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演唱的审美特质和表现研究

2019-06-11 07:28刘丽丹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2期
关键词:艺术表现民族声乐

【摘要】民族声乐是我国特有的声乐艺术形式,而“声、情、字、味”既是民族声乐最鲜明的审美特征,也是衡量演唱水平的重要标准。鉴于此,本文结合演唱实践,从民族声乐演唱的审美特质谈起,对其具体表现进行了思考,以期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并给更多民族声乐演唱者以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民族声乐;审美特质;艺术表现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民族声乐演唱的审美特质

“民族声乐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声乐艺术形式,最早诞生于田间地头的劳动中,后来也一直在民间流传和发展。”[1]历史悠久,类型丰富,堪称是世界声乐艺术的一颗明珠。“声、情、字、味”是多年来声乐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既是对民族声乐审美特征的概括和总结,也是演唱者的重要追求和目标。具体来说,“声”是指美好的、动听的声音,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以演唱者自身最美的声音呈现,一个是以作品最适合的声音呈现,方能获得一度和二度创作的有机统一;“情”是指情感。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灵魂,包含演唱者对民族声乐的热爱之情、对声乐作品的情感体验以及与观众的情感共鸣。“字”是歌唱中的语言,要求做到字正腔圆,在通畅连贯、音色统一的声音状态下完成歌唱。“味”是指味道、风格和韵味,这是民族声乐区别于其它声乐形式最鲜明的特点,同时也是声乐演唱者个性化演唱风格的重要体现,最终给观众以和而不同的审美体验。

二、民族声乐演唱审美特质的表现

(一)“声”的表现

“声”位列首位,表明了其在整个声乐演唱中的基础性地位。作为演唱者来说,要在科学发声方法的基础上,训练出最美的声音,然后恰如其分地表现声乐作品,给观众以听觉美感体验。在声音训练方面,一方面要以科学的歌唱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另一方面则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寻到最适合自身的发声方式。在歌唱理论方面,当下已经有了多种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都应该得到演唱者的全面学习和研究。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鐵霖先生的“U”通道和“支点”理论,曾受到了诸多演唱者的普遍认可。“U”通道是指演唱者在训练和表演中,可以以裤腿外侧的裤线为界限,将人体划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从脚跟到后脑勺的后半部分就是人体的歌唱部分。树立起这种想象意识后,演唱者就可以迅速找到腔体打开的感觉,真正做到全身歌唱。这要比西方美声唱法中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更能带动全身的机能。“支点”理论是指为了避免声音的空、虚、散,并调整声音的大小、明亮、虚实变化所提出的形象说法。在具体的歌唱中,演唱者要根据个人水平和作品表现的需要选择和运用支点,这种选择和运用越灵活,演唱范围就越宽泛,演唱效果也越到位。

在个人探索方面,演唱者应对个人当下的演唱水平、声音类型、发展方向等有明确的认识和把握,在演唱之前多思考、多尝试,审视自己是否擅长演唱这类歌曲,又能呈现出怎样的个性化表现等,而不是不顾实际地盲从。一方面可以避免因为选择不当而给发声器官带来的损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演唱者个性化演唱风格的形成。当然,这种思考和审视并不是让演唱者畏首畏尾、故步自封,而是要做到“不打无把握之仗”,当条件成熟后,演唱者应敢于进行新的尝试,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新的突破。

(二)“情”的表现

无论是历史还是当下,也无论是外国还是中国,情感都是声乐艺术的灵魂,而且民族声乐的情感表现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特点,并对演唱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演唱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予以完善和提升。

首先是对民族声乐的热爱之情。受多种原因的影响,当代演唱者对民族声乐的学习,多数都并非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很多演唱者都是在青年时期,为了掌握一门艺术技能,以便于升学和就业而选择学习民族声乐演唱,带有明显的功利化色彩。这就导致了演唱者在后续学习过程中学习热情的缺乏,即对为什么要演唱、演唱到何种程度、达到怎样的目的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没有明确的认识。所以,随着演唱者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要经常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明确,真正认识到民族声乐是一门美的艺术,在理论学习和演唱实践中,不断培养自己对民族声乐的热情之情,只有这种对民族声乐艺术本身的热爱,才能为有感情地演唱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其次是体验作品之情。摆放在演唱者面前的声乐作品,是词曲作者情感的结晶。所以,演唱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作品情感进行全面的体验。一方面要对作品进行文本分析,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艺术风格等,另一方面则要借助于想象和联想,化身为作品的主人公,获得身临其境之感,让演唱真正成为一种情之所至的自然行为,由此才能获得情真意切的演唱效果;再次是作品和个人情感的表现。声乐演唱是一门面向观众二度创作的艺术,而不是一个人的自娱自乐。作为声乐作品和观众之间的桥梁,演唱者要通过高质量的歌唱和表演,将作品情感和个人情感充分表现出来、传递给观众,并收获与观众的情感共鸣,由此完成整个二度创作过程。所以,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是一个系统、综合的过程,对演唱者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应得到演唱者的充分重视和有意识培养。

