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当代土陶产品样式研究

2019-06-24 06:43赖军
陶瓷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土陶制陶傣族

赖军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昆明市,650000)

1 相关概念及研究内容

1.1 土陶的概念

土陶中的“土”作形容词意,即本地的、地方性的,民间的;民间延用的;非现代化的(区别于“洋”),2民间沿用的生产技术和相关的产品等,因制作方法的原始与地方性,在云南当地还有如:“土烟”、“土茶”、“土盐”、“土药”等产品的称呼。

图1 岩盆提供的佤族土陶照片,如今变成了鸡窝、器物内能清晰看到鸡蛋

图2 西盟佤族自治县唯一的一家土陶销售店铺,产品来自周边土陶产区

从生产背景来说:是民间或乡土的,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手工生产的陶器产品。

从材料特征来说:是用料粗糙的,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而制作的。

从功能结构来说:讲求功能实用性,结构简单,制作快捷与易于操作。

从装饰审美来说:稚拙、质朴、随意、少加修饰的,常有一种乡土味和泥土气息。3

笔者通过总结以上得土陶的概念:“土陶”——是民间或乡土环境中,就地取材、用料粗糙、制作原始、简单装饰、实用性强与手工生产的民间陶器产品。

土陶产品属于民间日用陶瓷的一部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陶器,但陶器也有差别与分类,本研究并不是包含云南所有陶器的研究,所以根据陶与土陶的概念来定位研究范围。

本研究涉及的土陶,主要是指云南少数民族生产的、生活中使用的日用陶器,包含陶器概念中的粗陶、细陶、色釉陶、无釉陶四类,土陶的品系有红陶、白陶与黑陶三种。

1.2 云南少数民族

对于本研究,如只用“云南”这个概念,那就要包括汉族在内的土陶制作,云南汉族土陶生产技术要高于少数民族地区,且工艺技术受中原地区影响较大(基本都是明代洪武年间汉族移民带动的生产建设),产品虽有一定特色但与其他汉族地区没有明显差别。本研究的云南少数民族(现存制陶)有4个,分别是白族、藏族、傣族、彝族。

①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民家、勒墨、拉马三大支系,分布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以及丽江、怒江、保山等州市和昆明西山区、玉溪元江县等,其中60%聚居在大理州境内的大理市和剑川、洱源、鹤庆、云龙、祥云、宾川等县,4宗教以本主崇拜为主。白族地区土陶制作有大理白族自治州凤仪镇、剑川县两地。

②彝族——有本民族语言与文字,族内分腊罗、罗罗颇、聂苏、诺苏等十大支,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语言支系有六大系,宗教以神灵崇拜为主,对自然、精灵与魂魄崇敬。彝族土陶制作在云南省有曲靖市会泽县华泥村、玉溪市元江镇大平地村土锅寨与普洱市镇沅县民江南丘3个地区。

③傣族——有本民族语言与文字,傣语属东亚汉藏语系,其中分三大语言支系与七中字体,宗教以上座部佛教为主。傣族土陶生产位于云南省各地,有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曼斗与曼阁村、勐海县勐遮镇曼燕村与景真村景二代村、临沧市双江县那落村、普洱市孟连县上允镇下允村、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那里村、红河县勐龙乡坝蒿村、玉溪市新平县嘎洒镇水车乡土锅寨等地区。

④藏族——有本民族语言与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宗教以藏传佛教为主。藏族土陶制作有迪庆藏族自治州尼西乡汤堆村。

1.3 关于时期

云南少数民族当代土陶产品的研究时间,笔者限定为当代。

“当代”是时间的一个阶段性概念,与之相似的还有“现代”这个概念。

当代——是指当前这个时代5。

现代——现在这个时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五四运动到现在的时期6。

这里选用“当代”而没用“现代”是从两方面思考的:

①从时代特征来说,如果用“现代”就包含1919年至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9年以后至今的发展时期。这期间从中国经济与文化发展上来看,有1949年至1951的土地改革时期、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至1960年大跃进时期、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至1978年的改革开放时期,1983年至1997年的深入改革开放时期、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至2006年12月部署《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时期、2007年深化改革开始经历了互联网+、物联网发展至今,“现代”时间跨度较大、时代特征庞杂。

②“现代”的时间段中云南少数民族土陶生产发展较为稳定,较大的经济与社会环境改变是从2000年后开始的(可从云南陶器的相关研究情况中看到轨迹)。1999年云南省举办了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这次活动把云南推上了经济文化发展的“高铁”,成为云南当代转变的时间节点。2000年至今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重大改变,与土陶相关“人”的行为也随之出现了较大调整,同时2000年至今时代特征相对稳定统一。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本文选用2000年至今这个时间段,使用“当代”这个概念为云南少数民土陶的主要研究时期,其他时间段的土陶在文中作为辅助性研究。

1.4 关于“消失”的怒族与佤族土陶

云南怒族与佤族的制陶情况,目前两个民族的制陶手艺已经“消失”7。

“消失”的怒族制陶;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碧江县加车寨的怒族以前也制作土陶,1984年国务院取消了碧江县建制,现在属于福贡县地区。文献资料方面非常稀少,1981年李根蟠与卢勋的文章《云南碧江县加车寨怒族制陶业调查——兼谈原始制陶业的几个问题》,对当时的怒族制陶工艺与工具烧制方法做了记录,同时对意义、制陶起源、原始制陶业的地位问题进行了探讨,加车寨制法原始古朴,器物相对其他地区产品品质差些,但在交通闭塞与地区经济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对该区域的生活与生产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2017年2月4日经福贡县文化馆玉馆长确认,该地区唯一传承人山一波师傅2006年去世后,这门原始的土陶制作手艺在当地就断停了,玉馆长告知了原因:山师傅儿子习得手艺,后来制作过一段时间,只有一人在支撑没有形成气候,因为工艺原始,土陶产品质量与其他地方产品差距实在明显,加上交通发展后使众多高质量的陶与瓷器进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市场,产品没有竞争力所以就断停了。但怒族原始制陶并不是彻底消失;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乡上方,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龙乡龙普村还存有这门原始的手艺。

