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诗有味

2019-06-15 06:57壮亚芬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童诗创作老师

壮亚芬

众所周知,童诗的背后是童心,可当稚嫩的童心遭遇“困难的写作”时,孩子们便不乐意了,老师们便畏难了,想来很美却觉得只可远观。几年前听了台湾方素珍老师的童诗教学后我不禁怦然心动:童诗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原来可以上得如此有趣有味,学生的童诗创作可以这样精彩纷呈。我当时就想:要是我的学生也能成为这样的小诗人该多好啊!看花容易绣花难,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写童诗呢?指导现状又是怎样呢?

一、现状解析

可能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自己本身对童诗的认识还不够,特别是很少有教师愿意和学生一起创作,久而久之,教师在童诗写作指导上就出现了偏颇。

偏颇之一:不少人认为,诗歌具有凝练的语言形式,低年级学生连话都说不好,作文也没入门,怎么能写诗呢?真有点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偏颇之二:有人认为,考试中很少出现写童诗,教学中为辅导学生进行儿童诗创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会影响学生识字、写字与阅读的进行,低年级没必要花时间进行童诗写作指导。

偏颇之三:不反对低年段写童诗,但总觉得没有什么具体的规范可以操作,自觉心有余而力不足,童诗写作犹如语文教学中的“鸡肋”。

偏颇之四:童诗写作很简单,只要有儿童语言就行了。

偏颇之五:习惯用“主题先行”的方法来写诗,诗中堆砌概念,充满了说教。

偏颇之六:指导过程中过多强调“仿”,缺少“创”,写作也成了机械的搬运。

基于这些现状,我曾有过疑虑与困惑,但我也发现事实上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来看,低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是以口语为基础来发展其书面语的,他们容易接受短小的文学形式。这就更加坚定了我童诗写作教学的尝试。在近几年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也有意识地关注了童诗,尤其在童诗写作方面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二、策略探索

针对低年级学生还不会写作的现状,本着突破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在童诗写作指导中努力渗透童诗启蒙意识,培养学生童诗写作的兴趣的指导思想,我尝试用以下一些方法来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童诗写作。

1.表述引入,开启心智

表述的概念不等于讲述,更不是朗读。它需要教师有目的地准备材料,奔着诗歌创作的方向进行。放置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更需要教师在精心准备的素材基础上,声情并茂地表述。

童诗“有趣”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优秀的童诗必须具备拨动童心的情趣。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童诗的神奇与美好,以及其特有的“味道”。还要让学生发现,童诗创作并没有那么高不可攀,我们可以通过实践加以实现。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骆宾王七岁就写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咏鹅》;白居易五岁开始学诗,十六岁就写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厉害吗?

生:哇,厉害!

生:他们都是名人,我们可不会写诗。

师:别急,那些是古代诗人,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孩子都是小诗人啦,信吗?下面我先来朗诵一首发表在《常州晚报》上的小诗,听完后说说你的感受。“小被子/跟我一起睡午觉/看谁先睡着!”

生:哈哈,小诗只有一句话,很简单呀!

生:说得怎么有点像我呀!

师:我再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篇发表在《金摇篮》的童诗《石榴》。

生:“乐得/ 肚子/ 开了花。”

生:也只有一句话,说得真像石榴哦,好简单好有趣!

师:再念首童话诗给你们听

听——《不学写字有坏处》。

“小虫写信给蚂蚁/他在叶子上/咬了三个洞/表示‘我想你/蚂蚁收到他的信/也在叶子上咬了三个洞/表示‘看不懂/小虫不知道蚂蚁的意思/蚂蚁不知道小虫的想念/怎么办呢?”(举起一片有三个洞的树叶)同学们,这就是小虫写的信哦,你想说什么?

生:这是真的吗?让我们瞧瞧!

生:太神奇了,太好玩了!

师:其实写诗很简单:分行写,写什么都不会错,不用老师教。你们信吗?

生:信。

师:想不想写?

生:想!

