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舟于河 锻索为桥

2019-06-11 11:43祁涛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1期
关键词:津渡铁牛遗址

【摘要】蒲津渡是黄河中游古代三大渡口之一,自古以来就是连接秦晋交通的重要通道之一,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蒲津桥始建于鲁昭公元年(前541),改建于唐开元十二年(724),铸造铁牛做桥头地锚,改竹索为铁索,成为黄河第一座铁索连舟浮桥,毁于金元光元年(1222)一场战火。

【关键词】蒲津渡;遗址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历史上有座古老的城池,它的瞭望楼,高耸入云,让人极目千里;它的“吊桥”,铁索缆舟,气势雄伟,一桥飞架东西。这座楼,就是中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之一、黄河流域唯一的鹳雀楼;这座桥,就是因黄河而兴,名满天下的蒲津桥;这座城,就是因黄河而废,被称为大唐中都的蒲州城!

蒲津渡遗址,位于山西最南端黄河东岸的蒲州古城西门外,是黄河中游古代三大渡口之一,自古就是连接秦晋交通的重要通道之一,被稱为河东、河北陆道进入关中平原的第一锁钥,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蒲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蒲州古称蒲坂,距古城西安约150公里,它有5000年的历史文化和2000年的繁荣史,是我国古代六大雄城之一。据有关史料记载,黄帝、尧、舜、禹等古代帝王都曾先后生活在这里。据晋代皇甫谧(215—282)《历代帝王世纪》:“尧旧都在蒲,舜都蒲坂”。早在部落联盟时期,蒲坂一带就是华夏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了。在这里,无数朝代都曾发生过影响国运兴衰的大事,演绎过许多千古留名的历史篇章,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物。诸如:史传中华民族的祖先尧舜禹三大古帝实行“禅让制”见证地尧王台、中国古代四大名楼鹳雀楼、广为传颂的爱情故事《西厢记》——普救寺等都位于此。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登鸛雀楼》的绝唱,“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诗赋,王维、司空图、卢伦、杨贵妃等祖籍永济者声名远播。

1988年,为了开发旅游资源,永济县(永济1994年1月撤县设市)决定寻找掩埋在黄河故道岸边的铁牛。次年8月,经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走访当地老人、采用探杆控测后,在地表下六七米深处,挖掘发现4尊铁牛、4尊铁人、4个铁柱墩、2座铁山及七斗北星柱等唐代蒲津桥遗物。

文物古迹重在保护。随着岁月流逝,面对暴露在空气中、浸泡于泥水里已生锈的铁牛等文物,如何才能科学保护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国家文物局明确要求,按照“原地、原位、原貌”的保护原则制定保护工程方案。时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黄景略到现场视察后指出:应对遗址进行科学考古发掘。1990年10月,时任山西省副省长吴达才主持召开铁牛保护现场办公会决定,按《文物法》规定对遗址进行科学保护。199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省、地、县联合组成考古发掘队,于同年3-6月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

蒲津渡遗址被泥沙淹没后,黄河向西改道3公里。铁牛底板位于海拔329.8米,而今地表黄海高程海拔为336.2米,黄河水平面平常5月份为海拔334米。遗址位于富水含沙层下,抽水井不间断排水以控制水位,保证考古发掘工作面可以分清土层。由上自下清理出清代蒲津渡波口,铁牛的护卫石墙建筑遗迹,南北方向土铺面大道;明代蒲津渡渡口,码头口,石堤坝,堤坝下柏木桩地基,堤上铁卯加固工程遗迹,铁牛周围砖石围护地基,南北方向石块砌成的大路路基。

1994年1月30日,时任党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亲临永济视察蒲津渡遗址博物馆,看了铁牛后赞不绝口,并指示:这是国宝,一定要保护好。1996年4月,国务委员李铁映到永济视察蒲律渡遭址博物馆,提出将牛与水隔开的设想。1997年3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了将铁牛原位提升成顶升12.2米,下做隔水层的保护工程方案;同时要求进一步弄清铁牛下部结构和遗址地层情况,为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999年10月至2000年4月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在第一次发掘的基础上发掘600平方米。时因连年天旱,黄河滩水位有所下降,但四周若不抽水,遗址仍被没于1米深的水中。为保证摸清铁牛下部的结构和地层情况,采用连幕式排水井点控制水位。还有明正德年间(1505-1521)创修的石堤,下钉柏木桩,中间贯铁锭。据《永济县志》(光绪十二年【1886】版本)明代兵部尚书王崇古在《重修黄河石堤记》一文中记载:“……河东沿城创修石堤,下钉柏桩,上垒条石,中贯铁锭。……石堤内加顽石三尺,杂筑灰土,以固内基。仍用米汁和灰砌石,铁锭贯注以固外……新堤自北到南,长一千三百一下九丈……。”这次考证,和县志记载完全吻合。王崇古(1515-1588)字学甫,蒲州(今永济)人,明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官至兵部尚书,赠太保,谥襄毅。

