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典型性与审美愉悦的关系

2019-06-11 04:30胡俊��
社会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典型审美

胡俊��

摘要:蔡仪“美即典型”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关于美本质的概念,即认为美的本质在于该事物的客体特质是典型的。“美即典型”是哲学思辨美学的一个核心命题或理论构想,本文从神经美学的角度进行了初步验证:事物的典型性使得神经加工具有高流畅性,两者成正相关关系,而内侧眶额叶皮层对高加工流畅性具有一定敏感性,于是高流畅性信号激活了内侧眶额叶皮层,带来了审美体验的愉悦感。总之,神经美学的实验结果给“美即典型”理论带来了实证支撑,神经加工的高流畅性可能是从客体特质的典型性通往审美愉悦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

关键词:审美;典型;客体特质;流畅性

中图分类号:B86-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9)02-0185-07

作者简介:胡俊,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上海200020)

从蔡仪“美即典型”的美学理论谈到神经美学的典型性和审美愉悦,是一个融洽自然而又新鲜陌生的跨越。蔡仪的“美即典型”理论虽然给我们提供了关于美本质的一种解释,但是对于事物的典型性与审美愉悦之间具体是怎么进行联系的,由于时代的局限,没有阐述清楚,笔者通过西方神经美学家的一些实验及实证数据,对此进行了详细诠释,认为高加工流畅性是两者之间的纽带:事物的典型性使得人脑神经加工具有高流畅性,而内侧眶额叶皮层对于高加工流畅性具有敏感性,高流畅性也就激活了内侧眶额叶皮层,内侧眶额叶皮层的激活引发了愉悦感,甚至是审美愉悦,概括来说,就是典型性的高加工流畅性带来积极的审美愉悦情感。

一、“美即典型”

蔡仪提出“美即典型”的观点,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中,尤其是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理论中得到启示的。蔡仪自己在《马克思究竟怎样论美?》中说到:

美是典型的说法,就我自己来说,是在《新艺术论》里首先提出来的。《新艺术论》是想试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论艺术,其中主要之点是学习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理论的一点体会,认为艺术创作的中心任务在于塑造典型;而艺术的塑造典型就是揭示形象的真,也就是创造艺术的美。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定义说:“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由此再进而在《新美学》里就更多方面地论述了美是典型的论点,总的提出“美是典型种类中的典型个别”,简单地说“美即典型”。蔡仪发表在《美学论丛》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的《马克思究竟怎样论美?》。

蔡仪在194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艺术论》第五章“典型”中提出“艺术的典型”后,在1946年出版的《新美学》第二章“美论”的第三节“美的本质”中,更具体阐述“典型”概念的内涵,认为“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第235页。。

紧接着蔡仪又举出2个例子来说明“典型”这一概念,一个是西方孟德斯鸠的一段话,另一个是中国战国时期宋玉所描绘的“东家之子”。原文如下:

盂德斯鸠(Montesquieu)有一段话说:“毕非尔神父说,美就是最普遍的东西集合在一块所成的。这个定义如果解释起来,实是至理名言。他举例说,美的眼睛就是大多数眼睛都像它那副模样的,口鼻等也是如此。这并非说丑的鼻子不比美的鼻子更普遍,但是丑的种类繁多,每种丑的鼻子却比美的鼻子为数较少。 这正像一百人之中,如果有十人穿绿衣,其余九十人的衣服颜色都彼此不同,则绿衣终于最占势力一样。”在他这一段话里,说美就是最普遍的东西集合在一块所成的。并举实例说,美的眼睛就是大多数眼睛都像它那副模样的,叫我们更能明了所谓美的就是典型的,典型就是美。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第236页。

接着蔡仪引用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中的:“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来说明东家之子之所以被認为是美的,在于她的形态颜色都是最标准的,也就是说,这位美人概括了臣里、楚国乃至天下女人的最普遍的东西。由此蔡仪认为,“她的美就是在于她是典型的”。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第236页。

