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诗人刘禹锡的诗意栖居

2019-06-13 02:50陈清华
南腔北调 2019年1期
关键词:刘禹锡

陈清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我们的文明孕育了一大批古典诗意、代表人类文学最高水平的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冯友兰曾经说:“我时常想,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我要把这个特点发扬起来。”

有一种古典,最诗意,最中国,在旷古幽思的诗歌文化中,最夺人眼目。它的名字叫唐朝。

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唐诗,更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文化积淀深厚。以郑州为例,唐诗三大家,郑州有其二。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在灿若繁星的唐诗诸名家中,这些郑州诗人个个是诗中圣豪,丰饶了唐诗世界,铸就了不朽的唐诗之魂。

本篇文章讲的就是《陋室铭》的作者、河南诗人刘禹锡。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是一剂淡泊明志、平衡心理、治疗抑郁的良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这几句话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带给人们的是文化自信和人格自信,显示一个诗人的张力和精神上的豁达。

如果要讲解汉语之美、自然之美、文化之美、人性之美,《陋室铭》无疑是一篇非常好的案例。无论是声韵之美、搭配之美、语义之美,还是言外之美,《陋室铭》都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因此,《陋室铭》被人教版、苏教版和沪教版等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课本收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题记

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思考之一:刘禹锡傲然声称“前度刘郎今又来”。

年轻时,看《三国演义》,特别佩服织席贩履的刘备,“贤弟去了,我这当哥哥的有何面目活在世上”,一把鼻涕一把泪……多难的事,他一哭就哭成了。最佩服的是他在江湖上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但绝对不敢说自己是汉高祖之后。

他不说自己是中山王之后,只说系“中山靖王之后”。因为汉朝分封过的中山王有十个,中山靖王刘胜只是其中之一,所以要对别人说清楚自己的出身来历,就必须说清支脉。自己老家又在中山附近,说自己是刘胜后代很合理,再说,刘胜有子“百二十余人”,中山靖王刘胜,生了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呢。找证据也难。

其实,真假有什么重要的呢?有了“中山靖王之后”这个名分,至少可以向外界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我刘备忠于汉室。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父亲是进士,母亲是范阳士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逝后归葬荥阳。河南荥阳市有一个刘禹锡公园,是游人休闲散步、怀古抒怀的好去处。刘禹锡在自传中写道:“家本荥上,籍占洛阳”“(曾祖以上)坟墓在洛阳北山,其后地狭不可依,乃葬荥阳之檀山原”。[1]他被称为“中唐诗坛之冠冕”。他的七绝,“高处不减盛唐”。他的迁谪诗,“是对中国迁谪文学的突破”。他的乐府诗,在唐代红透半边天,到了宋代,依然是流行金曲的歌词。他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唐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晚年常与白居易唱和,有《刘梦得诗文集》40卷传世,有“诗豪”之称。因担任过太子賓客,故世称“刘宾客”。

据说,刘禹锡也是中山靖王刘胜后裔。他就自称“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后代”。

大家知道,唐代的“诗仙”李白,个性鲜明。这个人很洒脱,号称“天子呼来不上船”。有个性的人很难妥协,这在官场是个大忌。所以,李白在宫廷实际上是待不下去了。

刘禹锡的个性似乎更鲜明,简直可以说是头“犟驴”,说不动就不动,任由你挥舞皮鞭,我自岿然不动。刘禹锡一生豪迈,他自作铭文,曾这样说:“不夭不贱,天之祺兮。重屯累厄,数之奇兮。天与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寝于北牖,尽所期兮。葬近大墓,如生时兮。魂无不之,庸讵知兮。”[2]

刘禹锡这样的人,在官场的命运可想而知,22岁,进士及第,步入官场。公元805年,33岁的刘禹锡实施“永贞革新”,5个月后失败。

“永贞革新”发生于永贞年间,故名。刘禹锡作为参与“永贞革新”的八名主将之一,和柳宗元、陈谏等一同被贬出京城,其中刘禹锡被贬为朗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南的常德)司马。这一贬就是10多年。“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就是他在被贬的日子,抒发情怀而作。在朗州的日子,他安慰自己:“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事事有功,须防一事无终;人人道好,须防一人着恼。10年后,刘禹锡等“八司马”被朝廷“以恩召还”。人到中年,被重新起用,他又自我“吹嘘”,书生的傲气不改。听说玄都观的桃花开得正好,他与朋友结伴赏桃花,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世故的官员,会说恩泽雨露皆是皇上的恩德,他却说“尽是刘郎去后栽”。如此高调,其他人自然看不惯,得意忘形,又惹人不高兴。一首“戏赠”,一句“尽是刘郎去后栽”惹恼了权贵,于是,刘禹锡再次被革职,贬到“巴山楚水凄凉地”。

谗言败坏真君子,美色消磨狂少年。官场20多年,他就一直过着贬谪生活,仕途上就没顺利过。果然是性格决定命运呀。

因风吹火,用力不多。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岁月不饶人,到了“知天命”之年,该圆通了吧,该收敛锋芒了吧。到了公元825年,刘禹锡已经53岁,又被贬至安徽和州。

喜欢村上春树的读者朋友都知道,村上春树作为世界级的畅销小说家,为人低调(甚至腼腆),鲜少抛头露面、侃侃而谈——但也不是完全沉默。有道是“功夫在诗外”。在耶路撒冷文学奖获奖演说中,村上说:“以固有的形式捕捉真相并予以准确描述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可能的。”可刘禹锡的性格根本就不是一个低调的人,他就是要高调,不平则鸣。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说:“性格即命运。”刘禹锡一生的贬谪生活,与其性格有一定的关系。

恩里由来生害,得意时须早回头;败后或反成功,拂心处莫便放手。被贬至安徽和州之后,按当时政策,刘禹锡可以在县衙享受三间三厦的住房待遇。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官不如现管。积德若为山,九仞头休亏一篑;容人须学海,十分满尚纳百川。和州知县不明白这个道理,他是个势利小人,他知道刘禹锡是个贬官,来地方任副职。言外之意,刘禹锡是上层不待见的人,又不知道“意思意思”。于是就百般刁难,故意给刘禹锡穿小鞋,安排他住到城南门的一偏远的地方。有朋友可能不理解了,当时刘禹锡已经是有名的诗人了。自而立之年从政,刘禹锡一直是天下尽知的名人。一个名人从外地来,就在自己身边,这个和州知县怎么就一点也不崇拜呢?大家别忘了,有句俗话叫“外来的和尚会念经”。隋代颜之推《颜氏家书·慕贤篇》中有这样的话:“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造轻近。”意思是说,世人往往被蒙蔽,被什么蒙蔽呢?被表象蒙蔽。往往舍近求远,只重视耳朵听到的,却轻视眼睛看到的,重视他乡的、宁愿乘车去造访的,却轻视近处的。所谓“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颜之推举例说,孔子伟大吧,圣人嘛,可是,当初孔子的邻居却对他很不以为然,瞧不上他,“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邻居叫孔子的时候,连个老师都不叫,直接叫,喂,那谁,东家的阿丘。

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世间公道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和州知县不但不崇拜刘禹锡,还要欺负他。刘禹锡也不较真,自处超然,处人蔼然。得意安然,失意泰然。一看自己的住处面朝大江,当即诗兴大发,写了两句诗“发朋友圈”:“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人各有心,心各有见。和州知县一看,他还挺满意,又安排他住到城北门,住房由原来的三间减为一间半。没有大江可看了。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刘禹锡看不到点点白帆了,但却见杨柳青青。于是又欣然写诗,“发朋友圈”:“杨柳青青河水平,人在和州心在京。”和州知县更生气了,我就不相信整不惨你!把刘禹锡赶到更荒凉的地方,就是一间破房子。房子小到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

这里是名副其实的陋室。刘禹锡也不想跟知县闹,懒得和这种人唧唧歪歪,更没有整日介唉声叹气。一个内心真正强大的人是无所畏惧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写了一篇脍炙人口、充满哲理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然后,将这段励志之语“发朋友圈”。当然,“发朋友圈”是开玩笑,当时自然没有手机啦。事实上,刘禹锡是请了当时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抄写《陋室铭》,勒石为碑,立在门前,等于告诉和州知县:这就是我的“诗与远方”。我比岁月还静好。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刘禹锡何其乐观、豁达!这境界,恰如庄子所言:“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刘禹锡的长寿,也印证了庄子养生观——“豁达多寿”。庄子曾形象地比喻说:水泽里的野鸡,十步一啄,百步一饮,逍遥自得,乐观豁达,因之得以保生;而鸟儿关在笼中,羽毛憔悴,意志消沉,低头不鸣,因之难以全生。人也是一样,如果整天精神惆怅,必然会愁肠百结,岂能健康?

和州知县气得没了脾气,一筹莫展。民间流传,刘禹锡的《陋室铭》是被“气”出来的。也不无道理。

刘禹锡是个有趣的人,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个“性情中人”,不是那“啥婊”。《围城》里面赵辛楣失恋后,方鸿渐感叹说,他還不是圣人,还可以做朋友。无智、无趣、无性的生活是不值一过的。这大约就是王小波的核心思想。用王小波的话来说:“我早已超越了老鼠,不再向往货舱。”王小波说过一段广为人知的话,大意是:在人类的一切智能活动里,没有比做价值判断更简单的事了。假如你是只公兔子,就有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大灰狼坏,母兔子好;然而兔子就不知道九九表。此种事实表明,一些缺乏其它能力的人,为什么特别热爱价值的领域。倘若对自己做价值判断,还要付出一些代价;对他人做价值判断,那就太简单、太舒服了。讲出这样粗暴的话来,我的确感到羞愧,但我并不感到抱歉。因为这种人士带给我们的痛苦实在太多了。

《陋室铭》流传千古。今天,和县的陋室亦因之而名闻天下。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陋室在哪?位于安徽和县(唐称和州)半边街。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并勒石成碑。后来,当地政府在原陋室的“仙山”“龙池”一带,建成一座“陋室公园”。1986年,陋室被列为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来看,刘禹锡对现实相当不满,有了归隐之心。

公元826年,刘禹锡终于等到被召回京的日子。再次站在玄都观前,他感慨良多,提笔写就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前度刘郎今又来”,用的是刘阮遇仙的典故。《金瓶梅》第一回就有“莫讶天台相见晚,刘郎还是老刘郎”的句子。刘禹锡傲然声称“前度刘郎今又来”,可见政治上多么不成熟。但正是这种所谓的“不成熟”,让他不会抑郁,不会自闭,因为他没有憋在心里,他写了出来,他宣泄了,情绪及时得到了释放。所以,刘禹锡虽然一再遭受打击,但没有患上抑郁症和孤独症。

当然,“何陋之有”也是一种“士人风范”。“士”,即事也。按照中国南宋哲学家陈淳的的观点,从国家角度,为人君要仁,为人臣要敬;从家庭角度说,为人子要孝,为人父要慈——两者并非此消彼长,而是同生共进。[3] “士”就是“明德”,不受外物影响,一如既往地“事父孝,事君忠”,并且能落实为“齐家、治国、平天下”。按照朱熹的说法,《大学》的关键就是讲明白了这一套基本道理。这个“士”,它的内涵不仅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也不仅仅是“何陋之有”的自信,更是中国读书人的最高理想。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弘”,是一种宽广的心胸,既不排挤异己,也不抗拒外来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这个“毅”,是一种坚韧的意志,既不苟且乡愿,也不轻言退却。

什么叫乐观主义?你看《西游记》里面,唐僧取经14年共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平均一年5.8难,也就是每两个月一难。比起唐僧來,住个“陋室”算得了什么呢?

