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弦乐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民族化

2019-06-14 09:13李琦
艺术评鉴 2019年8期
关键词:发展概况

李琦

摘要:自西洋弦乐艺术被引入到中国以来,其开始与我国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进行有机融合,进而使得西洋弦乐艺术呈现出浓郁的民族性特征,从而丰富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形式和内涵。本文将在介绍西方弦乐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概况的基础之上,就西洋弦乐艺术的民族化特征进行探讨。

关键词:西洋弦乐艺术   发展概况   民化

中图分类号:J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8-0003-02

自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洋弦乐艺术逐步被引入到中国,得到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喜欢和关注。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西洋弦乐艺术开始与我国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进行了有机融合,进而使得西洋弦乐艺术呈现出浓郁的民族性特征,从而丰富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形式和内涵。广大音乐专业人士和爱好者在关注和学习西洋弦乐艺术的同时,不仅需要摒弃其负面的内容和形式,更应坚持吸收融合以做到“扬长”,从而使我国音乐文化领域得以“百花齐放”,以更好的丰富和扩展我国音乐文化的内涵。因此,本文将在介绍西方弦乐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概况的基础之上,就西洋弦乐艺术的民族化特征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促进西洋弦乐艺术在中国的可持发展。

一、西洋弦乐艺术在中国发展概况

以小提琴、大提琴为代表的西方弦乐器早在17世纪就已经伴随着来华的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士南国光于1699年在江苏为清康熙帝进行了小提琴演奏,1742年则成立了中国最早的一支西洋管弦乐队[1]。但此时尚未对中国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直到鸦片战争爆发之后,西方弦乐艺术才在列强枪炮的带动下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艺术输出,从而形成了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第一次冲击。1849年,中国民间第一支西洋管弦乐队在上海徐汇公学由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创办成立。

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很多西方音乐家如克莱斯勒、津巴利斯特等为躲避战争而来到中国各种乐团担任首席,并且对中国学生进行西洋乐器的传授。克莱斯勒在华期间积极吸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亲自上台演奏了一首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中国花鼓》,进而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这一音乐作品成为当时中西方音乐呈“输出”流向的典型案例,其成为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在西方弦乐艺术方面的最初成果,对西方弦乐艺术的民族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引领意义。

建国之后,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开设西方弦乐器专业并进行招生,涌现出诸如谭抒真、马思聪等一大批著名西方弦乐教育先驱。在中外艺术交流不断扩大的影响下,许多青年演奏家通过出国访问演出、参加国际比赛等途径不断开拓视野,从而掀起西洋弦乐艺术的民族化探索实验的高潮,涌现出诸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何占豪、陈钢)、《采茶谣》(王連三)等一系列优秀的民族弦乐作品[2]。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新时期党的文艺政策的颁布和实施,进一步促进了西洋弦乐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弦乐艺术家们也逐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更积极的社会影响,创作和出版了诸如《戏韵》(谭盾)、《高山族组曲》(马思聪)以及《椰林迎春》(黄华森、李自立)等优秀作品,为西洋弦乐艺术色彩纷呈、多元探索的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础[3]。

二、西洋弦乐艺术在中国的民族化进程

(一)音乐创作的民族化

音乐的民族性通常体现了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特心理特征、思维理念、表达方法、审美情趣等方面在音乐作品上的综合体现。在我国西洋弦乐艺术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民族化方式:第一种是借助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洋弦乐乐器来表现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音调,以此将传统民族音乐与西洋弦乐乐器以伴奏的形式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进一步激发了我国民族音乐的活力。第二种是直接以民歌、民间戏曲音调为创作素材进行的音乐创作,此种创作方式可以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充分呈现,从而成为影响最大的一种西洋弦乐艺术民族化音乐创作方式。第三种是通过对西洋弦乐艺术思维和元素进行合理借鉴,从而创作出新的民族音乐,进而使新的民族音乐具有丰富的西方音乐元素。第四种是对第三种方式的继承和创新,是将东西方文化尤其是音乐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后加以发展,这一民族化的创作方式主要以谭盾、瞿小松等作曲家为代表[4]。

