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3所三甲医院规培医师职业倦怠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2019-06-20 03:55郭海燕
医学与社会 2019年6期
关键词:规培职业倦怠医患

梁 韵 郭海燕

1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北京,100875; 2.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700

近年来,医患纠纷甚至恶性伤医、杀医事件频发是我国医疗事业面临的紧迫问题[1]。以往研究显示,医生职业倦怠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关键原因之一[2]。 职业倦怠概念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Jackson和Maslach提出,即与工作情境有关的,由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构成的一种生理上、心理上多维度的综合性症状[3]。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参加工作后的特定医护群体职业倦怠情况及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4-5],对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以下简称“规培医师”)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对武汉市3所三甲医院规培医师的职业倦怠情况及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进行调查,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利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武汉市3所三甲医院,对愿意参与的规培医师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82份,回收82份。其中30份不符合条件,予以排除,故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共52份有效问卷。囿于客观条件限制,本次研究样本未能做到严格的随机选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因而需要采取审慎的态度在合理范围内解读本研究得出的结论。

1.2 研究方法

2017年1-2月,通过问卷星平台(http://www.sojump.com/),以电子问卷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填写电子问卷前与研究对象充分交流,详细说明填写要求。为确保数据真实有效,限定同一ID只能提交1份问卷。问卷主要内容如下。①学历、性别等信息。②是否正在规培、所在科室等情况。③职业倦怠情况,采用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MBI-HSS)进行调查[6]。MBI-HSS包含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3个维度,3个维度分别包含9个、5个、8个项目,在情绪耗竭和去人性化2个分量表上,得分越高则倦怠程度越严重。个人成就感分量表则相反,个体得分越低,表示倦怠程度越高。每个维度均按照1-4分计分,故持中性态度者每个项目得分为2.5分。④医患关系情况。采用DDPRQ-10测量,包括3个维度,即医生的主观感受、患者的客观表现、医生感受和患者行为结合。3个维度分别包括5个、4个、1个条目。每个维度均按照1-6分计分,故持中性态度者每个项目得分为3.5分,各维度得分为各条目分之和,得分越高则医患关系越好,反之则越差[7]。⑤开放性问题,包括规培医师认为影响医患关系的其他因素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分析数据,对于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统计。分析规培医师职业倦怠、医患关系情况时,选取单样本t检验,检验值即中性态度者得分;探索医师职业倦怠与医患关系相关性,选用Spearman相关系数计算。均取P<0.05表示统计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男性23名(44.2%),女性29名(55.8%);大专或本科学历34人,硕士13人,博士5人;24人来自西医医院,28人来自中西医结合医院;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6人,1000-2000元的12人,2000-3000元的15人,3000-4000元的4人,4000-5000元的11人,5000-7000元的2人,7000元以上的1人。

2.2 职业倦怠、医患关系描述性统计

单样本t检验显示,规培医师情绪衰竭较为严重(P<0.01),个人成就感下降比较明显(P<0.01)。 医患关系中,患者的客观表现、医生感受和患者行为结合、医患关系总分均低于检验值(P<0.01)。见表1。

表1 规培医师职业倦怠、医患关系描述性统计

注:*P<0.05;**P<0.01。

2.3 不同性别、学历及不同性质医院对职业倦怠、医患关系的影响

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不同性别、学历对职业倦怠、医患关系的各个维度的影响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见表2、表3。医院性质对职业倦怠量表中的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维度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去人格化维度的影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医院的规培医师医患关系中,医生的主观感受、医生感受和患者行为结合以及医患关系总分明显比中西医结合医院高(P<0.05)。见表4。