“消失”的佤族制陶;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翁嘎科乡之前存有原始的佤族制陶工艺,早在1957年学者李仰松先生就对西盟佤族自治县翁嘎科乡科来村寨的制陶进行过调查,从对工具、材料来源、制作、装饰、烧成与销售情况做了较为详细的记录,同时与接壤的孟连傣族村寨制陶术比较后,得出佤族制陶术是向傣族学习而来的认识,而且对村寨中制陶的人数少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2012年12月中央电视台为拍摄《瓷路》,深入西盟佤族自治县翁嘎科乡龙坎村对佤族制陶进行了探索记录,村中岩布老和岩文兄弟两从父亲手中习得基础的制陶工序,但所制陶器已经不能和父亲的手艺相比,老父亲去世后手艺面临失传。

2017年2月11日,笔者与岩(方言发音aí)盆先生见面,岩盆先生工作于西盟佤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老家在翁嘎科乡。经他介绍与确认后得知,现在翁嘎科乡已经没有人在制作陶器了,这是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低价的产品流通,佤族古老的制陶手艺才会消失,岩盆先生还给笔者提供了佤族土陶的图片资料,这张照片是2016年他在翁嘎科乡工作时在村落中拍下的,他自己当时觉得很是惊叹,惊叹在生活中还能见到这样的土陶,便留下了这张生活场景的照片,从他口中得知佤族制陶已经远离生活一段时间了。西盟佤族自治县所用与售卖的陶器来自周围的临沧市与澜沧县,也有稍远地区的产品进入西盟地区。走访了西盟佤族自治县城里与附近孟梭镇的街市,并未看到太多的销售商户,周边土陶产品销售的商户也只有一家,在农贸市场销售更多的是质量好、价格低廉的瓷器,对当地人生活用器的观察也未发现原始陶器的身影存在。(翁嘎科乡龙坎村距离县城约有160公里,西盟佤族自治县位于祖国的西南高原边境,没有高速公路,50多公里的山路开车需要2小时30分钟左右,岩盆先生怕笔者驾车前往浪费时间,特意电话咨询了家里亲戚与朋友,落实后笔者才动身离开。)

2 云南少数民族当代土陶产品样式

样式一词的解释为“式样、形式8”,下文介绍的云南少数民族当代土陶产品样式,以功能为主展开研究,通过功能将其分为实用功能对应的产品样式、精神功能延伸的产品样式两部分。

2.1 云南少数民族当代土陶产品概况

云南少数民族当代土陶产品属于日用陶瓷的范畴,日用陶瓷概述为:“用铝硅酸盐矿物或某些氧化物等为主要原料,依照人类意愿通过特定的化学工艺在高温下以一定的温度和气氛(氧化、碳化等)制成所需形式的工艺岩石,满足生活上、生产上和工程技术上使用的要求,绝大多数基本上不吸水9。”制陶者大多数都是土陶的使用者,所以少数民族土陶产品设计初衷,是满足当地生活上与生产上的需求,主要以满足生活需求为主。

云南少数民族当代土陶产品早年有粗陶、细陶、色釉陶,烧成上低温产品较多,中温少见,如今随着时代发展技术的进步,少数民族土陶产品在烧成方式上低、中、高温都有使用。低温烧成温度大概在700-900°C度之间,村寨中堆烧多见,低温产品随做随烧机动性强,产品以红陶居多;中温烧成温度在950-1150°C度之间,常见于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家庭式作坊,产品有红陶、白陶;高温烧成温度在1200°C度以上,这类产品出自于有一定规模的窑场与公司,产品有红陶、白陶。黑陶产品烧成介于低温与中温之间,烧制温度在800-1100°C度左右,进行渗碳工艺时,需要降低温度,一般保持在780-800°C度上下。

温度高低对与产品直接的影响是:高温土陶产品一般较为细致、润滑、颗粒感不明显,烧结程度好有一定瓷化感,敲击声音有清脆之声,产品以茶具为主,这类型产品在公司与窑场生产较多;中温产品比起高温要粗糙些、颗粒感明显,烧结程度良好,敲击之声比高温产品闷,中温产品各种样式都有生产;低温产品粗糙、颗粒感非常明显、触摸有磨砂之感,烧结程度一般、部分地区产品吸水率较高,敲击之声低闷,低温产品各民族都有生产,常见食器、与火相关的器皿。根据制陶区调研与文献数据按照功能进行归类,分为实用功能对应的产品样式、精神功能延伸的产品样式两部分。它们应用于少数民族日常与水、与酒、与储、与盛、与蒸、与煮、与祭祀、与装饰等相关的生活系统之中,对于这些日用土陶产品我们能看到一个思想观念,就是“一物多用”生活理念的集中体现。

图3 傣族不同地区、不同村寨的圣水罐

图7 傣族汲水、储水瓶

图8 会泽双耳汲水、储水罐,现在多用于装饰

图9 凤仪白族双耳汲水、储水罐(中型)

图4 新石器时代单耳陶壶,鲁甸马场遗址出土

图6 新石器时代陶瓶,元谋大墩子遗址出土

图11 剑川白族储水、储物缸

图3-12尼西藏族储水、储物缸,图片来源云南博艺精典文化有限公司《尼西-土陶》

2.2 实用功能对应的产品样式

实用功能为主的产品样式主要是满足各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需求为主,这类产品在偏远地区与村寨中多见。实用功能对应的产品样式分为:少数民族与水相关的土陶产品、少数民族与食物相关的土陶产品、白族烟枪头为代表的土陶杂器三个类型。

