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劲旅红4团

2019-06-17 10:43李贞刚
党史博览 2019年4期
关键词:腊子口耿飚杨成武

李贞刚

红4团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战功显赫的部队,它的前身为参加过北伐战争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叶挺独立团,曾参加过彪炳史册的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在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中,亦是一支英勇善战的英雄部队。长征途中,红4团在耿飚、杨成武率领下,血战湘江,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突破腊子口,屡建奇功,成为红军长征路上的一支劲旅。红军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和红1军团《战士报》为这支红军部队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详细战斗史料。

夜袭温坊

长征前夕,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在中央苏区东线连城朋口温坊(今文坊)战斗中,团长耿飚与政委杨成武亲率红4团,乘着黑夜的掩护,采取掏心战术,出其不意地捣毁设在温坊村的国民党军旅部,为温坊战斗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34年9月1日,许永相率领国民党军第8旅一路急行,一头钻进了聂荣臻、林彪为其布下的口袋阵。抵达温坊之时,第8旅对近在眼前的红军主力仍然没有感受到丝毫的威胁,他们的报告称“当面之匪,系伪第24师,并无其他匪情”。随着夜幕的降临,大网即将收紧。晚上9点,秋风渐起,修了一天工事的国民党军大都熄灯睡觉。在夜幕的掩护下,红军各部迅速按照指定的攻击目标行动。这次主攻的任务交给了耿飚、杨成武率领的红4团。

红4团按照事先部署,直扑温坊村的敌旅指挥部。红4团侦察员已经先摸进村里,侦知村内驻有两个营敌军,而且已经将敌指挥部的电话线统统剪断。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立即决定:耿飚率1营主攻,杨成武帶2营负责分割,3营负责殿后,对温坊村内之敌进行分割围歼。

红4团由村西北部小高地,在第6团右翼从敌人堡垒的间隙向村庄突击,因该团动作迅速、保密、坚决,敌人的注意力为友军所吸引,得以给敌人突然的袭击进入敌中心。耿飚率1营攻至温坊村时,敌人利用村内民房改造的工事尚未完成,正是“立足未稳”之时。国民党军第8旅的官兵在睡梦中惊醒仓促应战。由于电话线被切断各部之间失去了联系,再加上指挥部同时遭到了袭击,部队陷入一片混乱,狼狈不堪,很快被红军分割包围。不过,敌第8旅也是久经战阵,官兵素质较高,惊魂初定,就自行组织起来凭借尚未完成的工事负隅顽抗。面对敌军,耿飚迅速集中了机枪连的神枪手以强大火力压制敌人。与此同时,他率部身先士卒冲向敌人工事。耿飚人送外号“耿猛子”,是红军中赫赫有名的猛将。他率部一路冲杀,很快就把敌军彻底打垮了。

红4团1营是攻击温坊村的主力营,他们的“斩首行动”十分成功:首先袭占西南端房屋,突然以一轮手榴弹扔过去,旋即展开白刃战。由于攻进迅速,红4团的轻重机枪都来不及架设,1营便攻入敌指挥部。敌军官拼命摇电话,但电话线早已被红4团侦察员剪断。敌军在指挥系统瘫痪的情况下被各个歼灭。攻占温坊村内敌指挥所后,红4团又继续向八角楼残敌猛攻。红4团仍然采取迫近作战,完全使用手榴弹、刺刀解决战斗。红4团1营消灭固守村庄的敌人约2个营,只消耗子弹400发,负伤3人,其余部队损失也很小。

首战温坊,红军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大胜。面对失利,国民党军并不甘心。两天之后,第3师和第9师便卷土重来,企图一举消灭红军。9月3日上午9点,双方再次交手。这一次,红1军团会同红24师,加上红9军团后路包抄,再次取得大胜。这一仗,红4团再立新功,连续6次冲锋,夺取了8个山头阵地。红4团威名远播,二战温坊红军大胜。

1934年9月20日出版的第65期《红星报》,除刊登邓小平编写的战地通讯《温坊战斗的胜利》外,在同一版还刊发了红4团政治处对这次温坊战斗的总结《夜间战斗模范的勇部第一营》。