另外,在七星柱附近,清理出正德十六年(1521)石碑一通,其文:“……用工三十人,北逾龙门山,东陟虞乡麓,琢石成版,长五、六尺。藉民之有车船者运载之,得石八千余片,市松柏木桩七千余株,钩心铁锭一万余斤,用夫三百余名,长二千五百尺,毕功不次于铁牛浮桥……”由此可知,这次清理出的唐代石堤,也应属蒲津桥重要组成部分的遗物。

蒲津渡遗址是一处具有丰富遗存的大型遗址,也是我国第一次发掘的大型渡口遗址。

在考古学上,虽说此为唐代遗物,后为宋代移动,但蒲津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唐代以来黄河渡口的变化和黄河的变迁提供了珍贵资料。尤其是唐代地层以上13米全部取土样保存,为研究黄河的环境变化提供了实物资料,这是前所末有的。对研究黄河故道的变迁、水文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直观地揭示出黄河泥沙淤积、河水升高、河岸后退的变迁过程,为历史地理、水文地质、环境考古及黄河治理提供了许多有用资料。

特别是唐开元铁牛数目之多、体积之宏、分量之重、铁质之优、造型之美、工艺之精、实用价值之大,属举世罕见。对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桥梁架设、冶炼铸造以及黄河变迁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有很大的历史考古价值。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和唐涣澄曾肯定其为世界桥梁史上的无价之宝。

經考证,改建黄河浮桥共用了铁、锡达180余万斤,占当时全国铁、锡年产量的4/5,属国家重点工程。当时工匠们利用群炉分别将铁水熔化后,统一顺着架有碳火以保持铁水温度的槽道一起流入模具中,一次浇铸铁牛成型的工艺技术,代表了唐代低硅灰口铁铸造水平,它的发明使用是17世纪前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十大钢铁技术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由于黄河泥沙淤积严重,南北流向的河道东西摇摆,难以固定,这个千年古渡曾发生过怀丙和尚利用泥沙浮力“捞铁牛”的故事和“30年河东,30年河西”等典故。20世纪初期,晋、陕商贩夜渡黄河,休憩于蒲津渡对岸的大庆关城(原陕西朝邑县、平民县,今大荔县)旅店,但由于黄河晚上涨水,曾发生“过了河的没过河,没过河的过了河”现象,反映了人事盛衰兴替,变化无常,难以预料。

2001年6月25日,“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9月25日,国家文物局批复了“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保护规划”。

2017年10月以来,永济市文物局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精神,保护和利用结合,传承与开发并举,科学持续保护文物资源,让历史文物说话,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源头活水,很好地发挥了文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作用。

蒲津渡遗址博物馆在春节期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览,邀请非遗传承人在现场进行碑拓、面塑、粗布等精湛技艺表演,既丰富了游客观赏内容,又传承了工匠精神。同时进一步完善博物馆展厅中心布展项目,积极申报游步道建设项目、安防消防、铁质文物修复工程,不断建立健全完善游客中心,逐步提升景区形象,力争申报国家级4A景区。

正如蒲津渡遗址博物馆大门柱子上两副楹联所述:“有幸今生重见千年古渡,无须远步遍游万里名桥”,“城阙枕波舜都灿烂斜阳里,铁牛卧梦唐月繁华古渡头”。

蒲津渡的繁华,中都蒲州的辉煌,被历史的风沙尘封成往事,或许难以再现。但铁牛铁人从深埋的地下重见天日,擦拭掉千年的斑斑锈迹,焕发熠熠闪亮的光彩,勾起民族记忆中最华丽的场景,为曾经的伟大盛世,也为中华民族的骄傲自豪积累了光彩夺目的铁证!

我们有理由相信,蒲津渡遗址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黄河蒲津渡遗址[M].科学出版社,2013.

[3]李春荣.山西黄河问今古[M].山西省地方志编委办公室,1987.

作者简介:祁涛,女,山西省永济市人,文博馆员,中共党员,本科,现在山西省永济市文物局工作。

猜你喜欢
津渡铁牛遗址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黑水城遗址出土F20:W63a文书研究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寻找丝绸之路遗址
西津渡元夜观灯记
津渡兄
逍遥的西津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