蔡仪即使到了晚年,仍然坚持“美即典型”的观点,不仅强调本质和现象、个别性和普遍性的统一,还注重提出个别性要“明确、生动”,现象要非常突出。蔡仪在《马克思究竟怎样论美?》中阐述:

自然,美的事物并不同于一般事物。既然一般事物的本质都表现在它的现象上,而一般事物的现象也表现着它的本质,那么,美的事物要求事物的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当然有它的特点。只是美的规律要求事物的本质和现象的关系,两者联系或结合的特点,又当是怎样的呢?无论从事实上或理论上来说,只有一个正确的解答,这就是以非常突出的现象充分地表现事物的本质,或者说,以非常鲜明、生动的形象有力地表现事物的普遍性。因为如上所说,事物的本质或普遍性,总是要表现在它的现象上,不表现也是不可能的。而表现得不充分、不突出都不可能是美的。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151页。

蔡仪在最后的著作《新美学(改写本)》中再次总结了他一生对于“美即典型”的认同,这次他不再提美的本质,而是提出美的规律:“美的规律是指以非常突出的现象充分表现事物的本质,以非常明确、生动的个别性有力地表现事物的普遍性;那么,这实际上指的就是典型的规律。因此概括地说,美的规律即典型的规律,或者说美的法则即典型的法则。”蔡仪:《蔡仪文集》(第9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美即典型”是蔡仪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核心观点,这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同,比如有学者指出:蔡仪的《新美学》是“从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物质第一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出发,首先提出美在于客观事物的思想,根据认识论超越殊相获得共相的理路提出了‘美即典型这一关于美本质的核心命题,然后又将这一命题具体贯彻到美感论、审美形态论与艺术论三大环节,展开为美感是对美的认识,艺术是现实的反映,美的艺术即艺术的典型等命题,唯物主义认识论哲学原则支撑下的美的本质论——美感论——艺术论三大部分相互支撑,形成这一理论原点独特,内部又能一以贯之的有机理论体系,为此后的绝大部分美学家提供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学术范本”薛富兴:《分化与突围:中国美学1949——2000》,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三、加工流畅性与审美愉悦

高加工流畅性可以获得审美愉悦的观点是具有心理生理学以及神经科学方面的许多证据的。对于审美愉悦的测量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使用了面部肌电扫描技术,通过测量面部颧大肌(笑肌)的活动数量来指示积极情绪。另一种是通过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等神经影像技术,检测内侧眶额叶皮层是否激活以及激活程度。

大多相关研究均使用了面部肌电扫描技术,通过测量面部肌肉中的电子活动数量来指示情绪。Cacioppo,J.T., Petty,R.E., Losch.M.E & Kim,H.S.Electromyographic activity over facial muscle regions can differentiate the valence and intensity of affective reac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0(1986):260-268.具體而言,积极情绪与颧大肌(笑肌)的活动增加有关,而消极情绪与皱眉肌的活动增加有关。为了检验典型(高流畅性加工对象)是否真的会产生真实而积极的情绪反应,温基尔曼和哈尔伯斯塔德Winkielman, P.,J.Halberstadt, T.Fazendeiro, and S.Catty.Prototypes are attractive because they are easy on the mind.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9 (2006):799-806.在受试者观看准备好的典型和未准备好的图案时,采取了面部肌电扫描技术进行观测。实验结果发现,观看准备好的典型产生大量的颧肌活动,这可能表明,观看准备好的典型会比观看未准备好的典型产生更多的审美愉悦。该实验使得我们获得了对关于高加工流畅性带来愉悦这一观点的支持。