童诗课的导入,需引人入胜,好比提琴家上弦,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托尔斯泰說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的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当看到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那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我幸福地笑了。

当然,好的引导不仅仅只是一节课,而是长线铺垫。“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的话启示我们,童诗写作可以从了解、欣赏开始。有一位诗评家说:“只读不写,眼高手低;只写不读,眼低手也低。”这些话形象地说出了读诗与写诗的关系。很多时候,造成写诗难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诗读得太少,所以写诗之前必须先引导学生读诗。我们利用每天的早读及两分钟预备铃,诵读《日有所诵》《全阅读》上面的童诗儿歌;利用午间文化时间,从柯岩、金波、鲁兵、任溶溶等老一辈儿童诗名家的诗作中选出精华之作,为孩子们深情朗读,欣赏诗中的妙语佳句,品味诗歌的独特语言,吟诵涵泳,音由韵生,声随气发;激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童诗创作活动,课堂与课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阅读。在耳濡目染的氛围熏陶下,学生的“诗人”气质也愈发明显了。

2.对比发现,感受精妙

“对比发现,感受精妙”就是教师有意地将典型的诗句组织学生对比,从而发现童诗的美好。例如把别人写的诗的结尾去掉,鼓励学生反复欣赏、分析作品后,再写上结尾,最后可以和原来的诗作比较,感受诗的精妙之处,体验创作的乐趣。

(1)(伴着老师的讲述,一句句的叙事语句“我的爸爸一天到晚跟数学打交道,再难的数学题他也会算,他的学问真好”在屏幕上出现。)

师:同学们,睁大眼睛看,刚才老师讲的句子变了。(叙事的语句慢慢渐变为诗歌的形式)看清了吗?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原来的句子变成一行一行的了。

生:我还发现第一句话被分成了两行,中间还没有标点符号。

生:不对呀,我发现最后一句话中还多了个“嗨”字。

师:既然变了,大家来比较着读一下两种句子。

……

(2)(师出示)

板擦儿。

板擦兒很爱玩,

在黑板上跑来跑去,

玩得全身都是灰。

老师来了,

很生气,

叫值日生抓出去,

师:同学们来填三个字。

生:叫值日生抓出去,挨揍啦!

生:叫值日生抓出去,拍拍拍!

生:叫值日生抓出去,拍屁股!

生:叫值日生抓出去,敲三下!

……

(师出示:叫值日生抓出去,拍屁股!)

生:我写对了,童诗真好玩。

生:老师,我们好喜欢写诗。还有吗?

短短的几行字,通过一个小小的结尾,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其实很多诗最精彩的地方往往是在结尾,此案例中主要运用了“续尾”方法,让学生捉迷藏似的,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参与了写作,多有意思啊。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虽然只是一句话的写作,但也能让学生乐上一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课堂上学生尝试了童诗创作带来的兴奋,就像一股清泉汩汩流淌着,被滋润着。

除此之外,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给“缩脚诗”续尾,学生也常常意犹未尽。还记得当年《还珠格格》里面那首缩脚诗吗?“四四方方一座楼,挂上一口钟。撞一下,嗡。”当小燕子填出最后一个字后,那种兴奋与快乐是溢于言表的。

3.范例引领,着手写作

低年级创作中范例的作用是明显的,有了模仿,更容易让学生步入创作的殿堂。模仿范本进行童诗写作,有了范本依托,学生就比较容易上手。

(1)依托教材进行。

教材中本身就有丰富的童诗素材,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依托教材内容进行童诗仿写。如当学习课文《雨点》与《鲜花和星星》后,我们就可以分别让学生仿照课文学写

童诗。

雨点

雨点落在雨伞上,

在雨伞上跳舞。

雨点落在荷叶上,

在花朵上打滚。

雨点落在玻璃上,

在玻璃上敲鼓。

(2)由仿到创进行。

教师给学生布置作文(写诗)时,自己也写一篇同题目的作文,这就是“下水诗”,以此供学生参考、模仿。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认识数字0~10吧,告诉你哦,如果你认真观察,再加点想象力,数字也是可以写童诗的哦。瞧,老师写了一首数字诗,想读读吗?(出示)