有个段子说:“你觉得什么是成功的人?我认为是40多岁时积极组织同学会的人。”“不,是可以参加完全班同学追悼会的人。”

所以呀,赢到最后的是心态。好的心态能让我们的人生赢到最后。

在这个万象世界,每个人有每个人想拼命守护的东西。有人守护孩子,有人守护颜面,有人守护名气,有人守护金钱,其实哪一种不是生活本身呢?为什么在社会的转型期,有的人精神上出了问题?钻在一个牛角尖里,走不出来,这就容易出问题,要么抑郁,要么自闭,要么失眠。人生原本简单,改变不了就接受,接受不了就离开,离开不了就接受,你干嘛弄得那么复杂?谁不想住大房子?可命运安排你住“陋室”,怎么办?刘禹锡的《陋室铭》告诉我们:降低欲望,平衡心理,处理好人与自己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感受每一个美好生活的瞬间。如此,方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所谓“秘”,就是外泄。阳是动的嘛,所以要守护好,不让它外泄,以免阳气衰竭。

我们知道,人体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属神明的表现,心藏之神,显明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考灵活,反应敏捷。人这一辈子,其实很简单,上天给了我们一颗心,一条命。我们没有理由弄丢。守护好这颗心、照顾好这条命,这是职责,也是本能。为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事伤了心、陨了命,那都是失职,都是舍本逐末,都是因小失大。成功就是好好守护,失败就是失了心或者丢了命。就这么简单。心主舌,“舌者,声音之机也”。心之神气通于舌,舌方能柔软灵活,语言流利。而孤独症患者不识亲疏,表情淡漠,不喜交际,行为怪异,兴趣狭窄,貌聪无慧,语言障碍等症状皆由心神孤闭所致。

初有神闭魂抑,渐至肝失条达,升发不利。初期神闭魂抑,中期经常魄亢,后期肝郁化火。你看,那些孤独症儿童目不视人,缺少目光对视,主动回避眼神诸表现,皆与神魂不足及抑闭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情志,若肝失疏泄、升发不利,则肝魂、情志抑郁,表情淡漠;病久肝郁化火,急躁易怒。肝开窍于目,肝魂随神循经上系于目,眼睛的对视交流等活动状态可反映肝魂的盛衰。

从这个意义上说,刘禹锡的“不成熟”也不全是坏事。这要看你从哪个角度来看问题。白居易就非常欣赏刘禹锡的“不成熟”,说他的诗词豪迈旷远,是“诗豪”,“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刘禹锡和好朋友白居易,相比之下,圆通多了。白居易从杭州刺史离任时,甚至还带回几个歌伎,等这些女子年老色衰时,又将她们遣送回原籍。刘禹锡就写诗开玩笑说:“其那钱塘苏小小,忆君泪暗石榴裙。”刘禹锡说,相处那么久,没有感情也有感情,你现在赶走人家,人家的相思泪流得把石榴裙都褪色了。

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思考之二: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的这10个字,把诸葛亮和扬子云相提并论。此处扬子云即扬雄,西汉蜀郡成都(今成都郫都区)人,西汉晚期(公元前53—公元18)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古文字学家、儒学家和汉赋代表人物。扬子云《自序》云:“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人皆文绣,余褐不完;人皆稻粱,我独藜餮。”[4]子云亭,很“陋”,据说是他早年读书的地方。

诸葛庐与子云亭,如今都成了旅游景点。说到南阳,最常被提起的就是诸葛亮。南阳人常说:“南阳有三宝,玉器、烙画、《出师表》。”我上初中时,语文教科书上有两篇关于诸葛亮的古文:一是《隆中对》,二是《出师表》。

《隆中对》这个名称,本应作《草庐对》。陈寿在《诸葛亮文集》中用的还是《草庐对》这个名字。至南朝梁昭明太子《文选》收录此文时,定名《隆中对》。后世以讹传讹,而清代流传最广的古文读本《古文观止》也沿用了这个说法。

诸葛亮出师北伐前所作的《出师表》,我中学时就会背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特别是结尾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时不太明白其中深意,年过半百,重读《出师表》,方知这八个字,居然被诸葛亮不幸言中。命运真是神奇,难怪佛家说“不可说,不可说”了。西晋陈寿在其所著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全文收录了诸葛亮的《出师表》。

南阳,自古就是豫南重镇。战国时期,南阳冶铁业就很有名,《史记》中就记载:“宛孔氏之先,梁人也……迁孔氏南阳,大鼓铸规陌池……家致富数千金,故南阳行贾尽法孔氏之雍容。”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南阳,古称“宛”,“宛”是个象形字,是说南阳的地貌就像一只吃饭的碗,能使人安“卧”静思。

诸葛亮躬耕地的草庐,即刘备“凡三往乃见”之处。

南阳,文化深厚,花洲书院由当年范仲淹知守邓州时创建。范仲淹为什么要创建这个花洲书院呢?这是他仕途受挫时寻求精神安慰的一个地方。公元1044年,他身为副宰相,主持的“庆历新政”失败,和好友滕子京一起遭到贬职。

改革者总是孤独的,范仲淹退而求其次,想在传道授业方面有所作为,于是,范仲淹上书皇帝,以给事中、资政殿学士身份来到邓州任上。政治上,他“重教化,轻刑罚,废苛税,倡农桑”;在个人情怀方面,他想执经讲学,于是建了花洲书院。他的好友滕子京被贬到岳阳后,重修了岳阳楼。滕子京寄信给范仲淹,恳请他为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并没有去过岳阳楼,他反复看了《洞庭秋晚图》,挥笔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了妇孺皆知的名言。

在汉代,南阳地位显赫,经济、政治发达。南阳汉文化,丰富而独特。鲁迅先生生前对南阳汉画像石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专门托人收集拓片200余幅。他曾說:“唯汉人石刻深沉雄大。”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就是南阳人,医圣张仲景也是南阳人。你看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的话,说得多好——“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太好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已经太好,张仲景的这个序更好。我的中医老师李一翔非常欣赏这个序,能背下来。他对“竞逐荣势,企踵权豪”之类,一直不屑一顾,至少不去主动“企踵权豪”,对患者一视同仁。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这就是古人说的大医境界。

东汉时期著名天文学家张衡这样说南阳:“陪京之南,居汉水之阳。”无论是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还是张衡的科学、文学成就,都闪耀着无与伦比的光彩。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就是从南阳一带发迹的,他的不少开国功臣及云台二十八将大都出自南阳一带,因此,南阳也享有“南都”“帝乡”之誉。

历史上,刘备“三顾茅庐”。如今,“南阳诸葛庐”卧龙岗已成为一抹文化风景和著名旅游目的地。

说完了诸葛庐,再说子云亭。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陋室铭》中提及的“西蜀子云”,正是指扬雄。扬子云,以地名“子云亭”让人缅怀。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为:刘禹锡所说的“子云亭”,其实就是“子云宅”,就是指扬雄的故宅。刘禹锡是为了让《陋室铭》中的句子押韵,有意将“宅”改为“亭”的。

扬雄的文学名篇有《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与司马相如、班固、张衡并称为汉赋“四大家”。《文心雕龙》把扬雄摆在司马相如之前,故西汉辞赋又有“扬马”之称。《汉书·扬雄传》这样评价扬雄:“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檄名世。”《汉书·儒林传》则说:“自孔子后,唯孟轲、孙况、司马迁、刘向、扬雄,此数公者,其言有补于世。”

今天,刘禹锡眼中的“西蜀子云亭”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那么“西蜀子云亭”的遗址在哪里呢?《太平环宇记》载:“子云宅在少城西南角,一名草玄堂。”[5]何涉《读书堂记》载:“扬雄子云有宅一区,现锦官西部隘巷,著书墨池在焉。”清朝同治年间出版的《成都县志》中说:“在城西武担山前,顺治六年,邑令张行建,在扬子云故址修建。”巴蜀大地留下的“子云亭”到底有多少处?至今难以统计。

扬雄早年居蜀时,家庭很一般。扬雄的先祖,系姬周支庶,因食采于晋之扬,而以扬为氏。后来,为逃避战乱,迁往巫山,再沿江而上,来到四川郫县,当时家有百余亩土地。在广种薄收的西汉,有百亩之地的家庭,不算富裕。到扬雄时,“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人皆文绣,余褐不完;人皆稻粱,我独藜餮”。西汉金的单位是斤,十金指金十斤,家境算是很一般了。

雨露不滋无本草,混财不富命穷人。记得前些年到成都时,曾看过重修的子云亭,距离蒋琬墓园不远,已经不“陋”,相反,气派多了,可以说富丽堂皇。早已不是当年的茅庵了。

扬雄是口吃者,有意思的是,辞赋第一人司马相如也是口吃者。口吃,俗称结巴,雅称“重言”,“双声”, 医学上称为“语阻”。尽管众多口吃者自卑、无法胜任“剧谈”,但司马相如、扬雄扬长避短,放弃了结结巴巴的言说,打通了汉大赋的任督二脉。

扬雄生活在西汉末年的衰坏之世。在那个混浊的世风中,扬雄淡泊玄静以自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潜心经学著述,以经莫大于《周易》,传莫大于《论语》,仿著《太玄》《法言》。扬雄文风磅礴优美,以辞赋闻名。他在经学、哲学、文学、语言学、历史学等方面都做出引人瞩目的贡献,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家。李贺这样夸奖他:“扬雄秋室无俗声。”

扬雄一生历官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及新朝王莽四帝,历经两朝。扬雄的文学名篇《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这四篇“大赋”,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王充说扬雄有“鸿茂参圣之才”;韩愈赞他是具有“大纯而小疵”的“圣人之徒”;司马光更推尊他为孔子之后、超荀越孟的巍然“大儒”。连《三字经》也把他列为“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扬雄曾经撰文歌颂王莽:“周公以来,未有汉公之懿也,勤劳则过于阿衡。”汉公指的是王莽,阿衡为伊尹。伊尹、周公为商、周二代人所称道的贤相,扬雄将王莽与之相比,这段献媚文章被后世文人非议。

诸葛亮就不喜欢扬雄,指责他才华横溢,却事暴君王莽。扬雄在王莽篡汉后曾任大夫。诸葛亮舌战群儒时,如此评价扬雄:“且如扬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

一字入公门,九牛拖不出;理字不多大,千人抬不动。诸葛亮骂扬雄“投阁而死”,也就是跳楼死。历史上,扬雄跳楼是真,“跳楼死”则是假。跳楼之后没有死。

扬雄“投阁而死”是怎么回事呢?当时呀,和扬雄一样博学的朝中大夫,还有刘向、刘歆。这扬雄也不知道被谁忽悠了,教授刘歆之子刘棻辨识古文奇字。强中更有强中手,恶人自有恶人磨。刘棻这家伙不知道天高地厚,竟然擅自造作符命,这可是犯忌的事,王莽把他杀了。扬雄成了与刘棻等有牵连的同党。

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如眼前花。一入侯门深似海啊。前来抓捕他时,60多岁的扬雄惊慌失措,从天禄阁上跳楼,差一点就摔死了。“扬雄投阁”就是从这里来的。王莽后来查清,扬雄的确不知情,下诏不予追究。“投阁事件”之后,扬雄的“三观”有些改变,他薄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汉武帝立五经博士,这样的利好政策让很多像扬雄这样的读书人,看到脱颖而出的希望,找到了自信。通经,可以当官。穷研经籍,可以追求功名利禄。学通一经,扬名立万,就可成为博士或弟子员。在这样的风气下,读书人纷纷用通经来达到追求仕途的目的。

扬雄有个老师叫严君平,对他人生影响很大。严君平是个啥样的人呢?说好听的,是司马迁笔下的“游侠”;说不好听的,就是一个“盲流”,社会的“三五人员”。既不是“博导”也不是“教授”,总之,没有官方的任何头衔。那他靠什么吃饭呢?现代人的思维习惯是:别说一高人没有单位,即使他有单位,离职之后,也会被问及:那他靠什么生存?怎么吃饱饭?老了没退休金怎么办?严君平靠什么吃饭呢?就靠摆地摊算命为生。

扬雄生活的那个时代,民间性也比较坚韧,所以还有部分“游侠”。“游侠”精神特征之一,就是他不依靠官府为生,绝不游走官场、乞食公门,而是设肆卜卦,以智慧养活自己。就凭这一点,杜甫的境界就没法和严君平相比。《汉书·王贡两龚鲍传》中有记载,说严君平在成都市井以卜筮为业,“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利导之以善……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而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扬雄少时从游学,以而仕京师显名,数为朝廷在位贤者称君平德。”

扬雄的老师严君平,是个隐居于“市”的民间高人,亦凡亦仙,有很高的操守。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严君平在成都街头以卜筮为业,赚够了一天的饭钱之后,他就开始对弟子扬雄讲授《老子》密码。西汉时人的寿命短促,一个人40多岁已算是老人。可是,严君平却活了91岁。在郫县平乐山生活期间,严君平就提前20多年预测了“王莽篡权”和“光武中兴”。他在山上写出了“王莽服诛,光武中兴”。

