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计政策选择角度探析盈余管理问题

2019-06-18 08:39李云翔
财讯 2019年15期
关键词:盈余会计准则会计人员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盈余管理问题也开始在我国出现。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是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

一、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1)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选择的一个方面,具有经济后果。会计政策盈余管理实质是企业管理层通过有目的的操作,对外财务报告以取得某些个人私利的的行为。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规定的范围内,为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所做出会计选择。从许多有关盈余管理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准则是影响企业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

(2)会计准则的不完善是企业盈余管理的基本条件

会计准则是规定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准则,也规定了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由于不同行业的情况复杂多样,他们所面临的经济环境也不同且复杂,因此政府不能完全制定和实施企业会计处理的所有规范,只能制定常规性的会计规范即通用会计准则,其余的特殊会计政策则由企业自己决定。此外,公司的所有事项或交易都不能与会计准则相匹配。因此,会计准则的不完全性是肯定的,企业管理层可以根据会计准则的不完全性,利用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从而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详细情况

(1)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是企业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转让,旨在实现优化资产结构,完成产业调整,实现战略转移的目标。某些数据表明,一些上市公司转亏为盈的秘密通常是资产重组。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手段主要有:1.资产置换。上市公司用其他公司的优质资产取代不良资产,并确认资产的增值收入。2.对外收购兼并。低成本收购利润较高的下属的非上市公司。3.对外转让资产。即上市公司外的企业高价收购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4.债务重组。

(2)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一向是上市公司惯用的手段之一,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的盈余管理主要有:关联购销、资产重组、托管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资金占用费、费用转移等。不难看出,企业利用关联交易通过合法不合理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

(3)利用资产减值准备

根据谨慎性原则,企业应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方法保证有关资产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根据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所有股份有限公司都应提取坏账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短期投资减值准备等八项会计处理。由于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和比例在某种程度上由上市公司自己决定,因此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基础。

(4)虚拟资产调节利润

会计用来确认损益的基础方式是权责发生制。其中一个肯定后果是虚拟资产的发生,即实际已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暂时挂账,列为固定资产损失、递延资产、待处理流动资产和待摊费用等科目。作为一项资产,可以在未来为企业带来利润。而虚拟资产带来的是未来的损失,而不是利润。企业能够用现在的已发生的损失并入虚拟资产,运用分期摊销的方法调整利润。

(5)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

上市公司处理损失的长期投资(即子公司股权),不但可免于权益法规定,即在合并会计报表中计算亏损额,还可操作转让价格调整利润,例如投资收益可用溢价转让的方式产生。

(6)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某些会计政策的改变,如存货估价方法、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的方式和合并界限的确认等,与企业目前的会计盈余,甚至未来会计期间的利益紧密联系。因此,企业运用会计政策的改变可達成盈余管理。

三、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

(1)完善有关政策,减少盈余管理空间

目前,大部分会计准则和有关制度为管理层提供了更多的操作空间,通过为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估计方法设定更清晰的条件,减少企业管理层对会计准则的操作空间。例如在原本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冲回是一些上市公司操作盈余管理的首要方法,往往通过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大量亏损后来年转回。2006年发布的资产减值准则中清楚制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日后会计期间不可转回”。该项准则制止了上市公司调增利润的此种方法,从而帮助企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增加会计政策选择透明度

会计政策选择目的偏离轨道的程度通常根据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程度。为了缩减公司管理的机会采用行为并规范盈余管理,企业务必依据公开的原则,增强会计信息的披露,扩大会计政策选择的透明度,缩减企业的秘密操纵,提高企业操作的成本,鞭策企业依据实际状况选择合理的会计政策。

(3)完善监督体系,修改相关处罚

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提供虚假信息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应当处罚企业主要负责人,即直接经手的管理层员,而不是企业本身,因为责罚企业本身就相当于责罚投资人。监管部门对有问题的公司进行强有力和有原则的调查处分,提升会计作假成本,从而使市场产生自我审查及纠正的成效。

(4)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

会计职业是技术层次与理念并行的专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方面,需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会计人员总是面对可靠性和相关性,稳定性和适用性,利益驱动和公平等概念和立场的矛盾和斗争,始终伴随道德层面。因此,在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提升职业判断能力,能够更确切公允的反映财务信息。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的通知(财会[2005]3号)[Z].

[2]王静,陶晓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1(5).

[3]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会计研究,2010(9).

作者简介:李云翔(1994—),男,汉族,重庆市渝北区人,会计硕士,单位:重庆理工大学,研究方向:i-CFO。

猜你喜欢
盈余会计准则会计人员
财政部:严重失信会计人员将被列入“黑名单”
A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修订印发
会计人员信用档案建设酝酿启动
我国将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试论如何增强企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FASB会计准则汇编及更新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