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立体分布可调式补湿系统的研制与应用效果

2019-06-20 01:19青学刚李文学陈宝瑞张友洪冉隆平肖文福朱富贵陈小平
中国蚕业 2019年2期
关键词:生丝小蚕蚕业

青学刚 李文学 陈宝瑞 刘 刚 张友洪 冉隆平肖文福 朱富贵 戚 华 陈小平 尹 红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南充 637000; 2宁南县蚕业局,四川宁南 615400;3四川省南充市桃园生物化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四川南充 637000)

养蚕立体分布可调式补湿系统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与四川省南充市桃园生物化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于2008年合作研发的一种可应用在家蚕饲育全过程的高效智能补湿装置,该系统具有湿度均匀、补湿快速、操作方便、控制准确等特点[1],已经在四川省内的高县、兴文、珙县、涪城、游仙、宁南、南部、仪陇、蓬安、西充等县区以及重庆市、云南省、陕西省、河南省等地推广使用,效果良好。现将养蚕立体分布可调式补湿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应用效果介绍如下,供同仁商榷。

1 养蚕立体分布可调式补湿系统的组成

养蚕立体分布可调式补湿系统由湿度控制器、养蚕用超声波补湿器、立式分布可调式补湿管网3部分组成。

1.1 湿度控制器

CYS220V-40A型湿度控制器(1台),主要由湿度智能控制仪(含传感器变送器)、固态继电器、空气开关等组成,具有补湿的驱动控制功能,并有其工作状态指示灯和LED相对湿度实时显示功能,可清晰地读出养蚕室的实时相对湿度值。湿度传感器采用瑞士产SHT15型高精度数字式传感器,相对湿度测量范围1%~100%,测量精度±3%,分辨率0.1%。

1.2 养蚕用超声波补湿器

CYS220V-3L型养蚕用超声波补湿器(1~2台),采用电子超频震荡(震荡频率为1.7 MHz),通过雾化片的高频谐振,将水抛离水面而产生自然飘逸的水雾,不需要加热或加化学药剂而产生直径1~5 μm的水颗粒漂浮于空气中,从而达到提高空气相对湿度的作用。不锈钢内胆及模块化机芯设计,可独立更换芯片。雾化颗粒直径只有1~10 μm,汽化效率可达100%。整机无机械运转,并设有低水位保护、水管自动补水、溢水功能。

1.3 立式分布可调式补湿管网

立式分布可调式补湿管网(1套),由平均分布在养蚕室顶部的多根可互相联通的直径110 mm的高分子PVC管组成,互相联通组成的多根PVC管可达到湿气相互补充的目的,同时与下方的养蚕用超声波补湿器排湿口相连,每根高分子PVC管上均匀分布多个可手动调节的出湿口,这些出湿口可调整出湿的远近距离及大小,确保了房间的不同位置补湿均匀,并且管网设计为向上出湿,避免了多余湿气水滴滴落打湿下方养蚕蚕箔的缺陷。

2 养蚕立体分布可调式补湿系统的工作原理

养蚕立体分布可调式补湿系统由湿度控制器控制,多台养蚕用超声波补湿器产生的补湿湿气通过与顶部连接的立式分布可调式补湿管网,快速地输送到蚕室的顶部,然后再通过分布在养蚕室顶部的立式可调式补湿管网均匀排出,自上而下地弥漫整个蚕室,达到对整个养蚕室补湿的目的。图1为安装了立体分布可调式补湿系统的共育室示意图,该共育室分为共育室和操作室(含储桑室),共育室内安装有立体分布可调式补湿系统,操作室建在中间,操作室内隔有储桑室。

图1 共育室中立体分布可调式补湿系统示意图

3 养蚕立体分布可调式补湿系统的应用效果

3.1 相对湿度分布均匀

2015年春蚕期,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对应用养蚕立体分布可调式补湿系统的1个小蚕共育室进行了相对湿度测试,测试的共育室长8.0 m、宽5.0 m、 面积40.0 m2,小蚕共育室内摆放6台共育车,每台共育车重叠放置15层蚕箔,将变送器摆放在共育车蚕箔的正中央,分别测定其垂直方向上(离地1.5 m高)、中(离地1.0 m高)、下(离地0.5 m高)和水平方向(离墙1.0 m)前、后、左、中、右的18个点的相对湿度数据,当控制器达到目标相对湿度(补湿10 min左右)停止补湿,读取温湿度变送器的数据,从表1可以看出,小蚕共育室内18个相对湿度数据点的相对湿度均为85.5%左右,相对湿度分布均匀。