写到这里,想起前不久经历的事:从前的同事X君打电话,约吃饭。我说,今天周末,没在市区呀,在一小镇呢。本来想委婉地拒绝。X君说,明天赶回来吧。我们几个老朋友想你了,过来小聚一下,饭后让Y或者H开车送你过去。明晚6点,好吧,地点我一会儿发给你。拒绝于心不忍,于是准时来到了约定地点。照例是烟雾弥漫,照例是聊原单位的琐碎事。一地鸡毛。谁谁谁提正处了,正在申请退休。现在空出三个副处的岗位,谁谁谁有望得到。谁谁谁离职了,前几天约他吃了饭,问他现在“正经”工作是什么,然后表现出关心。对方说,谢谢关心。谁谁谁为人单纯,谁谁谁的文章写得好。谁谁谁脑袋出了问题,因为冒险动用杠杆炒股,把房子抵押了出去,诸如此类。我坐着有点不耐烦,却又不好表现出来。只得尽力表现出平静,至少不让气场尴尬吧,心想:人与人之间,“三观”的差别咋这么大呢?我更关心读书层面的事情。这些事情我听着都觉得累。X君大概看出了我的不耐烦,问我最近在思考什么问题,看什么书。我说,我思考一些没用的东西。有用的是什么?就是有目的性的东西。我现在暂时还不知道目的,只是跟着内心走。实际上,我在看扬雄的老师严君平的书。净整没用的,呵呵。朋友问:扬雄是谁?严君平又是谁?我知道说不明白,就避开话题,举起酒杯:祝越来越好。

我想,在那个时代,严君平也一定是个孤独者,能够了解他的人并不多。他能收扬雄为弟子,说明他和扬雄的“三观”应该是接近的,至少,在一起的气场不会尴尬,可以平等交流。

《汉书·扬雄传》记载:“(扬雄)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也就是说,对扬雄来说,读书不再是追求名利的敲门砖,所以他遍涉各家学说,不以富贵、贫贱为念。这都得益于他的老师严君平的言传身教。扬雄在《法言·问明》这样感谢老师严君平,他说老师“久幽而不改其操”,是“吾珍庄也”。

扬雄文名天下,一生清贫,又多逢灾难。两个年幼的儿子先后夭折,他散尽家财。后来,学他的老师严君平,他也收了一个弟子,名叫侯芭。扬雄传授他《太玄》与《法言》。侯芭为他建坟,守丧三年。

3.“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思考之三: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陋。如之何?”刘禹锡陋室明志,自居澹泊,独享其美。一方简陋的空间,安放一身孤独,既独善其身又兼济天下,成就精神高地,反而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陋室”风景。

“陋。如之何?”这种“陋室”精神,能让人真正静下来,因为降低了对物质的欲望,建立了精神的家园。

孔子曰:“不學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说这个话,大约是说“诗”能让人宁静、观到自己的呼吸。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是王维的《鸟鸣涧》,今天的幼儿园小孩都会背。

诗中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春夜,春山的“深”和“空”,和人的自在安详,一样静谧。静谧到什么程度呢?幽静到月那么轻柔,一出现还是让山鸟受惊了。鸟鸣声回荡在山涧中。就像王籍的诗中所写的那样:“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维在《鹿柴》中进一步描写这种“深”和“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空山如此幽暗,以至于无迹可求,只有夕阳掠过青苔,才能照见山水艺术之至静。很简单的字词组合,却有高深远之境。《鹿柴》这首诗堪称诗中神品。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王维在《鹿柴》中描写这种“深”“静”和“空”,那是一种“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类似一种大孤独、大自闭状态。

这种大孤独、大自闭,和今天所说的孤独症、自闭症不同。

现在媒体报道的孤独症(又称自闭症)的种种治疗,我觉得其实没有那么复杂,父母真正陪伴孩子,真正让孩子从心底理解大诗人王维的这种“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那就是一种阴阳的自然平衡,从中医理论上来看,孩子就好转了。这叫诗歌疗法。主要从事中医治疗儿科疾病理论与临床研究的阎兆君教授在《孤独症又称自闭症 辨证方法志意辨证论治解析》一文中说:孤独症又称自闭症,为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心理疾病,常发于婴幼儿时期。主要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及特殊行为表现为基本特征。中医古代文献中无该病名记载,但有相关症状描述,多归属于中医学童昏、语迟、清狂、无慧、胎弱、视无情、目无情等范畴。适宜志意辨证论治。

孤独症类属精神行为病证。孤独症患儿形体在生长的同时,神机却有孤闭发育不利之象,病在胎怯神弱。

《保婴撮要》曰:“夫心主血,肝主筋,脾主肉,肺主气,肾主骨,此五者皆因禀五脏之气虚弱,不能滋养充达。”若脏气失调,则七情失度,进而动气伤神,致阴阳不和,痰浊瘀火结滞,引发形体损伤。一般用散剂、膏剂等中成药长期服用。《医方集解》云:“肾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肾藏精,肾精生髓,精气充盛,髓海化源不绝,滋养充足,则发育健全、骨骼坚固有力。

孤独症患儿不能与人沟通和建立情感关系,有社交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和社会适应性障碍,对个人的生活环境不愿或拒绝做任何变动,不能恰当运用注视、姿势、手势等与人交流。

孤独症患儿不能与其他儿童建立伙伴关系,对集体游戏缺乏兴趣,不能对集体的欢乐产生共鸣等社交障碍,同时言语障碍在孤独症中表现较为显著,语言发育延迟或不发育,语言的内容、形式异常,言语理解能力明显受损害,学习和使用语言有障碍,重者几乎没有语言。

最近到电影院看了电影《毒液:致命守护者》。这是根据漫威漫画《致命保护者》和《共生体星球》改编的超级英雄影片,讲的是毒液的起源故事。大意是:一个有名的深度调查记者埃迪·布洛克,在一次深入采访中因为涉及敏感话题被开除。后来,又被外星有机生命体寄生,性格变得狂躁的同时,还具备了毁灭性的超能力,成了尼采所说的“超人”。电影中,埃迪更像是无端被卷入阴谋的普通人,除了要面对神秘袭击者和其他共生体的威胁,还要跟寄生在体内的毒液抗争。毒液对埃迪的大脑造成侵蚀,会影响甚至控制对方的想法。两者的共生关系既像敌人,又像同伙。当面对共同的敌人时,埃迪与毒液彼此妥协,走上了联手抗敌的道路。照毒液的说法,你死了,我也活不成。

毒液為什么会良心发现保护地球呢?它的目的倒不是为了拯救人类。毒液在自己的星球是个失败者(loser),但是,来到地球之后,发现自己竟然成了神一般的存在,简直可以呼风唤雨,为所欲为。很过瘾。它只要消灭在地球上的其他共生体,自己就是老大,所以,最后拼命也要阻止德雷克的火箭计划。如果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也许毒液还真不是一种寄生生物。大自然的本性就厌恶任何生物独占世界的现象,所以地球上不会有单独存在的生物。一种生物寄附于另一种生物身体内部或表面,利用被寄附的生物的养分生存,比如体内的蛔虫和人类的关系就是寄生。又比如桑寄生,又名槲(hú)寄生。槲寄生,顾名思义,就是寄生在麻栎树、榆树、苹果树、枫树、柳树、白杨树、松树等树木上的植物,可以从寄主植物上吸取水分和无机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它四季常青,开黄色花朵,入冬结出各色的浆果。植物带叶的茎枝可供药用,具有舒筋活络、活血散瘀、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等功效。用于筋骨疼痛,肢体拘挛,腰背酸痛,跌打损伤。槲寄生提取物可改善微循环,其总生物碱还具有抗肿瘤作用,此外槲寄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英语里有特殊的寓意,圣诞节的时候男女看到槲寄生是要亲吻的。

毒液会大幅度增强埃迪的能力,还能让宿主断肢再生,永不生病,当然毒液也可以获取宿主的全部能力。漫画中埃迪体内是有癌症的,毒液的存在加速了癌细胞的扩散。虽然毒液只要在宿主体内宿主都不会有事,但一旦离开宿主,宿主的免疫系统就会崩溃。

共生的生物体成员彼此都得到好处。毒液与宿主埃迪就是“相爱相杀”的共生关系。在影片中,毒液是以液体的形态出现,当它寄生在埃迪身上后,能赋予埃迪强大的力量和超能力,同时还能影响埃迪的心智和行事原则。两人一明一暗,一正一邪,纠缠共生,仿佛一体,互相制衡却又彼此依靠。久别重逢后,毒液在小树林对埃迪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扑上去吻住了他,大家都以为这时候毒液是被前女友控制的,然而只有毒液自己知道,他真正想要的是埃迪的肉身,他喜欢上了埃迪,最后和埃迪达成约定,为了埃迪,它也可以妥协。毒液,原来很可爱。

我觉得电影《毒液:致命守护者》其实是个寓言,就像癌症与人的肉身,两者也是共生的生物体。或者,也可以延伸为就像孤独与人的心灵,同样是共生关系。如果说孤独症或者阿斯伯格综合症是一种“毒液”的话,那么,“毒液”和人体其实可以共生,非要治愈,非要谁消灭谁,没那个必要吧。

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前段时间,有人在网上发起“交换童心”活动,鼓励大家说出最具童趣的故事:“花三千块钱买了假面骑士的变身腰带玩具,没事就躲在房间里喊变身。”“40岁了。有次下班回家上厕所,不由自主对着洗发水瓶子的说明念Rap。”最是童心宝贵,我觉得这个“交换童心”活动,是个不错的尝试。当你放下戒心、天马行空、不设防的瞬间,那就是你的童心时刻。我们都曾经高呼“不想长大”,长大后却开始后悔“回不去了”。有的人因此扭曲,因此抑郁了、孤独了。当童心时刻再现,那其实就是自我的回归。这活动对孤独症患儿应该有好处。

孤独症患儿感觉障碍,患儿对疼痛和外界刺激麻木,对光线、噪音特别敏感,感觉麻木和敏感可在一个患儿身上同时存在。

言为心声,脑为髓海,若心气心神不足,肾精肾志不充,髓海失养,则言语迟缓,智力不聪。智迟主要在肾志,语迟多究于心神。养神摄魂,坚志安魄,中医选方多用养神定摄散为主方,药用远志、天冬、莲子肉、薄荷。

极度孤独,无或少有主动的有目的性、指向性的语言和行为动作发生,社会适应性障碍,对个人的生活环境不愿或拒绝作任何变动。不能用姿势或手势进行交往,遇到困难时,不会寻求支持或安慰,当别人遇到挫折时,也不会主动给予支持或安慰,呈现情感平淡,或呈现与境遇不相称的过分或不恰当情感及怪姿势、莫名苦笑、怪异的动作行为,坐不住、动不停、眼飘忽、难集中。舌淡红形、苔莹白薄。脉左尺沉微边细孤单,右关浮散中带细直涩感。双寸微弱沉静。治宜强志定意,摄魂安魄,选方以强志定意摄魂汤为主方,药用远志、益母草、赤石脂、禹余粮、莲子肉、黄芩。

魄亢魂微,魂魄失谐证:社交障碍,不能建立伙伴关系,缺乏集体游戏兴趣和欢乐共鸣;言语障碍,言语的理解能力明显受损害,学习和使用语言有障碍,甚至几乎没有语言。治宜强魂志、收意魄、补君相,选方强魂胜孤散为主方,药用人参、鹿茸、补骨脂、茯神、龙眼肉、紫石英等。

如果是动作刻板比较严重,也可以考虑使用强魂定魄散为主方,药用龙眼肉、龙骨、荆芥、川芎、泽兰、炮姜、花蛇肉等。

病发年少,以“补、养”为主,需选择血肉有情之品,填精补髓,滋养肝肾,甘温之品,激发生化之源,健脾养心。

若心脾两虚,神虚魂弱,届年不语,神疲乏力,少言懒语,多梦易醒,时有夜惊,食少纳呆,面色少华,四末不温者,可选用人参、茯苓、龙眼肉、黄芪、白术、当归等。

若语言交流障碍,头痛,头晕,健忘,失眠,可选用桃仁、红花、秦艽、木香等。

若痰迷心窍,神蒙意阻,症见痴呆,喃喃自语,表情淡漠者,可选用制半夏、佩兰、厚朴、陈皮、石菖蒲、枳实、茯苓等健脾豁痰通神之品。

若心肝火旺、扰神伤志,症见孤独自闭、跑跳喊叫、活动过度、固执易怒、听而不闻、拒绝管教、情绪不宁、夜不成寐、面赤口渴,常有便秘溲黄、口干,可选用牡丹皮、远志、焦栀子、白薇、决明子、莲子心清心平肝之品。