表2 不同性别的规培医师职业倦怠、医患关系情况

表3 不同学历的规培医师职业倦怠、医患关系情况

表4 不同性质医院的规培医师职业倦怠、医患关系情况

注:*P<0.05,**P<0.01。

2.4 规培医师职业倦怠与医患关系的相关性

除去人性化维度和主客观相结合维度相关性不显著之外,规培医师职业倦怠3个维度与医患关系3个维度以及医患关系总分均存在显著相关(P<0.05)。 见表5。

表5 规培医师职业倦怠与医患关系相关矩阵

注:*P<0.05,**P<0.01。

3 讨论

3.1 规培医师职业倦怠较为严重

调查可知,规培医师的职业倦怠感与性别、学历无关,职业倦怠是一种普遍现象,职业倦怠感较为严重。横向来看,武汉市规培医师职业倦怠的严重程度并不亚于其他地区或已正式参加工作的医师群体[8-10]。结合开放性问题的相关回答,医师职业倦怠感较为严重的原因可能有2个方面。①情绪衰竭明显。首先,规培时间成本高,规培医师对此种培养模式具有抵触心理。医学教育本科学制5年本身就长于其他普通专业;另外,规培医师很多是硕士、博士毕业,让已接受了8年、10年学校教育的医学生,又多3年额外时间成本。规培周期长,时间成本高,不得不参与规培的医师对于长周期的培养模式很容易产生抵触。其次,规培所学临床技能有限,难以激发规培医师的主观能动性。规培期间的教学及管理有待进一步统一和规范。不少规培医师反映带教老师水平不一,责任心不够强,规培管理流于形式,很难学到真正的知识;规培的内容涉及很广,却鲜有机会真正深入某一科;规培考核的内容复杂,并不完全符合临床实际。最后,规培期间待遇差,规培医师生活压力巨大。不少规培医师已到适婚年龄,但调查发现94.23%的规培医师月收入低于5000元/月,且医院很少给规培医师发放绩效工资。②个人成就感低。首先参与规培的医师,微薄的补贴仅能维持自身最基本的生存。其次直接进行诊疗机会过少,缺乏工作成就感。面临当前医患矛盾突出的现状,带教老师不允许规培医师与患者直接接触,而仅在手术台旁观摩和在电脑前填写病历,甚至有些规培医师还需承担没有技术含量的跑腿工作,规培医师难以有工作上的成就感。

3.2 规培医师职业倦怠是影响医患关系的关键因素之一

职业倦怠是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之一,医师职业倦怠会加深医患矛盾,医患矛盾的激化反过来也会增加医师职业倦怠[11]。本次调查验证了此结论。究其根源,当规培医师发生情感衰竭时,对工作的热情会减少,长此以往,将严重损耗其主观能动性。长期的负面情绪容易影响对患者病情的正确解读,极有可能造成误诊,从而降低诊疗效果甚至导致病情延误,进而引起患者对医院和医生的不满、怀疑、抱怨等情绪,直接对医患关系产生不良影响。而个人成就感降低会让医师对自己的工作做出消极评价,不愿与患者长时间沟通甚至逃避与患者接触。患者就医时体验不到主治医生的关怀,难以建立对医生的信任。

另外,西医医院与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医患关系情况有所不同。这可能与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医生有更多机使用中医药服务有关。中医师更多地使用推拿、按摩等方式,与患者有直接身体接触,易于建立更密切的沟通。同时,中医诊疗中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等原则,更关注患者个体的症状、体征和病情发展,让患者感受到人文关怀,对良好医患关系的构建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3 研究的局限性

一是研究样本的选择可能存在偏倚。此次问卷调查是小范围的探索性研究,仅选择了武汉市3所三甲医院,样本量偏小,且未进行严格的随机抽样。二是各地经济发展情况、医疗资源、当地政府对《关于实施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的通知》(卫教发〔1996〕第1号)具体落实办法等因素的差异,均对医师的职业倦怠和医患关系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如需要得到更为普适的结论,还需进一步在全国不同地区展开相应研究。

猜你喜欢
规培职业倦怠医患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为规培提供政策保障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规培:在突破中走过2014
该重视规培的“均等性”了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规培”的上海模式
解开医患千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