除了通过面部肌电扫描技术,测量流畅性引发颧大肌(笑肌)的活动增加,指示了流畅性带来积极情绪;一些实验还通过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等神经影像技术,检测到高流畅性激活了内侧眶额叶皮层,也支持着这一观点。内侧眶额叶皮层(mOFC)是评估刺激物奖励价值的一个大脑区域。高加工流畅性是快速提供关于刺激物奖励特性信息的线索。埃利奥特(Elliot)等认为在感知者需要基于部分信息(无法对刺激物进行严格检查)对刺激物做出反应时,这一脑区对于评估行为结果十分重要。如果是这样的话,使用这一信号作为评估考虑刺激物的强化与奖励特性的线索时,便可以期待这一脑区对高加工流畅性非常敏感。Elliot,R.,Dolan,R.,J.,Frith,C.D.Dissociable functions in the medial and lateral oribitofrontal cortex:Evidence from human neuroimaging studies: Cerebral Cortex 10(2000):308-317.很多研究虽然不直接评估流畅性本身的神经成像,但其为这一猜想提供了支持。下面几个实验例子支持了一个观点,即内侧眶额叶皮层对高流畅性具有高敏感性。

麦圭尔(Macguire)等在受试者阅读难易程度不同的故事时对他们进行了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ET)扫描。Macguire,E.A.,Frith,C.D., Morries,R.G.M. The functional neuroanatomy of comprehension and memory:The importance of prior knowledge. Brain 122(1999):1839-1850.实验研究发现,如果故事从主观上越容易明白(而且可能越具有流畅性),内侧眶额叶皮层前区域中的血液流动就越大。弗里斯(Frith)也利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发现了相似的结果。Frith,C.D.The role of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in the selection of action,as reveal by functional imaging. In Monsell, S. and Driver, J. Control of cognitive processes: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XVIII.Cambridge,MA:MIT Press,2000:549-565.他采用了要求受试者提供限制句子主干单词词片的理解能力图表。当受试者给出合理句干词片(更具有加工流畅性)时表现出的前内侧眶额叶皮层活动,多于不合理句干词片时表现出的前内侧眶额叶皮层活动。埃利奥特等人进行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研究也表明内侧眶额叶皮层对高流畅性十分敏感。Elliot,R.,Dolan,R.,J.,Frith,C.D.Dissociable functions in the medial and lateral oribitofrontal cortex:Evidence from human neuroimaging studies: Cerebral Cortex 10(2000):308-317.此外沃尔兹(Volz)等针对视觉神经机制做了一项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实验,也表明内侧眶额叶皮层实际上对信息加工的流畅性非常敏感。Volz,K.G., von Cramon,D.Y. What neuroscience can tell us about intuitive processes in the context of discovery.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8(2006):2077-2087.

以上实验案例表明,眶额叶皮层对信息加工的流畅性非常敏感,高流畅性信号激活了内侧眶额叶皮层。当然,从笔者了解的资料来看,目前西方神经美学界对于内侧眶额叶皮层以及审美体验的认识还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认为内侧眶额叶皮层涉及到奖赏中心;审美体验乃至审美过程没有专门的神经通道,而是一个综合的神经脑区加工过程,涉及到认知、情感、判断、决定,甚至包括意义理解等等相关的许多脑区,包括,其中审美体验中愉悦情感是和其他刺激物引发的愉悦情感是没有区别的,脑区位置都是涉及到内侧眶额叶皮层等奖赏-快乐中枢。而另一种观点,以“神经美学之父”泽基等为代表,“泽基希望通过实验来寻找审美体验的共同因素,即不管审美客体的来源如何,也不管审美主体的文化和经验背景的差异,大脑中是否存在一个共同机制能够支撑美的体验”。泽基认为内侧眶额叶皮层是审美体验的唯一共同区;审美神经机制虽然涉及到许多脑区,包括视觉皮层等等不同功能的脑区,但审美是有专门神经通道的,包括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