其实,最好的药不是药,而是诗,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如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进入这种境界,那不是“症”,而是一般人毕生追求也达不到的境界。

中医理论认为,人在与社会、自然的接触中发生了七情,即怒、喜、忧、思、悲、恐、惊。七情波动过于激烈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失调,引起阴阳错乱、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疾病。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惊、恐。”并分属于五脏,五脏藏有五神,即肝“在志为怒”藏魄,心“在志为喜”藏神,肾“在志为恐”藏精。

所谓“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中医治疗情志病主要从五志相克入手:恐胜喜,喜胜忧,忧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也就是肾水克心火。喜胜忧,即心火克肺金。怒胜思,即肝木克脾土。思胜恐,即脾土克肾水。

《黄帝内经》说胆是相火,心是君火。

东方传统认知方式走的是内求的路子,通过“致虚极,守静笃”,最后进入大彻大悟的境界。西方科学用的则是外求法。古人云“不出户,知天下”,指的就是通过内修而能驰骋天地,“得大自在”。后来,民间的说法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意思是识文断字的秀才,通过读书内求的结果。

杨振宁博士说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归纳,没有演绎。这是传统认知方式的内求法的结果。

對俗人来说,孤独是“症”;对王维来说,那是大“境界”。

王维的这种“静”,可以对比陶渊明。很难想象,如今有几个城里的“下班族”在回家的路上,还去关心黄昏中归巢的飞鸟,但归隐田园以偿素志之后的陶渊明悠然心会,持守本心。他写诗,完全不理会别人的评价,只发乎自己内在的本性。你看他写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他说,“心远地自偏”。意思是说,自己“无心于非誉巧拙”。宋人黄彻这样评价陶渊明:“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溪诗话》)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这是李白在《上李邕》中的诗句。李白自称“大鹏”,站得高,看得远,振翼远游,兀岸高傲。在《庐山谣》中他直言不讳:“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你读李白的诗时,你能感觉,他这个人有点“痴”,“假令风歇时下来”,这样的心理,像小孩。

智能时代,别说人,就连机器都没有“痴”了,一个比一个聪明。农耕时代,可不是这样,那时候,“痴”人说梦一点儿也不可笑。就连皇帝,有点“痴”也不觉得好笑。比方说,大家看历史都知道,明朝最初是一个严峻冷酷的朝代,后来逐渐变得自由奔放,最后又无可奈何地走向灭亡。明朝成化(1465—1487)皇帝朱见深,就有点“痴”。他是明朝的第八任皇帝。这个成化皇帝性格内向,有点口吃,羞于见人的感觉。政治上,成化皇帝默默无闻,没啥作为,但奇怪的是,当时的社会却充满活力,成就了一个新时代。成化皇帝痴情。18岁的他,视后宫三千粉黛为无物,专一爱着比自己大17岁的贵妃万氏,不允许任何人对万贵妃不敬,尽可能满足贵妃的一切喜好。

社会变化的过程,某种程度上也是祛“痴”的过程。“痴”人越来越少了。

和王维的“深”和“空”不同的是李白的“痴”以及豪迈奔放,如咆哮的黄河之水,又如《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

“大鹏”一词来自《庄子》内篇的第一篇《逍遥游》。庄子这样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说,大鹏振翼远游,“远”到什么程度呢?“远”到扶摇直上九万里。庄子说,世人只看到我们的肉身之重,却不知我的精神之“远”,我精神能够“游”到至远,可以“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所谓“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你在地上看天空,蓝色的,天空真是蓝色的吗?未必。逍遥远游的大鹏,在遥远的天空俯瞰众生,也如是。你无法理解大鹏的逍遥远游之境。

王维和李白,代表了盛唐时期唐代诗人的幽静与远游,一个是佛家,一个是道家。同样是自在,却是一静一动两种状态。

到了唐代中晚期,唐诗的风格变了,王维和李白那样的赤子之心不见了,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不见了,夜虽然还是静,但春山不见空了。“月出惊山鸟”般的空、柔、深、远,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描写世事沧桑之类的怀古题材的篇什。

刘禹锡的《乌衣巷》是其中的代表作:“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沧桑的感叹,物是人非,“堂前燕”却飞入寻常人家。朱雀桥、乌衣巷,这在六朝时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而今住的都是普通百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诗的潜台词是说,有一个鲜必有一霉,富不过三代,再豪华的宴席也终有散的时候,即使像王、谢那样的世家望族,也会有败落的一天。

再看杜牧的诗《故洛阳城有感》:“一片宫墙当道危,行人为尔去迟迟。荜圭苑里秋风后,平乐馆前斜日时。锢党岂能留汉鼎,清谈空解识胡儿。千燒万战坤灵死,惨惨终年鸟雀悲。”更是直接心怀天下之忧,发兴亡之感慨。到了《泊秦淮》,杜牧的感慨更直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弥漫着秋风的暗淡气息,盛唐时期的那种自信、自在、幽静,没了。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以禅喻诗”的重要理论。他说:“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6]

再看看许浑、李商隐、马戴、刘沧、姚合、李群玉、曹邺、罗隐、温庭筠等等,一大批中晚唐时期诗人,他们都在生发出无限的感慨:唐王朝盛世不再,昔日繁华的洛阳,如今却是荒草离离。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如过眼云烟。怀古是假,探讨兴亡贤愚是真。难怪,文坛领袖韩愈这样感慨:“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如果要分析个中缘由,“安史之乱”对历史的影响、对人们心理的冲击实在大太了。“安史之乱”之后,大唐盛世一衰而不可收拾。为什么会有安史之乱?原因之一是宰相杨国忠与大将安禄山掐架。洪昇《长生殿》第十三出《权哄》中描写,安禄山日渐得宠,位高权重,全然不把杨国忠放在眼里。杨国忠是贵妃的哥哥,哪能忍得下这口气呀。

两个人在上朝时相遇,打起了嘴仗:(副净笑介)哦,原来是安禄山!(净)老杨,你叫我怎么?(副净)这是九重禁地,你怎敢在此大声呵殿?(净作势介)老杨,你看我:脱下御衣亲赐着,进来龙马每教骑。常承密旨趋朝数,独奏边机出殿迟。我做郡王的,便呵殿这么一声,也不妨,比似你右相还早哩!(副净冷笑介)好,好个“不妨”!安禄山,我且问你,这般大模大样是几时起的?(净)下官从来如此。(副净)安禄山,你也还该自去想一想。(净)想什么?(副净)你只想当日来见我的时节,可是这个模样么?(净)彼一时,此一时,说他怎的。

杨国忠一上场就唱:“狼子野心难料”。后面又说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反相,恐防日后酿祸”。

4.“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思考之四:《陋室铭》成了千古名篇,《华佗论》却少有人注意。

刘禹锡写《陋室铭》,仅有81个字,传诵不衰、流传千年,成了千古名篇,但刘禹锡的《华佗论》却少有人注意。

在中医药大学读书的同学,在上医古文课时,必然会学习刘禹锡的《华佗论》。中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老师也喜欢拿刘禹锡的《华佗论》来出题,考察学生的古文能力。对大中学生来说,这篇文章都很熟悉了。但很少有人思考:刘禹锡的《华佗论》想表达什么?

我们先看一下原文:史称华佗以恃能厌事,为曹公所怒。荀文若(即敢于向曹操直谏的谋臣荀彧,作者注,下同)请曰:“佗术实工,人命系焉,宜议能以宥。”曹公曰:“忧天下无此鼠辈邪!”遂考竟佗。至仓舒(曹操爱子曹冲的字)病且死,见医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叹。嗟乎!以操之明略见几,然犹轻杀材能如是。文若之智力地望,以的然之理攻之,然犹不能返其恚。执柄者之恚,真可畏诸,亦可慎诸。

原夫史氏之书于册也,是使后之人宽能者之刑,纳贤者之谕,而惩暴者之轻杀。故自恃能至有悔,悉书焉。后之惑者,复用是为口实。悲哉!夫贤能不能无过,苟置于理矣,或必有宽之之请。彼壬人(指奸佞小人)皆曰:“忧天下无材邪!”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或必有惜之之叹。彼壬人皆曰:“譬彼死矣,将若何?”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可不谓大哀乎?

夫以佗之不宜杀,昭昭然不可言也。独病夫史书之义,是将推此而广耳。吾观自曹魏以来,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杀材能众矣。又乌用书佗之事为?呜呼!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而暴者复借口以快意。孙权则曰:“曹孟德杀孔文举(孔融)矣,孤于虞翻(吴国的官员,历事孙策、孙权,屡犯颜谏诤)何如?”而孔融亦以应泰山杀孝廉自譬。仲谋近霸者,文举有高名,犹以可惩为故事,矧(shěn,况且)他人哉?

刘禹锡《华佗论》的大意是说:华佗自恃才能,不喜欢服侍权贵,曹操很生气。荀彧说,华佗的医术确实厉害,关键时刻能救人性命,这样的人怎么能杀呢?

曹操却说,这样的鼠辈多得是,难道就他厉害?

结果,华佗还是惨死在狱中。后来曹操最爱的儿子曹冲生病、死了,才想起华佗。后悔杀死华佗。

唉,就连曹操这样的韬略家,都能轻易地杀掉人才。荀彧有这样高的智谋、门第和名望,求情都没有用。真怕掌握死生权柄的人发怒,劝告无效,否则,后果很严重。

反思掌握死生权柄的人轻率杀戮,从华佗恃能到曹操后悔,非常清楚。可是,总有糊涂人轻易杀人,可悲啊!奸佞小人会说,难道离了他就没有别的人才了吗?真到后悔时,才痛惜人才不可多得,开始惋惜。这时奸佞小人又会说:他死了,会怎么样?

刘禹锡在《华佗论》这篇文章中说了句非常有名的话:“执柄者之恚,真可畏诸”。“执柄者”就是像曹操这样掌握着生杀大权的人,他愤怒、发脾气,“真可畏诸”,多么可怕啊。曹操一生气,杀了神医华佗。华佗被视为中医外科的鼻祖,他是第一个做中医外科手术的人。但是,曹操杀死华佗以后,华佗的麻沸散就失传了。

中医诊病的高境界就是要发现并检测到隐藏在身体内部的病症,故中医有“脏象学说”。所谓“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学说。“脏”与“藏”字相通,又称“藏象”学说。“藏”指人体内脏,“象”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体外的各种象。

人的五脏六腑是个中心,通过十二经络把人的脏腑连成了整体。中医认为人的肺和大肠相表里。

华佗诊断病的时候,他说:咳嗽吐血,一般人认为是肺部有问题,其实病因是在肠子里。这是中医一个很典型的特色。为什么用五行生克的理论来调治?因为人体的脏腑之间是互相影响的,一个脏器出现问题的时候,它会影响到另一个脏器,所以吐血的时候,有可能不是因为肺部有问题,而是肠子有问题。

中医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不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体内部达到阴阳平衡。人体恢复阴阳平衡,病就好了,这就是中医治病。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二十四节气充满了辽远苍茫的诗意,浓缩了数千年农耕文明的精华,凝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情感与智慧,以及对天、地、人的感悟。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千年以降,屠呦呦受东晋葛洪之示取青蒿素,获诺奖。这青蒿就含有春天的气息。

大自然有阴、阳二气协调稳定的消长变化,才化育了万紫千红的生命世界,所以阴阳是生命的本源。阴阳协调则风调雨顺,阴阳失衡则灾害横生。在我国的中医文化中,单(奇数)为阳,双(偶数)为阴。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两个阳数重叠。五月五日,为端午节。七月七日为七夕节。三月三日,为上巳节,也是黎族的重大节日。正月初一,那是春节,是新年。每逢单月,月与日数字相重,这样的日子往往是重大节日。

二十四节气,来自广袤大地与辽阔星空的深远记忆,是祖先的耳语,是天籁也是人文。二十四节气,是民族风情的标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7]也就是说,随着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自然界的阴阳也在随之转化,春季气是展放的,夏季气是上升的,秋季气是内收的,冬季气是潜降的。大自然敷布了气的五种运动方式,才使万事万物有了生长化收藏的生命节律,才使人有五脏系统。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民族对天地万物共生共荣的细微体认,它们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我们的生命、情感、智慧,以及我们的生活方式。随着二十四节气的变幻,人的情感也随着春江水暖、草长莺飞、麦浪起伏、桃李满园、大雁南飞而起波澜,或者心旷神怡,或者遐思翩翩。记得,我有一次选择在冬季去云南,看大理四景之一的洱海月。当地人告诉我你应该选择八月十五,乘一木舟,划桨入湖。那时你抬头天上皓月当空,低头湖中金月生辉,苍山雪和洱海月交相辉映,玉洱银苍,浩渺如仙境。“上关花,下关风,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当地人这个浪漫的说法,就和大自然的“节”和“气”有关。

