才能给传统文化注入新鲜活力,以寻求文化发展的自我调适空间,丰富的皮影元素为其在文化产业的多元发展方面提供了可能。昌黎皮影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利用秦皇岛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开发相应的旅游工艺纪念品,做到“以影养影”;还可以延续动态发展模式,在坚持保留其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上,从当代审美价值体系出发,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和传播手段,寻找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一方面推动了皮影艺术的基因延续,另一方面提高了当地皮影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也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有效改善皮影濒危的现状。

(三)推广教育传承机制

教育的本质是传承。依靠土地生活的老一辈人对同样根植于土地的昌黎皮影有着浓厚的情感。与“生于斯长于斯”的长辈们不同,中国青年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外来文化成为主流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生活空间的改变使他们与土地、村落长期疏离,对乡土文化的记忆呈碎片化和表象化。“少年强,则国强”,青年人是未来文化传承的主体。因此,在新时期以教育引导青年人重新发现乡土文化的内在价值,有利于文化的延续和社会的有序。地方文化与高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双方的协同合作有利于二者的互助发展。昌黎皮影的传承和保护依赖于教育力量的传播和推动,高校教育改革也需要注入鲜活的民间文化。地方高校应发挥其文化研究与实践方面的主导功能,加强地方资源的研究和整合,使其作为艺术资源纳入教学体系,推动地方优秀文化在教育领域的普及,这样既实现了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化,又为皮影艺术培养了接班人,更重要的是借助高校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教材”等活动,将边缘化的皮影艺术纳入到幼儿园、中小学课堂中,形成更完整的传承脉络,可以实现全方位的教育传承。地方文化与高校教育的协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命题,需要不断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有效传承地方文化的生命记忆和民族精神,让传统文化再焕新生。

三、結论

昌黎皮影是生长在土地中的民间文化,其中所蕴含的地方知识,是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探讨和研究昌黎皮影对于凝聚乡贤文化、延续乡风文明秩序、重塑乡村文化自信、推动乡村经济振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乃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1月2日,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 htm.

[2]魏力群.中国民间皮影造型考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4]郭丽冰,张博.把昌黎皮影雕刻传承下去[N].秦皇岛报,2011.

作者简介:李洁(1984-),女,蒙古族,河北张家口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与社会学院民俗学博士研究生,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俗学、艺术设计和美术学等。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养生角度下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探讨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元白诗派诗歌中的“风雅”传承
传播学视阈下淮海戏传承发展路径探析
少儿花鼓灯舞蹈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