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设计初探

2019-06-20 08:23林东辉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新农村改造可持续发展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地持续进步,农村的发展建设问题逐步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对农村进行卓有成效地改造,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既能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气象,又能符合现阶段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同时还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宜居环境的期盼,成为了众多学者研究的问题。本文根据笔者参与设计过的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七王坟村改造项目的特点进行探索分析,希望能为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工作贡献微薄的力量。

【关键词】新农村;改造;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广大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没有良好的环保意识,导致我国农村景观普遍缺乏地域性、生态性和可识别性。一大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农村亟待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改造。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最先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应运而生。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关于农村发展的解读中着重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此后,一系列支农及惠农政策措施相继落实出台,这些都为大力开展新农村的各项建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1、转型期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1.1保护原始风貌,因地制宜地开发

新农村改造需要有选择性地开发,为了达到“近山近水记乡愁、宜居宜业促发展”的目标,要始终坚持在原有的景观地形基础之上进行再设计,以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让新落成的村庄真正形成绿水青山、秀美田园、林间兽语、袅袅炊烟的宜居环境。

1.2保留乡土情怀,遵循可持续理念

对于农村改造最重要的就是保留乡土气息,这样既不受城市建设扩大化的影响,也不会造成传统文化的淡漠。村庄的主人需要一个场所去记忆历史,为村民留住集体的根。而来到这里的客人,也需要一个场所去记住现状,为游客展示村庄的魂。乡音、乡土、乡知、乡愁汇集到一起,才能让源远流长的乡村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2、七王坟村绿色新农村改造原则

七王坟村地处于北京市海淀区的苏家坨镇。村落总体为东西向布局,山体坡度在7%左右,宅基地相对比较集中。改造规划主要以下七个原则为主:政府统筹、村民主导、绿色生态、高效舒适、文化传承、健全机制。设计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贯彻始终,鼓励村民行使民主权利并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接纳村民的多方设计诉求,真正做到还权于民、还利于民。

2.1根据实地情况,建立特色乡土风貌标志

因地制宜挖掘七王坟村独有的地域特色,尊重原有的生态环境、生活状态和风土人情。充分考虑经济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打造农村独有的农宅样式,在原有的资源基础上进行可持续化改造。

2.2发挥地域特色,带动经济发展

七王坟是离北京中心城区最近的民俗旅游接待村。村庄现有主要产业为果园种植业,樱桃和杏是主要经济作物,果树均由矿物质高的山泉水灌溉,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在人居环境改造中,结合当地现有旅游业,以地域特色突出点来带动当地经济链。发扬村落文明,挖掘历史(七王墓等),打开知名度,既为到农村旅游的游客提供了一个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同时又能让居住在当地的村民享受到人居环境改变所带来的高效交流和活动空间。实现村民居住条件、生活品质和收入水平的三提升。

3、七王坟村改造方案设计

七王坟村的建设旨在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的项目号召,以探索“乡村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创新 “農业+农村+农民”发展模式,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不断发掘自身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指导村民构建新的生产方式和与之匹配的生活方式,正确引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

3.1改造前存在的问题

3.1.1缺乏规范性和艺术性

农村人居环境的首要因素就是住宅。房屋建设多由农民自己主导,结构形式过于单一,大多为简单的砖混结构或木结构,手法粗糙随意性大,内在空间基础设计落后。不仅达不倒抗震设防要求,也存在不少防火隐患。居住、庭院、生产和仓储空间布局不合理,缺乏规范性,浪费现象严重。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村庄的整体布局和村容村貌。

建造初期未考虑环境因素,村庄的整体建筑风格并未体现出地域特色,虽有足够的多样性却缺乏必要的艺术性。建筑风貌缺失且建筑质量较差,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仍处于落后阶段。

3.1.2缺乏整体性和规划性

改造前仅一条七王坟路与外界相连,尚未有直达公共交通,交通不便。杂乱无章的建筑布局,占用了许多本应进行农业生产的肥田。各家各户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区概念,出现了不规则的住宅区域。农宅总体上呈现粗放式建设和管理,导致建筑结构老旧、闲置旧房较多,容易引发安全隐患等突出等问题。

3.1.3缺少公共服务设施及共享空间

七王坟村农宅周围环境单一,公共空间杂草丛生,无人管理。基础设施简陋,乡道条件极差,垃圾收集点及公共厕所建设标准不高,数量短缺。在缺少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共享空间的条件下,村民之间的沟通变得稀少,关系较为淡漠。观念的闭塞直接影响了村民对于自身利益的争取,更多村民将村内街道用地、无主农田等据为己有,这让原本就局促的环境变得更加拥挤。

3.2苏家坨镇七王坟村改造具体内容

3.2.1整体规划及公共空间设计

方案设计延续文脉,保护原有村落肌理,维持群落感、街巷尺度感、竖向关系及建筑布局方式。在主要道路两侧设置绿化景观节点,布置生态停车场,增加东西向交通,完善南北向交通。

通过对院落布局的合理规划和对建筑肌理、空间的梳理,提升村庄整体居住及生活环境。增加宅前巷尾的开放绿化空间,还原旧时农庄生活氛围,创造邻里交流空间。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市政管网及道路基础设施),并在村落的街头巷尾,宅前屋后预留多块开放式空间,为居民提供日常休憩场所和经营性、娱乐性的活动空间,同时也是重要的村庄展示窗口。

3.2.2农宅设计

在充分尊重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以不突破现状合法宅基地面积为前提,按照0.8左右的容积率进行设计,一户一宅,独门独院。设计中既考虑村民自住,又要预见到未来城市高端休闲和逆城市化增长的需求,预留改造的可能性。