“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中医学里用“气”沟通人和自然的联系。我们饮用葡萄酒的时候,一般先开瓶,又叫醒酒,就是让酒醒―醒,接触氧气。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学说是讲气的性质的,是阴气还是阳气,要分清。而五行学说是讲气的运动方式的。所以,中医学不能没有阴阳学说,也不能没有五行学说。而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庄子》一书中写到很多“畸人”。庄子认为这些身形怪异的“畸人”反而比正常人更近天道。《庄子·大宗师》云:“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这种怪诞,有时表现在感情方式上,《庄子·至乐》上记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自己的妻子去世,庄子不仅不悲痛,反而鼓盆而歌,这和常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很不一样。

庄子讲的这个“畸人”,让我想起一味中药——茯苓。这味药有点怪,它寄生在古松树的根部。关于茯苓,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土豪,家里只有一个女儿。后来雇了个杂工。日久天长,土豪的女儿和杂工产生了感情。土豪生气把杂工撵走了。

杂工走了之后,土豪看他的女儿心神不宁,就知道她还在想着那个小子。为彻底断绝她的念想,就把女儿关了起来。被关半年后,女儿心情自然不舒畅,加上思念心上人,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患上了麻疯病。土豪怕传染,就把她送到山里去了。杂工知道后,到山里陪伴她。雜工也被传染了。两个麻疯病患者在深山里怎么办呢?为了能活下去,男的就去抓小兔,炖了吃。奇怪的是,吃了小兔以后他们就像瘫了一样,出了一身冷汗,全身的烂皮都脱下去了。他俩的病竟然都好了。后来,一个医生非常好奇,想看看小兔子吃的是什么东西。原来兔子吃的是一种生长了千年成了精的真菌,这种真菌就是现在中医广泛使用的茯苓,因为它有驱风除湿的功效,所以后人常用它治疗水肿、皮肤病等。茯苓还有“松脂入地,千年为茯苓”的神话故事和“松脂化茯苓,千年为琥珀”的传说,可见古人们对茯苓是非常推崇和珍爱的。

清代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有一次因生病,不思饮食、消化不良、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稀溏、闷闷不乐。太医李德生率众太医去为“老佛爷”会诊。认为慈禧太后的病是脾胃虚弱所致。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无损,诸可无虑”“胃气一散,百药难施”。治宜补脾益胃。于是,开了八味既是食物又是药物的处方:茯苓、芡实、莲子、苡仁、山药、扁豆、麦芽、藕粉各二两,共研细粉,加白糖七两,用水调合后做成糕点,并取名“健脾糕”。药糕的最大优点就是扶正与治疗结合,健脾养胃、培补后天,对年老体弱者调理尤为适宜。

吃了此糕几天后,“老佛爷”的病状竟完全消失了,食量大增,周身亦有力了。“老佛爷”一高兴便将“健脾糕”改称“八珍糕”。从此,“八珍糕”竟成了慈禧最喜食的食品。不管有病无病,总要让御膳房为她做“八珍糕”食用。

“八珍糕”的第一味药就是茯苓。慈禧太后享年74岁(1834—1908)。慈禧长寿的原因之一,就是坚持常食药膳,从已公布的13个补益方看,其中茯苓药膳使用频率最高达78%以上。

茯苓可行湿润,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益脾逐水,生津导气,利小便,补心益脾。

茯苓被誉为“四时神药”,宋代诗人黄庭坚写诗赞美茯苓:

汤泛冰瓷一座春,常松树下得灵根。

吉祥老人亲拈出,各个教成百岁人。

灯焰焰,酒醺醺,壑源曾未破醒魂。

与君更把长生碗,略为清歌驻白云。

补药不能随便吃。重要的还是养心。中医讲,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是阴阳协调。因为中医看人就是看整体,不舒服的时候,往往并不是“某个零件”独立地坏掉了,而是整个系统的运行出了问题。影响整个系统运行的最大因素就是人的情志。

心情不好,郁郁不得志,都会导致身体的内分泌失调,从而引起多器官的疾病,所以归根结底养人还是要重养心,养好心,比吃什么补药都管用。

为了大家好(这个“大家”指的是底层群众),精英们费尽心血,造出了一个词:“奶头乐”。大意就是说,你不是感觉压力大么?不是哭闹么?给你递上奶嘴,喝点营养水,就不闹了。这是婴儿时期母亲对付哭闹孩子的不二法门。“奶头乐”的作品有点甜,有点酸,“酸酸甜甜就是我”,口感很好。一些新媒体大V如咪蒙们,就靠这类产品,赚了流量。当然,这类产品必须有一个吸引人看的标题,比如劝人早点睡觉、别熬夜,标题就用《你自己都睡不好,怎么睡别人》诸如此类。这也算一种另类的“心理辅导”吧。

5.“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思考之五:刘禹锡因官场失意,心情不舒畅,中年患了白内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的千古名句,其实是受了刘禹锡的诗“水流无限似侬愁”的启发。

刘禹锡在《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中这样写道:“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诗的大意是说:在明媚的春光里,山桃花开满枝头,悬崖边的蜀江激流澎湃拍打着岩石。此时有一位女子思绪万千,想到自己的甜蜜爱情转瞬即逝,倾慕的男子已不再喜欢自己。女子心中泛起无限的哀愁,正像那滔滔不绝的江水。

在《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这首诗中,刘禹锡一改《陋室铭》般的乐观、豁达,而写“痴心女子负心汉”,写淡淡的忧伤与哀愁,就像这绕山流淌的蜀江水一样,千古相思无尽时,越热烈,越红火,危机感越强烈,就像盛开的花红,“花无百日红”。

刘禹锡因为官场失意,心情不舒畅,哀愁总是挥之不去,就像韩退之(即韩愈,768—824)在《祭十二郎文》中所感慨的那样:“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韩退之说,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全变白了,从前松动的牙齿也要脱落了。头发也好气血也好,日益衰弱。过不了多久就要随你死去了。如果死后有知,那么也分离不了多久。如果我死后无知,那么我也不用悲痛多长时间了。

中年刘禹锡,不仅“蒼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就连眼睛也快看不到了。他在无可奈何的愁苦中,患上了白内障。

在全唐诗中,收录刘禹锡的一首《赠眼医婆罗门僧》诗,以此赠来自印度的眼科医僧。诗中云: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

刘禹锡写这首诗的背景是他中年患了白内障,找了一位擅长眼科的印度医僧看病。“婆罗门僧”指古印度婆罗门种姓的僧人。在古印度4大种姓中,“婆罗门”为最高种姓,是通晓一切知识的核心人群,即祭司与学者的阶级。

“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三秋”意思是农历七八九三个月。农历七月为孟秋,八月为仲秋,九月为季秋。“望眼”之“望”,这个方向是朝京城望,自33岁至43岁,长达10年之久,他因“永贞革新”而触动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遭贬,被逐出京城,一直盼望回京城。这10年,无论他怎么乐观,怎么豁达,但内心总有一种被贬的情结,夜深人静的时候,免不了闷闷不乐,免不了一声叹息。

“人情老易悲”(杜甫诗句),刘禹锡说自己“终日哭途穷”,经常一个人外出,想起自己的遭遇,有时候在半路上就哭了,感觉人生已经无路可走。

导致白内障的病因很多,刘禹锡认为自己患病的原因是官场失意,从而导致心情不舒畅,情志出了点问题,动了肝气。接下来,他说自己的白内障到什么程度呢?“看朱渐成碧”,把红的看成绿色,视觉模糊,不辨红绿,色盲。如果在今天开车的话,就麻烦了,天天闯红灯啊。“羞日不禁风”,白内障导致他怕见强光,弱不禁风。“金篦术”,是古代治白内障的外科技术。“金篦”,用来剖剥或刮除眼球晶体表面白膜或白翳的手术工具。“如何为发蒙”,意思是:求你为我治疗眼疾,如何?

刘禹锡和白居易同年出生,白居易活了74岁,刘禹锡活了70岁,在当时都算高寿了。刘禹锡后来眼睛并没有失明,说明这位印度医僧的治疗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刘禹锡身上充满着矛盾与纠结,一方面,他豪放、倔强、爽朗、通脱、旷达;另一方面,心情始终不舒畅,甚至弥漫着“愁”绪。有一次,刘禹锡与友饮酒观牡丹后,这样写道:“今日花前饮,甘心醉数杯。但愁花有语,不为老人开。”这种矛盾与纠结,就好比阴和阳,两者此消彼长,但总能保持一个平衡状态,所以,刘禹锡尽管备受打击,却没有抑郁自闭,他的诗文总能传递快乐的人生哲学。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生活无论是平坦的还是坎坷的,人只要怀抱一颗素心,一切向内心寻,就能摆脱生活的苦,即使居“陋室”,也一样快乐而有趣。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田间阡陌上的花开了,你可以一边赏花,一边慢慢回来。这就是良好的心态。

良好的心态即精神调养。七情过激则伤身,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因此,中医在养生保健治病过程中,始终重视心理调治。

肝郁,心情不畅,这在中医上叫逍遥散症。肝郁,不仅可能导致眼病,对于女人来说,还可能导致不孕症。2016年9月21日《杭州日报》有篇报道《太和汤秘方》(口述:陈天生,整理:梦菲),文中说:过去呀,夫妻俩生不出孩子,家中老人就去领养一个,起名“招娣”。一两年后说不定弟弟妹妹就生出来了。这个我们叫“不治之治”,里面是有学问的。但现在到哪里去领?于是到处找名医。

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国医大师”何任教授面对不孕症患者,就开竹林寺女科秘制太和汤给他们吃。说秘方,太和汤其实是公开的。1959年,《萧山竹林寺女科秘方考》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354张处方第一次由官方正式公诸大众,书中最后压轴的,就是太和汤。

经方一般10味上下,理法方药,君臣佐使,有章有法。但何老讲中医处方有例外,历史上一些名方非常“庞杂”,胡庆余堂的辟瘟丹70多味药,用理法方药根本解释不通,但效果很好。太和汤23味药,里面有祛表的药,有温益健脾的药,有和胃理气的药,有益气调经的药,阴、阳、表、里、虚、实的药都有,这个组方,用君臣佐使理论根本解释不通。但是“治不孕症,多数患者都得到治验。”“这种在理论上目前难解决的问题远不在少数,留待进一步探索。”

太和汤的全称是:“宋敕竹林寺女科秘制太和汤”,“宋敕”,就是宋朝皇帝敕的意思。

中医妇科,分经、带、胎、产四大块,四物汤在经、带两大块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那么,对每一个母亲都要面对的生死大考的胎、产两块,是哪一张方子在死死守护着母亲的健康?是生化汤!生化汤,就出在竹林寺女科。

产妇生好小伢儿以后喝的第一口汤是红糖姜汤,这不是专业之选,在山东、广东、台湾,产妇喝的第一口汤是生化汤,喝了这个汤,可以预防一系列产后病。现在很多人流产,流产后怎么保养?首先就应该喝生化汤。

30年前,到我这里来看病的,多是月经提前。生活条件差,脾气虚,脾不能统血,月经就会提前来,量多,质稀,色淡。但30年以后的今天,来看病的,月经就跟民航一样,老是“晚点”。

我们的70后80后女性,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不快乐,她们其实就是大大小小的谢皇后。心情不愉快,首先表现出来的是胃口不开,不想吃饭,之后就是大便不成形,腹胀。这个比较容易理解。但實际上,胸胁、乳房、少腹等部位的胀满疼痛,痛经、月经不调,甚至身上出现刺痛,出现肿块,闭经,也是心情不好引起的;有的人老是觉得喉咙里有东西堵着,这就是梅核气,是肝气郁结的结果。很多女性,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小叶增生,怎么来的?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积聚成痰,就是这么个路径。所以你心情不好,肝气郁结,它就不排卵。家里领养一个小孩,小孩很可爱,大家其乐融融,精神一放松,排卵了。