在农民伯伯眼里,

0是一个圆圆的鸡蛋。

在妹妹眼里,

0是一个旋转的呼啦圈。

在爷爷眼里,

0是一片老花镜。

在我眼里,

0是我可爱的小脸蛋。

在葵花眼里,

0是一个火红的太阳。

在小草眼里,

0是一颗晶莹的露珠。

在弟弟眼里,

7是一把手枪。

在我眼里,

7是一根吸管。

(学生之后也创作了诗歌)

数字1

在老师眼里,

1是一根细细的教鞭。

在小鸟眼里,

1是一棵高高的大树。

在我的眼里,

1是一枝漂亮的铅笔。

以上学生创作的句子,尽管语言稚嫩,但很朴实也很宝贵。

学生“仿”的是诗的结构、语言,“作”的是生活的影子,童心可见,创意无限。低年级的学生有时候可能想动笔写,但却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仿写。仿写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我们可以让学生用比较规范的语言把童诗写出来,不一定要写整小节,可以只写一个词或一句话,慢慢来,由易到难,这样既降低了习作难度,又能收到明显的效果。经常练习仿写,一方面,使学生个体零散的经验得到整合,扩充了他们的感性形象储备;另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在一起碰撞、激荡,丰富了学生的感受与表达方式,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诗性得到了培育和养护,从而在学习生活中,播下诗的种子,育下诗的胚芽。

在仿作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习作有“仿”缺“创”,感觉千篇一律。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教师要自我反思,是不是对原诗的学习不到位。教师还没有把学生引导融入诗本之中,学生对童诗也是一知半解就急于仿写的话,学生情感体验就很难激发出来,个性化语言自然难以流淌于笔尖了。第二,选择的内容是否适合仿写。不要为了追求课堂形式为“仿写”而“仿写”,学生觉得难度也大,只能专注于“仿”而无暇估计“作”了。第三,“仿”前交流不充分,学生思维没有打开。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学生之间,只有在相互交流中、老师的适时点拨下才能更好地拓宽思路、触发灵感、撞击火花。第四,教师“导”得过多,由于教师总担心学生想得不够周到、完美,喜欢或不自觉地站在成人角度构思儿童诗的内容,有些学生“向师”性比较强,为了迎合老师,为了少动脑筋,也就很难发现有出彩的作品了。

4.留心日常,适宜引导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抓住“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契机,加以引导,让童诗写作“无孔不入”。

在一次主题为《妈妈,我爱你》的中队活动中,我适时地引导学生创作《给妈妈说说心里话》。

妈妈变变变

如果

妈妈变成春雨,

我就变成一颗小种子,

在春雨的滋润下发芽。

如果

妈妈变成一张床,

我就变成一个圆圆的枕头,

在床上滚来滚去。

如果

妈妈变成笔袋,

我就变成一枝铅笔,

在舒適的笔袋里休息,和兄弟姐妹玩耍。

如果

妈妈变成一朵花,

我就变成一只小蝴蝶,

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如果

妈妈变成一面红旗,

我就变成五颗星星,

在红旗上蹦跳。

如果

妈妈变成地板,

我就变成小脚丫,

天天和地板有说不完的悄悄话。

这首诗真可谓“情动而辞发”。所以我更加坚信,儿童与诗性是相通的,从诗歌的本质特征而言,童言稚语就是一份极好的诗歌创作。回到课堂,这样的课堂应当可以称为动态生成的。可贵的是,学生在这样动态的课堂里,迸发出的生成资源是丰富而生动的,只要教师有敏锐的目光,就能激发起学生创作的欲望。

还有一次,同事张老师借我们班学生上了一节童诗《爸爸的老师》。在结尾处,张老师引导学生把最想对老师说的话写下来。一会儿工夫,学生就写道:“在我生病的时候,老师摸摸我的额头,就像是我的妈妈。”“老师,您长得真好看,比春天里任何一朵花都美丽。”“老师,我手受伤的时候,是你给我消毒,贴创可贴,谢谢您。”接着,张老师给这些句子加上一个个小竖线,把长长的句子断成了一行行长长短短的小诗,再让学生念一念断好的小诗,配上音乐,一首写给老师的诗就产生了,来得那么悄无声息,指导得那么细致无痕,效果也非常好。学生在这节课上,学了一首儿童诗,还创作了一首儿童诗,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真是无法预料!

