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新实践方面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

2019-06-14 09:02刘思琦
艺术评鉴 2019年7期
关键词:意图图像实践

刘思琦

摘要:如何做好美术教育?美术教师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全面的美术素养,对于学生和教师是困难亦是契机。观念的“创新”与思想的“实践”是一脉相承的,学生的可塑性成为教师进行美术教育的前提,美术教师的有效引导成为艺术教育发展的保障。

关键词:创新   意图   实践   图像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7-0129-02

罗恩菲德说过:“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目标本身;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便已达到。”美术课,作为艺术教育的前沿阵地,随着时间的推进,包含了更多的内容和蕴意。

新理念下的美术课,它的五个核心素养分别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新实践以及文化理解。美术教师面对具有观者和画者双重身份的学生,对于如何培养其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爱好和审美能力任重而道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的审美感受力的提高归根结底还得回到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上。

创新实践是指在美术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和创作方法。具有创意实践素养的人能养成创新意识,学习和借鉴美术作品中创意和方法,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空间、明暗等方面运用形象思维,大胆想象,尝试创作有创意的美术作品;能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信息,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究,联系现实生活,对物品和环境进行符合实用功能和审美要求的创意构想,并通过草图、模型等予以呈现,与他人交流,不断加以改进和优化。

创新实践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又是在平时点滴积累起来的。我们抬头看天空中千姿百态的云有时像一条蛟龙,有时又仿佛一座高耸的城堡。“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天空中的云在无数个眼睛里会有无数个形状。学生看到了什么,和他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像有关。如何对待这些不经意间出现的图像创意,达芬奇曾提到“混乱的形状”,无意识地将一片云或一片污水看作一个事物,有助于我们的美术创作。学生已有的艺术语言对偶然出现的佳作或美术作品欣赏环节,对美术作品进行解释或评述,为以后创作美术作品的想象力铺垫更多的素材。这和罗夏墨迹实验很相似,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头脑中的模像来进行创作,有助于合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学生作画略显粗糙,而恰恰是这种似草图般的粗糙犹如神来之笔,精彩至极。一幅绘画作品中如果有几处“拙劣”的地方,往往比处处都细致入微而更引人入胜。在练习时不确定的线条可以作为偶然所得的作品,艺术家将此称为艺术意图的体现。

相反的,学生在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时,又可以促进其通过已知映像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例如,印象派不屑于古典时期画家在画面上对形状的暗示,转而运用明亮的色彩来调配画面,这需要我们观者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如何引导学生来通过已有的知识完成对画面空间的想象,并且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创作是美术教育推陈出新的关键。

一幅画主题表现的明显,引导观者去联想到整个画面的含义,观者往往以画者的位置自居,并去揣测,正如我们在混乱的环境中去听一个人说话,即使我们听得不太全面,但是假如我们偶尔听到了关键性的只言片语,我们就可以大概地去理解他的意思,当然这要建立在双方熟识的基础上。所以对画者的认识,尤其是将其放到大的文化背景中去看待就至关重要,这也往往是创作或欣赏一幅美术作品的乐趣所在。

不同类型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具象绘画的错觉给予画面的平衡感,刺激观者以旺盛的精力去探求错觉与现实的差异,抽象绘画则利用错觉克制画面以一种无可挑剔的图像来展现。因此,无论具象还是抽象,都可根据错觉的多义性来调整画面,给观者以或真或假的感觉,自古亦是如此。画面的多义性引领我们去探索图像的含义,有些甚至是超脱于画面之外。艺术家本身意境之外的东西、业已解决的错觉假象给现代画者的是契机,给观者的则是更深刻的欺骗和无解,画者可以利用对抗错觉基础上的图像的多义性創作深层次的作品。通俗来说,就是:艺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我们在作画时往往被告诫把握实际物体与画面中图像的关系,即我们是遵循自然的规律将其画的和实物一般大,还是运用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其呈现在画面上。无疑,前者是不现实的,我们会自觉地遵从比例关系方面的知识进行创作,因而也就会出现种种问题。

我们大多数人在作画时可能从未意识到我们以将要描绘的物象按照自己已有的图像模式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我们所画的已不是我们实际所见的,这也是孩子初学绘画时涂鸦性的根源所在。孩子看似真实的图像,在成年人看来可能并非物体之本来面貌,甚至已大为改观,这也是儿童画独特的魅力所在,我们孜孜不倦地探寻的形准与形像问题再次被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但是我们并不能否定写实的图像确实更加接近于物象本身,正如我们不能否认原始艺术无艺术性一样。完全抛弃纯真的美术是不可行的,艺术史从来都是环环相扣的,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笑看众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对相同的母题做出不一样的表现,好的运用可以调动观者追随画者的笔触游历于画面中,这就是欣赏一幅佳作的有效性。

毕加索说过:“在绘画中,寻找是无聊的,发现才是根本。”观者被画者影响,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大自然,社会的艺术氛围就会涌现,美育也就可以得到普及。观者、画者是相通的,一旦进入画者的世界,再晦涩难懂的现当代艺术都可了解一二。画者亦是观者,观者亦是画者。艺术的实用性并不单纯的在于你能熟练地绘制一幅画,作为观者,当我们面对一个新颖的物象时,我们可以将其与我们头脑中的艺术储备进行匹配、解释;作为画者,我们可以将其转换为我们正在或即将表现的视象,进行不断地试错,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刷新自我认识。

胸中有丘壑,意在笔先。中国自古以来的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是创作者心中有意,头脑中有物象,方可在实践中大展身手。作为中国绘画典型语言的线条有很多种,学生运用得最多的绘画语言也是线条,在创作中,僵硬的线条对画面没有太多的用处,灵活的线可以给予画面注入丰富的情感。学生对线条的表现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想法。我们从一开始学画就被告诫:“形要画准”这个“形”即概念化的图式,而一旦我们被这种观念困住,就很难摆脱“形”的禁锢,甚至会无从下手。固有的框架对于画者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协助画者快速进入特定图式,又可能会对画者产生禁锢,无以复加。教师将图像含义暗示给学生,学生对图像寓意理解的錯觉传递给教师,教师如何与学生互动,反映出教育机制对课堂氛围的重要性,是予以纠正,还是将错就错,有效地利用错觉,激发异于往常的想象力,也可相反地促进学生对自然与艺术联系的探知。

然而这一标准并非一无是处,它可以将其作为一个界定,而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界定,将初学者或者还未被这一观点束缚住的画者引导至图像表达的多义性上,就如我们观看拉斯科洞窟中的野牛壁画时发出的惊讶与赞美,在原始时代却是司空见惯的,他们可能仅仅是为了捉住更多的猎物而非特意的创作。将所要表现的事物教导学生归纳为圆形、三角形等,或将色彩归纳为一个个色块,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绘画状态,抑或是为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提供便利。往往以一种固有思维去欣赏不同的作品,一出现新的表现图式,就会另其无所适从。从画者的视觉角度去理解作品,对于观者再创作时亦是一种帮助。对于传统图式运用得体可跨越固有模式,相反则会导致僵化。艺术家在原有路径之上开凿一条自我模式进行风格的探索,在这个大的历史范围中,不断地肯定与否定,最终达到理想的境地。

对于学生而言,绘画技巧与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学习,我们在面对日益发展的视觉文化环境时的淡定与从容,这也是美育之于社会的作用。所以,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要成长为艺术家,但通过艺术,我们可以更加清晰而全面地看待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M].杨成凯,李本正,范景中译.邵宏校注.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意图图像实践
自然教育《小蚂蚁的生日会》教案
A、B两点漂流记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不打自招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
不打自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