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母亲节简析《二十四孝》之母慈子孝与传统文化

2019-06-14 03:49撰文辛晓星
艺术品鉴 2019年5期
关键词:二十四孝母亲

撰文=辛晓星

孩子是母亲最伟大的艺术,母亲则是艺术永恒的主题。

中国传统感念母爱的方式更侧重文化内涵。在所有经典人物画中,母亲题材的系列作品最能触动人心。这类画作也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一些大师笔下的经典,影响深远,广为流传。

“二十四孝”题材,文本部分成书于元,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其编录作者有郭居敬、郭守正、郭居业三说,所录故事,上启上古舜帝,下至北宋朱寿昌、黄庭坚,以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的行孝之事,劝人向善,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历代名画家作《二十四孝图》者极少,如今较为常见的,有王素、任伯年、李霞等人绘本印行,而陈少梅先生所绘,目前已知有二,即未满30岁时创作的《二十四孝图卷》(本作)与42岁时创作的《二十四孝图册》。

5月12日,母亲节即将来临,本期节选陈少梅绘《二十四孝图卷》,从每一幅画中探求母慈子孝,大爱无言,表达对母亲们的敬意和感恩,重温中华传统,致敬母亲节。

陈少梅《二十四孝图卷》,画成至今已有80多年,几经易手。虽然较早年由家属释出的经过,由于当事人多已不在世,不易考证,只知是被北京和平画店收购,但在之后的流转过程,极其清晰。

上世纪60年代,《二十四孝图卷》由和平画店转让于大连文物商店。至80年代中期,大连文物商店需要整理库存、筛选作品,但由于自身业务能力不足,大连文物商店向天津文物商店求援。当时,天津方面派出书画专家张守敬、业务员毓震峰等,支援大连。他们在出发之前,就听说过这件世间罕见的陈少梅精品正深藏于大连,但尚不确定是否在大连文物商店。在之后整理作品的过程中,他们惊喜地发现了这件作品。经过一番整理,天津的专家和业务完成了大连方面的嘱托,将藏品一一归类整理,建档备案。大连文物商店认为天津专家和同事们对自身帮助良多,便请天津方面提出一些要求,以为报答,而天津文物只提了一个要求,便是陈少梅的这件《二十四孝图卷》。最终经过协商,天津文物商店以8000元的价格,将本作请回故土天津,并以镇店之宝的姿态,在库房中度过了二十春秋。

2003年底,天津市博物馆改造,天津市政府希望天津文物商店捐资1000万元以支持博物馆建设,此作遂出库赴拍,进入公众视野。2004年初,《二十四孝图卷》在天津文物拍卖以60万元起拍,在竞价至200多万时,有买家直接报价500万,最后的买受人在深思许久后,加价10万,最终以加佣金561万元的价格成交,创造当时陈少梅成交纪录、天津艺术品拍卖成交纪录等多项佳绩,不负陈少梅先生高妙的艺术手段,更无愧于本作数次流转中所承载的历史沧桑。

2018年12月7日,北京保利2018年秋拍“中国近现代书画夜场”举槌,陈少梅《二十四孝图卷》以1800万元起拍,2600万元落槌,加佣金最终以2990万元成交,再度刷新其作品拍卖纪录。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以仁孝名闻天下,侍奉母亲非常周到。日常勤理朝政,不敢懈怠,母亲卧病三年,每次服用汤药,恐药饵失调,皆要亲口品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期间,兴礼重德,政治清明,民风淳朴,社会稳定,经济迅速发展,为日后“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汉文帝亲尝汤药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依然广受推崇。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芦衣顺母

闵损,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少年丧母,屡遭继母虐待,一次冬天,闵父出行,闵损牵车,因寒冷打颤,牵绳掉落,受父鞭责,“棉衣”中芦花从打破的衣缝飞出,闵父才知闵损受虐,返回家中,预逐后妻,闵损跪地苦求,让父亲看在两个弟弟的份上,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有我一个人受冻,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闵父听了甚为感动,继母听后深感惭愧,从此对闵损亲如己出。

画家描绘林间父子,一少年牵绳踏小路而行,后车坐一位老者,大多认为两者乃主仆关系,实则画家描绘的是春秋鲁国的闵氏父子,儿子闵损为后来儒家思想的重要继承者之一,后世多有“费侯”“费公”的追封。画家运用淡墨着色,人物衣着清雅,用墨浓而有度,淡而不弱,层层晕染,画面宁静中隐含着经典的故事情节。