2.2.1 少数民族与水相关的土陶产品

2.2.1.1 傣族圣水罐为代表的汲水与储水产品

人的生活与水关系密切,水在人类生活中是首先要解决的事情,只要有人生活的地方一定是离不开水的,云南少数民族当代土陶的设计初衷也是一样,首先要满足“人”汲水、储水、饮水的功能需求。四个民族制陶区都有生产这类低、中、高温的红、黑、白陶产品,在生活中随着使用者的功能需求进行转换,如汲水壶可充当花瓶、如煎药罐也能汲水而用等等。这类器物主要与自然地域、生活方式与民族文化有关,创新性产品多与商贸流通、消费方式有关。

① 汲水、携带之用的傣族圣水罐

傣族习水而居,承袭了越人的居住习俗,百越文化中的水文化因素是傣族水文化的核心,象征着洁净人的灵魂、驱除邪灵、祛除疾病、还是人们沟神灵的桥梁10,所以对于傣族而言水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对于水的“需求”而言,应对的土陶产品有汲水罐、储水罐等,但在傣族地区较为独特的是圣水罐,基本造型类似天球瓶,但肚小颈部更高。在傣语称为“喃木屯罕坦”,原本是一般村民自家使用的水瓶,人们出门时候要用它带水。它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主要供奉于佛祖面前的圣水壶,专门供给神佛饮水之用11。在傣族地区的市场中样式较多,有造型质朴全素面的,也有造型复杂装饰多样的,也有结合彩绘的等等,现在除了陶质的圣水罐外、还有金属制的产品在销售。圣水罐以前是满足人们“汲水”与“携带”的行为,后来主要是满足人们的宗教祭祀行为,这与傣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与宗教信仰有关。

② 其他各族的汲水壶(罐)与储水罐(缸)

汲水壶(罐)、储水罐(缸)、水杯、水壶、煎药罐、瓶在各民族地区较为常见,应对的是当地人对于水的储存与使用的需求。这类壶、罐、杯、钵等器物早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初期就有了考古实物,在维西哥登遗址、元谋大墩子遗址、宾川白羊村遗址等都有相关的壶、罐、杯、钵、瓶、缸等实物出土,也就是说人们发明制陶术开始,这类器物就一直伴随左右,同时也能看到在生活中水对人们的重要性。

汲水壶(罐)是为了解决人们取水这个行为而制作的,除了傣族地区有圣水壶、汲水罐专门的器物功能对应外,其他地区完成取水这个行为动作用小型器物替代(见图7、8、10),如:钵、腌生坛、煎药罐等。

储水罐(缸)是方便人们生活与生产对水存储需求而制作的器物,对于高海拔或偏远缺水的地区更为重要,因为土陶材料的呼吸性能让储水时间长久不易坏,所以在现在偏远地区还有使用(见图9、11、12)。生活中储水罐大小不一,中小型储水器物在生活中没有功能限制,看日常使用的顺手程度,如平底大腹土锅、腌生坛在村落生活中也用于储水。

除了储水器物外,其他小型土陶产品,在生活中也能满足“饮用”这个行为动作。

2.2.1.2 白族烤茶罐与藏族酥油茶壶、酥油茶罐为代表的饮用产品

饮用产品同样与水关系密切,云南少数民族当代土陶设计创造在满足取水、储水的需求后,饮水功能对应的产品也被创造出来了,随后根据需求的深化创造了与茶相关、与酒相关、与煎药相关等器皿。

产品主要满足人“饮”用与盛装流质物的行为动作,这类产品主要是与水和与酒相关,四个民族制陶区都有生产这类低、中、高温的红、黑、白陶产品,这类器物主要与自然地域、生活方式与民族文化有关,创新性产品多与商贸流通、消费方式有关。

饮用产品样式较丰富些,常见的有水杯、茶杯、茶碗、水壶、茶壶、烤茶罐、煮茶罐、煎药罐、酥油罐、酥油勺,如今增加了较多的盖碗、公道杯、快客杯、茶洗等新的产品样式,传统产品多以低温与中温为主,与火直接接触的产品低温较多。

①白族烤茶罐为代表的同类产品

烤茶罐是白族人民为完成“饮用烤茶”这个行为与生活习惯而制作的,烤茶罐产品在彝族、傣族地区都有生产,各地区根据饮用容量需求,生产了大小不一的产品样式来满足生活需要。后来根据饮茶的需求又创造了煮茶罐,同时这几种产品样式在生活中也能替代水壶的烧水功能。烤茶罐(见图13、14、15)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是一个比较常见的传统土陶产品,功能形式上集合着先烤后煮的需求,大小容量样式较多,侧把、大腹、流口有滤茶挡或“8”字挡是明显的样式特征,严格来说还集成了“公道杯”、滤茶漏的功能。对于“煮水”这个行为动作,在没有金属器皿的时期还创造了水壶产品,这是为了满足人们喝开水的需求而生产制作的,同时为了煎药治病还设计出了煎药罐(见图16)。

图13 勐海烤茶罐

图14 凤仪烤茶罐

图15会泽烤茶罐

图18 01曼斗酒、水壶;02剑川酒、水壶;03会泽酒瓶;04曼阁储酒、水、物坛;05、07凤仪小酒、水壶、或花插;08、11凤仪储酒壶;09、10、12会泽酒壶;14勐海酒壶;13会泽酿酒器;15尼西酿甜酒坛;16尼西蒸酒器;15与16图片来源云南博艺精典文化有限公司《尼西-土陶》

②藏族的酥油茶壶、酥油茶罐

藏族的酥油茶壶、酥油茶罐只有藏族生产制作,这与藏族的饮食文化与自然地域有关。云南的藏族主要生活在香格里拉地区,这里与西藏接壤平均海拔3459米,最高高达5545米,全年无夏日,平均气温5.5°C,在夜间温度降得特别较快,这就使得当地人需要快速与大量的补充热量保持体能。酥油是从牛奶与羊奶中提炼出来的脂肪,以牦牛产的最佳,颜色黄润味香浓,羊奶所制的酥油色白,营养与口感弱于牛奶所制。酥油不但能迅速补充热量、还有滋养肠胃、补充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E、钙、磷、钾、钠、镁、锌、铁等多种元素,同时还能作为油灯的燃料,所以酥油对于高海拔地区的藏族人们来说尤为重要。经过长期与自然的磨合,藏族人民创造了酥油茶,设计了酥油茶罐与酥油茶壶,酥油茶是为了满足身体机能的需要而饮用的,酥油茶罐与酥油茶壶则是为了满足饮用的这个行为而设计制作的,这与藏族生活习惯和所处的自然地域有关。