建筑实施村落组团,采用传统合院布局,功能可零可整。延续华北特色民居形式,融入现代建筑元素。建筑模块化应用,通过对建筑面宽和进深的模数化改变,形成灵活的平面空间,结合整体容积率统一的标准,满足不同宅基面积的同等设计要求。最大限度满足村民的需要,体现民居的多样性,避免千篇一律。

院墙设计采用不同的材质,形成变化的纹理。灵动的镂空和高矮的搭配,组合成具有独特视觉美感的风景线。中式坡顶入户门,在传统形式上大胆创新,既实用又兼具美观,将建筑风格、色彩与文化古迹和谐统一。

改造后的农宅不仅满足北京地区抗震设防和节能要求,还采用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采暖系统,达到了《北京市绿色农宅评价技术导则》控制项要求,评价等级三星级。

3.2.3绿色农宅三星级技术方案设计

以专业技术为支撑,打造可持续的有机村落:

(1)外墙采用复合技术,内附保温层。

(2)门窗采用节能效果优越的中空玻璃、镀膜玻璃。

(3)环保砖以发电厂排出的粉煤灰做主要建筑材料。

(4)采用无害化墙壁装饰,如仿天然木材制造而成的自然拼板、竹制板料、纸纤维、棉布等。

(5)采用竹地板,防腐,防潮,耐磨且无污染。

(6)设置被动式太阳能房屋,在阳光充足的一侧设置透光玻璃房。充分利用屋顶的自然光源,将太阳能与燃气壁挂炉供暖系统相结合。

(7)每户设置庭院,雨水再收集,净化回用模式为雨水-水罐-庭院苗圃\雨水花园-水窖。

(8)宅院内铺装采用可渗透地面或者绿化(砖铺地、泥土铺地、多孔砖铺地),最大程度的增加雨水的自然渗透,补给地下水。

(9)结合路网与公共绿地、公共开敞空间等设计路灯,同时结合建筑立面注重观赏性。绿色照明措施有细管径荧光灯(T5型等)、紧凑型荧光灯、LED光源等。

(10)房屋前后将对住户进行全面处理,按照“减少无害”的要求对日常垃圾进行分类和集中处理。

3.2.4绿化设计

(1)充分利用村庄周围的闲置土地营造片林。沿过境公路和村道种植路树,在村庄周围300米范围内种植环林带,并建设一个由风、灰尘和隔音绿色屏障连接的森林环。

(2)房屋前后基于不同种类的林果种植和蔬菜種植,既满足观赏性又能提高村民的经济效益。乡村道路主要为灌木混合,适应道路功能,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形成绿色长廊。

(3)整顿村内街道两旁的建筑立面,重视村庄环境的整体性、公众性及文化性。

4、改造后的七王坟村整体发展优势

经过改造后的七王坟村打破了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符合当今我国新农村建设现代性和传承创新性的发展趋势。生产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只有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革新,才能实现农村产业的多元化经营。经过改造后的七王坟村新农村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4.1时代性

在城市大多受雾霆影响的当今社会,作为“城市之肺”的七王坟村拥有一片绿洲,是周末度假、休闲娱乐等生态旅游观光的好去处。改造后的七王坟村在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家庭基础设施方面都有非常明显的改善,村内的道路交通、网络、水源供给、电力供应等基本设施一应俱全,适宜居住。

4.2传承创新性

改造后的七王坟村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创新型人才储备。将会有更多村民通过乡村文化讲堂、农业专家下乡指导等活动接收到更优质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后续再利用自己所学投入到生产实践中,可为未来大型农业企业储备一批既有丰富经验又技术过硬的员工,保证农业产业化的创新。

随着七王坟村人居环境的不断推进,生态型农村将初步建立并走上良性循环,非常有利于绿色农业链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够吸引合适的企业来当地投资,为村民带来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更能吸引外出打工的青壮年由城市重返农村,由此解决了留守老龄化的问题(上图为改造后的全村雪景图)。

结论:

田园诗般和谐、形态自然生动的村庄街巷系统及山水格局,是展示人与自然、建筑与风貌、物质与非物质的桥梁,拥有不可替代的特征与价值,应当成为规划建筑保护和利用的重点,同时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对现状建筑破旧及设施落后的地区加以更新与优化。

在改造新农村人居环境过程中,人与自然需保持无间且互相扶持的友好关系。除必需的生活生产设施外,农村应该利用地域特色来发展旅游业,以此带动当地经济,促进再生产。将传统型农民合理有序的培养成新型农民,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现状,深化农村改革。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加深下,新农村改造建设的实际意义是非常突出的。积极地进行新农村改造,实际上是改善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关系,找到了解决农村人口就业的突破口,解决了农村土地机能锐减问题。通过改造,苏家坨镇七王坟村焕发了新的生机活力,不仅调动起了农民的积极性,更改善了传统农业的滞后等问题,充分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和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人居环境演变研究进展》[M].地理科学进展,2013(05).

[2]周侃.《京郊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M].地理科学进展,2011(03) .

[3]郝美灵.《改善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的策略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4(05).

[4]胡伟.《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系统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11).

[5]孙小杰.《美丽乡村视角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15(05).

[6]崔德芩.《北京市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2015(12).

[7]《北京市绿色农宅评价技术导则》[J].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促进中心,2013(11).

作者简介:

林东辉,北京清润国际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北京。

猜你喜欢
新农村改造可持续发展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300MW机组顶轴油系统改造
论电梯单开门改双开门的改造方式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