(二)演技技巧的民族化

任何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必须与良好的演奏技巧进行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将音乐作品所蕴藏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完美体现出来。在西洋弦乐艺术演奏技巧民族化方面,主要通过对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中具有独特色彩的滑音、一些民族乐器的特色演奏技巧等进行合理借鉴,从而丰富了西洋弦乐的艺术表现形式。以马思聪、陈钢为代表的中国优秀音乐家都对西洋弦乐演奏技巧民族化进行有益的探索,创作出的优秀作品如《梁祝》都合理借鉴了我国民族音乐特有的颤音、滑音,并选择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弓法、指法进行演奏,从而将小提琴所独有的音色充分体现出来,进而使民族情感表现得更加充分、新颖、饱满,浑然天成地彰显出了西洋乐器的民化特色[5]。

三、促进西洋弦乐艺术民族化的有效策略

(一)坚持有机融合的发展原则

西方的音乐文化在中国能否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主要取决于其能否实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小提琴、大提琴只是西洋弦乐艺术的一种表现工具,西洋弦乐艺术独特的文化内涵则是使其得以在中国生根立命的重要基础。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以及西洋弦乐艺术的发展,应始终坚持两种文化有机融合的发展原则,合理吸收这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文化精髓,从而加速西洋弦乐艺术的民族化进程,创作出更多具有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特征的优秀西洋弦乐艺术作品,进而丰富和扩充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

(二)坚持吸收传承的发展原则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并存发展的文明古国,十分善于容纳、吸收和借鉴各种外来文化。虽然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国部分传统优秀的音乐文化已经消失,同时一些部分濒临失传,但大部分优秀传统音乐并没有丢失精髓,仍然紧跟时代发展而不断得以传承。因此,在西洋弦乐艺术民族化进程中,我们在吸收西洋弦乐艺术文化的同时,还应吸收民族精神、传承民族特性,从而在保持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发展连贯性的同时实理文化艺术的“百家齐放”,进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海纳百川的发展原则

毛泽东一再强调我国必须重视吸收大量的外國进步文化,进而使其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原料。目前,音乐文化已经逐步由传统的区域发展向全球发展转变,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全球性的文化整体。因此,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打破传统僵化意识,吸收并且掌握各种音乐文化的优点,加强中西方音乐的比较研究,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西洋弦乐艺术民族化的进程。例如,在传统戏曲音乐发展过程中,许多学者将西洋弦乐艺术中的各种提琴纳入其中,使其在充分展现戏曲音乐内容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其表现力和感染力。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专业戏曲院团的乐队均配置了相应的西洋弦乐器。以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来,民族音乐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只有坚持海纳百川的发展原则,不断吸收和借鉴各种文化的精髓,才可以得到更多观众的支和青睐[6]。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西洋弦乐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已经由最初的单向“引进来”向双向“引进来、走出去”转变,分析西洋弦乐艺术音乐创作、演奏技巧的民族化进程,进而提出要在现实中更好的促进西洋弦乐艺术的民族化进程,就必须始终坚持有机融合、吸收传承、海纳百川的发展原则,从而在实现西洋弦乐艺术民族化的同时更好地促进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可持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小鹰,张志英.西方弦乐艺术与中国音乐文化的融合[J].陕西教育,2012,(10):24-25.

[2]舒雅雯.对西洋弦乐艺术民族化的探讨[J].艺术评鉴,2018,(05):70-71.

[3]黄金涛.小学语文看图写话教学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18,(07):48.

[4]刘颖.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改革与发展探析[J].艺术评鉴,2011,(05):52-54.

[5]杨艳霞.略述中国音乐艺术与西方弦乐艺术的融合[J].文艺生活,2015,(09):110.

[6]赵博.浅谈中国西洋管弦乐作品创作的民族性特征[J].黄河之声,2018,(19):19.

猜你喜欢
发展概况
积极进行小水电建设 全面助推农业生产
泰国木薯产业发展近况
新形势下企业战略管理会计探析经验谈
电力系统调度中的抗干扰控制
浅析油画技法和鉴赏的认识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概况及政策分析
屋顶轻便型速生草坪建植研究探讨
浅析大号基础学习中重点与难点
蒙医药特色与发展思路
城市智慧化建设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