红军在温坊的连续两仗取得了骄人的战果:共毙伤敌军2000余人,俘虏2400余人,缴枪1800余支、子弹44万发、迫击炮6门、迫击炮弹341发、手榴弹3000余枚、骡马50余匹、西药11担,以及各种通信器材等。红军伤亡700人。

温坊战斗是中央红军在中央苏区的最后一场大胜仗。尽管局部的胜利已经无法扭转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但在当时李德、博古推行“左”倾错误路线和主力红军在中央苏区作战十分艰难的情况下,温坊战斗的胜利对树立人民革命战争的必胜信念、对鼓舞红军指战员的革命士气还是极为重要的。《红色中华》《红星报》都对这次战斗给予了热情的报道和肯定,遵义会议决议还把它载入了史册。一个月后,中央红军便撤离中央苏区,开始了长征。

血战湘江

1934年10月16日,红一方面军1军团2师4团涉过于都河,迈出了战略转移的第一步。在长征途中,红4团多次担任全军先锋,在湘江战役中首先突破湘江并占领重要渡口脚山铺,全力阻击蜂拥而来的国民党军何键部,为中央红军最终突破湘江封锁线作出了重要贡献。

29日,红4团昼夜兼程沿湘江奔进,拂晓时分赶到脚山布置起凹形防御阵地。打退湘军刘建绪部一整天飞机、大炮、羊群式集团进攻后,双方形成对峙。30日的战斗空前激烈,红军工事被炸得支离破碎,团部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指挥所,只能在弹坑间跳跃移动。随着友邻部队阵地失陷,红4团三面受敌。敌人直接从侧翼公路正面展开宽大突击。团指挥所已成为前沿,耿飚亲操马刀率团部人员与敌格斗。万分危急之中,杨成武率通信排增援,杀入敌阵。一颗流弹击中杨成武的右膝盖,敌兵疯狂喊叫:“捉活的。”退至红4团战斗分界线的红5团5连,与红4团2营火力配合,从枪林弹雨中救出杨成武。红4团且战且退,交替掩护向后收拢。这时,全团伤亡已达1/3,撤至珠兰浦、白沙一线构筑起第二道阻击阵地。该团抵挡5公里多长的正面攻击,伤亡过半。团长耿飚每天都在同疟疾的斗争中指挥作战。战士们每次战斗都面对着装备精良、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红军硬是靠拼刺刀,以大无畏的精神杀退一批又一批的敌人。事后才知道,他们抗击的是整整15个团。直至掩护行动迟缓的中央纵队渡过湘江,红4团才边打边撤过了湘江。湘江血战历时5天5夜,是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后打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一仗。惨烈的战斗使红4团付出了重大代价,为掩护中央纵队撤退作出了重大贡献。耿飚说:“每分钟都得用血换啊。”

强渡乌江

1934年12月31日,红4团到达乌江边。乌江是贵州第一大河,也是遵义、桐梓南面的天然屏障,两岸悬崖对峙,高不见顶,江流翻滚,恶浪滔天。江上浓雾弥漫,又值大雪之后,天寒地滑。对岸驻敌,凭险据守,后有强敌紧追不舍,红军处境十分困难。红1军团军团长林彪向耿飚和杨成武下达了突破乌江的任务。