图17 01、02酥油壶;03酥油勺,03图片来源云南博艺精典文化有限公司《尼西-土陶》;04酥油茶罐

图3-19 01彝族咂酒;02傈僳族“同心酒”;03白族“同心酒”04傈僳族竹酒杯;(图片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各民族专题页)

图20 01陶釜,新石器时代元谋大墩子遗址出土;02陶釜、03陶甑,西汉昆明羊甫头墓地出土;04双耳陶罐,周商时期剑川海门口遗址出土

酥油茶壶,身腹圆润向底足收形、颈部适中、口沿略微外敞带盖、壶嘴一般与盖口同高,把手、壶嘴与壶身一般有丰富的装饰。黑陶酥油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金属盖黑陶壶身、另一种就全陶质;藏族地区也有全金属制的酥油壶产品销售,酥油茶壶是满足人们对酥油茶较大量盛装需求而生产制作的,对应的是人的“饮”这个行为动作,根据饮用人数的多少选用不同容量的酥油壶,一般是人数较多、与招待客人的时候使用。目前部分制陶者开发出容量较小的酥油壶,对功能范围进行了延伸,同时还能应用于酒水的盛装。酥油茶罐(奶茶罐),流口与把手成直角“L”型,腹大并向把手对面延展扩大腹,早期产品样式简单、后期产品装饰复杂多变。酥油茶罐是为满足人们对酥油茶盛装、保温与加热的需求而设计的。不同的是酥油茶罐是满足少数人饮用而制作的,制陶者也根据人数的多少,生产了容量不同的酥油茶罐。同时因为海拔高温度下降快,所以还要能满足在火盆里保温与加热的需求,腹部延展与带把手的造型就是为这个目的设计的。在日常生活中,酥油茶罐除了盛装酥油茶外,还集成了“分茶”功能,也就是类似公道杯的功能,满足人“饮”行为动作的基础上,还满足了保温与烘烤的要求,也是一例“一物多用”的设计体现。

2.2.1.3 “饮酒乐舞”延伸的土陶酒具

酒最基本的成分是酒精也就是乙醇。我国酿酒与饮酒的历史极长,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有酒器的出现,后来人们在蒸煮过的谷物上发现能产生酶的真菌——曲霉,制作出酒母12,有了酒曲后酿酒正式拉开了序幕。《岭表录异》云“南中酿酒,即先用诸药,则淘漉秔米晒干,施入药和米擣熟……热水溲而团之,形如饾饪,以指中心刺作一窍,布放簟席上,以枸杞叶攒罨之。……既而以藤蔑贯之,悬于火烟之上。每酿一年用几个饼子固有恒准矣。南中地暖,用粪扫火烧之。”今按刘恂所述南中酿酒之法,即今四川酿造黄酒之法,奴隶时代古滇国饮酒之法,即今四川酿造黄酒之法,奴隶时代古滇国饮酒舞乐的铜造像亦能证明酿酒在云南少数民族中有较早的历史13。

新石器时代开始云南的酒器能见杯、壶、瓮、釜、尊等,酿酒器、蒸酒器、盛酒器、饮酒器都是围绕着人们对酒饮用的需求展开设计制作的。如今常见杯、壶、瓶、瓮、坛、罐(见图18)。

少数民族中也有使用陶罐酿酒的方法,如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树头酒”就使用陶罐,树是属于热带椰子之类,罐内放入酒曲悬挂在果实下,把果实划开或开小孔,因汁液含糖与酒曲结合进而酿酒,此法清末民国初期在滇西、滇南地区还能见到,如今不见。蒸酒器方面,很多地区用金属器皿替代了陶质蒸酒器,香格里拉藏族还有少许在使用陶制蒸酒器,其他民族地区转用金属器皿。目前市场中产品样式以盛酒器与储酒为主,这是因为陶土本身就富含多如铁、锌、钙等有益元素,加上材料的透气性好、存酒与空气中的微生物交融吐纳,酒越存越香,所以这类产品延用至今。酒杯、酒碗与茶杯、茶碗在土陶产品中界限模糊,这和饮器中体现的“一物多用”理念类似。酒杯、酒碗与茶杯、茶碗概念模糊还有一个原因是少数民族的饮酒方式与酒的社会功能有关。

饮酒方式如:咂酒饮法使用空心植物茎枝杆作为饮酒工具;用竹管或芦杆等插入酿酒器皿中直接饮用的方式,这种饮用方法在彝族、羌、藏、纳西、佤、景颇、傣族等民族之中还能见到(见图19,01);在各民族地区还有竹材做的酒具使用,如傣族、景颇族的竹筒酒与竹酒杯(见图19,04);大理永平县地区白族、傈僳族等民族有双人同饮“同心酒”的传统习俗(见图19,02、03),这是他们代客的最高礼节,用这种饮酒方式向客人们表示主人的诚挚及主客的亲密无间14,与客人使用碗(情侣或爱人才用杯),既显亲密又保持一定度的拿捏,所用酒具就是普通的茶杯和土碗,并没有明显的酒杯与酒碗之分。

社会功能方面:彝、苗等民族生产了牛角杯和蹄角酒具,牛角杯作为了饮酒器具,这与云南少数民族“牛祭”有关;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造型各异漆器酒具也开始应用;酒与宗教、祭祀关系紧密,在精神方面对于酒具的选择较为重视,精美、精致的器物一般作为首选,所以除了牛角、蹄杯,还有漆器、瓷器、铜器、银器等等酒具选择较多,这也是云南少数民族当代土陶产品酒具以酿酒与盛酒器为主的原因之一。(关于酒杯、酒碗模糊的界限猜测,或许能追溯到中唐时期,这时期酒具的形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漆耳杯已隐没不见,日常喝茶饮酒都用瓷碗即盏,茶盏和酒盏的器形相似 ”15,长沙窑出土的唐代茶盏与酒盏造型已经基本一致,唐代南诏国与中原在各领域交往密切,或许也影响到了器物的使用与生产 。16)

