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韵周山,绿动自然”为主脉的洛阳市周山森林公园核心区提升设计

2019-06-18 06:35王孟欣
陕西林业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森林公园海绵广场

王孟欣,陈 丹

(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北京 100000)

1 周山森林公园概况

周山森林公园位于洛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孙旗屯乡境内,是以周文化为载体的省级森林公园,园内现有四座保存完整的周代陵墓(周山因之而得名),这些陵墓均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公园核心区内,交通极为便利。现在随着森林公园游客量的增加,游览场地不足、道路系统不够合理、设施陈旧、周文化的缺失等问题日益凸显,在河南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具有文物古迹的公园改造设计涉及到文物古迹的保护设计风格的协调统一,需要在不破坏整体风貌的前提下进行设计,避免对古迹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1]。因此,本项目针对周山森林公园核心区(即目前已建成的游览区域)进行提升设计,项目范围为周王陵路以北、孙辛路以东、瀛洲路以西,总面积约100 hm2。场地东、南、西三面均设置有出入口,直接连接城市道路,对外交通十分便利。

2 森林公园提升设计的策略与目标

2.1 提升策略

公园的提升改造基于对原有场地的保留、再生和再利用,强调以人为本和人在公园中的参与性[2]。具体体现在:

2.1.1 丰富游憩体验,造“乐活之山” 公园道路系统基本成环,但是极度缺少路边停留休憩、观赏景观的场地,游客体验感较差。针对游憩资源“重通行连接轻停留体验”的问题,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激活市民休闲空间,满足城市居民活动、休闲的需求[3],以打造市民绿色休闲的城市景观节点,带动城市的绿色发展。

图1 公园地貌图

2.1.2 补充文化资源,造“文化之山” 公园历史文化丰厚,周文化是其中精髓,但全区仅以少量标牌作为文化展示形式,过于单一,游客仅能进行被动接收。故以周文化为魂,传承周山森林公园的文化脉络,实现东周文化、周礼文化的传承和景观表达,打造洛阳市周文化科普教育殿堂。

2.1.3 提升生态资源,造“生态之山” 公园山体基本实现绿植全覆盖,但是大部分由雪松等纯林组成,景观效果远远不够。且公园缺少海绵城市工程建设,不利于水资源的节约与利用。故以生态为基底,在保护与恢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并同时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增加海绵城市基础设施,实现雨水等水资源的集约利用。

2.2 提升目标

公园的提升目标为“文韵周山,绿动自然”,规划将其打造成集休闲观光、文化体验、运动健身、生态集约为一体的开放性、全景式、互动型的城市森林公园,最终建设“乐活之山”“文化之山”“生态之山”

3 森林公园提升设计方案

3.1 “乐活之山”——提供市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民生幸福工程

针对游览功能和服务设施进行改造,以森林公园入口空间、道路系统、景观节点为重点提升内容,从而创建能满足全民需求的多功能空间。

3.1.1 入口空间的形象构建 公园现有3处主要出入口,均存在周文化要素缺失、停车位不足、景观效果差、停留空间较小等问题。其中南门是最主要的入口,对现有的牌坊进行风貌调整,以呼应东周文化,另外巧用竖向地形、构建文化景墙和台地式生态停车场。《礼记·曲礼》有云——“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以儒家思想核心“礼乐”为南广场景观重构的导则与要素,强化轴线与序列, 体现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气质,广场以“中心圆+外围方”的形式为布局,另外提取周文化中的“辟雍”“玉琮”等元素,将其应用于广场的地面铺装和景观柱之中,并且将上述元素一直沿用至公园北部的文化轴线中,实现文化的延续与统一。

图2 公园南门现场照片

图3 公园南门改造效果图

东门和西门也分别进行拓展,以提供必要的游客停留场地。东门以“汉阙剪影——东周典故诗词”为展示内容,将东周经典诗书中的诗词雕刻在景墙之上;西门利用乡土材料呼应自然主题,以锈蚀钢板做台地式花池挡墙,将《诗经》中描绘植物的诗句雕刻在其上,种植乡土植物营造美丽花境并与《诗经》中的植物相协调。

3.1.2 绿色廊道的沟通串联

(1)道路体系优化

首先梳理全园路网,结合公园空间布局,形成道路一级环线;然后根据景点布局,结合人流走向,完善公园次路和支路;最终形成主次分明、疏密有致、串联畅通的道路交通体系网络。