行佣供母

东汉时,江革少年丧父,待母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母逃难,多次遇匪寇,欲杀之,念及侍母孝心可嘉,不忍杀他。每流落一地,虽自己衣衫褴褛,饥肠辘辘,仍竭力供养,常自己勉强维持生计,其母却供养甚丰,后被推举为孝廉,得到朝廷重用。

今天这种“背母上学”的感人故事仍在继续,他们的孝心,获得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得到很多好心人的帮助。年前媒体报道,西安大学生白永皓,父亲去世、母亲瘫痪,他命运多舛,却没有退缩,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用一己之力扛起濒临破碎的家庭,背着高位截瘫的妈妈,重返大学校园,以至善至真的孝行美德,诠释了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背母求学”,感动无数人。

本页亲尝汤药(上图)

啮指痛心(下图)

本页芦衣顺母(左上图)

怀橘遗亲(左下图)

行佣供母(右上图)

为母埋儿(右下图)

怀橘遗亲

三国时,年仅6岁的陆绩随父,拜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小陆绩拿了2个藏于怀中,临走时掉落,被袁术嘲笑,小陆绩答道:“我娘喜欢吃橘子,我是给我娘品尝的。”袁术听后大家赞赏,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真不简单。后来陆绩,博学多识,通晓天文立法,有多部著作传世。

自古英才出少年,民间有“三岁看长,七岁看老”的说法,也有孔融让梨的典故,可见小时候的教育相当重要。

为母埋儿

晋代郭巨,原本家道殷实,父亲过世后,把家产分给两位弟弟,自己独自供养母亲,侍奉极为孝顺,后来家境越来越贫困,妻生一儿,恐无法养活,况且母亲年迈,遂与妻子商议,决定节省粮食供养母亲,含泪掘地以埋儿,不料忽见一坛黄金,刻字为:“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黄金,以孝敬母亲,兼养孩子。

古代很多故事今天看来,不可思议,是一种愚孝。其实有它存在的社会背景,两晋时期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为国尽忠,为家尽孝的儒家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所以有很多像郭巨这样的做法,与其养儿艰难,纵使勉强长大也会在兵荒马乱中抓去当壮丁,多数战死或被杀,面对两难选择,小人物这种为家尽孝的观念就成为社会趋势。今天国富民丰,社会快速发展,孝也有了时代含义,就普通人来说,发自内心对父母的关爱,常回家看看都是孝的日常体现。

拾葚异器

汉代蔡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很孝顺。当时正值王莽之乱,饥荒连年,无以充饥,只得摘取桑葚度日。一日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呵斥大怒道,为何桑葚分置两篓之中,所作为何,蔡顺急忙答道:“母亲年迈,黑色桑葚供母亲食用,红色的留给我充饥。”赤眉军怜悯蔡顺母子,其孝心可嘉,遂送给他白米二斗,一只牛蹄,让其好生侍奉其母亲。

本页拾葚异器(左上图)

闻雷泣墓(左下图)

其实孝心不一定是豪车名表,翡翠珠宝,有时一个电话,一声问候,一个暖心的动作,一张亲手制作的礼物,都能代表孝心。普通人更多是让母亲少操心,照顾好自己的小家庭,让老人家吃饱穿暖,少生病,享享清福,我想这就是最真实的孝敬了。

涌泉跃鲤

汉代四川的姜诗,侍奉母亲极为孝顺,妻子庞氏对婆婆也很好,婆婆爱喝长江水,妻子庞氏就到六七里外江边取水以奉之。婆婆爱吃鱼,姜诗夫妇常做鱼以奉之。婆婆不肯独享,请邻居一起同吃。一次庞氏因故未能及时取水,姜诗怀疑妻子怠慢母亲,遂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邻居家,每日劳作女工,所得积蓄托邻居送于家中孝敬婆婆。后来婆婆知道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请回儿媳,庞氏回家那天,院中忽然有泉涌出,与江水无异,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用院中这些供养婆婆,再也不必远到长江边了。

涌泉跃鲤(右上图)

乳姑不怠(右下图)

这则故事戏剧性很强,说明一个道理,心诚则灵,人有善念,天必佑之。如今社会婆媳矛盾愈演愈烈,比较难处理,因为经历、价值、喜好、认知不同,矛盾难免,若不及时化解,也会成为夫妻离婚的重要因素,儿子巧妙智慧的处理至关重要。故事中姜诗的做法难免偏颇,这也说明经济独立对当代妇女的重要性。

