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浙江高考作文命题的探索

2019-06-11 13:34于艳林
考试与评价 2019年2期
关键词:语文作文命题新课改

于艳林

【摘  要】 受到浙江新高考改革的影响,各个学科的教学模式、命题重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作文是高考语文中分数占比最大的一个部分,同时也是考生之间拉开分差的重要考点。只有把握新课程背景下浙江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变化,才能为下一步语文作文教学的开展提供明确的方向,对帮助考生切实提高高考语文作文成绩也有一定的帮助。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浙江高考作文命题变化,就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开展作文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新课改  浙江高考  语文作文  命题

对于许多考生来说,语文作文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时间紧迫而又高度紧张的考试环境下,很多考生由于来不及仔细思考写作方向,导致作文出现“偏题”的情况,最终的考试成绩也不够理想。因此,语文教师在日常作文教学时,一方面要密切关注浙江新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多读、多学和多练,在反复的写作和批改中,不断提高作文写作水平。

一、浙江高考作文命题特点

1. 新课改前后命题比较

新课改之前,浙江省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主要以话题作文为主,这类作文通常对写作文体和角度没有严格要求,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另外,作文选择的话题或给出的材料相对而言通俗易懂,方便学生把握写作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方向,很少会出现严重离题等情况。例如2005年的“一枝一叶一世界”、2007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等,都属于此类作文。但是话题作文也有其弊端,例如很多学生套用固定的模板,大量使用一些毫无意义的词语,引用的例子也可能千篇一律,或是换汤不换药,不能体现学生的真实写作水平。在新课改之后,浙江省对高考作文命题形式也进行了大改革,给定一段材料或直接给出题目,让学生结合材料内容,自行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写作。例如2015年的“文章与人品”、2017年的“人生的三本大书”等。这样就使得作文写作变得更加多元和个性,有利于体现学生的层次差距。

2. 与全国卷及其他省市命题比较

自从2006年浙江省独立命题以来,在语文作文的命题方向上,也与全国卷甚至是其他省的地方卷有明显区别,其中人文性和思辨性是比较显著的特点。以2014年为例,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为“门与路”,全国卷I作文题目为“两人过独木桥”,辽宁省作文题目为“祖孙看风景”,广西省作文题目为“老王看病”。对比来看,辽宁和广西两省的作文题目和材料内容相对简单,更加贴近于生活;全国卷引用寓言故事,但是故事的寓意并不深奥,学生读完材料细细思考,也会挖掘出背后蕴含的哲理。可以说,这些题目本身具有较强的限定性。而浙江省的作文题目则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能够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二、浙江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1. 灵活性

对于同一种事物,每个人都会由于他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或者认知角度等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解读,新的课程改革也提倡解读方式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浙江省自2006年,尤其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无论是从命题本身、形式,还是从语料和要求上,无不体现了它的灵活性、多义性、丰富性、多元性。可以说,浙江省正是在这种实践中,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多元解读理论更是体现了对学生自主性和个性的尊重。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多元解读恰恰是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肯定,它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冲破书本和老师的束缚,不再局限于书本怎么写和老师怎么教的,而有了更多自己的思想。

2. 人文性

新课改前,浙江省的作文命题一直在摸索中前进,走过一些大而空,脱离实际的弯路,但课改后的2007年开始,作文命题要求就让人不禁眼前一亮——从生活入手,联系学生的实际,写真情实感,避免套作。这以后,在历年的作文命题上、语料中都有明显的体现。2008年的作文题目——“触摸城市或者感受乡村”,生活化和诗意化的完美结合,相信让许多人过目不忘。不管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我们的孩子都能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入手,作文不再会复制也避免了套作嫌疑。

3. 创造性

再如2009年作文题目 :“绿叶对根的情意”也很有特色,作文要求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自己的经历、感受、见解、身边的故事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中的有个性的话题,当然学生也可以发表自己独特的评论。其实歌词本身就有多重的意蕴,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中找出最能表达自己理解的主旨。写作当中,创造性与探究能力可以达到完美的结合,想别人之未想,可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切入主题,出奇制胜。

4. 实时性

高考作文关注时事热点,也是近年来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之一。例如2016年的“互联”,2018年的“浙江精神与浙江人”等,都与当前社会热点有较强的关联性。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分辨能力,将社会实时热点作为高考的写作方向之一,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也是对当代高中生基本能力和社会责任的一种考察。学生在日常写作训练时,也应当关注一些实时热点新闻,并尝试进行写作练习,积累这方面的写作经验。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考作文教学建议

1. 加强阅读量,积累写作素材

浙江新高考改革后,语文作文的命题也变得更加人文化和更富有创造力,以往语文教师想要预测高考作文的方法显然行不通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脚踏实地,只有不断的积累素材和大量的写作练习,才能实现写作水平循序渐进的提升。语文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广泛涉猎多种题材的文章,包括词句优美的散文、说理性强的议论文等等。通过大量的阅读,一方面是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积累了更加丰富的素材,在写作时才能行云流水;另一方面,无论遇到任何形式的作文材料和题目,学生都能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理清思路,找准写作方向,写出高分作文。

2. 培养写作兴趣,夯实写作基础

部分学生在拿到作文材料后,由于找不到写作方向而产生了厌烦情绪或畏惧心理,这主要还是因为写作基础没有打牢。语文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在阅读完作文材料或审完作文题目后,要善于开动脑筋,尝试从多个角度确定写作思路。在日常的写作训练中,语文教师也要尝试安排更加丰富和多样的作文材料,例如可以是一则寓言故事,可以是一句名人名言,也可以是一条时事新闻等,然后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这样一来,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写作练习中,也会提高应对不同作文命題形式的能力。

3. 创设多种情境,引导自由发挥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生应具备有个性、有创新的表达能力,并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实施上,通过分析2015年以来浙江省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我们也可以发现,每年都在进行创新。学生要想在高考作文中出色发挥,在日常写作训练中就要提高灵活应变和自由写作的能力,避免出现套用模版或思路单一的问题。学生写作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轻松、活泼、自由的写作练习氛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情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教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立意和写作,逐步消除高考写作时的紧张心理,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写出高分作文。

四、结语

在高考语文中,作文的分值占到了语文总分数的40%左右,作文写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总成绩,也是考生之间拉开分差的重要考点。浙江新高考改革后,语文作文的命题趋势也发生了新变化。语文教师要及时掌握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新动向,并有针对性的转变教学思路。同时,还是要继续做好写作训练,让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素材,练习提高写作水平。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

参考文献

[1] 王劲慧.基于新课程理念的生态化写作教学探究——以近三年的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4):283-284.

[2] 金子兴,舒春霞.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地理命题方向探讨——以2013浙江文科综合地理试题为例[J].地理教学,2013(18):43-47.

猜你喜欢
语文作文命题新课改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优化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论小学语文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应对策略研究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