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养结合研究热点及趋势

2019-06-20 03:55梁裕桦陈沛军冯常森王志远
医学与社会 2019年6期
关键词:医养养老医疗

梁裕桦 陈沛军 冯常森 王志远

1 南方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广州,510515;2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州,510280

在积极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融合的老龄化背景下,如何保障以健康养老为前提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医疗服务是促进医养结合的现实问题。目前医养结合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从字面解析,“医”为医疗康复保健,具体是指医疗服务、健康检查、健康咨询、疾病诊治、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养”是养护、养生,具体是指预防疾病、及时就诊、康复护理、健康养老等[1]。本研究认为医养结合是将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放在首位,整合传统养老和医院的医疗、康复功能,实现医、养、康、护一体化的过程。医是基础,养是核心,医养结合在保障老年人自身健康和满足养老需求的同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疾病风险,在医疗服务连续性和经济适用性上有明显优势。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医养结合、医养融合、整合式照料、整合式医疗、医疗和养老、社区医养结合、老年连续性医疗、医养结合长期照护、养老护理、医疗养生养老为检索词,限定时间为2005-2018年,运用主题检索方式检索CNKI,共检索出2140篇相关期刊文献。对原始数据进行筛检,剔除与主题无关及重复的文献,最终确定1890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法和CiteSpace 5.3.R7对医养结合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分析

作者共现知识图谱生成260个节点,263条连线。其中,于卫华发文量最高(9篇),主要研究关于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服务及其护理模型的实践。冯泽永、王霞、王长青、陈娜均已发表7篇文献,属于高频作者,这4位学者关注的重点是医养结合需求情况及影响因素、存在的困境及建议,居家养老分析及建议和多重资源整合模型分析等。根据普莱斯定律公式N=0.749×(max)(max代表发文量最多的作者的发文数,N代表核心作者最低发文数),本研究max为9,可得N约为2.247,即发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作者可定义为核心作者。本研究有40位核心作者,共发表176篇文献。根据普莱斯定律,同一主题中一半文献由核心作者撰写即说明某领域已形成核心作者群[2]。本研究统计的核心作者发文量远低于要求,所以尚未形成医养结合核心作者群。

2.2 研究机构共现知识图谱分析

研究机构共现知识图谱共生成138个节点,17条连线。把频次大于等于5的研究机构聚集一起,得到10所机构。其中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发文量最多,分别高达7篇,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潍坊医学院护理学院各发文6篇,中国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政法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卫生经济管理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各发文5篇。对医养结合研究较多的是综合性大学的管理学院或者医学院校的管理专业,这与医学院校职工的实际工作和研究方向有关。

2.3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分析

通过考察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和节点中心性,能直观得出研究热点主题。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字体的大小,出现的频率代表关键词的中心性,中心性接近或大于0.1,说明该关键词代表了某类文献研究的热点[3]。表1中高频关键词的中心性集中在0.1-0.2之间,结合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总结得出近15年来医养结合的研究热点分别是老年人、养老模式、老龄化、养老服务产业4类。①医养结合对象,如健康老年人、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医护人员等;②医养结合模式及其发展,如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③当前医养结合的社会背景,如人口老龄化;④养老服务产业,围绕医养结合服务范围对养老、医疗全行业的探索,如医疗保险、养老服务、老年公寓等。

从表1中心性来看,老年公寓一词的出现表明人们对老年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活便捷程度及丰富多彩的老年活动越来越重视[2]。另外,养老意愿一词也进入医养结合研究人员的视野,表明医养结合研究从宏观层面的政策制度转向健康的心理状态、社会状况等个人需求[4]。养老服务产业的出现说明养老产业能形成一个产业链闭环,通过医养结合模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产业,有望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支柱。

表1 医养结合关键词出现频次排名

2.4 医养结合研究突现词分析

突现词是在短时间内某个关键词使用频率突然增加,增长速度加快。通过突现词能预测研究领域的趋势,挖掘医养结合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向[3]。从表2看出,医养结合包含养老保险、企业管理、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服务、养老服务需求等高频突现词。医养结合未来探索的研究方向包括保险类、企业管理、医疗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其中,突现词聚类最多的是保险类,医疗保险是满足老人基本医疗服务的保障网[5],在推进我国医养结合中,医疗保险第三方支付对医疗服务及服务项目起到了监督和审核的作用。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面临许多改革发展的困境,如何突围是解决医养结合的一大关键问题。

