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治沙,让沙漠变花海

2019-06-19 11:04邢多多
风流一代·青春 2019年6期
关键词:治沙种树林场

邢多多

关于八步沙的治沙传奇,有一首民歌在当地广为流传:“当年风沙毁良田,腾格大漠无人烟。要好儿孙得栽树,谁将责任担两肩。六家老汉丰碑铸,三代愚公意志坚。”这首古浪老调,唱的就是当地六个老汉和他们子孙三代治沙的故事。

38年的执着坚守,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在腾格里沙漠创造了奇迹,也让桀骜不驯的沙漠变得温柔起来。截至目前,三代人累计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47.6万亩,将八步沙风沙线逼退近20公里。

全家上阵,“缚住”风沙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位于我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的南缘。20世纪80年代,沙化以每年7.5米的速度推进,当地人说,一旦起风沙,只能看见八步路,所以就叫“八步沙”。

沙化的速度犹如癌细胞般扩散,很快就危及了周边村民的生活。村民砍沙柳,搂发菜,挖甘草,牛羊啃光了最后的草。短短十年,沙漠前沿五个村庄的两万多亩地被沙漠吞噬,一些人被迫到宁夏、新疆找活路,还有许多人去沙漠里采一种叫作沙米的植物,把草籽磨成粉,勉强充饥。

为了让娃娃们有饭吃,为了不让沙漠夺走自己最后一片生存地,1981年,年过半百的郭朝明、石满、罗元奎、贺发林、程海、张润元六人聚到一起,决心挺进八步沙沙漠,保卫自己最后的家园。

初入沙漠,条件可谓十分艰苦,六人在土丘下挖了两个“地窝子”,垫一些麦草,再铺上被褥,就成了一张床,但这床夏天闷热不透气,冬天寒冷墙结冰。除此之外,吃饭条件更是简陋,三块砖支起一口锅,一天三顿饭都是和着沙子一起咽下去的。

一头驴,一辆架子车,一个水桶,一把铁锹,是六人种树的全部设备。买不起树苗,他们就买便宜的树种子,拿出家里最好的水浇地育苗。慢慢的,花棒、榆树、沙枣等沙生植物一株一株长了出来。

但是,要让茫茫沙漠很快就披上绿装,谈何容易?

因为缺乏经验,第一年种的一万亩树苗,被来年的大风吹得只剩下三成。张润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用四个字概括了当时的心情——心都碎了!痛归痛,但是老汉们不信邪,专门跑到没被刮走的树苗旁边观察,发现这些树苗旁边都有草墩,他们开始在树窝周围埋上麦草,固定住沙子。从那之后,“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方法应运而生。

种树难,管护更难。“三分种,七分管。我们种了树,还要防火、防偷牧、防盗伐。”张润元说。村民们刚开始不理解,认为他们种的树跟自己没关系,羊该吃还得吃。后来,六人每天日头一落就进“沙窝”值班,夜里12点再返回。一旦发现有偷牧、盗伐的村民,他们就反复讲道理,告诉他们治沙不仅是为六户人家,大家的田地都会得到保护。

1985年春天,六老汉种的沙枣和花棒已然成荫,开出了红的、黄的小花。这一年,他们还跟土门乡政府(今土门镇)签订了一份《固沙造林承包合同书》,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

六人的干劲更足了,但是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也快速消耗着他们的身体,他们商议后最终决定:“不能前功尽弃,谁老了,病了,干不动了,就让儿子来干,儿子干不动了,还有孙子。”

代代相传,让沙漠变花海

1982年,郭朝明因病进不了沙漠,让儿子郭万刚来接替。郭万刚当时在土门乡供销社上班,一个月工资60多元,比老师还高20元,是人人羡慕的国家职工。他左思右想,回来是不可能的事,父亲指着林子,反问郭万刚:“你不来看树,这树种得还有意义吗?”他最终被迫辞去公职,带着情绪进了沙漠。

父辈们吃的苦,是郭万刚一点一点体会到的。1993年5月5日下午5时许,正在沙漠里巡视的他看到西北天边黑色的沙暴如巨浪一样压过来。郭万刚匍匐在地窝子里,沙子马上把他掩埋了,他只能趴在地上不停地抖动,一遍一遍抖掉埋在身上的沙子,后来用了7个小时,才从沙漠里走出来。

这次生死经历,一下触动了郭万刚,他决定扛起父辈的重任,并一干就长达38年,成为了现在的八步沙林场场长。

1991年,贺老汉病重,给儿子贺中强留下遗言:“我一辈子就挣下这几棵树,你去看护。”贺中强起初不同意,贺老汉就让儿子用毛驴车把他驮进八步沙,然后指着自己种的树对儿子说:“你要把树种下去,要是树毁了,就是对不起我。”不久,贺老汉病逝。忆及此事,第二代治沙人贺中强至今泪流满面。

张润元的一个儿子常年在外,一个儿子患病,最后由女婿来接替了他……

这些故事,从小就盘旋在郭玺的脑子里。他是第三代治沙人,也是郭朝明的孙子。

接力棒要交到第三代手中,难度可谓更大了。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年人就业的范围越来越广。郭玺20岁出头就外出打工,辗转银川、兰州等地,他在工地上开装载机,收入比种树高,见惯了花花世界,更不愿回沙漠了。

郭万刚整整劝了侄子两年,“你爷爷是第一代带头人,我是第二代带头人,你不带个好头,你爷爷种的树不白种了?”

2005年,郭朝明去世那一天一直拉着郭玺的手不放,郭玺这才突然明白:“他也想让我治沙种树。”

治沙和致富双赢

2016年5月,郭玺终于同意来林场种树。因为久仰“六老汉治沙”的事迹,一起来的还有蘭州理工大学毕业的大学生陈树君。陈树君到八步沙林场吃的第一顿饭,是酸菜炒肉和西红柿炒鸡蛋,他后来才知道,招待客人才四个菜,他一来就两个菜。郭场长还专门给陈树君安排了最好的宿舍——一间活动板房。

年轻人也没有辜负场长的期待。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开始关注科学治沙,并借助互联网谋求新的发展。2017年夏天,林区发生病虫害,花棒大面积死亡,林场就从林业局引进虫情检测仪,很快找到了罪魁祸首,控制住了病情。

2017年秋,林场19000亩治沙工程验收,陈树君使用GPS精确定位亩数和检测成活率。除此之外,他还从网上看到公益组织的治沙项目,跟对方衔接,争取到了1000万的治沙资金,新增造林面积高达两万亩。

从网络上争取社会力量治沙,互联网+治沙的模式,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梭梭耐旱,是治沙的“先锋”植物,陈树君从专业研究所了解到,中药材肉苁蓉可以寄生在梭梭根部,两者结合起来,治沙和致富双赢。这一想法很快实施,林场流转生态移民点的沙化土地,接种了一万亩肉苁蓉。

截至目前,八步沙林场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了上万亩肉苁蓉和7500亩枸杞、红枣等经济作物。2019年,林场还将扩大种植面积,建立肉苁蓉种植基地。林场还承包了古浪县南部山区50000多亩的封山育林工程等。郭玺说:“明年春天,就能看到沙漠里的花海了。”

猜你喜欢
治沙种树林场
进军沙漠:新中国的治沙人
The Last Lumberjacks
林场起火了
湖北3家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
种树
一起来种树
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