表1 应用养蚕立体分布可调式补湿系统后的小蚕共育室相对湿度情况%

测试位置左中右上后85.585.285.6前85.485.285.5中后85.685.485.5前85.585.385.5下后85.885.785.7前85.785.885.8

表中数据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应用养蚕立体分布可调式补湿系统的小蚕共育室2015年春季测试数据。

3.2 龄期经过缩短蚕茧产量提高

从表2可以看出,2016年春蚕期四川省南部县雨顺蚕业合作社共育户黄烈户在小蚕共育过程中采用养蚕立体分布可调式补湿系统补湿后,与常规共育相比,家蚕的幼虫经过(主要在1~3龄)时间减少2 d左右,全茧量增加0.93%,茧层量增加0.99%,万蚕收茧量增加3.08%,公斤茧颗数减少0.86%,明显节省了劳动时间,提高了蚕茧产量。分析其原因认为主要是系统补湿均匀后,保证了小蚕饲养需要的相对湿度,使家蚕食桑量增加,发育更加迅速整齐。

表2 小蚕共育应用养蚕立体分布可调式补湿系统后的小蚕生长发育情况

小蚕共育方式幼虫经过/(d:h)全茧量/g茧层量/g茧层率/%万蚕收茧量/kg公斤茧颗数/粒 系统补湿共育25:062.160.50923.6022.06463常规共育27:082.140.50423.6021.40467

表中数据为四川省南部县雨顺蚕业合作社共育户黄烈2016年春季的小蚕共育情况,蚕品种为白春×芳绣。

3.3 茧丝质量提高

从表3可以看出,四川省蚕桑最大的基地县——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在熟蚕营茧阶段(上蔟中)使用养蚕立体分布可调式补湿系统后,解舒率提高6.79个百分点,茧丝长提高0.67%,清洁提高0.5分,洁净提高1.5分,纤度提高3.04%,毛折降低0.39%,茧丝质量优于蔟中未使用立体分布可调式补湿系统的蚕茧。

表3 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上蔟应用养蚕立体分布可调式补温系统补湿后蚕茧的缫丝成绩

系统补湿茧层量/g茧层含水率/%非正常蛹率/%解舒率/%茧丝长/m清洁/分洁净/分纤度/dtex毛折/kg鲜毛茧出丝率/%是0.3719.043.2071.941 224.198.094.52.71256.040.89否0.3638.143.2065.151 216.097.593.02.63257.041.31

表中数据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葫芦口五星一社彭子华户2014年春季的蚕茧缫丝成绩,蚕品种为白春×芳绣,抽样时间为2014年5月16日,试缫时间为5月17日,干茧样品质量2 kg,检验单位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4 结语

有研究报道:生丝的洁净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提高,中等偏低温度 (22~23 ℃)配以中等偏高相对湿度 (80%)的蔟中环境,能提高生丝的洁净,且相对恒定的温湿度条件优于纯自然的变化环境;另外蔟中相对湿度增加,有影响解舒的倾向,中、高温下的干燥环境也是颣节多发的重要原因[2]。湿度是影响出丝率和生丝强力、伸度的主要因素,多湿时,出丝率低,生丝强力、伸度差;适湿时,蚕茧出丝率高,生丝强力、伸度好[3]。在现今自动缫丝机普及以后,由于自动缫是定纤式,感知器感知生丝偏细后,立即添茧,因而生丝粗细一致,纤度均方差、纤度最大开差均大大减小,另外生丝等级确定又是以5项主检项目(纤度均方差、纤度最大偏差、均匀Ⅱ度变化、清洁、洁净)中最低项定等,当前洁净定等率最高,已成为影响生丝等级提高的关键。

养蚕立体分布可调式补湿系统是针对养蚕环境增加蚕室相对湿度而设计的一种专用补湿系统,该系统可广泛用于蚕种催青、小蚕共育、大蚕上蔟以及僵蚕人工饲料育等对环境相对湿度有较高要求的养殖场地,应用养蚕立体分布可调式补湿系统上蔟的蚕茧,颣节数大大减少,清洁提高0.5分,洁净提高1.5分,生丝品位提高,能生产出高等级生丝,增加经济收益,并满足人们对高级丝绸面料日益增加的需要。

猜你喜欢
生丝小蚕蚕业
攀西蚕区小蚕共育质量的提升措施
基于机器视觉的生丝抱合电子检测系统设计
近代日荷生丝贸易盛衰分析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日本蚕丝业的发展历程对中国茶业的启示
半自动小蚕饲育机的升级改造
《四川蚕业》稿约
适应性驯化选育高产吡咯喹啉醌的生丝微菌突变株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