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民族产业

2019-06-20 01:33胡正塬
中国经贸导刊 2019年15期
关键词:一带民族一带一路

胡正塬

“一带一路”是古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古丝绸之路,从时间上看,跨越2000多年,历经中国历史上的先秦、汉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从地理类型来看,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由民族产业、民族文化、地缘政治等多重体系支撑的跨国贸易通道,对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技术以及宗教思想等方面交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少数民族产业发展中的失败案例带给我们经验和警示,特别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坚持绿色发展;二是要坚持共享发展。因此,民族产业发展不能走旧的工业化的老路子,不能唯GDP,要走绿色、质量、品牌、效益的新路,要与民同利,要让少数民族群众有获得感。为了推动民族地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要遵循包容性、差异化、开放型三大发展战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民族产业的共赢发展。

一、“一带一路”为民族产业升级与发展提供重大契机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建设是基于古丝绸之路概念在当代国际政治经济与地缘环境下的经贸合作升级版。“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契合性,在推动周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同时,为我国民族地区优势互补、开放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新机遇。

(一)强化共赢,建立协同政策和跨境贸易政策

构建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结合的发展策略,必须突破民族地区行政区域限制,通过国家顶层设计与跨区域政策制度协商,形成民族地区发展合力,推动民族地區制度联动机制与战略协商平台的建立,实现政策协同。“一带一路”建设强化了民族地区生产要素内外流动的大门,这区别于传统的边境小额贸易发展,强调更加综合性、多元化的贸易方式,需要政府的连续性跨境贸易政策,推动民族地区跨境市场合作有序进行,实现民族产业边境贸易方式的转型升级。

(二)强化软实力,发挥区位优势,打造文化认同

利用区位优势,依托特色资源,发展特色民族产业。民族地区是“一带一路”的关键区域和国际旅游大通道,是新时期对外开放合作的前沿阵地,区位优势是“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产业发展的重要优势。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与精神支柱。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向外输出的大趋势,民族地区要在加强文化开放与文化保护双重建设的基础上,发挥文化共建“软实力”效应,构建西部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强化生态文明,创新产业发展动力

民族地区生态条件先天脆弱,民族地区必须以生态价值保护为根本,创新产业发展动力,努力推动传统经济要素和资源开发驱动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方向转变。一方面,通过绿色技术推广,降低环境风险,维护生态安全,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新兴产业,构建民族地区循环性绿色产业体系,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共赢”发展,实现民族地区包容性绿色发展。

(四)强化软件及硬件支撑,发挥比较优势坚持错位发展

民族地区在借力“一带一路”建设中,为了避免由于无序竞争出现投资过剩、重复建设、产业同构等问题,需要在综合区域产业优势和跨区域产业链分工的基础上,制定差异化的发展规划和鼓励政策,努力构建民族地区之间的竞合关系。同时,为实现民族产业之间价值链有序衔接,必须基于地方区位优势的综合考量,对于不同民族产业实行差异化政策支持,优先支持优势产业重大项目的布局,同时配合区域之间产业链分工定位,创新民族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政策,完善区域间资源开发及分配机制,为提高民族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提供软件及硬件支撑。

二、“一带一路”为东西部互利共赢联动发展提供新平台

在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东西部地区的“互联互通”“互利共赢”将扮演重要角色。

(一)“一带一路”使民族地区战略地位发生重大变化,大幅强化民族产业在东西部联动发展中的地位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正在形成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蒙俄、中巴、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等六大国际合作走廊,贯通及辐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使民族地区由对外开放的大后方、边陲、末梢,走向了最前沿、重要节点和关键枢纽,使民族地区出现“一前一后”“一里一外”地位的重大扭转,为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提供着重大发展新契机,主要表现为:方针政策契合民族产业链外向延伸发展,共同地缘特征降低民族产业边境通道经济成本,双向要素流动推动民族地区资源产业经济增长,高端经济范式倒逼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文化交流拉动民族地区贸易经济大繁荣。

(二)东部地区借助民族产业在“一带一路”机遇中加速发展

东部地区的要素禀赋发生了很大变化,自2015年以来,由于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东部地区急需进行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致使东部地区经济的增长速度下滑趋势明显。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以及“六大走廊”项目的推进,中西部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实际上,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当前中部地区出口产业表现出较高的技术集成特征,对物流成本具有较高的容忍度。中西部地区逐渐利用独特的区位、文化等优势,推动国际资本流向转变,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已开始逐步超越东部省份。