(2)健身步道构建

由于城市工作的繁忙和身心的劳累,市民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慢跑、健步走、自行车骑行等健身方式也成为城市居民最佳的锻炼方式。因此,根据市民的使用需求设置了三级健身步道系统:一级步道沿园区主路一整圈设置,长5.8 km;二级步道沿主路东半圈设置,长3.0 km;三级步道沿主路东侧1/3长度设置,长2.0 km。不同步道系统以不同的健身导视牌和路面颜色进行区分,便于市民选择相应环线进行锻炼。路面同时加设二维码智慧园区内容,扫描后可了解自己所处园区位置、附近的景点、卫生间、驿站等服务设施的距离及到达路线。

3.1.3 休闲空间的因地制宜 从市民的游憩需求出发,在分析现有景点功能性不足和缺失的基础上,对各景点分别采取提升改造和新建补充的方式,提升现有休闲空间,补充缺失的休闲空间,提高森林公园使用舒适度和使用率。

(1)现有景观节点的提升

对公园内现有的景观亭、儿童游乐区、休闲广场、健身广场等进行改造提升。例如,原有的几处景观亭为汉代建筑风格,本身效果较好,但是亭子周围缺少休闲场地和文化元素的表达,植物配置也过于单调。故围绕亭子扩展硬质休闲广场,以特色文化铺装、景观雕塑、景观墙等小品作为文化表现的载体,另外增加植物种类、丰富种植形式,对于过于密闭的植物进行疏通以保证视线的通畅。

图5 公园景观亭现场照片

图6 公园景观亭改造效果图

(2)缺失景观节点的增加

主要从功能性需求出发,以弥补公园之前所缺失的功能:包括以咨询、宣教、餐饮等为主的游客服务中心;以文创产品制作、展示、售卖为主的文化创客空间;以停留、休闲为主的林下空间场地等。

例如,公园有大量行列式种植的雪松纯林,部分林木长势不好,林下黄土裸露,因此,对交叉路口、路边较多林下空地进行功能化改造,不仅能改善景观效果,也能增加游客的停留、休闲空间。将长势不好的部分雪松林进行疏伐,设计与道路、地形相契合的广场,并用当地乡土植物对广场进行适当围合,创造出舒适的停留空间。

(3)休闲空间提升设计要点

①因地施策,根据景点功能性要求出发进行提升;

②丰富植物景观配置,增加观花类、观果类、色叶类植物,丰富“乔木——灌木——草本”的竖向观赏层次;

③关注游客需求,对于游客希望停留而又空间不足的场地进行扩展,注意透水性铺装的使用,风格与森林公园自然属性相协调;

④在景观节点中注入文化元素,以地面铺装、景观雕塑、景观构筑等作为载体。

3.2 “文化之山”——彰显周山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传承工程

周文化是整个周山森林公园的精髓所在,也是公园目前最需强化表达的方面。森林公园所遗存的“周三王陵”代表着周文化,方案将周礼文化中以人为本、以礼为序、以乐致和等核心的文化精髓融入到设计之中,打造独具特色的周文化主题公园,形成了“一轴、一脉、一环、五点”的文化展示空间布局。其中:“礼之轴”是以周礼文化精髓和周之历史为展示核心的文化轴线;“乐之脉”是以礼乐文化和历史故事为展示主题的脉络轴线;“史之环”是以东周历史人物为主线,以服务体系为载体的文化展示环线;“五点”则是以周灵王陵、周三王陵、周礼广场、碑林广场、南入口为主的文化展示点。

3.2.1 “礼”之轴 以“周之印象、周之历史、周之文化”为设计主题,融入公园自南入口大门至周王陵的南北向景观之中,形成“礼之轴”。其中,“周之印象”提取周朝特有的元素来打造南入口轴线两侧景观,以抽象而成的“玉琮”造型景观柱作为表达,增添轴线景观的序列性;“周之历史”将武王伐纣、扶风封神、周召共和等著名周朝历史典故融入轴线的登山步道之中,以历史典故脉络剪影墙为表达,置于步道两侧,增添游览的趣味性;“周之文化”将周朝的文化精髓——礼乐文化融入轴线景观中,以“孝、廉、诚、礼”等造型铺装为表达。最终沿“礼之轴”形成了高潮迭起的周文化景观系列。