2.2.2 少数民族与食物相关的土陶产品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与食物相关的器皿,在土陶产品中非常多见,历史进程中能看到灶、锅、罐、钵、碗、瓮、缸、盆、釜、豆、盘、炉、盒、囷、甑、簋等实物出土。如今在少数民族地区,常见的有灶、锅、罐、钵、碗、瓮、缸、盆、盘、甑、釜、豆等产品样式,主要满足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食用、煮、蒸、炖、盛装、存储、腌制等行为需求,这类产品“一物多用”的行为实例较多,产品大多与火相关,所以以低温产品为主,四个民族制陶区都有生产这类的红、黑、白陶产品,这类器物主要与自然地域、生活方式与民族文化有关。

2.2.2.1 “陶釜”到土锅的延伸与傣族陶甑为代表的炊具产品

从临沧那蚌遗址出土较完整的陶釜就能看到,新石器时代云南先民已经设计出陶器来满足煮这个行为需求了。食是人类的头等大事,所以这类土陶产品样式较多,而且在云南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曾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之相关的蒸煮器有灶、锅、罐、盆、釜、盘、甑等(见图例20)。如今在少数民族地区较为常见的有土锅、灶,高海拔地区有火锅、低海拔地区傣族有甑的使用。满足人们对食煮、蒸、炖的行为需求,四个民族制陶区都有生产这类低、中温的红、黑、白陶产品,甑类产品只有傣族地区生产。

①各民族的土锅

土锅对于云南少数民族乃至汉族地区都是较为重要的产品,土锅因为材料的原因,炖汤煮菜味道要好于金属锅具,加上土锅产品价格低廉,所以在云南各地使用较为普遍。傣族与元江彝族地区所产的土锅造型接近“陶釜”(见图21,01),部分地区的产品还保持着新石器时代的韵味,傣族土锅红陶产品为主,彝族红、白都有;白族与藏族土锅样式较多,藏族黑陶土锅造型与装饰较为复杂,白族与藏族土锅都以黑陶为主一般带双耳或狮头形把手。四个民族地区所产土锅容量从2、3人份,到6、7人份都有对应,笔者调研中见到最大的土锅高35厘米、宽40厘米,最小的直径只有16厘米。从土锅造型衍化出来的还有小汤锅(见图21,02),与土锅最大的区别就是带流口,主要满足煮汤的需求,这类产品有藏族侧把小汤锅、傣族双耳小汤锅。土锅和汤锅除了主要的煮或炖功能满足外,在村寨日常中也用于煮开水,像土锅还经常被当做储水或储物器具,在有火葬习俗的地方还当做盛装骨灰的容器,小汤锅由于带流口有耳或把,也可满足煮茶或烤茶的功能需求。

②藏族与彝族的火锅、傣族与彝族的灶炉产品

火锅目前只有高海拔的藏族与彝族生产(见图21,04、05),藏族地区应用较为广泛,会泽彝族看订单生产,汉族地区保山、腾冲以及周边的陇川也在使用陶质火锅。低海拔地区生活中所用的都是金属火锅器皿,这与陶火锅温度保持较好有关,因为两地平均海拔都在3000米上下,长期处于气温较低的情况,所以还有陶质火锅产品的应用,同时高海拔地区还常见大型、中型火盆或火炉。

傣族与彝族地区灶炉、火盆与土锅一样较常见,这类产品4个民族地区都有生产。白、傣、彝族的灶炉造型简单有落灰隔断与火门;藏族火盆设计简单像盆一样盛装燃料,藏族火盆造型与装饰较为精美,大小形制较多(见图21,06、07)。灶炉、火盆大小与土锅大小匹配设计,满足人们在室内或院中对于火的炒、烧、蒸、煮、炖、取暖的需求。如今除了高海拔地区较为常用外,其他地区逐渐转型,制陶者们把灶炉、火盆设计得小巧精致,配合茶壶与茶具进行使用。

图21 01双江县傣族土锅;02勐海县傣族双耳带流口汤锅;03剑川县白族双耳土锅;04尼西藏族火锅;05会泽彝族火锅;06元江县彝族陶灶;07尼西藏族火盆

图22 01嘎洒傣族陶甑;02曼斗傣族陶甑(底部);03双江傣族陶甑组合

③傣族陶甑

傣族陶甑是较为独特的产品,以前釜甑是滇国最常见的炊具,上为甑,下为釜,多配套使用,用来蒸煮食物,17此类成套的炊具在西汉时期才由我国内地传入西南边疆,之前云南多以陶罐或铜釜炊煮食物 ,目前只有傣族地区生产使用,这和傣族的饮食文化与农业生产有关。

傣族生活区域海拔低宜种植谷类作物糯米产量较大,在傣族的饮食习惯中有食用糯食习惯,如糯米饭、蕉叶包的糯米粑粑。这两种食物都是傣族菜谱中不可缺少的,糯米饭是的傣族主食之一,加工方法先煮捞出后、主要靠蒸;糯米粑粑是较为特别的,过年过节、日常生活、夜间集市等等都是明星食品。糯米粑粑制作有几个步骤,先把糯米蒸熟然后放到碓窝上舂,舂的过程中加入适当的红糖,直到糯米变成红褐糊状,取蕉叶(有的地方使用芋叶包裹)包裹成长方形状蒸后食用,整个过程是离不开陶甑的使用。