《竹林寺女科秘传》说:“大抵妇人,情多执拗偏僻,忿怒妒忌,多伤肝气。”肝气一伤,月经不准,痛经、腰酸、脾胃功能差,不孕等等疾病蜂拥而至。

治妇科病有3句话,少年治肾,中年治肝,老年治脾。年轻人痛经,是因为生理周期没有建立起来,给她补补肾;中年妇科病大部分来自肝失疏泄,只要肝气得舒,毛病就好了一半。太和汤,就是一张疏肝、理气、解郁的方。

竹林寺女科治病,总是把疏肝理气放在第一位,作为一个通用方,基础方,它的潜台词其实很清楚,就是要帮助患者的气机恢复正常。

中医有句话:“医不过三世,不服其药。”太和丸这张方子由制香附、制苍术、广霍香、净防风、嫩前胡、紫苏叶、薄荷叶、川厚朴、草果仁、姜半夏、台乌药、广陈皮、焦麦芽、炒枳壳、白寇米、广木香、茯苓、川芎、白芷、粉甘草等23味药组成。香附、苍术、广霍香、净防风、嫩前胡、紫苏叶、薄荷叶、川厚朴、草果仁、姜半夏、台乌药、广陈皮、焦麦芽、炒枳壳、白寇米、广木香、茯苓、川芎、白芷、粉甘草,都是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活血养血的,方中囊括了逍遥丸,也囊括了二陈汤、二陈平胃散、青囊丸等近10个著名的小方。

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当人受到七情的刺激后,身体会产生一种反应,中医称这种反应为情志。但是如果人体受的刺激过大,人体的平衡就会被破坏,人就会生病。身体内部恢复阴阳平衡,他的病就好了。

情志病,就是那种“神胜型,阳过度,阖不住。型胜气,阴过盛,打不开”。京城名医施今墨老先生认为,治疗情志病,单从心本身着眼是不够的,临证不可泥于一方一法,要从整体观念出发,从健脾、补肾、和肝、理肺而收效,特别须注意气血,使之和谐流畅,方可提高疗效。他治心病,临证常用12药对。

(1)人参配附子。人参甘平,补气强心,用6—10克(党参30—60克代之)附子辛热,助阳强心,用6—10克,合用则温阳益气,强心救逆之力增强,治心阳暴脱,心脏衰弱,脉微欲绝者。

(2)茯神配麦冬。茯神入心经以导其痰湿,而开心益智、宁心安神,用12克;麦冬甘寒养阴、苦寒清热、生津益胃、润肺清心除烦,用6克。合用治心阴不足、心失所养、阴不敛阳、心阳升越者,常以朱砂拌之,引药力入心经而增养心潜阳,镇静安神之力。

(3)生枣仁配熟枣仁。生枣仁清肝宁心安神,疏理肝胆血脉,以清虚热为用;熟枣仁清肝宁心安神,收敛津液,以补肝体为用。两药各10克参合,一补一泻清补合法宁心安神力量增强而善治心血或虚火上炎的心悸、失眠、出汗等症。

(4)阿胶配仙鹤草。阿胶味甘气平,善补肝血、滋肾水、润肺燥、养心神,用10克烊服;仙鹤草苦涩味平,强心升压,调整心率。伍用善治心阴不足的各种心脏病变,如再加人参、五味和流通气血的木香、香附,其效果更佳。

(5)枣仁配柏子仁。枣仁养心阴、益肝血、清肝胆虚热而宁心安神,用10克;柏子仁养心气,入润肾燥而益智宁神,用12克。配用可治血不养心,心阳升越的心悸怔忪失眠等症。

(6)丹参配三七。丹参活血,通心包络亦可补心、生血祛瘀;三七散瘀定痛强心。配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若初期无内脏器质性变化则重用丹参,少佐三七。若日久又见内脏器质性损害者,主取三七,佐以丹参,施氏常用丹参20克,三七常用2克,缓解心绞痛有效。[8]

6.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思考之六:能写出《陋室铭》的刘禹锡,是不会患抑郁症和孤独症的。

刘禹锡的散文诗《陋室铭》,仅有81个字,为什么能传诵不衰、流传千年呢?蜗居在只能容一床一桌的小屋,他是怎么写出千古名篇《陋室铭》的呢?

“永贞革新”失败,他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面对和州知县的势利、刁难,刘禹锡不以为然,只要有个住的地方,他都能诗意地栖居。开始住三间房,他看着门前的江水,写了一副对联贴于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然后,被赶到得胜河边的一间半房屋内,他看着门前的一排排杨柳,诗兴大发,又作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再次被赶到只能容一床一桌的小屋,他写《陋室铭》,并请人刻在青石板上,立于门前,一不小心成了千古名篇。

“青云能直上”则“随风显精神”,这个不难,很正常,难的是在“仕途多坎坷”的时候不沮丧,不至于“惶惶不可言”。

能写出《陋室铭》的刘禹锡,是不会患孤独症和自闭症的。面对冷遇,他不屈服;身居陋室,他旷达、乐观,从中寻找生命的亮点。陋室,在他眼中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生活上你可能认为我很失败,但在精神上、人格上,我是胜利者。人生之路,坎坎坷坷。感谢挫折,因为它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有了“陋室”精神,就不会患抑郁和孤独之类的情志病。

抑郁症的情志表现为:悲、忧。比如,有个抑郁症歌手,他唱的一首歌的歌名为《昨天晚上我可能已经死了》,正常人能写出这样的歌词么?一听就是抑郁症患者写的词。治疗抑郁症,仅仅疏肝还不够,还得兼顾宣肺补气。可以丹栀逍遥散为主,辅助以补气、宣肺、生脉等药物。

吉人之词寡,躁人之词多。抑郁和孤独会导致烦躁。“烦”,就是火上头,这是肾精不足了,从而导致虚火上炎,所以“烦”就相当于是心病,是心气的问题。“躁”呢?躁是属于虚阳外越的象。“躁”字从“足”字边。民间谚语有“男抖穷,女抖富”的说法。如果一个人的腿没事老抖,说明他肾精不足,造成虚阳外越,可能有肾病。这个人就是肾精老敛不住虚火,特别容易发火、烦躁。

“女抖”也是腎精不足,为什么女抖就成富了呢?这是因为肾精不足的女人偏心浮气躁,老爱出门,说不定能搭讪个西门庆那样的大款,就容易“富”了。小儿多动症,中医的理解也是由于肾精不足、收敛不住虚火造成的。

情志病里边有一个类型,叫做癫疾。癫疾的病机属于五脏受邪。《黄帝内经·灵枢》“本脏篇”讲:“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癫和狂是两种不同的病。癫病属于真精不足,所以易生寒痰,痰淤阻心窍,造成神智昏迷。得癫病的人一般来说偏安静。癫病的另一个极端是狂症。狂症就是狂躁症,属于邪火乘心,神无定主,乱其神明。狂症的人五脏的神明全都飘出去了,所以得狂症的人,不懂得饿的,夸夸其谈,有的还会登高而歌,气机不畅,不断打嗝。

2017年12月14日《金陵晚报》有一篇报道《孤独症不可怕 怕的是错误认知》(记者 王春霞):据不权威估计,中国有超过1千万孤独症患者,占总人群的1%左右,其中14岁以下的患者近2百万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康复科学学院院长何侃教授告诉记者,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内缺乏对孤独症的足够重视和科学认知,加上部分机构诊断标准不科学、治疗与康复不规范等问题,大众普遍缺乏对孤独症的正确认知,有的家长甚至会将其当做洪水猛兽刻意回避。

正确的孤独症早期干预能够有效缓解孤独症儿童的相关症状,何侃教授表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很多孤独症儿童的典型症状之一,他们就像被“丢”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无法理解我们的语言,如果不及时进行相关干预,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能力无法建立起来,部分儿童甚至会逐渐丧失这方面的能力,但目前我们国内很多儿童五六岁之后才被确诊为孤独症。何侃教授说:“孤独症儿童不像脑瘫儿童一眼就能看出来,很多孤独症儿童长相正常,可能伴随着一些行为问题,很多家长不会将自己的孩子往孤独症方向去想,有的也不敢想,这就导致很多儿童被确诊时年龄已经偏大了。”

孤独症是一种脑发育性障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交流障碍和重复局限的兴趣行为为主要特征。孩子会知道自己与别的孩子“不同”。

自闭症患者有些是高智商,有些是低智商,按严格来说无法说这是病。研究人员将这个情况认为是由基因和社会环境导致的。孤独症的发现最早可追溯到1938年。美国医生凯纳观察到一个5岁的男孩,他生活在自己独立的世界里,旁若无人,有惊人的词语量却不能正常对话,把“我”说成“你”,对周围物体位置的变动感到烦躁不安……在我国,陶国泰教授于1982年首次公布4例儿童孤独症病例。有人说,孤独症儿童是星星的孩子,美丽而孤独。这些星星的孩子,还像谜一样,有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部分孤独症儿童具有“孤独性才能”,在某方面具有科学无法解释的“超能力”。如日本有一个孤独症儿童是一个天生的作曲家;还有的孩子能将万年历和《新华词典》《格林童话》倒背如流。

古往今来,全世界的动物都还繁衍得好好的,它们可并没有医生这个概念啊。现代社会人的寿命确实延长了很多。当然,和医学的关系理不清,弄不明白到底是生活条件变好导致的,还是由医学导致的。

自闭症可分为三类:阿斯伯格(Asperger)综合征(幼儿孤独症)、未另行分类的全身性发育迟缓(PDD-NOS)和自闭症。阿斯伯格综合征与自闭症很接近、症状相似,患者有人际交流障碍,常有重复行为,性格固执。

阿斯伯格综合症与自闭症程度有轻重之分。阿斯伯格综合征是心理学上的专有名词。很多人会对它感到陌生,不过有很多历史名人曾经患有此症,譬如天才画家梵高、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和牛顿、英国文豪乔治·奥威尔、音乐天才莫扎特和西方哲学大师康德。牛顿(1642—1727)生性害羞,不会交朋友,不懂社交,和周圍的人难以相处。

另外,被尊为现代西方音乐之父的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756—1791),一直过着孤单的生活,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对声音特别敏感。很难和他做理智的交谈,他经常漫不经心,鲁莽无礼,喜怒无常。他患有模仿言语症,也可认为是一种自闭症。

曾为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和保罗·阿伦一起于1975年创立微软公司。比尔·盖茨被怀疑有自闭症,可能有阿斯伯格综合征,但尚未获得证实。

美国著名电器、机械工程师、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思维有时很奇怪,比如,他从不进入门牌号能被3整除的房间。许多现象明显地显示他有自闭症。

美国演员达丽尔·汉纳是一名演员,在接受《人物》杂志专访中透露,她很小的时候就被诊断为自闭症。汉纳有阿斯伯格综合征表现,她坦承这影响了自己的演艺生涯。

加拿大演员、喜剧作家和歌唱家艾克劳德,在一次采访中说,当他还是孩子的时候就被诊断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

据介绍,阿斯伯格综合征是一种具有高度遗传性的疾病,多发于幼儿期,一般到学龄期7岁左右症状才明显,有类似儿童孤独症的某些特征,男孩多见。主要为人际交往障碍,局限、刻板、重复的兴趣和行为方式。患者无智力缺陷,部分人还具有很高智商,缺乏社交反令其对一些领域更为专注,从而取得超人成就。大概有40%的泛自闭症儿童都存在强迫症,而且,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儿童会出现注意力缺陷过动症。泛自闭症患者常有特殊天赋。

阿斯伯格综合征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或广泛性发育障碍(PDD),具有与孤独症同样的社会交往障碍,局限的兴趣和重复、刻板的活动方式。在分类上与孤独症同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或广泛性发育障碍,但又不同于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是孤独症的一个亚型,也可以叫做高功能性孤独症。这一类症候群往往智商正常甚至偏高,但是在社会互动方面是有障碍的,而且这个障碍是持久的、显著的。很多这类儿童、青少年,会显示和别人互动的兴趣;但是他们表现出来的互动情况,往往是不得体的,或无法参与符合年龄的社会互动:如适当的玩耍。这些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性障碍可能是导因于他们不能理解适当的社会风俗习惯,而不是因为他们对社会性接触不感兴趣或畏惧。例如:一个阿斯伯格综合症的儿童可能出现无礼或怪异的行为,他们似乎不愿意轮流玩,轮流发言,也无意愿了解同侪的小小提示,尽管他想在玩乐场找人玩。

7.“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思考之七:莫让“陋室情结”成了黑暗的世界。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是一剂淡泊明志、平衡心理、治疗抑郁的良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这几句话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带给人们的是文化自信和人格自信,显示一个诗人的张力和精神上的豁达。

爱新觉罗·溥仪15岁时曾临摹刘禹锡的《陋室铭》,写出一篇《三希堂偶铭》,发表于上海的《逸经》杂志。文曰:屋不在大,有书则名;国不在霸,有人则能。此是小室,惟吾祖馨。琉球影闪耀,日光入纱明。写读有欣意,往来俱忠贞。可以看镜子,阅三帝,无心慌之乱耳,无倦怠之坏形。直隶长辛店,西蜀成都亭。余笑曰:“何太平之有?”

