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滑音技巧与咬字技巧层面探究陕北民歌《兰花花》的演唱方式

2019-06-11 05:36娄佳
北方音乐 2019年1期

娄佳

【摘要】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由各个部分组成,其中一种就是中国民歌。如今,中国民歌逐渐演变为民间歌舞音乐,以民间歌舞形式流传的歌舞迄今为止依然流行。如安徽省流传的《凤阳花鼓》、湖北利川花灯中的《瓜子仁调》、江苏省扬州市的《荡湖船》等。即使中国民歌早已进行了初期加工、修改以及完善,但和以往的民歌仍旧息息相关,实质不变。本文从滑音技巧与咬字技巧的层面,来探究陕北民歌《兰花花》的演唱方式。

【关键词】民间歌舞;陕北民歌《兰花花》;演唱方式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一、绪论

从古至今,当地民歌和主曲体的曲种在演唱方式上有着紧密地关联。如在河北城镇叙述性较强的民歌音调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河北模板大鼓音乐,最初的当地民歌——河南省坠子前身“莺歌柳”,在“村坊小曲”、“里巷歌谣”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古老的永嘉杂居的音乐,这些音乐大部分都是从中国南宋时期逐渐形成的。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有评剧、越剧、黄梅戏,也有花灯戏和花鼓戏等。民歌和民族乐器有着紧密的关联,借助于乐器伴奏,民歌能够更加丰富自己的表现方式和表现力,从民歌中,器乐能够汲取更多的旋律,从而更好更快地发展,还有某些器乐直接承接民歌的曲调,如东北三省、河北衡水的“吹歌”中的很多曲牌。

二、陕北民歌《兰花花》创作背景

陕北民歌《兰花花》是一首反封建的情歌,主要由周家洛和党音二人创作、编撰而成。周家洛在抗战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投奔延安,之后考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故对陕北民歌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深刻理解,对陕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背景也有着深入研究,解放后,周家洛同志长期从事党的艺术实践。此曲作为举世闻名的作品,对国内外的民歌艺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最初创始于1930年,歌词表达出一种反封建的思想,成为陕北民歌中最具影响力且最能够打动人心的歌曲作品之一。

三、陕北民歌《兰花花》的演唱技巧

(一)陜北民歌《兰花花》的滑音技巧

《兰花花》这首曲子为五声羽调式。第一、二段的结尾都是大二度的级进关系,第一段叙述了兰花花的诞生和极受村民们喜爱,伴奏采用了倚音,使情绪更加悲伤。该曲每段的结束句都呈下行进行,第一段和第五段的结束音均落在主音上。在开始部分,曲子以四度跳进的音程进行(E-A),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歌曲清晰而又欢快的格调。第二段用悲痛的情绪讲述了父亲将兰花花许配给周财主的儿子周麻子,她心里虽极其不愿意,但最终还是只能撇下情哥哥,被抬进了周家,贴切地描绘出兰花花的忧伤,用哭诉的曲调来表现她内心的悲伤。

曲作者为了表现兰花花嫁到周家的悲伤情感,必然采取滑音的方式,突出表现兰花花被逼无奈与周麻子成婚这一悲愤的情感,曲调的最后同时体现出兰花花绝望的心情,表现了她心中难以割舍爱情的心理压力。正如下述所列出的歌词“正月里那说媒,二月里订”中的关键字——“订”(谱例1)。

在下述歌词中,“三班子(那个)吹来,两班子打”中的“两”字,使用了下滑音的表达方式,把兰花花悲伤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如谱例2)。

我在演唱该歌曲时,大胆地运用下滑音变动了两个地方。第一处是歌词“撇下了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 中的“周”字,第二处则是第二段歌词“照见周家的猴老子,好像一座坟”中的“一”字,这两个字可以上划使此句更加饱满,造成了气息与头腔共鸣的爆发力,生动的刻画出兰花花愤恨的心情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谱例3)。