5.由此及彼,创生佳作

想象,这是儿童特有的天性。事实上,通过引导学生用想象架起词语与词语、句子与句子间的桥梁,反而会促进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激发其创作热情。

如由“小鸡”“米粒”这两个词语我们马上会联想到“小鸡最爱吃米粒”,可吃米粒时会发生什么事吗?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编故事,再把故事改成短小的童诗。

小鸡吃米

叽叽叽, 叽叽叽,

跟着妈妈学吃米。

米粒米粒撒在地,

小鸡小鸡抢一起。

还有一个没抢到,

踩到一只小爪子。

叽叽叽, 叽叽叽,

不吃米粒来斗气。

急得妈妈直拍翅。

再如小鲤鱼、小露珠,这好像是两个毫不相干的词语,但他们之间会存在着什么故事呢?有什么内在联系?在小诗人眼里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泡泡乐

小鲤鱼,嘴巴圆,

口吐泡泡真好玩。

好像颗颗小露珠,

小朋友们好喜欢。

左瞧瞧,右看看,

学着小鱼撅嘴巴。

一二三,一二三,

大家一起吹泡泡,

乐得小鱼尾巴摇。

“望梅止渴”的故事让我们见证了联想的魅力,“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美丽也是通过联想的方式激活。联想法是写好儿童诗的一个好方法,形式很多,可以是接近联想、类似联想,也可以是推测联想、因果联想,还可以对比联想、连锁联想,等等。正如鲁迅所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孩子想象丰富,这本身便是诗的天性。

6.寻根问底,不断推进

教师引导学生给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寻找一个原因,以疑问的形式如“为什么……”“是不是……”“是……还是……”“有……吗”等来表达。

有一天,笔者无意中看到这样一首童诗《橡皮》,觉得非常有趣,念来给孩子们听。

橡皮,橡皮,

你饿了吗?

我请你吃错字,

快到纸上来吃个饱。

橡皮,橡皮,

我画错的屋子和大树,

你也不客气地吃个精光。

可是,

你为什么越吃越瘦?

念完小诗,学生就乐了,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开心,童诗中的“橡皮”有趣在哪儿?敏锐的学生马上从“你为什么越吃越瘦”发现了橡皮“越用越小”的特点。于是我引导他们从生活中类似的物品开始发起“十万个为什么”:肥皂为什么越吃越瘦?拖把为什么头发越来越少?蜗牛为什么天天把奖杯背在身上?银河啊,在你清澈的河水里有可爱的碰碰船吗?

三、反思憧憬

低年级童诗写作指导意义非凡。首先,童诗写作是低年级语言实践的有效方式。学生运用语言表达他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内容,就是在运用中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能力。其次,在童诗的创作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每一个孩子的头脑里都有一个晶莹璀璨的世界。最后,童诗写作教学悄悄地实现着品诗的功能,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美、享受美、捕捉美,创造美的过程。

在童诗写作指导过程中,要端正态度,由扶到放,努力做到不“缺位”,要目标清晰、内容确定、方式多样,努力做到不“越位”,启发指导不要过多过细,而要循序渐进地追求“本位”,如引导阅读童诗,在泛读、赏读、品读中感悟诗韵、诗境。要立足学生生活,在持续积累中提炼写作素材、丰富语言;加大评价激励,在反馈交流中释放写作动力,不要过严地讲究押韵平仄,对孩子们只提一个要求:读着感觉朗朗上口即可。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童诗创作老师
Jazz
童诗对对碰
童诗三百首
另一种话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我家有个屎壳郎(下)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