陶甑是放在陶釜上使用的,也有的地方直接放置在容量大的土锅上组合使用,造型侧面看类似倒梯形带双耳,内底部有众多小细孔,所组合的盖子有的是陶质、有的是竹质、有的是茅草制作的。主要用来满足人们“蒸糯食”的行为需求,现在有金属器皿替代了陶甑功能,陶甑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较少见了,只有在偏远的村寨中才能见到实际应用。

2.2.2.2 白族、藏族与彝族双联、三联罐为代表的

图23 01 剑川县海门口出土周商时期陶钵;02凤仪陶钵;03曼斗陶钵;04会泽三联调料罐;05尼西三联调料罐;06凤仪陶盆;07元江陶盆;08玉溪双耳陶盆;09剑川陶盘;10曼斗陶盘;11曼斗双耳陶盘;12尼西鱼形盘;13曼阁陶碗;14玉溪彩绘陶碗;15凤仪陶碗;16剑川陶碗

图24 不同容量与颈高的腌生坛

图25 01剑川带盖储物坛;02凤仪带盖储物坛;03曼斗带盖储物坛;04曼阁带盖储物瓮;05元江双耳储物缸;06会泽双耳储物缸;07元江带盖储物瓮;08玉溪雕花储物罐;09尼西堆塑储物罐;10镇沅雕花彩绘储物罐;11会泽泡菜坛;12凤仪腌生坛

盛装产品

白族、藏族与彝族地区所产的双联、三联、四联调料罐较有特点,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能盛装如盐、辣椒、花椒等调料,同时还能装如牙签等物品,且联体小巧的造型方便拿取使用。(见图23 04、05)

其他盛装用器有钵、碗、盆、小罐、盘,盒、簋、豆等,如今常见钵、碗、盆、盘、中型、小型陶罐,有的制陶区还开发生产了陶质提篮与动植物类仿生产品。钵、碗、盆、盘、小罐在生活中主要满足人们对食物、调料盛装需求,碗、盆又能完成人们食用这个行为动作,同时碗与钵在使用习惯的决定下还能满足饮这个行为动作。

傣族地区所产的双耳盘(见图23 11)除了能满足盛外,还能满足端与煮两个行为动作的需求;藏族地区所产的鱼形仿生盘较为独特,在满足盛装的需求上还能满足一定的审美需求(见图23 12)。这类产品盛装食物是主要功能外,也兼具其他物品的盛装与收纳。

2.2.2.3、白族腌生坛为代表的存储产品

大理凤仪是白族腌生坛的主要生产地之一,腌生坛主要与白族的饮食习惯有关,白族以及周围被影响的民族地区都有食用腌制食品的喜好,排骨、大肠、猪肚、猪肉;蔬菜、豆腐、木瓜、梅子、梨、苹果等材料都能被白族人民加工成腌制食品,食材与调料配比后放入腌生坛内,口沿用塑料袋或油纸盖住,用麻绳勒住口沿放置交于自然发酵,所制肉类(当地统称为“猪肝鲊(zhǎ)”)、腌菜与水果类是当地食谱中的常驻明星,在云南白族是人数较多的民族之一,饮食习惯对周围地区影响较大,所以生活在白族与周围地区的汉族制陶点也有生产相应的产品。腌生坛以高温产品为主,内部施釉、外部挂釉不到底,大、中、小型,大、小口径都有生产。主要特征有口沿外敞1厘米左右、高颈与低颈、大腹、足收得与口径一致、带双系。

图26 01凤仪烟枪头;02尼西笔架;03尼西镇子;04 镇沅笔筒;05剑川花盆;06勐海花盆;07尼西花盆;08元江花盆;09剑川花盆;10尼西茶几—图片来源云南博艺精典文化有限公司《尼西-土陶》;11凤仪花盆;12滴水杯与两种样式的手持盂

图27 01 西汉牛纹铜鼓(图片来源云南省博物馆官方网站);02镇沅黑陶雕划镂空陶鼓;03镇沅黑陶雕划镂空彩绘陶鼓

高颈产品一般口径小,中、大型容量较多,主要用来腌制肉类生食;低颈产品一般口径大,中、小型容量较多,用来腌制水果。

口径大方便大小不一的水果放置与拿取,而且水果腌制周期短,很快就能食用,腌制时膨胀系数较低,所以设计上低颈大口径。

口径小的腌生坛容量一般是中、大型,放置食材后方便塑料袋或油纸的包裹与绳勒,口径如果设计太大塑料袋或油纸较难覆盖,同时肉与蔬菜生食腌制周期长,坛内发酵后有一定的膨胀系数,高颈就是给发酵膨胀预留的空间。高颈的设计也充满了制陶的生活智慧,颈部第一条线也是告知食材放置的最大容量线,一般食材放到颈部第一条线后停手封坛,后期膨胀都不会溢出,可见这是作为制陶者又是使用者的人们长期实践与改良设计的结果(见图24)。

如今两种形式腌生坛在日常中还被用于插花、挑水、茶叶罐、种花等行为动作,甚至针对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出现了改良产品主打装饰与旅游市场。

腌生坛起到的主要作用是食物的腌制储存,存储食物这个行为动作是一种生存本能,新石器时代制陶术的发明强化了食物的存储能力,也为人类定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云南少数民族其他地区所使用的储物产品主要有瓮、罐、缸、坛、泡菜坛,满足的是食物存储的需求,烧成以低温、中温为主,大理凤仪地区的以高温为主。在具体使用上,存储粮食多见与偏远村寨或山区,其他地区多用于腌制食物的存储。在生活中存储粮食多用中型、大型缸;腌制食物多用中型、小型罐、瓮与泡菜坛进行,腌制量大的时候也有使用大型缸和大型瓮。如今对陶质存储器物的需求减少,制陶区转制中小型储茶器较多,这类器物除了能储茶外也能储存其他物品。存储粮食也好、腌制食品也好,人们对所用器物的功能认识不是固定的,在不同人家里也许用于储水,也许用于酿酒,也许用于储茶叶、也许储存烟丝等等(见图25)。

