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洛勇:百老汇前后

2019-06-15 03:31魏含聿
看世界 2019年12期
关键词:西贡百老汇戏剧

魏含聿

匆匆赶来采访地点的王洛勇,身着休闲运动装,背着一个看起来有些年头的登山包,再普通不过。但朴素的着装,掩饰不住百老汇男主角的风姿。

在电视上,他是《林海雪原》里的杨子荣,是《虎啸龙吟》里的诸葛亮,演技精湛;在美国百老汇的舞台上,他是“百老汇亚洲第一人”,光环耀眼;在上海戏剧学院音乐剧中心的学生眼里,他是个独特到不可思议的系主任。

如果要给王洛勇的人生和身份找一个分水岭,那无疑是登上百老汇舞台成为《西贡小姐》的男主角。登台前,他曾是个囊中羞涩、只会几十个英语单词的“差生”;登台以后,他是住在纽约曼哈顿、站在聚光灯下的百老汇演员。

甩掉“Yes先生”

1986年的秋天,王洛勇带着奖学金和入学通知,去到了美国。在那里,他一闯荡就是16年,熬过了人生中最灰暗的岁月,也走向了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

回头想来,那些苦痛,那些成功,竟是起源于一位老留学生给他的一句不靠谱的“点拨”:“美国人都是边干边学,所以英语不好也不用怕,问你什么你都用yes,接下来慢慢干着干着就学会了。”

在争取留学机会时,王洛勇“Yes!Yes!”地蒙混过关,拿到了入学资格和奖学金。然而刚入学一周,就穿帮了。

那一场王洛勇只会反反复复说“Yes”的对话,是这样的:

老师:“你读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吗?”

王洛勇:“Yes!”—读过中文版的他很骄傲地说。

老师:“那你和我们讲讲这本书吧。”

王洛勇:“Yes!”—本能一般地应对着。

老师:“可以开始了。”

王洛勇:“Yes...”—心里有些不安。

老师:“你想讲哪一段呢?”

王洛勇:“Yes?”—感觉到了不对劲儿。

老师:“你为什么不讲话呢?”

王洛勇:“Yes...”—开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老师:“你是不是听不懂我讲话?”

王洛勇:“Yes.”

决心易得,练习中的痛苦却是难熬。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老师把王洛勇带去办公室考察,结果自然是不及格。第二天他便被取消了奖学金和戏剧学院的学习资格,“发配”到语言学校去学习。王洛勇成了全校的笑话,也自此有了“Yes先生”的绰号。

“我当时心里那个恨啊!恨自己当初为什么老去踢球,不好好上英语课!恨自己怎么就轻易相信了别人说的话!”提起那段往事,王洛勇依然是皱着眉头咬着牙;说完后,抿着嘴,缓缓摇了摇头。

羞恼交加的王洛勇想卷铺盖回国算了,幸而一位老师看到了他身上的京剧功夫,让他出演《小飞侠》舞台剧的男主角—一个不用说话,只用舞蹈表演的角色。王洛勇的好身段使得演出大获成功,当地的报纸用一个超大的版块报道了他的表演,題目为《一道来自东方的闪电,点亮了路易斯安那的舞台》。

小有成就的喜悦,消除了王洛勇心中的一部分阴霾。那位给他角色的老师继续鼓励他说:“你的形体能力别人要花10年才有可能赶上,但你只要专心学两年的英语,就可以赶超很多人!”听了这种时间成本的比较,王洛勇下决心学习英语。决心易得,练习中的痛苦却是难熬。

那时每个星期的台词课,同学们都要组队排练。可是每次都是大家一组组地结对走了,就剩王洛勇一个人坐在那儿。“没人想要冷落我,但是也没人想自己的成绩被拉下来。谁都希望在打乒乓球时找一个能把球打回来的对手,而我是真的打不回去呀。”

道理都懂得,但当时的王洛勇还是很失落。老师也无法强迫别人,只能看着他,耸耸肩,然后亲自帮他对词。

“慢慢地,我就真的想明白了,不能强迫别人来,同情心只会造成假象,我必须自己把他们争取来。”于是王洛勇开始专心练习,和老师一字一字地念,一句一句地念,一遍一遍地念。

《西贡小姐》这部戏,他一演就是2478场。

30多年过去了,王洛勇还能清楚地记得“statistics”这个词,他练了足有一个星期。

两个月后的一次汇报演出上,其他同学都是合作表演片段,而他一个人在台上完成了莎翁戏剧中的大段独白。台下震惊了,演出之后同学们全都围过来,拍打他说:“干得漂亮!”好几个女同学捧着他的脸,献上赞赏之吻。

那天,王洛勇顶着一张印满口红唇印的脸走出了剧场。那天之后,王洛勇报什么角色都会有人和他搭戏排练。

十年之路

《焦裕禄》剧照

由于担心自己学不好,王洛勇在选专业时给自己留了条后路,选了戏剧教育学。毕业以后,他一边去剧团试戏,一边在寻找学校里的教学岗位。可是投出100多封申请信,只收到了12封回信,其中也只有两封是面试邀请信。