1935年1月1日至3日,红军突破乌江天险,这是长征中的一次重要战役。1月15日出版的《红星报》长征专号第68期,在《伟大的开始——一九三五年的第一个战斗》这篇“前线通讯”中,真实地报道了红4团强渡乌江的作战经过:“一九三五年一月一日,当我军进至蒋累河(即乌江)之线,黔敌的教导师两团,占领对河的高崖,企图配合薛纵队的追击部队,阻止我们前进和消灭我们在河之南岸。”为此,红军不怕一切险阻强渡过河。“第一次强渡过河的领导者是‘勇团(即红4团)三连连长毛振华同志,他率领三个筏子不顾一切牺牲,在敌火射击底下奔杀而过。行至中流,因敌火的威胁,同行的二个筏子当被水冲走,惟有毛振华同志孤军奋斗,胜利的到达彼岸,被冲走的二个筏子不久亦自河的下游爬上来,此行计五人:毛振华、刘昌华、钟家通、温赞元、丁胜心。一登河的彼岸时,因众寡悬殊,不能遂行驱逐敌人的任务,困守于石崖下,忍饥挨冻,直至第二天,‘勇团作第二次强渡尝试,二连连长杨尚坤同志带一机枪班一步枪班奔杀过河时,才发觉他们还在那里。这时,毛振华同志如虎生翼地一口气爬上山,拿起轻机枪一阵猛射,首即占领敌人主要阵地。但敌人犹不甘心,集结二营以上兵力作孤注一掷,向我们三班人实行反冲锋,一次二次三次四次,我们三班人的顽强抗战,终于稳住了敌人反冲锋,最后以五个连续炸弹,完全击溃敌人,夺取了敌人所视为天险的高崖!”突破乌江天险,打开了通往遵义的门户。

夺取乌江天险后,“蒋累河水流非常湍急,搭桥颇不容易,我们红色英雄王友才、羽辉明、唐占钦、赖采份等五同志此次为了迅速的架桥,不顾河水的冰冷,脱衣过水往返数次”。此外,该期《红星报》还在《军委奖励乌江战斗中的英雄》一文中报道了乌江战斗中的英雄名单。

飞夺泸定桥

1935年,红4团四渡赤水,智取禄劝、武定、元谋三县后,渡过金沙江一路北上来到大渡河岸。红4团临危受命,任左路军先锋团。5月27日晨,从安顺场出发,长途跋涉160公里,创造了一昼夜奔袭120公里的军事奇迹,战胜了沿途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于29日晨6时占领了泸定桥西岸桥头。桥东岸泸定城守敌一个团,在红军到达前一天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下午4时,红4团22名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组成突击队,发起攻击。在全团火力掩护下,2连连长廖大珠率刘金山、刘梓华等21名勇士,冒着敌人猛烈的火力,攀着铁索,冲向对岸。敌人慑于红军的英雄气概,阵脚大乱,将木板点燃,妄想用火海战术阻住红军。廖大珠奋起扑进火海,第一个杀上对岸,紧接着一个贵州苗族小战士第二个冲过去。紧跟突击队后的3连连长王友才率3连第一梯队边爬边铺桥板前进。“同志们,冲啊!”杨成武从桥头一跃而起,带领3连冲上摇摆不定的桥面。夜色降临,突击队的勇士们子弹打光了,敌人反扑过来。他们抡起大刀,见黑影就砍,敌人一个个地倒了下去,路两侧的不少小树也被拦腰斩断。红4团与守敌展开激烈的巷战,打了整整两个小时,终于歼敌大半,占领了泸定城。战士们登上城楼鸣枪欢呼胜利。深夜,刘伯承总参谋长、聂荣臻政委率部进了城。刘伯承重重地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感慨道:“应该在这里竖一块碑!记下我们战士的不朽功勋!”22名勇士仅伤亡3人。红4团又创造了一次世界军事奇迹。

1935年5月30日,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长征专号第18期在《我们已经胜利的渡过了大渡河——四个先头团的英勇战绩》的大标题下,分别以4个小标题《十七个强渡的英雄》《空前纪录的急行军》《一个意志只要泸定桥》《一路打到泸定桥》,报道了红1、3、4、5团强渡大渡河的经过。

在《一个意志只要泸定桥》的报道中说:“‘勇团是西岸的先头团,他们用了迅速的行动,打坍了途中的阻敌一营,并以最优秀的射击技能援助东岸的‘胜团与敌人作战,打死了敌人三百多。同时他们更用了急行军首先赶到了桥边。当他们到达桥边时,敌人数百扼守于桥东端,并已将桥板毁去了一半,该团某连不顾一切攀着桥上的铁索,猛冲过去,把敌人吓得胆战心惊连呼‘缴枪!缴枪!此时在我们英勇无敌的红色战士的口中所呼出的口号是:‘不要你的枪!只要你的桥!他们是为着执行强占泸定桥的任务而来的,他们只有一个意志,就是无论(如)何要占领泸定桥,他们终于战胜了一切,他们是光荣的胜利了!”