(三)“字”的表现

“字”就是歌唱中的语言。古语有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意思是说,无论是弦乐器还是管乐器,都不如歌唱更具音乐表现力。这其中除了人声这门“乐器”的独特性之外,更重要的在于歌唱可以通过语言表现出具象的内容,由此带给人们以真切的情感体验。“字正腔圆”是民族声乐演唱的重要标准,要想达到这种演唱效果,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首先是开喉咬字。在汉语中,字与字之间韵母的发音口型变化较大,很容易引起歌唱通道变窄,导致声音的干瘪。针对这一特点,要求演唱者要打开喉咙、张开嘴巴,将所有字都往回唱;其次是支点换字。为了避免出现声音粘嘴、粘舌根等情况,导致声音的里进外出,破坏声音的统一性,可以根据实际演唱需要选择合适的支点,在保持歌唱通道打开且稳定的状态下,在支点上进行换字。咬字吐字时嘴部的动作一定要干脆利落,尽可能减少口型变化对声音的影响;最后是轻巧归韵。归韵不仅是当下这一个字的演唱需要,而且对下一个字的演唱有着直接影响。归韵过早,声音无法延长,歌唱没有韵味;归韵过晚,则会破坏声音的连贯性,所以要扩大口型的纵向空间,给口腔和喉咙更多的空间支持,并做到清晰干净、轻重适量。除此之外,还要在演唱中根据歌曲的风格和内容灵活选择,从整体上把握咬字吐字的状态。比如在演唱轻快的歌曲时,咬字吐字要轻快敏捷;在演唱豪迈的歌曲时,咬字吐字则要坚定有力;演唱抒情的歌曲时,咬字吐字则要轻柔灵巧。对此,演唱者有必要对语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真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摸索,突破咬字吐字这个难关,让歌唱始终保持在通常连贯、音色统一的状态中。

(四)“味”的表现

“味”是指韵味、风格、味道,这也是民族声乐区分于其它声乐艺术形式,并受到普遍欢迎的重要特征和因素。关于“味”的把握与呈现,主要分为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

首先是共性方面。共性方面是指民族声乐特有的审美特征。作为我国特有的声乐艺术形式,“民族声乐艺术,是我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当中一颗璀璨 的明星,充分地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特色的内涵”。[2]千百年来,始终浸润在民族文化中,也是以儒道文化为核心的。因此,民族声乐演唱者应注重从民歌、戏曲、曲艺中汲取营养,深入体验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这其中包含对真、善、美的倡导、对天人合一状态的追求、对含蓄美和意境美的创造等。只有表达民族共同的情感,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情致和韵味,才能获得大多数观众的认可;其次是个性方面。20世纪80年代,民族声乐演唱曾出现了“千人一面”和“千人一声”的“两千”现象,即很多演唱者在服饰扮相、演唱技术、演唱风格等方面都是十分相似的,由此也给观众带来了审美疲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演唱者没有树立起个性化风格追求。所以,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味”,除了要展现出民族声乐的整体风格外,还应该表现出演唱者的个性化风格,一方面可以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个人演唱事业开辟出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民族声乐演唱的整体发展,构建起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对此,需要演唱者夯实演唱基本功、深入体验作品、加强舞蹈实践、提升文化修养,经过长期的积累,全方位的提升自我,以实际行动推动个人和民族声乐事业的双发展。

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民族声乐艺术的蓬勃发展,民族声乐理论研究也日渐全面和深入,“聲、情、字、味”的提出,正是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不仅精准概括了民族声乐最典型的审美特征,也为民族声乐演唱指明了方向。通过“声、情、字、味”的训练,不仅可以获得演唱技术的提升,还可以带动演唱者的全面发展,是演唱者努力的方向之一。而且需要深刻认识到的是,“声、情、字、味”的训练和提升,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只有不驰于空想,不骛于嘘声,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进,才能最终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池浩东.当代民族声乐演唱审美观的演变[J].当代音乐,2016(18):53.

[2]金泉瑷.对民族声乐演唱个性化发展的思考[J].当代音乐,2016(10):57.

作者简介:刘丽丹(1981-),女,满族,辽宁省绥中县人,本科,三级演员,研究方向:声乐演唱及群众文化。

猜你喜欢
艺术表现民族声乐
探讨琵琶演奏中的音乐感觉与艺术表现
论艺术设计与绘画的关系
论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表现
浅谈二胡表演艺术
民族声乐教学中男高音歌唱的技术训练与能力扩展
论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