我们来看一下《陋室铭》的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与不陋,在于谁住。君子居之,不陋。若小人居之,则陋屋更陋了。

如果要讲解汉语之美、自然之美、文化之美、人性之美,《陋室铭》无疑是一篇非常好的案例。无论是声韵之美、搭配之美、语义之美,还是言外之美,《陋室铭》都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因此,《陋室铭》被人教版、苏教版和沪教版等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课本收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三大智慧是思考周到、语言得当、行为公正。

记得上初中时,语文课的考试题中总是有《陋室铭》。老师出的题目是这样的: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斯是陋室(_____)惟吾德馨(_____)无案牍之劳形(_____)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处省略的句子是(______)用现代汉语翻译这两句:(_____)

(3)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结尾“孔子云:‘何陋之有?”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思想境界?

这样的题目,似乎并没有从“思考周到、语言得当、行为公正”来出题。

记得初中语文课的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有这么一道选择题: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

A. 《马说》的体裁是一种文体“说”,它一般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B.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运用了散文句式直抒心中郁结,突出诗人忧愁的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C. 《陋室铭》题目中的“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不用韵的。

D. 《天净沙·秋思》中诗人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写出了九种景物,营造了一种萧瑟、悲凉的意境。

语文老师在划重点的时候,《陋室铭》从来都是重点中的重点。

学生时代,脑子里想的都是分数,并没有真正理解《陋室铭》的境界和含义。比如刘禹锡的这个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当时并不关心自己是否喜欢青苔,只是记住这句话,考试时不減分。后来参加工作,重读《陋室铭》,才有闲暇慢慢品味阶前石板里那一丝丝绿青苔,成片的、浅浅的、柔柔的,如果不小心踩在了青苔上,“啪嗒”一声,会让你四脚朝天的。记得当年的赤脚医生说,老树身上的生青苔,用滚水泡好,然后取泡好的热水洗澡,擦洗患病的身子,可以治愈人体的怪病。

室“陋”,心不“陋”。居陋而不改其乐,刘禹锡的这种心态,不由让人想起孔子赞颜回的话:“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身处“陋室”却能“惟吾德馨”,这是一种坎坷之后的修炼。首届国医大师、颜氏内科第二代传人,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所长,“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创始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颜德馨先生,这“德馨”之名,就起自刘禹锡《陋室铭》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周围的朋友,总是对当下的生活充满说不清的怨气,想改变现状,然后天天鼓励自己,加油啊,努力啊,奋斗啊等等。本来是好事,但他走不出过去的阴影,这个阴影可能是某个曾经欺负过他的人,也可能是某种自己认为的情绪。我称之为“陋室情结”。他总想让全世界看看,如今我再也不住“陋室”了,我住上大房子了。我再也不是当年的那个我,如今我成功了,等等。

认识宇宙真理的路有多长,认识自我的路就有多长。

“陋室情结”成了他的那个黑暗的世界。如果回避到一定程度,就可能自闭,或者抑郁。这样的人,在医生眼里自然就是患者了。

那么,如何帮助患者早点从那个黑暗的世界里走出来?宋代《太平圣惠方》提出:小儿心气不足,舌本无力,令儿语迟,宜芍药方。

中医治疗的方剂大致有六味地黄丸、左归丸、黄连阿胶汤、归脾汤和养心汤等。

本病病位涉及心肝脾肾,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阴虚为本,阳亢、痰浊、瘀血为标。

曾因酒醉鞭名马,惟恐情多误美人。这种“善解人意”好不好呢?从中医上说来说,过于敏感了,容易失眠啊。不敏感,像张飞那样过于粗,好不好呢?也不好,喝醉了酒就打士兵,也不好。太迟钝了不好,太激动了也不好。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大家想想,那个乘客,本来只错过一站,结果,一激动,错过了一生。冲动是魔鬼,因此付出的悲惨代价还不值得世人警醒么?这世上什么药都有,就是没有后悔药。人生就是几十年,瞎折腾啥呀,休养生息不好么?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正常,有赖于人体阴阳平衡。而人的行为变化,又常呈阴静阳躁,动静平衡必须阴平阳秘才能维持。因此,阴阳平衡失调为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情志所以致病,主要是通过影响五脏气机而产生五脏病证。如《灵枢·寿天刚柔》所云:“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而且不同情志所致五脏气机变化不同,故《素问·举痛论》有“九气为病”“百病生于气”之说。

治疗以调和阴阳为根本治则。肝肾阴虚者,治以滋阴潜阳;心脾两虚者,治以补益心脾;痰火内扰者,治以清热涤痰。虚实夹杂治以攻补兼施,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顾。治疗时要注意安神益智,常配入远志、石菖蒲、龟板、龙骨等药。除服药外,还应注意心理方面的疏导。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生气,就是肝气郁结的通俗说法。生气,暴躁多动,哭闹毁物,可以加龙胆草、山栀、青黛,肝泻火;不寐健忘加酸枣仁、柏子仁、益智仁,安神益智;夜寐盗汗加浮小麦、龙骨、牡蛎,敛汗固涩;大便秘结加火麻仁,润肠通便;食欲不振,胸闷恶心加莱菔子、谷麦芽、苏梗,行气消积助运;大便秘结加礞石、玄明粉、生大黄,泻火通便。

清代《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五迟》中提出:“小儿禀来气血虚,筋骨软弱步难移,牙齿不生发疏薄,身坐不稳语言迟。加味地黄为主治,补中益气继相医,邪乘心气菖蒲好,血虚发迟苣胜宜。”

《医宗金鉴》谈到“五迟”(即阿斯伯格综合症)的基本治疗方法和方药。针对肝肾亏虚型阿斯伯格综合征,治则滋养肝肾、填精补髓。方用六味地黄丸合左归丸化裁。[9]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牡丹皮组成。方中熟地填骨髓、生精血;山萸肉酸温滋肾益肝;山药健脾、宁心安神;泽泻、丹皮清泄肝肾之火。

左归丸,可温补心肾,由熟地黄、菟丝子、牛膝、龟板胶、鹿角胶、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组成。龟鹿二胶沟通任督二脉、填精补髓;枸杞滋肾补肝、益精明目。若智力障碍,加菖蒲,通九窍,出音声,远志安神益智。此方在治疗自闭症时能够起到滋阴补肾的作用。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提倡从肾论治,用六味地黄丸治疗。阎孝忠《阎氏小儿方论》则提出心肾并治,在补肾基础上加菖蒲丸。

左归丸,针对的是肾亏虚患者。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石菖蒲、远志、龙骨、益智仁等。梦多者加酸枣仁、何首乌;遗尿者加重益智仁用量,并加乌药、桑螵蛸;烦躁好动者,加珍珠母、钩藤;气血不足者,加黄芪、当归;唇舌微紫,毛发不荣者,加少量丹参、红花、益母草。肾虚肝亢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手足多动,动作笨拙,性格暴躁,易激动,冲动任性,难以静坐,注意力不集中,并可有五心烦热、盗汗、大便秘结、舌红苔薄、脉弦细。治宜滋肾养肝。药用枸杞、菊花、熟地、山萸、丹皮、云苓、泽泻,夜寐不安者加酸枣仁、五味子;盗汗者加浮小麦、龙骨、牡蛎;急躁易怒者,加石决明、钩藤;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水煎服,每日一剂。

肝肾阴虚的患者,也可以考虑用杞菊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滋肾养肝,菊花、丹皮、白蒺藜平肝潜阳,青龙齿、远志、龟板宁神定志。

如果患者表现出阴虚火旺、失眠,治则滋阴润燥。方药:多选用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汤,由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组成。方中黄连、黄芩清心经之火,阿胶治阴虚心烦,失眠或酌加磁石入肾,益阴潜阳、重镇安神,朱砂入心,安神定志,二药合用,一能滋阴潜阳、交通心肾,二能安神定志,使心安神藏,能起益阳潜阴、安神定志之效。

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如果表现出心脾两虚,治则宜养心健脾安神。方药:归脾汤与养心汤。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开心益智,白术、黄芪补气健脾,远志补不足,益智慧,耳目聪明,枣仁养心安神,茯神、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当归补血行血,益神志,丹参补心定志,安神宁心,若不寐较重,可酌加夜交藤、龙骨、牡蛎镇静安神。

归脾汤,由白术、人参、黄芪、当归、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组成。此方在治疗自闭症时能够起到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作用。心脾不足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神思涣散,神疲乏力,形体消瘦或虚胖,多动而不暴躁,言语冒失,做事有头无尾,记忆力差,可伴自汗盗汗,偏食。治宜养心健脾,益气安神。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白术、党参、黄芪、当归、炙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生姜、大枣等。思想不集中者,加益智仁、龙骨;睡眠不安者加五味子、夜交藤;记忆力差、动作笨拙、舌苔厚腻者,加法半夏、陈皮、石菖蒲。具體用药剂量及用药剂数,要遵医嘱。

养心汤,由黄芪、白茯苓、茯神、半夏、当归、川芎、远志、辣桂、柏子仁、酸枣仁、北五味子、人参、甘草组成。此方在治疗自闭症时能够起到补益心血、养心安神的作用。

养心安神是治疗情志病常用方法。《灵枢》有云:“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动摇。”常用的养心安神方,还有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甘麦大枣汤、百合知母汤等。

心脾两虚的患者,也可以考虑用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常用药:炙甘草、党参、白术、黄芪益气健脾,当归、大枣、龙眼肉、淮小麦补益心血,茯神、酸枣仁、远志安神定志。思想不集中加益智仁、龙骨养心敛神;夜寐不安加五味子、夜交藤养血安神;记忆力差,动作笨拙,舌苔厚腻者,加半夏、陈皮、九节菖蒲化痰开窍。

痰火内扰的患者,表现为神思涣散、多语哭闹、任性多动、易于激动、目赤口苦等。治则:清热涤痰,安神定志。化痰开窍,以醒神思,临床常用温胆汤加味。痰火犯肝,梦恐头痛,加羚羊角、钩藤、黄连。肝气郁结,加郁金、香附、沉香。常用药还有:半夏、陈皮、枳实、茯苓化痰行气,胆南星、天竺黄、竹茹清化痰热,黄连、丹皮、连翘清热泻火,石菖蒲、郁金、珍珠母安神定志。

当然,也可以考虑用饮食疗法。(1)桑椹子,鲜果10—15克,或干果5—8克,嚼服。10—15日为1个疗程,服2—3个疗程,每疗程之间停服1周。桑椹甘平,滋肝肾,充血液,生津止渴,聪耳明目,安魂镇魄,长精神,久服无弊。用于肝肾阴虚或心脾两虚证。(2)猪脊髓,淡盐蒸服适量。久服益肾精,补脑髓。用于肝肾阴虚证。(3)龙眼肉500克(鲜品更佳)、白糖50克,将龙眼肉放碗中加白糖,反复蒸晾3次,使色泽变黑,将龙眼肉再拌以少许白糖装瓶备用。每次4—5颗,1日2次,连服7—8日。用于心脾两虚证。(注:本文所载验方,不能代替医生诊疗,使用时应经医生指导。下文同)

8.“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思考之八:刘禹锡将“悲秋”写成了“乐秋”,用乐观、豁达,走出了郁闷,将抑郁情绪甩给了“秋风”。

刘禹锡的千古名篇《陋室铭》托物言志,说自己有“陋室”精神。他将自己的陋室和南阳的诸葛草庐与成都的扬雄宅第相比。尽管居室简陋,也没有钱,但我品德高尚,一样可以满屋生香。超越了物欲,就可以“宁静致远”,有雅趣逸志,自有一种神奇精神能量。