在《一路打到泸定桥》的报道中说:“‘胜团(红3团)是东岸的先头团,他们一路都遇着敌人的顽强抗战。他们的意志也只有一个,就是要占领泸定桥。他们对着敌人就猛打猛冲,不怕敌人占据着如何的险要的高山与隘口,终敌不过红色战士的英勇的意志。他们仍然能够很快的冲破敌人重重的阻碍,达到了泸定桥。特别是他们牵制了许多敌人,给了‘勇团以很大的配合与帮助,他们的胜利与‘勇团是同样的伟大!”

红1军团机关报《战士报》1935年6月2日出版的第186期,在《我们铁的红军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勇猛精神扫平一切当前敌人》的通栏大标题下,以通讯的形式,刊登了《大渡河沿岸勝利的总结》,报道了“牲部”(红1团)《占领安顺场,十七个英雄,五个特等射手》的英雄事迹;“勇部”(红4团)《左路军田湾大捷后》《急行军二百四十里夺取天险泸定桥,又是廿一个英雄》和“决部”《在瓦狗坝击溃敌一团》《龙八布击溃敌一团》《化林坪击溃敌一旅》的战斗经过,生动、如实地报道了红1军团渡河战斗的事迹,并刊登了“牲部强渡大渡河的十七个英雄”和“五个模范特等射手”的名字。文章形式虽然简单粗糙,内容却极富感染力,真实生动,振奋人心,对激励红军将士奋勇作战,完成北上抗日的战略任务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天,军团主力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经泸定桥过了大渡河。蒋介石妄想在大渡河边消灭红军,让其做“石达开第二”的迷梦被彻底打破了。

突破腊子口

飞夺泸定桥战斗胜利后,红4团跟中央红军其他部队一道爬雪山、过草地,历经重重险阻。此时,国民党军新编第14师鲁大昌部正扼守着腊子口天险,妄图阻击红军。国民党军的碉堡就筑在隘口两边的崖顶上,居高临下,火力可以完全封锁隘口前方道路。红4团胜利突破腊子口天险,在红军战史上又写下辉煌的一页。

1935年9月15日,红4团兵抵甘肃莫牙寺。师部急令:“军团首长命令即速继续北进,着第二师四团为先头团,具体向甘肃之南的岷州前进,3日之内夺取天险腊子口,并扫除前进途中拦阻之敌人!”

腊子口位于甘肃岷山山口,两边峰峦壁立,隘口宽仅10余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素称“天险”。它是红军北上的唯一出路,也是北上的最后的一道关口。因此,腊子口志在必得,别无选择。

16日凌晨,红4团从驻地出发。途中经过两次遭遇战,歼敌两个营,急行军100多公里,于午后4时到达腊子口。17日,中革军委决定发起腊子口战役,红4团再次被军委选中,作为先遣部队,担负夺取腊子口天险,为中央红军开辟前进道路的重任。如何拿下腊子口,全团士兵献计献策。一个外号“云贵川”的贵州小战士毛遂自荐说他能爬上绝壁。他顺利地攀上悬崖,为红军找到了一条出其不意、居高临下打击守敌的路径。因此,红4团决定两面出击,一路登山迂回,一路正面强攻。王开湘对杨成武说:“政委呀,过泸定桥时你在前面,这回我带翻山部队迂回敌后,你在正面统一指挥。”2营6连担负正面突击任务。林彪、聂荣臻、陈光等首长都亲临前线。战斗进行了大半夜,正面连续强攻仍未奏效。在强攻未果后,团领导决定改变战术,通过迂回从侧翼爬上崖顶,攻取敌碉堡,最终这次部署获得成功。驻守岷县的鲁大昌部五六个团的援兵天亮就有可能到达,那时红军要想攻下腊子口就更加困难了。形势万分危急。这时迂回的同志在漆黑的山林中摸索了半夜终于到达了进攻地点,正面强攻的6连也已进逼到独木桥下。两面夹击,守敌大乱,6连战士冲向独木桥。在短兵相接中,硬是用刺刀杀开血路,抢占了木桥,控制了隘口。全团奋勇冲杀,又突破敌人设在口子后面的三角地带防御体系。红4团集中火力击溃了敌人反扑,再次冲垮敌第二道防线。9月17日,红4团夺取腊子口。同时乘胜打进岷州城东关,接着挥师东进先头占领了哈达铺。聂荣臻元帅曾高度评价说:“腊子口一打开,全盘都走活了。”