表2 医养结合研究15个突现词

3 讨论

3.1 医养结合研究逐渐成熟

医养结合研究总体关注度上升,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且趋于成熟[6]。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公众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成为有备而老人群的必然选择。为改善老年人晚年生活,医养结合研究被提升到一个新高度[7]。随着政府卫生投入增加,医疗机构快速发展,医学院校扩招,我国卫生资源逐年增多,种种机遇更利于医养结合的实现。根据普莱斯定律,医养结合研究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研究机构分布较为分散,国内研究医养结合领域的作者与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医养结合研究主力集中在学术领域,以高等医学院校的专家学者为主,来自养老机构、医院、政府部门及社会力量的研究较少,这与高等医学院校的实际工作和研究领域有关[2]。后续研究者和机构可在医养结合领域加强合作,激发合作创新活力,提高执行力,努力打造老年医学优势学科,逐步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

3.2 医养结合的发展趋势

通过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分析,医养结合近15年的研究热点如下。①医养结合对象,如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健康老人及医护人员等。医养结合研究热点集中在老人上,在康养院和养老院中医护人员与老人接触最多,是医疗和养老服务的实施者,直接影响医养结合满意度,决定老人晚年生活质量。因此,研究如何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对医养结合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②医养结合模式,如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现有文献多探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通过分析医养结合试点成果总结经验,结合长期护理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参考国外经验探讨对我国医养结合的启示。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的经济与思维模式及伦理道德之间差异巨大,尚未发现一种适合所有地区的医养结合模式[8]。另外,高知老人与普通老人对医疗、养老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如何设计医养结合模式标准框架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在此大框架下分层次、分区域、分类别地制定医养结合模式才是医养产业发展的硬道理。③养老服务产业。中国倡导社会办医多年,但多层次办医的良好格局还未形成,随着国家加大支持力度,学界认可医疗养老产业链形成闭环,在新医改政策利好环境下吸纳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产业。在服务和技术驱动下养老机构向医疗服务业转型,成为公立医院老年科的竞争者。如何激发医养领域投资活力,对医养机构的筹资补助、运营模式、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将有利于深度剖析养老服务产业,促进医养结合领域良好发展。

3.3 医养结合研究热点预测

通过知识图谱解读医养结合热点主题,有助于全面了解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9]。医养结合领域未来研究热点重点如下。①各类保险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将持续到21世纪末,需要国家从政策层面上建立一套完整的医疗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内容包括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商业保险、长期照护保险等。如何在城镇职工医保和社会医保中设立医养结合个人账户,将老年医疗、养老服务需求纳入长期照护医疗保险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保险是万千家庭获得医疗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这对提高老年人健康生活管理能力,改善老年人晚年生命质量具有现实意义。②企业管理。近年来,企业加入医疗行业管理成为医疗养老产业的风向标,企业的加入优化了医养结合资源配置,并形成产业聚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PP)模式运营而生,PPP模式若能与养老产业有机结合,将会有效缓解社会养老压力,满足养老产业健康良好发展的资金要求,且能从多渠道全方位提升医疗服务品质,实现差异化和多样化供给[10]。企业管理加入医疗养老健康产业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如何使PPP模式与医养事业共同发展是未来医养结合研究的重点。③医疗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我国养老床位总量不足但同时存在大量闲置,其根本原因是机构所提供的医疗服务不能满足老人尤其是失能老人的需求。日常生活照料及精神交流和慰藉是全体老人的基本需求,养生养老是健康老年人的需求,重度失能老人则需要医疗服务高度介入[11]。针对不同老人设计个性化服务,养老机构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才能对医疗养老市场格局产生不可撼动的影响,如何解决多层次的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与供给问题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猜你喜欢
医养养老医疗
医养当兴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养老之要在于“安”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