两所学校中,一所在南加州圣地亚哥,阳光明媚,风景优美;另一所则在“美国的小兴安岭”—威斯康辛。

王洛勇的第一反应当然是去南加州了,他不喜欢寒冷的地方。可是有朋友劝他说,南加州那边的学生多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每天在海边晒着太阳,没人在意你教什么,而且带有中国口音的英语一定会被嘲笑。但是威斯康辛不同,去那边的学生大多都是准备好接受寒窗训练的,他们会喜欢京剧技术和武术功夫的。

听了这番劝说,王洛勇签了威斯康辛的工作,起薪每年2.6万美元,这在80年代末是笔相当可观的收入。往后的工资每年都涨,生活也越来越能融入当地,日子开始舒适起来。但王洛勇没有放弃试戏,他在工作之余,长时间地待在剧团,学表演,练台词,逐步培养起深厚的舞台功底。

在美国剧团排练时,都会有专门的台词老师给每一位演员写意见录。尽管王洛勇已经摆脱了“Yes先生”的绰号,但口音等问题依然很多。别人的意见录基本只有一页纸,而王洛勇拿到的足有七八页。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王洛勇的意见录页数逐渐减少。直到有一天终于只有一页的时候,王洛勇举着那张纸高兴地大喊:“我叫‘王一片儿!”

到了1992年,《西贡小姐》的巡回演出团给了王洛勇B组男主的角色,他辞去了学校的工作,开始跟著剧团巡演。数十场跑下来,歌熟了、舞熟了、戏熟了,但是绝大多数的时间里,他并没有上场的机会,只能等着,等着主演需要他的替补。

直到巡演结束,他也没拿到A组的男主角色,便离开了剧组,去拍了一个好莱坞的独立电影,排了一部话剧。一年以后,当这部叫《女斗士》的话剧在西海岸巡回演出时,他偶遇前来看戏的《西贡小姐》的导演、编剧一行人。王洛勇在英语上的飞跃式进步,令他们感到震惊,这为之后王洛勇拿到《西贡小姐》男主的角色埋下了伏笔。

1995年2月的某天,王洛勇接到一个电话,百老汇通知他去纽约试戏。“试完以后我就特别嘚瑟,好像自己已经上了百老汇似的。打车去机场大概是21美元,我给了司机两张20美元,说不用找了。”王洛勇笑着回忆道。

等了3个月,他终于接到了回复电话,通知他次日飞往纽约排练,给3个星期的合同。电话这头的王洛勇眼泪止不住地掉,一遍又一遍地问是不是真的。电话那头的人说:“Shut up!赶紧收拾东西准备过来!”

王洛勇在《虎啸龙吟》里饰演诸葛亮

对方不能理解王洛勇的激动,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条通向百老汇舞台中心的路,已经走了近十年。

回 国

1995年7月4日美国独立纪念日,王洛勇正式登上了美国百老汇的舞台。此后,《西贡小姐》这部戏,他一演就是2478场。

2001年,王洛勇选择回国发展。他说,最直接的情感因素是好奇家乡的变化,而不是传说中的“强烈爱国情怀”。“我肯定是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家乡,但那是一种比较深层的情感,不是最直观的感受。”

彼时,中国在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中迅猛发展,王洛勇的亲朋好友常在电话里同他分享家乡的大变化,以及个中喜悦之情。而身在美国的他,看到美国的影视作品里多是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歧视,使他油然而生一股忿忿不平,也使他下定决心回国去看、去经历。

“这也是为什么回国以后,我拍《林海雪原》、拍《冰山上的来客》、拍《焦裕禄》,去拥抱那些最基层的百姓和最普通的生活。而那种开跑车、住高楼、环美女的角色一律不演。”

登上过全世界最顶尖的音乐剧舞台,体验过最完善的戏剧制作产业链,初回国的王洛勇便感受到了国内的文化发展有着很大的空间—从叙事方式到对演员的训练,从艺术家同金融家和市场运作商的合作到戏剧产业与戏剧教育的关系。

“我是学教育的,也很有幸登上过百老汇的舞台,了解他们的戏剧制作,我发现艺术文化的发展需要一个整体的生态环境。艺术家干不了,金融家干不了,市场上的吆喝、叫卖、将人哄骗进剧场也没用,需要所有人的合作。而我有非常强烈的愿望,想要在中国建立起这样的合作。”

越参与祖国的大发展、大变革,王洛勇便越想促进中国的艺术文化迈上一个新台阶。起初,他在拍戏过程中酝酿了几个想法,便尝试着在拍摄现场“指手画脚”,不经意间得罪了人。

后来,王洛勇发现,只靠一张嘴去指责落后的观念不仅不讨好,而且是没有意义的,不应该去数落制度,也不应该去鄙视同行业者。看不惯,又想要有所建树,就要去做一个行动者。于是他回到了学校,重拾自己的教师身份,他要把自己看到的、体验过的专业的内容传授给学生们,教会他们怎样建立起环环相扣的戏剧文化产业链。

作为“退居幕后的台前英雄”,王洛勇已经过了追逐自我成功的阶段。“该经历的都经历过了,并一路走到现在,平静地沉浸在戏剧文化的海洋中,为我的学生提供来自世界的资源,是我觉得自己最牛的地方。”

猜你喜欢
西贡百老汇戏剧
传统戏剧——木偶戏
百老汇所有剧院关闭至今年年底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住在百老汇的“喵星人”
西贡,西贡
是胡志明市,还是西贡?
“澳门百老汇”复活节精彩纷呈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汉米尔顿
杜拉斯式爱情:世上只有一个西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