目前东部产业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和海外投资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东部省份应寻求与民族地区相互合作,借力“一带一路”,借助民族地区和民族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民族产业区位优势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加快企业产品结构的升级和产业梯度转移。

(三)东部较发达省份支援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互利共赢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东部较发达省份一直大力支援西部和民族地区经济与产业发展。以浙江为例,浙江对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贡献卓著。浙商商会遍布民族地区,先后成立了宁夏、云南、内蒙古、西藏、新疆等省区浙江商会;投资涉及工业、农业、文化金融等多个行业和领域,为民族地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实现共享式发展、绿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浙江和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不是单向度的输送关系,而是互促互进的关系。2016年在杭州成立了浙江省内蒙古商会。据不完全统计,在浙江已有10多万内蒙古商人,他们分布在医疗、互联网、金融等各个行业,为浙江省的发展贡献了资金、技术和智慧。

当下,“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为在国内东、中、西地区之间及各地区之间“互联互通”,促进少数民族和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控制并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抓手。虽然相对于中东部发达地区,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在技术、产品方面并不具有太多优势,但是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具有较好的地缘优势,民族地区和其他内陆国家的贸易合作存在天然优势。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和新机遇下,东部和西部民族地区之间存在着难得的合作机遇,应再塑东西部经济合作与产业协同发展的辉煌。

三、“一带一路”为民族产业实现品牌化、国际化提供关键动能

“一帶一路”为民族产业的国际化提供了良好机遇。积极利用“一带一路”现有双多边合作机制,发挥民族地区地缘优势,从国家层面推动民族地区与东盟、中亚、东北亚、南亚等周边区域的经济、文化合作。利用其跨国资源优化配置,突破行政界线,打造国际区域产业发展圈。

(一)“一带一路”是民族产业发展的关键机遇期

地方政府和企业要利用好中央对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中央在加大对西部和民族地区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开发的政策支持力度。民族产业潜质开发需要相应的平台和体系支撑,更好发掘和利用“一带一路”带来的贸易商机,少数民族地区必须多方面优化贸易产业链,扩充产业链容量,扩大产品覆盖面,扩展产业链内容,增加附加值,提高产业链层级,增加话语权,构建与“一带一路”契合的贸易产业链格局;同时用好用足中央政策,争取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新契机,把握各种发展机会,促进民族地区贸易与产业腾飞。

(二)民族产业发展是民族团结与国家发展的关键

打造少数民族产业品牌,是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战略选择。发展是硬道理。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是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也是真正实现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的关键。事实证明,一个支柱产业,一个知名品牌,对于带动一个地区的发展最直接、最有效。民族产业发展是民族团结与国家发展的关键。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民族产业应该以开放促发展,以区域合作弥补禀赋劣势,在对外开放中发挥各自的竞争优势,实现共生、均衡发展。树立“先行先导”的发展战略,通过特色产业实现融合带动,兴边富民。

(三)民族品牌是民族产业发展的关键

打造少数民族产业品牌是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民族地区的发展,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的同时,离不开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要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就要融合其独特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重点培育龙头企业、支柱产业,打造一批叫得响的少数民族产业品牌。云南白药、红云红河集团(云烟、红河)、红塔集团(红塔山、玉溪)、蒙牛、伊利、鄂尔多斯等民族品牌为所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尖兵和引领作用。要充分认识推进少数民族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条件较差,要摆脱这一制约,最关键的就是因地制宜,积极培育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做大、做强独具特色的区域产业品牌。要抓住“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地区发展的新机遇,用好国家对民族地区的特殊政策,加速产业布局,推进民族产业品牌建设。

(四)高质量发展是民族品牌升级的关键

民族品牌发展要树立和明确“高新技术、高端市场、高效益”的理念,民族地区的发展不能走过去规模型发展扩张的老路,而应走高质量发展的品牌化道路。以民族品牌为龙头,发展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以民族品牌“蒙牛”为例,蒙牛以18年逾1400倍的销量增长速度,成为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乳品企业。蒙牛一点一滴抓质量,一点一滴做产品,塑造消费者信心;通过品牌整合,集约发展,突出产品高质量控制。2014年成为入选恒生指数成分股的中国乳业第一股。2017年蒙牛位列全球乳业第10位,进入世界乳业第一阵营,对于提升中国乳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高质量的发展,不仅实现民族品牌自身的升级,各地还可以利用和依托民族品牌自身的产业优势和特色,打造竞争力强、辐射面广的经济产业带,形成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增长极。

猜你喜欢
一带民族一带一路
MINORITY REPORT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