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研究

2019-06-13 09:37许建丁玲葛婷
经济师 2019年4期
关键词:结构模型教学能力

许建 丁玲 葛婷

摘要:在我国大力发展教育的过程中,研究生的人数逐步增多,对研究生导师的要求也逐步提升。为促进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教学能力发展和培育,通过分析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从导师教学特质、理论教学知识、实践教学技能和社会责任等方面探讨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

关键词:旅游管理类专业 研究生导师 教学能力 结构模型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下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中提出了新时期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方向和要求,为旅游类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改革思路。旅游管理类研究生是企事业单位急需的人才,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生导师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重任。提高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已成为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教育能力培养的当务之急。通过对国外文献的梳理,发现在国外主要有三个方面是理论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一是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教学能力的构成;二是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教学方法的运用;三是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应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生教学。而对国内文献的梳理中,发现国内主要有三个方面是学者关注的焦点:一是集中在研究生导师教学能力概念与评价方法;二是影响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教学能力的因素;三是探讨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及培育模式。

一、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教学能力内涵

1.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需求决定供给,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逐步上升,研究生的发展也客观上对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术成果、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是培养研究生的主要要求。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与此相对应的是学术团队的领导者、学术发展的指导者、学术发展的策划者和辅导者、研究生思想发展的领导者和帮助者、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者。综上所述,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需具备一定的管理学、经济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门知识,且具有教学、学术指导、职业指导等素质。

2.教学能力。201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教研[2018]1号),指出要坚持先进的教育理念,重视课程的前沿理论,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丰富教学渠道与手段;提高研究生的指导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的平衡,帮助研究生成长成才。金志民(2012)在《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一文中写到优秀的研究生导师不仅能从科研、学术上给学生以指导,还要在教学上进行培养;杨昭(2013)在《地方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中写道,研究生导师不仅肩负着指导教学、指导科研的责任,而且肩负着指导学生思想素质和社会行为的责任。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需具备以下方面的教学能力:一是全面了解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与人才培养规格,具有一定的创新教学能力;其次.他们应该熟悉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发展需求,能将自己现有的学科知识进行创新。第三,我们应了解研究生的多元化特征,有能力促进他们的多样性发展。

二、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概述

1.教学能力结构模型构建。本文通过对旅游管理类专业的特点构建研究生导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

2.教学能力结构模型分析。(1)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教学特质: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应把握好态度、实践、方法与专业四点教学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具备责任心、专业理论知识、创新精神、学术道德、奉献精神、管理能力、学历、严谨性、专业能力、诚实正直等特征的研究生导师才能支撑起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任务。掌握好这些特质也为教学能力结构模型建立了坚实的基础。(2)理论教学知识: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中谈到要增加“研究方法、研究讨论和实践等方面的课程”。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迁移一接受”模式,在研究生阶段,这种教学模式无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学生会对书本知识感到厌烦。而在理论教学方法方面,课堂除讲授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以外,还可通过案例教学来弥补空洞的理论。因此旅游管理类研究生导师在理论教学上应放弃“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加研究生导师与学生互动,提高研究生课堂参号性,让研究生主动接受教学内容。(3)实践教学技能:实践教学的本质是实践教育,强调要用扎實的理论指导实践来引导研究生学习理论知识和消化知识,同时,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实践教学的定义,狭义上是指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实践教学模式来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而在广义上,实践教学是一个涵盖整个教学过程的开放教育体系。实践教学技能是研究生导师能力结构组成的重要一环。(4)社会责任感: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培养旅游管理类专业导师的社会责任感,在健全人格和崇高理想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社会责任感不仅是个人的自我意识的自觉性,也应包含个人的职业特殊性。在任何工作岗位上,为了更好地为自己的工作服务,一个人必须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感。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工作的本质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如果他们在教育中没有社会责任感,很难培养出有积极思想的研究生。

三、构建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意义

1.促进导师自我发展意识和动机。我国现行研究生导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中,自我评价机制不够完善,教师倾向于将低评价归因于其它评价主体(如管理者、同行、学生等)的主观和不公平评价。然而,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的自我认同也是教学能力结构模型中的评价主题之一。通过比较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研究生导师更容易接受和发现自己的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增强研究生导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动机。

2.促进导师教学能力发展,政策、制度和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构建一个研究生导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需对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进行分析,这将为各教学院系制定提高研究生导师教学能力的政策、制度和环境提供更客观的依据,同时能有效促进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教学能力的协调发展。

3.提升导师教学能力发展实践的有效性。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构建一个研究生导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需基于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提出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必将提升我国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发展实践的有效性。

四、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

1.理论探析构建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剖析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教学能力的结构,可以了解研究生导师能力结构是由导师教学特质(态度、实践、方法、专业)、社会责任感(功德、发展观、价值观、师德)、理论教学知识(工具、学历、手段、方向)、实践教学技能(设计、评价、管理、技术)构成的多维度、立体结构,而且研究生导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也遵循了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规律,它履行了高等学府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职能。分析和构建一个面向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发展的能力结构模型,可为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提供一个相对客观、易量化、易操作,且不同评价主体统一评价指标的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更为高素质导师队伍发展提供导向。

2.根据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合理设置课程。课程应着眼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特点,加强学科的交叉渗透,但应避免按照导师的研究方向进行建设。根据能力结构模型分析的导师教学能力来设置课程且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使基础理论课与应用实践课相结合,确保课程的规范化、系统化和完整性。同时,学校可邀请国内外著名旅游管理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不定期聘请获得重要研究进展的教师和研究生介绍所获成果,也可提高研究生科研兴趣,不定期聘请在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的教师和研究生进行学术探讨,从而提高研究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研究生导师的教学水平。

3.构建评价工具体系,完善结构模型。该模型的建立为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提供了参考体系。根据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教学能力的实际需求,构建由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管理者评价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同时,调查了这些评估的可信度。此外,该评估工具系统还能用于修订和完善旅游管理院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的多种量表的编制,获得具有推广应用意义的评估指标和量表,并反复不断地验证、修订和完善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4.應用教学能力评价工具,制定能力提升措施。根据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教学能力评估量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中国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促进我国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导师教学能力提高和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和有效建议。

猜你喜欢
结构模型教学能力
结构模型设计制作与分析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
学生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