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对公立医院健康教育质量的影响

2019-06-20 03:55张国平尹金淑
医学与社会 2019年6期
关键词:科普依从性问卷

贾 艳 张国平 尹金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100038

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了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1]。以往国内健康教育和促进工作主要依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慢性病防治院、优生优育指导站、结核病防治院、皮肤病防治院、职业病防治院等机构,而综合性医院主要负责临床医学诊治服务工作。随着公众专业疾病防治知识需求量的增加和专业性要求的提升,传统的疾病防控知识和宣传手段已很难满足需求。本研究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为例,比较“互联网+”技术应用前后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和遵医依从性变化情况,为提高公立医院健康教育水平提供借鉴。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就诊的600例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及素养问卷调查。所有问卷均由患者及其家属填写,能准确反映患者意愿和真实信息。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88份,有效回收率98.00%。每名患者随机分配一个ID号码,分别在干预前后填写问卷A和B。

1.2 研究方法

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的相关内容,结合医院健康教育现状和患者健康知识需求的实际情况自制医院健康教育需求问卷及患者健康知识信息采集表,内容包括患者一般社会学特征、患病类型、医院健康教育模式、医院健康教育满意情况、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获取来源、健康生活行为改变等,共计75个问题,全部为选择题。其中,医院健康教育满意度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非常满意三个层级,由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勾选。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以满分100分计算,得分60分以下认定为健康知识知晓不及格,得分60-79分认定为基本掌握,得分80分及以上认定为掌握良好。所有患者入院治疗前使用A问卷进行健康知晓率测评,经过一周的健康知识宣讲后使用B问卷再次进行测评。采用Morisky-Green测评表对调查对象入院及出院6个月后的服药依从性,得分越高,提示患者服药依从性越好。

健康知识的宣讲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医院自行策划拍摄科普微电影及精品微视频等方式,由专业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面对面讲解,同时让患者关注医院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健康知识,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 18.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录入和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588名调查患者中,男性患者313名(53.23%),女性患者275名(46.77%);15-29岁患者63名(10.71%),30-44岁患者57名(9.69%),45-59岁患者198名(33.67%),60岁及以上患者270名(45.92%),平均年龄(54.5±6.7)岁。所有患者均无精神性或者神经器质性疾病,能配合医护人员调查。

2.2 患者健康知识、行为养成和满意度情况比较

干预前,患者的健康知识得分高于60分的有91名(15.48%);医院医护人员借助“互联网+”技术对患者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后,健康知识得分高于60分的患者增加至432名(13.47%)。干预前,患者的健康行为养成率只有12.41%;干预后,患者的健康行为养成率增加至70.24%。干预前,对医院的健康教育满意的患者有123名(20.92%),采用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干预后,患者对医院的健康教育满意率提升至91.33%。见表1。干预后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养成率、医院健康教育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1 干预前后患者健康知识、行为养成和健康教育满意情况

2.3 健康教育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如表2所示,医院通过微信平台、微视频和网络健康大讲堂等形式宣讲与患者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后,患者及家属进行点播和互动的人数明显提升(P<0.05),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也明显优于干预前(P<0.05)。这提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改变患者接收健康知识的方式和行为方式,提高患者依从性和自我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明显优于传统的宣教模式。

表2 干预前后患者服药依从性变化情况 n(%)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模式创新可提高健康知识知晓率

据调查,北京市三甲医院开展的科普讲座中,普遍采取传统的PPT讲解模式。2017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联合央视网健康频道、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有来医生传媒等媒体进行现场直播,依靠微信公众号、手机APP客户端等多种新的网络传播途径,使得一节健康教育课程线上(场外)受益人群达到3-5万人;同时讲座内容在结束后可以在线回看,知名专家的健康讲座也方便保存。为了方便群众参加讲座,该医院还将《健康大讲堂》移动到社区卫生站、学校、机关等机构,同时进行现场直播、录像,受到居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有效提高了健康知识知晓率。

3.2 “互联网+”技术可促进健康行为养成

我国常规的健康教育主要为填鸭式健康教育,难以根本上提高人们对健康知识的高度重视[2-3]。通过问卷调查和对住院患者及其家属的访谈得知,传统的医院健康教解模式(如张贴健康海报、健康专栏等)属于被动接受,缺乏有效的互动。北京世纪坛医院改变传统的健康宣讲模式,广泛利用新华网、央广网、今日头条号、凤凰号等媒体进行科普专题、热点小知识的传播,科普影响力日益增强。

微信平台、微视频、网络健康大讲堂的应用和开播,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巩固疾病治疗效果。通过开展基于微信平台、微视频和网络健康大讲堂等形式多样且专业性强的健康教育,医院可以将专业的健康指导延伸到患者及其家属出院后的自我管理,有效拉近了医患间的距离,实现健康服务的全程化管理。

3.3 创新健康教育模式可有效提高健康知识的普及率和影响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疾病谱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健康教育内容和模式也需进行调整。2018年,中国互联网活跃用户7.1亿,成为全球互联网用户最活跃国家,手机APP的使用和流量的使用高居全球第一[4-5],因此有必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宣传健康教育,以帮助普通人群获得有效且准确的健康知识。如北京世纪坛医院拍摄的健康科普微电影《生死之巅》,用电影的手段提醒人们急性脑梗死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高,但可防可治。从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医院医护人员借助“互联网+”技术和拍摄健康科普小视频、微电影的方式,有效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养成率和医院健康教育满意率,科普微电影作为新的网络健康宣教的补充手段已经得到大众认可。

调查结果表明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健康教育干预效果非常明显。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及其服务平台的多元化,健康科普视频的传播速度快,能更加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促进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形成[6-7]。开展健教干预项目存在人力资源紧缺问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充分利用有关的社区资源[8-9]。创新模式的健康教育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也离不开社区卫生机构的支持。社区是医院宣教覆盖的重点场所,加强与社区的沟通交流、聆听社区的反馈建议,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0-12]。利用创新模式健康教育的做法能弥补传统模式的不足,可复制性强,优势突出,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科普依从性问卷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漫画
问卷网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Ⅱ~Ⅲ期NSCLC患者术后辅助化疗依从性分析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