在滑音的演唱技巧上,首先,因为下滑音难以把握,所以学会控制好声音的气息力度是首要条件;其次,保证气息的充足性;最后,气息准备好的同时,需要演唱者具有一定的爆发力。因为民歌少不了运用演唱者独有的音色,如果气息过量就会导致破音跑调等问题,如果气息过少则会导致用嗓过度或喉咙疲劳等问题的产生。因此要多加练习,稳固气息,才能更好地演绎歌曲。谱例中“你早早的死”中的“你”尤为突出,爆发力加上演唱者自身的激情才会完美呈现出下滑音这个不可分割的“垫脚石”,而该陕北民歌中通过这样的下滑音方式让所表达出来的语气更为强烈。我在演唱该曲时,这种技巧的运用更能带动我的情感,与声音融为一体来宣叙歌曲本身包含的内在思想。

(二)陕北民歌《兰花花》的“咬字”技巧

陕北方言中个别的特殊语音与普通话有所不同,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如《兰花花》的歌词首段中的“青线线(的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地爱死个人。”第一段的 “线”要唱为儿话音“线儿”,“生(shēng)”字要唱平舌音“sēng,”,“下(xià)”要唱做“hà”,“爱(ài)”要唱“(ng-ai)”,字头的声母要唱“(ng)”,最后要归韵到“(ai)”,“人”字要求唱后鼻音的“(réng)”;第二段中“五谷里(的那个)田苗子”,“子”也与前面的“线”类似,唱为儿话音“子儿”;第四段“撇下我的情哥哥”,其中“下(xià)”也要唱成“(hà)”,“我”字不唱(wǒ)而要唱“ng-e”,唱“(ng)”的地方是字头的声母,最终归到“e”上。在演唱过程中,一定要区分出当地方言中声韵的变换。

在演唱中,咬准字头即“出声”,收清字尾即“归韵”。一般陕北民歌的演唱者是通过口腔内部的牙齿、喉咙、嘴唇以及舌根等部位相互配合发音来“出声”和“归韵。在整个演唱过程中,将歌词正确归于韵母中也尤为关键。如歌词中“正月里那个说媒”中“正(zheng,一声)”的发音对整个乐段的情绪有所影响,用陕北方言演唱“正”字,更能表达出“兰花花”悲痛与凄苦的情绪。

在演唱“正”字时,一定要稳准狠,并且赶快归韵于eng,演唱者一定也要表现出悲痛以及愤懑的内心情感,对于“媒”这个字,也要迅速归韵于ei中,并且在延长此音的时候需要体现出演唱者内心“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神态与内心情感,而歌词“三班子吹来两班子打”中连续的反复出现,要逐步让歌唱速率一次比一次增快,难度也逐步提升。

陕北民歌《兰花花》富有独特的民族特色,而陕北民歌中声调的高低变化和四声曲调的变化都直接对曲调的音高走向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汉字的声调分为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非常具有韵律,让人觉得有声有色或优美生动。在陕北方言中,人们常常会把普通话四声中的“阴平、阳平”等声调变调为“上声、去声”。例如《兰花花》这首歌曲第一部分“青线线那个兰线线”中的“线”“兰格英英的彩”中的第一个“英”“五谷里那个田苗子儿”中的“里”字,第二部分“撇下我的情哥哥”中的“我”字,第三部分“你早早地死”中的“早”字,以及最后一部分“有说不完的话呀”中的“完”字,都需按照“去声”的感觉来演唱。在歌曲第一段“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地爱死个人”中的“下”应唱作“hà”,所以在诠释该首歌曲的时候一定要多注意声调的变化,结合陕北方言的特征。

四、结语

民歌的表现手法不仅简洁、朴实,而且生动灵活,丰富多彩,贴近生活。民歌往往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并在口头传唱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较固定的演唱内容、曲调,凝聚了人民的智慧,是人民群众最亲密的伙伴,也是人民群众的心声。通过对《兰花花》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到《兰花花》极具陕北的地域特点,激昂有力,情绪渲染得十分高昂,富有斗志,能够强烈地表现出该时代的女子英勇抗争顽强不屈的精神,这样演唱出来的歌曲才能感情真挚,打动人心。

参考文献

[1]黄莉丽.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程(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规划教材)[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2]刘育林,常炜炜.陕北民歌演唱方式探索分析[J].中国音乐,2015(5).

[3]张志斌.浅析陕北民歌《兰花花》的艺术特征[J].中国音乐教育,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