“陋室”情结,成了中国文人一道独特的风景。南阳的诸葛庐,西蜀的子云亭,陶渊明的“园田居”,杜甫的“草堂”,归有光的“项脊轩”,张溥的“七录斋”,梁实秋的“雅舍”等等,都是陋室明志的代表,无不充满“陋室”精神,成了中国文人真正的精神栖息地。正如卧龙岗半月台的对联所写:“自来宇宙垂名,布衣有几?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

自战国楚人宋玉的辞赋《九辨》以来,“悲秋”便成了历代怀才不遇的文士一个抹不去的阴影,甚至成了文学创作的“自闭症情结”。

刘禹锡的《秋词》却颠覆了这种“自闭症情结”,他一反常态,将“悲秋”写成了“乐秋”:“自古逢春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用乐观、豁达,走出了郁闷,将抑郁情绪甩给了“秋天”。

有一本书,名字叫《辨证录》,其中介绍了一种病,叫呆病:“人有终日不言不语,不饮不食,忽笑忽歌,忽愁忽哭,与之美馔则不受,与之粪秽则无辞,与之衣不服,与之草木之叶则反喜,人以为此呆病,不必治也。然而呆病之成,必有其因,大约其始也,起于肝气之郁;其终也,由于胃气之衰。肝郁则木克土,而痰不能化,胃衰则土制水,而痰不能消,于是痰积于胸中,盘据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治法开郁逐痰,健胃通气,则心地光明,呆景尽散也。方用洗心汤:人参、茯神、生酸枣仁各一两,半夏五钱,陈皮、神曲各三钱,甘草、附子、菖蒲各一钱。”[10]

古人所谓“呆病”,不就是现代人所说的自闭症或者和精神病的混合体吗?所谓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所作出的生理反应。当精神刺激过于强烈或持久,人体不能调节适应时,即可导致神气失常的神志病证。在中医学的认识中,很多病症都和情志有关。例如心悸,不寐,厥证,郁证,癫证,头痛,眩晕,中风等等。

洗心汤中的半夏、陈皮、茯神、神曲祛痰消食,菖蒲开心窍,就是西医说的作用在脑神经。

有位中医曾经治过一个4岁的自闭症小孩,用的就是一瓶西洋参蜂蜜,吃完就好了。补正而邪自退。盖邪气之实,亦因正气之虚而入之也。此方补其正气,而不去祛邪,故能一剂而奏效,再剂而愈。

既然自闭症是正虚,为什么方中要重用半夏、陈皮?原来呀,正虚必然生痰,不祛痰则正气难补,补正气而因之祛邪,是消痰仍是补正也。痰消,正气才能旺。痰即邪也,所以,补正而佐以攻痰,引祛痰之药直入于心宫,以扫荡其邪,邪见正气之旺,安得不消灭于无踪哉。

有人说了,呆病既然成于肝气郁,不解肝郁而单补正以攻痰,何以能奏功如此?殊不知,呆病的由来已久就是因为肝郁,肝郁既久而成呆,其从前之郁气,久则尽亡之矣。故只需要补胃气以生心气,不必又从肝气上着手来舒解。

人在气不足的时候,常会出现心情烦躁。

人体内气血的变化,可以导致情志的异常。中医认为:“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意思就是肝气要是虚的话,人就容易受到惊吓;肝气实,就会发怒。心气虚,就会感到悲痛,心情抑郁;心气实,则人老是笑呵呵的,慢慢地,心神就散了。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就是血输布的能量太盛,则容易发怒;要是血能量不足的话,人会常有恐惧感。

我们上中学时,语文课本上选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一文。这个范进,在50多岁时突然中举,喜极发疯,奔走狂笑,犯了癫狂病。他一边拍手,口里高叫“中了,中了”,一跤跌在池塘里,挣扎起来,两手黄泥,一身湿淋淋的,披头散发,鞋也丢了一只,仍不停地拍掌,高喊“中了!中了!”

范进得的这种病在中医中称为情志病。由于喜出望外而疯,乐极生悲。愁苦可以伤身,开心过头,也不是好事。一个报喜的官差出主意,找一个他平素最怕的人,抽他耳光,并对他说他不曾中,就能治好他的疯病。范进平时最怕他的老丈人——胡屠户。胡屠户抽了范进几个大嘴巴,痰迷心窍的范进被打得痰涎俱出,使他的神志恢复如常。

曾经看过一本古代小说,书名忘记了,但其中一个情节至今还记得。大意是:世代为农的李大谏中了秀才后,其父欣喜若狂,失声大笑。等到李大谏中了进士,他的父亲大笑更甚,不能自制。后遂成痼疾,日夜狂笑不休。太医院太医闻知其病因后,暗告家人哄骗病人说: “你的儿子已经暴死。”其父闻知后大惊,痛不欲生。数日后,笑渐止。太医洞知情志调摄原理,未施一方一剂,以悲戚胜之而获奇效。

前几天,我去乡下小住。公交司机大概遇到紧急情况,突然来个急刹车。车尾正在低头玩手机的两个小姑娘,一个趔趄,被甩到车头,还好,前面有乘客,两个姑娘没有摔倒。车上传来一阵笑声,一个坐在最后排的大妈笑了足足十多分钟,根本停不下来。我实在不知道笑点在哪里。这种狂笑不止,其实也是“失神”的表现。《灵枢·本神》中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太医运用“恐胜喜”的治疗方法,使病人的情绪因惊恐而从喜乐到悲哀,极端化的情绪状态得以矫正,狂笑之症随止。为防止病久悲伤过度,太医还修书一封,告知李父其儿经治疗后,已起死回生,完成了整个疾病的治疗过程。

情志相胜疗法是中医典型的心理治疗方法。怒伤肝,悲胜恐。过怒伤肝,那就想办法让患者产生悲伤情绪。思伤脾,怒胜思。“过思则气结”,可以想办法激怒患者,以冲破郁思,达到治疗目的。忧伤肺,喜胜忧,忧伤过之使肺气耗散,治之可设法使病人喜悦而病愈。恐伤肾,思胜恐。惊恐过度使人肾气不固,可用各种方法引导病人对有关事物进行思考,以制约患者恐惧心理或由恐惧引起的躯体障碍。

曾经在一部外国电影中看过一个情节:一个人类学教授在课堂上大谈基因理论,忘乎所以。该教授说,同性恋者多为基因不太好,有的国家将这类人群的婚姻合法法,也有一定道理。因为那也可以看成上帝的惩罚:他们结婚,没有后代,避免不好的基因繁殖后代。这个教授正在侃侃而谈,突然讲台下有人上去泼了一盆冷水。这个教授不说话了,似乎清醒了。

“喜怒哀乐”皆是药。清代医家叶天士在谈及情志病的治疗时说,病家本身便具备调节情志的良药。“全在病者能易情移性,医者构思灵巧。 ”他曾治一个患癔瘫的妇女,患者下肢废痿,前医用方药屡治无效。叶天士经过详细的问诊察症后,得知病人是由于肝气郁结、脾气不行而致下肢痿软,且平生最惧怕的是狗。叶天士便令家人将病人抬至虎丘山上,突放一猛犬。患病的妇女惊恐之余,从门板上翻身坐起,拔腿飞跑逃去。因情志不畅、气机阻滞而下肢痿瘫之疾霍然而愈。

中医的脏腑学说认为,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在病变过程中,这两种过激的情志变化可引起脏腑内伤,变生疾病。在疾病的治疗当中运用惊恐克制的医理,可改善全身脏腑的功能状态,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恢复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

有的患者,特别害羞,小便也要关上洗手间的门,惟恐他人看到。这样的孩子,似乎也可以考虑使用羞耻疗法。羞耻是人的本能,中医利用人的这一本能,治疗一些疑难怪症,收到了神奇的效果。传说有一民间女子,因打哈欠,两手上举再也不能下来,吃药治疗皆无效果。医生利用女子害羞的心理,假装要解开这位女子的腰带,扬言要为她做针灸治疗。女子被这突如其来的动作惊呆了,不自觉地急忙用双手掩护下身。急则生变,双手顺势自然下垂复原。这是中医采取“围魏救赵”计谋的心理疗法,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传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诊后对太子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治疗才能好。”

文挚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结果呢?第一次文摯没有来。又约第二次,又没有来。再约第三次,同样没来。齐王见文挚恭请不到,连续三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

过了几天,文挚突然来了,见面非常粗鲁,鞋也不脱,就上齐王的床铺上看病,还用满口粗话。齐王忍无可忍,起身大骂文挚。一怒一骂,郁闷一泻,齐王的忧郁症也好了。这就是“怒胜思”疗法的典型范例。

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有一句名言:“医生有三件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医学能做到的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古人说,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必正其心,乃资于道。使病者尽去心中疑虑、思想,一切妄念,一切不平,一切人我。一旦心地清净,疾病自然安痊,能如是则药未到口,病已忘矣。信然。心病还得心药医。七情之病,当以情治。

《素问·移精变气论》指出:“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这也是心理疗法之一。中医学很早就应用了心理疗法,称之为“意疗”。有些情志病,多好的汤药,比不上一剂心药,正如人们常说的:“心病还须心药医。”治疗情志病,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善用情志疗法,可谓是治疗情志病的高手。他是怎么治疗的呢?

金朝四大名医之一的张从正特别重视七情在发病中的作用,还擅长使用情志疗法治疗疾病。比如,有这么一个例子:“息城司侯,闻父死于贼,乃大悲哭之。罢,便觉心痛,日增不已,月余成块,状若覆杯,大痛不住,药皆无功……戴人至,适巫者在其旁,乃学巫者,杂以狂言以谑病者,至是大笑不忍,回面向壁,一二日,心下结块皆散。”张从正发现,患者因父亲死悲伤过度而发病。这属于《内经》中所说的:“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他就用“喜胜悲”疗法。喜为心之志,悲为肺之志,心属火,肺属金,火能克金,所以喜可以胜悲,把患者逗笑了,病也就好了。

张从正还用“惊者平之”疗法来治疗心理疾病。如张从正编撰的《儒门事亲》中有这样的记载:“卫德新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劫人烧舍,惊坠床下,自后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家人辈蹑足而行,莫敢冒触有声,岁余不痊。诸医作心病治之,人参、珍珠及定志丸皆无效。戴人见而断之曰:……惊怕则胆伤矣。乃命二侍女执其两手,按高椅上,当面前,下置一小几。戴人曰:娘子视此。一木猛击之,其妇大惊。戴人曰:我以木击几,何以惊乎?伺少定击之,惊也缓。又斯须,连击三五次;又以杖击门;又暗遣人画背后之窗。徐徐惊定而笑曰:是何治法?”这种治法类似于现代的系统脱敏疗法。“使其习见习闻则不惊矣”,让患者习惯各种声音,就不会再被惊吓到了。正如《内经》云:“惊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见之必无惊。”[11]

中医有“七情”“五志”之说。《素问·举痛论》曰:“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中医的五志说认为:人的情志有五,即怒、喜、思、忧、悲。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称五志。

过激的情绪活动,会导致气机的运行的混乱,进而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三因方》说:“夫五脏六腑,阴阳失降,非气不生,神静则守,情动则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者不同,各随其本脏所生所伤而为病。故喜伤心,其气散;怒伤肝,其气击;忧伤肺,其气聚;思伤脾,其气结;悲伤心胞,其气急;恐伤肾,其气怯;惊伤胆,其气乱。虽七诊自殊,无踰于气。”

中医早已认识到,许多疾病都是由精神因素造成的。患者具有躯体不适的症状,但没有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这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功能性疾病,如神经官能症的病人很少诉说其心理上的焦虑、抑郁、不满等,而总是向医生诉说食欲不振、恶心、腰痛、头痛、胸闷等躯体上的功能障碍。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说:“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听视。”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卞孝萱.刘禹锡评传[M].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刘禹锡.刘宾客文集-子刘子自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4.

[3]陈淳.北溪字义[M]. 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83.

[4]陈朝辉.扬雄《自序》考论[J].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5]乐史、王文楚.太平寰宇记(全九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郭紹虞.沧浪诗话校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7]刘勰.文心雕龙[M].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8]吕景山.施今墨对药[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9]吴谦等.医宗金鉴[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5.

[10]陈士铎编著,刘俊红点校.辨证录[M].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

[11]萧国钢.儒门事亲研究[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刘禹锡
赏牡丹
陋室铭
刘禹锡买镜
刘禹锡:半生坎坷天涯远,归来仍如少年郎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情
刘禹锡与《陋室铭》
漫画
刘禹锡愤写《陋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