其一,澤基等认为审美体验有一个专门脑区,即内侧眶额叶皮层中的A1区,所有审美体验材料都会唯一而共同激活这一脑区。泽基致力于探究人类共同审美体验的神经生物学基础,2004年泽基和同事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简称fMRI)技术,在被试者观看抽象画、风景画、静物画和肖像画等不同风格绘画作品时进行脑部扫描检测,发现当被试者感觉到美时,对比丑的和中性的实验数据,人脑的内侧眶额叶皮层(the medial orbitofrontal cortex,简称mOFC)都被激活。Kawabata H and Zeki S. Neural correlates of beauty.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91.4(2004): 1699-1705. 后来在2011年针对音乐和视觉艺术等的脑扫描技术中,泽基等人初步确定了内侧眶额叶皮层中的某个区域范围是被不同来源的审美体验所共同唯一激活的,把这一脑区的中心测定为-3 41 -8的位置,估测其直径在15-17毫米之间,并首次给该脑区命名为内侧眶额叶皮层的A1区。Ishizu, T. and Zeki, S. Toward a brainbased theory of beauty. Plos One 6.7 (2011):1-10.虽然泽基在实验中认为人脑进行审美体验时不仅激活了内侧眶额叶皮层,而且不同的实验材料还激活了尾状核等其他脑区,但是泽基认为A1区是共同唯一的审美体验专门区。有学者认同这一观点,认为泽基等的实验得出的审美体验的A1区的位置与其它实验的结果是相同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Jon O.Lauring. An Introduction to Neuroaesthetics. Copenhagen:Museum Tusculanum Press,2014:144.

其二,泽基认为审美判断除了和认知判断拥有共同的神经通道,还有自己的独特的专门通道。2013年泽基等进行了审美判断的脑部扫描实验Ishizu, T. and Zeki, S. The brains specialized systems for aesthetic and perceptual judg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7(2013):1413-1420.,研究结果显示了被审美判断和认知判断共同激活的脑区有:(1) 两个判断涉及的共同通道,即前脑岛、背外侧前额叶皮层(the bilateral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简称dlPFC)和顶内沟(the intraparietal sulcus,简称IPS);(2) 两个判断涉及的共同运动通道,即前运动皮层(the premotor cortex,简称PMC)和辅助运动区(the supplementary motor area,简称SMA)。另外,泽基等发现审美判断期间单独激活了一些专门化脑区:(1)皮层区域:外侧眶额叶皮层(the lateral OFC,简称lOFC)和内侧眶额叶皮层;(2)皮层下区域(subcortical areas):比如苍白球(the globus  pallidus)、杏仁核(the amygdala),并逐渐遍布到壳核(the putamen)和屏状核(the claustrum)。其中内侧眶额叶皮层,不仅是审美体验的唯一的专门脑区,也是审美判断的专门脑区之一,总之内侧眶额叶皮层与审美活动紧密相连。

从笔者看来,对于内侧眶额叶皮层的两种理解,一种认为内侧眶额叶皮层是评估刺激物奖赏价值的大脑区域,内侧眶额叶皮层的激活说明激励了奖赏机制,带来了人脑的愉悦情感反应,另一种观点认为内侧眶额叶皮层直接与审美体验、审美判断相连,它的激活可以带来审美体验。最近的一项研究报告说,将阳极经颅直流刺激应用于内侧眶额叶皮层,会直接增加视觉刺激的审美级别。Nakamura K. and Kawabata H.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over the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and left primary motor cortex (mPFClPMC) affects subjective beauty but not ugliness. Front Hum Neurosci 9(2015):654.不管对于内侧眶额叶皮层的理解持哪种观点,都说明了高流畅性激活了内侧眶额叶皮层,产生真实而积极的情绪,带来了愉悦情感,甚至是审美愉悦。

总之,高加工流畅性可能是从客体特质的典型性通往审美愉悦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也就是说,事物具有典型性,其加工流畅性也随之提高,典型性是促使高加工流畅性的重要因素,两者成正相关关系;而内侧眶额叶皮层对高加工流畅性具有一定敏感性,高加工流畅性是带来审美体验的愉悦感的重要因素。