9月20日,红1军团政治部即出版了《战士报》第193期,在第3版刊登了舒同写的战地通讯《向北进攻——胜利的开始——英勇顽强的勇部》。整篇通讯虽然只有700多字,却将红4团奋勇争夺天险腊子口,写得惊险、生动。文章开头描写腊子口的地形:“腊子口的险要地形远胜于娄山关。悬崖绝壁,河流横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形势。”第2段介绍敌情。当时敌人以三个团的兵力(1、5、6团)构筑工事固守,防御异常坚固。第3、4段,详细叙述了“勇部”不畏艰险,不怕强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与战斗作风:“夜袭中,连排干部处处模范带头。……六连连长、指导员、排长及六个从全连挑选出来的英雄,在敌人工事底下足足袭扰了两个钟头。战士们不断拾起敌人刚投出而快要爆炸的手榴弹丢向河坝,直至拂晓,终于将敌人一线阵地打塌。”“与此同时,一营指战员也奋不顾身,涉河攀上了右边高山上的悬崖。一连连长毛振华,只带两三个人,隐蔽地绕至敌人后侧,配合六连,一阵手榴弹,即打塌敌人第一线工事。在各连红军战士的猛攻下,敌人或伤亡或投降。六连乘着胜利的号音,猛追敌人,直追到最后退守的据点。”“二、五连的战士又迅速抢上,勇猛地爬上右边的高峰,将敌人一个营的部队,压迫在一座石壁底下,无一生逃。”腊子口天险,就这样被所向无敌、无坚不摧的红军英雄摧毁了。第5段是这篇通讯的结尾,概括了腊子口战斗胜利的伟大意义,号召红军乘胜前进,为创造新的革命根据地而努力奋斗。被毛泽东称赞为“红军书法家”的舒同,不但书法精致,文章也写得惟妙惟肖。腊子口战斗被他写得绘声绘色、生动感人。

在哈达铺,毛泽东作出了挺进陕北的英明决策。红军也进行了整编,红一方面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红4团改称4大队。转进陕北途中,毛泽东向杨成武、王开湘部署了歼灭东北军骑7师一个团的任务。毛泽东说,由4大队直接冲锋,称赞杨成武、王开湘道:“4大队是有名的英勇冲锋的红4团嘛。”

到达陕北后,红4团参加了山城堡等战役。1937年8月,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4团被改编为第115师343旅685团1营,参加平型关战斗。在抗战中,随115师主力转战山东。抗战胜利后,按中央安排进军东北,改番号为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第16师第46团,相继参加了秀水河子战斗、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作战行动。1949年1月根據中央军委统一部署,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第127师第379团,参加解放海南岛战役。1981年10月,聂荣臻元帅为红4团写下这样的赞语:“这个团在漫长的征途中经常担负先头团的开路任务。当然,这些任务比较艰巨,如果完不成就会影响很大。而红四团总的说都完成得不错。尤其是抢渡乌江、飞夺泸定、越过草地、突破腊子口等对全局有重要影响的战斗和行动,任务完成得很好。”1985年后,该部逐步改编为某机械化步兵团,曾参加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和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

猜你喜欢
腊子口耿飚杨成武
鹧鸪天·参观腊子口战役遗址有感
耿飚之问
杨成武与赵志珍:一封情书定人生
杨成武与赵志珍一封情书定人生
突破腊子口
——红军长征故事之五
激战腊子口
耿飚 究竟有多心细
长征先锋杨成武
耿飚:老百姓还会为你们求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