闻雷泣墓

魏晋时期,王裒父亲被司马昭所杀,隐居以教书为业,不向晋称臣。侍母极孝,其母在世时怕雷,去世后葬于山林之中。每当刮风下雨,电闪雷鸣,王裒都会前往墓地,跪拜安慰母亲:“裒儿在,母亲切勿害怕。”

古人对父母在世时,尽心供养,去世后,常有守孝三年这一说法,特别是官吏,都会恪守这一礼制。王裒作为读书人,以教书为业,更是身体力行,母亲虽已故去,但仍记挂心头,每每天有惊雷,常去墓地陪伴。每年清明节,中国人都以扫墓的方式祭拜先祖,追忆思念,海外华人华侨谒祖三皇五帝,祈求佑我华夏,国运昌隆。

乳姑不怠

本页涤亲溺器(上图)

弃官寻母(中图)

哭竹生笋(下图)

唐代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为其盥洗,婆婆无法吃硬食物,唐夫人就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凡此数年,婆婆身体康健。有一天长孙夫人病重,将全家人召集在一起,告诉亲人,我没办法报答新妇的恩情,愿你们竭力供养,果然这些后辈都很孝敬唐夫人。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你对父母如何,孩子就会对你如何,代代孝辈辈传。

哭竹生笋

三国时,江夏人孟宗,少时丧父,侍母尤孝,母亲年老,一次冬天生病,大夫嘱咐需用鲜竹笋做汤,效果最佳,天气严寒,没有鲜竹笋,孟宗实在没办法,独自一人去竹林,抱竹而泣。少顷,听见地裂声,只见数茎嫩竹笋破土而出。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后,果然病愈。

现实中这类真实例子,也时有出现。自然界的很多植物,听到优美的音乐,就会快速生长,经常可能提前开花结果。如果遇到地震,火山等地壳运动,提前感知,而出现许多奇怪不可思议的变化,这也是一种本能反应。天人合一的理念,天人感应的故事,很多科学界当今无法合理解释,这也是大自然神奇之处。其实冬天寒冷,竹笋经过几个月冬天的地下生长,大多已成型,此时听到巨大的哀嚎,地下的鲜竹笋受到声音震动,破土而出,这也符合物候学的规律。比如非洲很多植物,干旱时迅速将果实包裹,保存有限的生命力,雨季来临前很多天就能神奇的感应,一旦雨季来临一夜之间成型。有的植物你大声对它喊,它就会装死,等你离开时它就迅速活过来。

弃官寻母

宋代朱寿昌,七岁时,生母刘氏遭嫡母嫉妒,被逼改嫁,五十年音讯全无。神宗时,朱寿昌四处打听生母的消息,得到线索后,与家人辞别,弃官后前往陕西,并发誓不找到生母刘氏,永不返回。在行至同州时,终于母子团聚,此时母亲已经七十岁了。

这几年中央电视台《今世缘等着我》特别火,很多故事感人至深,虽历经坎坷,不抛弃不放弃的这种精神,阐释了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对于孩子,小时候发生重大变故,一些特殊片段就会刻在脑海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记忆会反复出现在梦境,特别是遇到相似的场景,就会勾起强烈的思念。千里寻子、万里寻母的故事,无不让观者动容,这幅画恰好就反映了这感人的一幕。

涤亲溺器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身居高位,侍母真诚孝顺,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洗涤便器,尽自己作为儿子的职责。

黄庭坚书法,初学宋代周越,后来受到颜真卿、张旭、怀素、杨凝式等人影响,才体会到书法的高妙之处,行书、草书、楷书融各家之精髓,对摩崖碑刻也有所借鉴,逐渐形成了黄庭坚独特的书法面貌,与苏轼合成“苏黄”,为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

黄庭坚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与母亲聚少离多,经常睹物思念,留下一首首经典的诗篇,如《赣上食莲有感》:“莲实大如指,分甘念母慈。”诗中情真意切,对母亲至诚至孝,无限思念。母亲过世守孝三年不仕,又筑“永思堂”庐于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国尽忠,为母尽孝,让后世对他的书法和诗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书法受《瘗鹤铭》启发,奇崛有力,屈铁圆转,诗文宗法杜甫,因寄所托,感情真挚。

猜你喜欢
二十四孝母亲
母亲的债
孝道岂可愚学愚传
西夏文献中“二十四孝”故事生成考略
百善孝为先
给母亲的信
二十四孝 图文联(五)
二十四孝 图文联(四)
现代二十四孝
母亲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