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2019-06-12 02:19拾遗
润·文摘 2019年4期
关键词:流浪地球科幻片实景

日前,根据刘慈欣同名作品改编、郭帆导演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高口碑的助力之下,完成了史上最快的票房逆袭,正式拉开国产科幻电影的史诗级大幕。

我要成为一名科幻片导演

1995年,15岁的郭帆看了卡梅隆导演的《终结者2》后,全身血液沸腾,激动得一夜未眠,暗暗立志:“我要成为一名科幻片导演。”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奔向北京,追寻自己的电影梦。

2010年后,郭帆执导了两部电影《李献计历险记》和《同桌的你》,获得国内外多项大奖,也因此入选新生代导演11人名单,并被电影局送去美国好莱坞学习。

这一趟学习之旅,郭帆被震撼得瞠目结舌:“中国电影工业跟美国相比,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其中差距最大的就是科幻片。”郭帆问美国同行:“你们看中国电影吗?”在得到一致否定的回答后,他暗下决心要拍一部中国的科幻片给他们瞧瞧。

2015年8月23日,作家刘慈欣撰写的《三体》,斩获世界科幻文学领域至高荣誉“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也是亚洲人第一次获此殊荣。

不久,郭帆接到了中影制片公司的电话,邀请他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拍摄成电影。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流浪地球》这部作品。

最高级的想象力其实是不自由的

《流浪地球》讲的是:未来,太阳膨胀将吞没地球,人类不得不团结一致,建造遍布全球的巨大行星发动机,将整个地球推离现有轨道,前往宇宙深处寻找新的家园。

其实,中影曾找过几个国内外的大导演,他们都以“中国目前还不具备拍出好科幻片的能力”为由拒绝了,迫不得已中影才找到郭帆,让他“先试着弄一弄”。

为了抓住这个机会,郭帆豁出去了。他自己垫资100万,找到老友龚格尔做制片人,并聘请多位中科院的科學家、物理学家、社会学家做学术顾问。

国外科幻片,拍摄时都会构建一套成熟的故事讲述方法论。比如拍《阿凡达》时,卡梅隆就设置了严谨的世界观:从潘多拉星球的位置、大小,乃至星球上生物的生存状态、交流方式,甚至为片中的纳美人创造了一套语言。

“最高级的想象力其实是不自由的。”中国电影就是缺少这种不自由的想象力。

为此,郭帆编纂了一套百年“编年史”,自1977年写起,于2075年落笔,只留下四个字:木星危机。但为了让这四个字成立,编剧们预设了前面所有的铺垫,让大家了解整个事件是怎样发生的。

为了把50多年后的世界具象化,郭帆做了3000张概念设计图,包括行星发动机、地下城、运载车等所有场景的细节构思,分镜头画稿达到8000多张。

为科幻注入中国情感的表达

郭帆把《流浪地球》的“点”归结为一句话:人类把地球推离太阳系,但他一直没有想明白其中的文化内核和精神内核。

顿悟来自于他同美国工业光魔公司的思想碰撞中,“美国人听完这个故事,两个点让他们兴奋又好奇:一是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为什么不逃离地球,而要带着地球一起跑;再一个美国科幻电影里都有超级英雄,中国人倒好,一万台发动机坏了一半,5000个救援队分散到救援点上。”

这两个问题,一下撞醒了郭帆,让他想明白了,“一个导向了传统农耕文明下的思维方式,一个导向中国人所谙熟的‘集体主义办大事。他们想不到的,就是中国科幻的点。”于是,他们就以这两个内核为基础,重新构建和丰富起剧本来。

给地球安发动机,把地球推出去,这个想法有着浓郁的中国特色,是中国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所以我们要带着家走,要带着我们的土地和我们的人民。”

尝试中国电影“重工业化”

电影工业化、标准化,正是中国电影和美国电影的巨大差距所在。此次《流浪地球》被视作一次对中国电影工业的全面检视,因此郭帆也充分利用了电影工业化的标准,将剧本进行细致的分类和拆分,然后合理对接道具、摄影、美术等工种。

为了节约有限的预算,郭帆没有请明星出演,而是把大部分钱花在场景、道具、特效上。整个片子拍下来,制作了10000多件道具。很多道具的造价极其昂贵,一件盔甲就要40-70万元。他还租用了10万平方米的摄影棚,搭建地下城、冰原、宇宙空间站等实景,场景的搭建极其精细。演员屈楚萧在进剧组前,一直以为将在绿幕前演戏,但走进摄影棚后,被震撼得目瞪口呆,“片场能实景的几乎都实景了,不只是实景,还有使用过的痕迹,完全就像真实场景一样。”

全片2003个镜头,每个镜头都经过翻来覆去地修改,最多一个镜头修改了251版,惊艳地呈现出上海陆家嘴标志建筑物崩坍的场面。“这个电影要表达的,是希望,是相信未来。所以我们在电影里‘毁什么都不会缩手缩脚,这些场面都是外部不可抗力造成的,但电影传递的是人类有信心将一切重建。”郭帆说。

填补中国硬科幻的空白

在得知要拍《流浪地球》后,圈内人士很担忧:“如果成功了,中国电影从此就有了科幻片这一类型。如果失败了,估计若干年内没人再敢碰硬科幻了。”

其实,最初郭帆的压力也很大,甚至一度怀疑能不能把这个事儿坚持下来。最后说服他的只有一条:中国硬科幻电影之前谁也没拍过,都是一张白纸。

即便拍摄时精打细算,投资还是很快用完了。但此时只拍完了地面部分,天上“空间站”这条线还没拍呢。空间站这一部分的拍摄,剧组想找一个大牌演员,“他的戏份不是男一号,但他愿意以自己的知名度带动项目,愿意为青年演员开路,同时只象征性地收一点点片酬。”

这时,郭帆突然想起了吴京。吴京看着满脸诚恳的郭帆,就像看到了当年倾家荡产拍《战狼2》的自己,立刻答应了。拍着拍着,剧组眼看又要停转了。于是,郭帆把全部身家砸了进去,龚格尔卖了车,演员们自降片酬,摄影指导刘寅自费买设备。团队的这股精气神感动了吴京,他不仅没要片酬,还投资6000万,从客串变成主演,又从主演变成了出品人。

有人问:“电影拍烂了怎么办?”吴京说:“即使拍烂了,也比没人拍强。其实,我们已经成功了,因为有7000人参与了这部电影的制作。未来,这7000人就是中国科幻电影的种子。”

2019年2月5日,《流浪地球》一经上映,口碑就炸了:“中国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中国科幻元年就此启航。”这部影片用四年的执着,打破了“中国硬科幻空白期”,让中国科幻电影从此值得被期待。

(熹微整理自拾遗微信号等,拾遗微信号ID:shiyi201633)

猜你喜欢
流浪地球科幻片实景
想拍科幻片?你加科学家微信了吗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刘慈欣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悲剧内核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
《月球》与《源代码》浅析
美国科幻片厚重的历史积淀
第四届20强+1实景家装节开幕
全球本土化视野下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
宝马首次在中国实景演示高度自动驾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