2.2.2.4 白族烟枪头为代表的土陶杂器

杂器;指的是日用器具,也指为日用器物写的铭文,本文所说的“杂器”与“杂物”同意;指各种日用的零星物品18。这类土陶产品在类别上属于实用功能对应的产品样式,但不又能对其进行归纳划分所以用杂器概括。土陶杂器产品样式主要有白族的烟枪头、傣族的手持盂(槟榔渣罐)、各族都生产的文房用品、烟灰缸、肥皂盒等,这类产品低、中温;白、黑、红陶都有覆盖。

① 烟枪头

白族烟枪头是较为个性的产品,因为云南是烟草之乡烟民众多、加上烟丝也容易购买的缘故,到如今这类产品还有一定量的需求,凤仪白族、会泽彝族与版纳傣族都有生产,满足的是烟民“吸”这个行为动作(见图26,01)。

②文房用品

文房用品主要是剑川白族、尼西藏族、镇沅彝族生产的黑陶产品,产品样式有笔筒、笔架与镇子,藏族与彝族的笔筒装饰复杂、造型多样,剑川白族的简单质朴,满足的是书写相关的行为动作(见图26,02、03、04)。

③傣族手持盂(槟榔渣罐)、花盆

手持盂(槟榔渣罐)也是傣族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器物。手持盂与钵、圣水壶一样是傣族地区常见的产品类型,手持盂用于收集槟榔渣与口痰,手持盂还在宗教活动中使用,与钵、杯、土锅、甑等套装用于傣族的賧佛活动(见图26,12)。

花盆一般都是低温产品,四个民族都有生产,白、红、黑陶样式都能在市场中见到,花盆造型与装饰一般都较为简单。除了花盆能用来种花外,现在很多地区有使用精美的小罐、坛、火锅、火盆等进行种植,同时很多地区也会根据客户需要生产订制的精美花盆。(见图 26,05、06、07、08、09、11)

早年藏族还有黑陶茶几生产(见图26,10)如今少见,除了以上器物在日常中,四个民族还有烟灰缸、肥皂盒的生产。

2.3 精神功能延伸的产品样式

精神功能延伸的产品样式主要是满足各民族地区人们的祭祀与装饰需求为主,这类产品4个民族都有生产。精神功能延伸的产品样式分为:“杀人祭鼓”彝族陶鼓为代表的祭祀产品、藏族八宝壁挂与彝族彩绘黑陶花瓶为代表的装饰产品二个大类。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从晋宁石寨山西汉墓中出土的“杀人祭鼓铜贮贝器20”、“诅盟场面青铜贮贝器”上的杀人祈年与滇王杀祭诅盟的场面,能感受到云南祭祀活动的丰富。在云南宗教祭祀除了有“杀祭”,还有祭火的、有祭柱的、有祭山神的、有祭神兽的、有祭动物的、也有人物的;有葫芦崇拜的、有生殖器崇拜的、也有自然崇拜的;信仰上藏族的藏传佛教、傣族的上座部佛教、白族的本主、以及道教基督教等等。崇拜祭祀方面行为活动虽然丰富,但对于少数民族土陶产品来说主要细分为;1、彝族陶鼓,2、桌案供器,3、祭祀陶塑,4、藏族八宝壁挂,5、彝族彩绘黑陶花瓶,6、各民族装饰杂器。这类产品低、中、高温都有覆盖,祭祀产品多与民族习俗与宗教文化有关;装饰产品多与商贸流通、消费方式有关。

2.3.1 “杀人祭鼓”彝族陶鼓为代表的祭祀产品

①彝族陶鼓

彝族陶鼓的造型源自铜鼓;从春秋战国中后期开始,西南广大地区开始出现一种以铜鼓、铜农具、铜生产工具为代表的青铜文化,这种青铜文化大范围地影响着西南的滇、黔、桂地区甚至于东南亚的部分地区,并同各地的土著文化相碰撞和融合,这种文化因素明显带有浓厚的农业特性 。21

铜鼓崇拜的源自于他的功能——大型炊具,由炊具想到食物,进而和粮食联系在一起,后来演变成农神的象征物,所以有关农业的祭祀仪式中,自然少不了用铜鼓作为崇拜对象。他们在祭祀农神的活动往往要用活人头颅作祭品,据说只有用“血祭”的方式才能使农作物茁壮成长,也才能收获更多粮食 。22

历史上铜鼓流行于云南中部的濮族之中,濮族也就是彝族的先民,铜鼓在彝族先民的生活中不但作为乐器、神器、还作为崇祭时礼器,彝族在跳宫节、跳坪、过荞节、跳新房、礼葬等活动中都离不开铜鼓。他们在使用铜鼓时还要唱“铜鼓歌”、跳“铜鼓舞”,穿戴的节日盛装上还刺绣着许多色彩斑斓类似铜鼓图纹的彝锦 。23铜鼓主要作用是崇祭活动中沟通神灵的作用,所以在彝族祭礼中有重要的位置,同时铜鼓有着一定的“孕育”之意,铜鼓礼俗活动场所,也是男女青年郊游、谈情的重要场所,所以铜鼓有着一定的生殖崇拜的文化功能;除此之外,还有着安定祥和之意,铜鼓礼俗是围绕着农耕的“播种”、“祈年”、“报祭”展开的24,而农耕是人类定居后的生产方式,所以有着安定祥和之意。

图3-28 01尼西葫芦瓶、05尼西香炉,图片来源云南博艺精典文化有限公司《尼西-土陶》;02剑川县门柱香插;03 曼斗香插;04曼阁新锅/香炉;06剑川县香炉;07曼斗烛台;08勐海县賧佛套装;09凤仪净水灯;10剑川县葫芦形香器(九重天);11剑川县葫芦瓶;12镇沅镂空香器

图30 01、02、03尼西藏族陶塑;04、05曼阁象尊;06、07曼斗象塑;08曼阁生殖寓意陶塑;09曼阁莲花塑;10尼西陶鸽,图片来源云南博艺精典文化有限公司《尼西-土陶》;11嘎洒彩绘鸽塑

