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家传、初恋与情诗

2019-06-15 03:31孙越
看世界 2019年12期
关键词:尼娜凯恩娜塔莉

孙越

“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1799 - 1837)可谓全球闻名,中国首次翻译出版他的小说和诗歌是在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那年由上海大宣书局出版了《俄国情史》一书,实际上就是如今大家熟悉的普希金小说《上尉的女儿》。

普希金写诗是遗传,他叔叔和父亲都是诗人。圣彼得堡贵族之家的名门闺秀凯恩,因普希金所赠的那首《致凯恩》而名垂青史。殊不知,普希金之父早在儿子之前就曾追求凯恩,并为她写下火热的诗篇。也就是说,儿子爱上了父亲的情人,同样以情诗相赠。

1825年夏天,已为人妻的凯恩与普希金在米哈依洛夫斯克村相识,他们一起度过了数日美好时光。普希金爱上了凯恩并为她写下《致凯恩》,在世间留下了灿若珠玑的名句:“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

话说,普希金的外祖父和外高祖都是激情燃烧的人,他们都犯过重婚罪,受到沙皇和教会的处罚。这些恰与普希金祖上的埃塞俄比亚血缘息息相关,它从生物基因方面影响了普希金,在他身上表现出多情、奔放和狂暴的个性。

普希金家族的女性也受到这种基因影响,性格大多乖張暴虐,家族之中鲜有温顺随和的女人。普希金爷爷与奶奶不和,奶奶与法语教师私通,爷爷发现后将奶奶投入家中地牢,不问吃喝,致其死亡。法语教师闻讯后也自缢身亡。普希金家族自始至终都弥漫着“阿比西尼亚狂暴”的气氛。

尤值一提的是,普希金的母亲有变态倾向。她精神受过刺激,对家中男孩冷淡和漠视。普希金童年时很少从母亲那里得到温情和抚爱,心理受到影响,长大后接触女性时显得犹豫不决,但他又渴望得到女性关怀。当他对女性付出感情而得不到回报时,他就变得焦躁不安,甚至愤懑恼怒。

所以,普希金与女性交往时,一方面心中的情感真挚和炽烈,另一方面潜意识里又充满怀疑和警惕。对普希金而言,他爱过和接触过的女人都不如大姐奥莉加。普希金对奥莉加怀有深沉的爱,在他眼中,奥莉加是世界上唯一完美无瑕的女性。

普希金刚与娜塔莉亚结婚时,对她相当冷淡。他认为,男人若对女人太热情,女人就会轻视男人。普希金有时甚至故意不在家中过夜,以引起她猜忌,强化娜塔莉亚对他的爱。

因家庭原因,普希金少年早熟。他9岁即恋爱,对象是邻家8岁小女孩苏什科娃。普希金非但没有表现出同龄男孩对女孩的漠视和傲慢,反而对苏什科娃柔情似水、倍加呵护,成为这场少男少女早恋的亮点。

普希金15岁之后结识的女人逐渐多起来。他先爱上了剧团演员娜塔莉亚,之后又爱上了同学的妹妹巴库尼娜,还与年轻寡妇施密特交往甚密。初遇爱情的普希金,给他遇见的每个女人写诗,尽情抒发恋爱中男孩的欢愉和烦恼。

在16岁之前,普希金对女人的爱主要是精神性的。美女巴库尼娜比他大4岁,普希金与她谈的纯粹是一场柏拉图式的恋爱;普希金对大姐奥莉加怀有姐弟和恋人的混合情感。总之,普希金自青春期开始后,便踏上了探索男女情感世界之路,也开始尽显其文学才华。

猜你喜欢
尼娜凯恩娜塔莉
真爱的色彩
隐形人
隐形人
命悬一线
拿回微波炉
拿回我的微波炉
错过的圣诞节
迟到五十年的道歉
和80个陌生男人“约会”周游世界
建造一个自己的游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