3.2.2 “乐”之脉 以“周之音律、周之舞蹈、周之诗文”为设计主题,形成公园东西向的文化轴线“乐之脉”。其中,“周之音律”主要提取2个文化元素,一是起源于东周时期的“宫、商、角、徵、羽”五个中国古乐基本音阶,二是兴起于西周时期的中国钟鼓乐的代表乐器编钟,将其抽象化后赋予到以音律为主题的游憩空间之上,突出周朝在礼乐发展史的重要地位;“周之舞蹈”提取雅乐舞蹈文化元素,和场地地形结合,形成特色景观广场;“周之诗文”则提取源于周朝的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经典诗文,以地面铺装、特色景观墙等进行表达。

3.2.3 “史”之环 该环以东周历史人物为主线,以服务体系为载体。主要表现为由公园健身步道串联的东周历史人物主题功能性驿站,“线+点”的构成组建了历史典故环。全园设置7处驿站,每处驿站包括室内售卖区、室外活动区和半开放休憩区,同时满足游人购买、游览和休息的需要。驿站以东周历史人物为主题,包括孔子、老子、孙子等东周著名历史人物,以文化墙的形式展示人物的生平事迹、突出贡献和文化主张等。

3.2.4 “文”之点 文化展示点包括周灵王陵、周三王陵、周礼广场、碑林广场、南入口等。比较典型的是周礼广场和碑林广场的设计:碑林广场平面造型为编钟形,以极具自然张性的石墙围合而成,石墙表面以西周珍贵的青铜器及其礼乐文化为展示内容;周礼广场则融入了地雕、景墙、文化互动设施等,以此将周礼文化呈现给游客。

综上所述,“文化之山”的打造,重点在于周文化元素的提取和表达,方案以“景观轴+景观环+景观节点”的方式,将周文化以多种形式进行表达。另外,也尊重场地现有的历史遗存——周王陵遗址,不在王陵之上增设任何设施,而是以保护和宣教的方式为主。

3.3 “生态之山”——打造集雨型城市森林公园的海绵体系工程

生态之山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林相资源的改造提升,二是海绵体系的建设。

3.3.1 森林质量的精准提升 森林公园虽然森林覆盖率较高,但是林分结构单一,植被以雪松、桧柏等常绿乔木为主,不仅景观效果较差,也极易遭受病虫害的侵袭。故规划在雪松林、桧柏林等针叶纯林中进行抚育择伐或在林中间隙,补植栎类等阔叶树种,后期通过间伐使之形成针阔混交复层异龄结构森林;对一些阔叶纯林,则结合透光伐、疏伐、间伐等抚育措施,保留部分原有树木,更新树种使之形成多层次多树种混交林;并适当增加彩叶树种比例,提升森林景观效果。

3.3.2 海绵城市的全面建设 结合山地特色,因地制宜全面运用各种海绵城市设计手法,形成从生态边沟、雨水花园,到旱溪水道的雨洪收集与调蓄系统,使周山成为一处可吸收、可渗透、可涵养、可净化、可释放的海绵山体。

通过对公园进行GIS高程分析和径流分析,从而找出公园的至高点、低洼点、滞留区等,据此进行LID设施的平面布局。以6项海绵城市内容为构架,对园区进行海绵化改造。包括:生态边沟——收集雨水、涵养水源,雨水花园——生态净化、涵养水源,植草沟——雨水收集、净化过滤,旱溪水道——雨水净化、雨洪调节,透水铺装——增加渗透、减少径流,景观水池——节约资源、景观利用。

同时,将海绵城市系统纳入公园的宣教展示体系之中,对海绵绿地、海绵植物、海绵材料等基本概念进行宣传,使其为大众游客所熟知,并树立起节约水资源的理念。

图7 海绵绿地改造示意图

4 小结

森林公园与文化公园是本项目的2个关键词,周山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高却又林相单一,周文化蕴含丰厚却又缺失相应的表达,除此之外,作为公园也有一些基本功能的缺失。故本文从“游憩、文化、生态”出发进行公园提升设计的探讨,希望能做到抛砖引玉,为同类型的森林公园改造提供一些借鉴与经验。

猜你喜欢
森林公园海绵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在广场上玩
森林公园游记
海绵是植物吗?
广场
龙架山森林公园
矿区旧址森林公园化改造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