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捷克

2019-06-15 03:31连昱超
看世界 2019年12期
关键词:石板路布拉格石板

连昱超

在全球大都市景观越来越趋同的当下,上海、东京、纽约、悉尼等大都市都被冲上云霄的摩天大楼、铺得笔直的柏油马路、闪烁着刺眼光芒的电子屏广告占据了,以至于当你行走在它们当中的时候,会有一丝恍惚,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但布拉格不会。

石板路上的印记

作为全球第一个整座城市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布拉格纵横交错、宽宽窄窄的石板路所呈现的中世纪风貌,为这座城市加分不少。

当你拖着行李箱,走在布拉格的石板路上,随风灌进耳朵的是轮子的颠簸声,拖着行李的手臂被震得一阵阵发麻,脚底板被高高低低、形状各异的石板硌得生疼,这时,你会清楚知道自己身在捷克的首都—布拉格。

这些对游客不友好的石板路,几乎覆盖了布拉格整座城市。有轨电车在石板路上穿梭,汽车在石板路上奔驰,各色行人在石板路上游走,点头前进的鸽子在石板路上寻食物。如果时光倒退百年,汽车换成马车,石板路依旧迎接着来来往往的车轮和脚印,唯一可能的变化是,那时的车辙比现在的要浅一些。

如果说布拉格的石板路让游客头疼,那么,克鲁姆洛夫小镇(即CK小镇)的石板路简直就是游客的噩梦。想象一下,拖着十几公斤的行李走下急转弯大陡坡,既害怕用力过大、行李箱顺手滑下去,又胆心力度太小、行李箱原地不动。这不仅仅在考验游客拖箱子的技术和体力,更是在检验行李箱轮子和拉杆的质量。

郑智化在《水手》中唱:“都市的柏油路太硬,踩不出足迹。”而行走于石板路上,脚底会留下石板的印记。这些印记属于中世纪的国王、贵族、平民,属于宗教统治下的主教、教徒、信众,属于战火中的领袖、军官、士兵,也属于来自世界各个地方、有着不同文化和肤色的我和你。

像极了欧洲的村妇

有人曾评价“千塔之城”布拉格,说它“像极了欧洲的村妇”。在未登上山顶俯瞰整座城市前,我不明白它的意思,直到清晨登上城堡的瞭望台,整座城市尽收眼底,我才体味到这个比喻是如此的贴切与巧妙。

一缕阳光突破厚厚的云层照下来,放眼望去,遍布着红色的尖顶房屋,房顶上耸立着矮矮的白色烟囱和小小的阁楼。初春三月,不知名的花朵已悄然绽放,伏尔塔瓦河在远方静静流淌。此时的布拉格好像戴着红色头巾、吃着土豆、满脸绯红的欧洲乡村妇女,没有巴黎的优雅,少了米兰的时尚,却在质朴中透露着可爱,在笨拙中散发着纯洁。

而CK小镇的红色房屋则更加小巧、袖珍和密集,屋顶的坡度也更陡,相比之下更像个梳着麻花辫的乡村少女,明媚而娇羞。

红色的房顶照片,是布拉格对外的“证件照”之一,并且照片中一定少不了将城市一分为二的伏尔塔瓦河,以及连接河两岸的查理大桥。

如果想细细品味这座修建于14世纪、欧洲最古老最长的大桥,那么一定要选在黎明或者午夜。其他时间的桥上,游客攒动,小贩也支起了货架。倘若你想感受街头艺术家的表演,欣赏夕阳余晖下查理大桥的独特韵味,那么人潮涌动的正午和黄昏也是不错的选择。

与头骨对视

儿时,在环球旅行类的图书中看到过人骨教堂的照片,心中不禁暗暗感叹,世上竟有这样的地方!如今,能在捷克的库特纳霍拉身临其境地欣赏教堂,我是如此的幸运!

当天小镇的天气格外寒冷,大风把一车游客的鼻子都吹得通红。来人骨教堂参观的人并不太多,气氛有些阴冷。走进教堂,一具具白骨像艺术品一样被摆成吊灯、烛台,被拼成数字、字母,装点着教堂的每一个角落。

游客都在安静地参观、拍照。透过相机的镜头,我与圣坛上的头骨对视着,他(她)眼眶里只剩黑漆漆的一片,下颌处十字交叉咬着两根胫骨。本来胆小的我却感受不到丝毫的恐怖,而是看到一种震撼人心的神圣感。虽然我是无神论者,但这种宗教带给人的心灵冲击却仍旧如此剧烈,直到我走出教堂,脑海里那些人骨的画面依然挥之不去。

到底什么是宗教?什么是信仰?它竟然不用一丝一毫的武力,就可以征服人的思想,让人心甘情愿,甚至付出生命的全部,去维护、追寻、传承。

我猜想,那个与我对视的古人就是一位虔诚的教徒,他(她)的躯体构成了教堂的一部分,他(她)的灵魂已经去往了他(她)所信仰的天堂。

他山之石

一是城市养狗。在中国,“‘网红狗主人打孕妇”“武汉打狗行动”等新闻曾不断登上热搜,狗、养狗人与他人的矛盾持续发酵升级,众多城市对养狗行为进行了规范,但收效甚微。而在捷克,我看到很多当地人在街上遛狗,但大型狗无一例外都系着绳子、戴着嘴罩。

同时,还有一个细节:布拉格随处可见狗粪袋,一般设置在垃圾桶上。这种装置简直很贴心,不仅方便了养狗人,也让行人可以安心走路,不必担心踩到“地雷”。除此之外,我在捷克没有看到一只流浪狗或流浪猫咪。

这些小细节,让这个国家的动物与人可以非常和谐地相处。我相信,随着制度的不断健全、公民素质的不断提高、设施的不断完善,中国在未来会逐渐实现这种和谐的。

二是社会信用体系。早就听说欧洲的社会信用体系非常发达,在这次捷克之行期间,我从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

布拉格的公共交通售票方式是按时间收费,买好车票便可以搭乘布拉格任意的公交车、有轨电车、地铁和山顶缆车。但所有的公共交通工具上均没有检票员,也就是说,全凭乘客自觉。

不过,检票员会时不时上车,抽查乘客是否购买了车票,如果发现逃票者,则会罚款800~1500克朗,并且记入跨多行业的综合征信系统。对外国逃票者,除了罚款,检票员还会记下其护照信息,逃票者下次再想入境申根国家就很难了。

在布拉格的几天,除了步行,我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但从未遇到过检票人员上车查票。逃票的情况是小概率事件,却一定是存在的,但高昂的罚款加上社会征信系统的健全,使處罚的威慑力要远远高于逃避廉价车票所获得的利益。所以,捷克的这种“全凭自觉买票”的公共交通系统能够持续运营下去。

当然,国外的月亮也并非一定比国内圆。比如,去程时,坐在飞机上俯瞰维也纳和布拉格,两座城市都笼罩在薄薄的雾霾中。事实上,那里的空气质量并不好。此外,布拉格石板路的缝隙间有很多烟头,这使得街道的风景大打折扣。

猜你喜欢
石板路布拉格石板
悠悠石板路
乡间那条石板路(外一章)
石板街
东塔的石板路
小区的石板路
EMERALD IN THE ROUGH
布拉格
不够文艺不敢进去
神奇的石板屋
远方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