四、关于客体特质与审美体验的相关思考

古往今来,对于美的定义有很多种,各种观点一直贯穿于各个时代,美是居于客观存在的客体中,还是存在进行审美感知体验的主体之中,一直争论不已。笔者推测,是事物中的某种美的客体特质,吸引了人脑,激发了人脑的审美愉悦感,进行了审美判断,产生了审美体验。从美学研究来说,一方面,我们需要探究大脑主体的普遍共同的审美机制,另一方面还要继续探索客体本身的美,追寻是客体中的一些共同因素导致了主体的审美机制的运作,当然也许是大脑审美机制主动选择了拥有某些共同特性的客体成为美的客体。也就是说,我们还需要弄清隐藏于事物之中的美的客体特质是什么。

19世纪末,英国艺术批评家贝尔(Bell)在《艺术》(“Art”)中提出“如果我们能够发现所有客体中普遍和特殊的能够唤起美的特质,那么我们就会解决美学中的核心问题”Bell, C. Art. London: Chatto and Windus,1921:292.。并且他提出“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 )这一引发美感的客体特质的构想,即线条和颜色用某个特别方式,组成某些形式以及形式之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情感。

神经美学家泽基教授也认为,被归类为美的事情可能其中有某些特征是有助于主体把它归为美的,泽基努力寻找客体中引起“审美体验”的因素,他在贝尔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更完善的概念,即“有意味的组态”(Significant Configuration),这一概念除了可以运用于线条、颜色,还可以应用于面部、身体或视觉运动刺激等。

笔者认为隐藏于事物之中,激发大脑审美的这一共同特性因素,即客体特质,必然是超越音乐的共性、绘画的共性等的所有审美刺激物的一个综合共性,如果说颜色、线条是绘画的抽象共性,节拍、旋律是音乐的抽象共性,那么在颜色、线条、节拍、旋律等绘画、音乐等抽象共性之上,推测还应该有一个更高更抽象的共性,比如典型性或者说中间阀值(简称中值)。因为一些实验结果明确表明:事物的典型性与人脑审美偏爱直接相关。Martindale,C., Moore,K. Priming,prototypicality,and prefere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4(1988):661-670;Whitfield,T.W.A., Slatter,P.E. The effects of categorization and prototypicality on aesthetic choice in a furniture selection task.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70(1979):65-75.

關于事物的典型性和审美体验的关系,笔者从大脑审美机制的角度来推测:首先,绘画中的颜色、线条以及音乐中的节拍、旋律等可以感知的内容,在知觉区进行加工处理时,那些达到符合中间阀值区间范围的典型性的抽象感知特性,导致神经加工时产生了高流畅性的信号;接着,这些高流畅性信号会打开某个连接知觉区与审美体验A1区的专门神经通道的阀门神经元;然后这些高流畅性信号传输到内侧眶额叶皮层的A1区;最后内侧眶额叶皮层的A1区被激活,产生了审美体验。

我们重视客体特质中的中值或典型性和审美体验的相关性,认为以高加工流畅性为中介,典型性与审美偏爱之间的呈正相关关系,但是关于典型性与审美体验之间关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典型是哲学美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部分,如果想要透彻研究典型与审美体验,还需要弄清客体特质与典型性的关系,审美体验与其他快感体验的异同,以及审美体验与审美感知等的关系。在我们看来,虽然目前已取得一些成果,但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展开实验研究。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自下而上的实验美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美学或哲学美学,两者可以进行很好地协调和互补,我们要一方面重视思辨美学的结论,另一方面运用实验美学的实证成果,来对思辨美学的形而上学的结论进行补充、完善。在美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上,我们需要把实验的科学的美学研究路径要和思辨的形而上的美学研究路径相结合,从而推动美学研究能够突破主客二分的瓶颈,破解“美是什么”“人类究竟是如何审美的”等很多千年美学之谜!

(责任编辑:李亦婷)

猜你喜欢
典型审美
高考统计典型题的解题策略
《圆》典型易错题
典型词句用法精讲
40年,我们宣传推介的典型经验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几类典型题的解题技巧
典型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