图29 01东汉陶鸡;02东汉陶猪;03明代十二生肖;04明代牵马俑;02、03摄于云南省博物馆;03、04摄于大理市博物馆

图31 尼西藏族藏八宝壁挂、摆件

彝族陶鼓是铜鼓寓意的延伸,如今只有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的彝族在生产陶鼓产品,陶鼓这个产品样式是作为文创产品开发出来的,造型多样装饰丰富,有黑陶形式、也有黑陶加丙烯彩绘结合刻画装饰,陶鼓产品主要用于生活装饰、以及文化寓意满足精神需求,鼓面平坦的产品样式在日常中也被作为小茶几放置物品使用。

②各族桌案供器

桌案用器是指放置在供桌上或供案的土陶产品,这大类产品有手持盂、钵、圣水壶、净水灯、烛台、香炉、香插、灯盏、葫芦瓶、陶鼓等,如今常见的产品有钵、圣水壶、香炉、香插、油灯、烛台、葫芦瓶、油灯以及创新开发的各种香器,净水灯与陶鼓较少见。香插除了桌案放置的样式外,白族地区还有壁挂式的生产,主要用于院门门柱与佛龛两侧、或坟头两侧,用于不同地方的有一定的造型差异。傣族与藏族香插还有莲花造型的样式生产,这与两地对于佛教信仰有着紧密的关联。

葫芦瓶(器)、香插、烛台、香炉、油灯、创新香器四个民族制陶区都有生产,除了传统产品是针对宗教祭祀的需求外,其他产品转向工艺装饰与文创市场。油灯与烛台在偏远的山区或村寨的日常生活中也能见到,满足的该地区人们的照明需求。葫芦瓶(器)如果有口带盖(塞)可以装水、装酒,无口即作为纯器皿用于祭祀或当装饰摆件(见图28,10、11)。

手持盂、钵、圣水壶是傣族地区常见的产品类型,同时勐海制陶点还生产袖珍的钵、杯、土锅、甑等套装用于傣族的賧佛活动(见图28,08)。这些产品在满足宗教需求外,部分器物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使用。手持盂用于收集槟榔渣与口痰,钵在日常生活中也用于物品的盛装与收纳,圣水壶能满足取水、盛水、倒水的行为需求同时还能作为家居装饰摆件。

③祭祀陶塑

陶塑产品有动物、人像,根据出土资料看来陶塑产品在以前多作明器,如:水富楼坝崖东汉墓出土的陶鸡、陶犬、陶猪、陶鸟;昭通桂家院子东汉墓出土的陶鸡、陶龟;昆明羊甫头东汉墓出土的陶猪、陶俑;大理下关城北东汉纪年墓出土的陶马、陶犬、陶鸡、陶俑等,这类产品在以前主要是用来满足人们祭祀行为活动的需求。

陶塑产品在如今除了少数祭祀使用外,多数作为装饰摆件观赏而用。目前陶塑产品藏族与傣族生产较多,藏族有弥勒佛、鸽、猴头、牛、十二生肖组合等产品样式;傣族有鸽、象、植物题材的陶塑较为常见。动物与植物类陶塑往往制作精美,如傣族的象塑、象尊与莲花等,也因为制作的精美在宗教与民俗上有美好的寓意,所以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被当做装饰摆件观赏而用(见图30)。

2.3.2 藏族八宝壁挂与彝族彩绘黑陶花瓶为代表的装饰产品

图32 01镇沅彩绘葫芦瓶;02镇沅彩绘花瓶;03嘎洒彩绘花瓶;04剑川黑陶花瓶;05会泽酱褐釉蒜头瓶;06 尼西鱼形瓶;07元江红陶花瓶;08镇沅刻花花瓶

图33 01嘎洒彩绘摆件;02会泽仿铜钱摆件;03嘎洒彩绘劳作摆件;04剑川黑陶神仙壁挂

①藏族八宝壁挂

藏族八宝壁挂,是如今开发出来的产品样式,是制陶技艺提高后在产品样式方面的延展。八宝纹饰是藏区的宝物图案,分别有:1、宝瓶,寓意吉祥、清净与财运;2、宝伞,守护佛法,寓意权威;3、白螺,象征达摩之声连绵不息,同时也寓意名声远扬;4、金鱼,寓意复苏、再生之意;5、金轮,“初转法轮”的象征物,寓意生生不息永不停止;6、盘长(吉祥结),寓意平安幸福;7、莲花,代表佛的诞生,寓意圣洁25;8、胜利幢,寓意得到正果,实现目标之意。八宝纹饰在藏族地区使用广泛、流行度高,这与藏族的宗教信仰有关,所以也延伸到土陶上,作为装饰题材应用于壁挂与摆件上。

②彝族彩绘黑陶花瓶为代表的装饰花器

彝族彩绘黑陶花瓶最有特色。花瓶、花插作为装饰类器物,产品样式非常丰富,根据制陶区与市场调研,粗略统计四个民族共产142中产品样式。高、中、低温;黑、白、红、彩绘;大、中、小型陶器产品都有生产,尼西藏族、剑川白族、会泽与镇沅彝族、嘎洒与版纳傣族制作较为精美样式较多,元江彝族地区产品最为质朴(见图32,07)。

彝族彩绘黑陶花瓶产于普洱市镇沅县,彩绘色彩对比强烈,内容主要以人物民俗、自然风情为内容,设计上以装饰功能为主(见图32,01、02)。

傣族生产的彩绘花瓶与彝族风格完全不一样(见图32,03),以金色为主这和傣族佛堂配色有关,藏族所产的仿生鱼形花瓶也较有特色(见图32,06)。

③各民族装饰杂器

壁挂装饰产品在剑川白族产区也有生产,使用神仙作为题材生产如有喜神、财神、平安神等,除了能满足装饰需求,还能寄托一定的精神期望(见图33,04)。

傣族摆件较多,有动物挂件、水车、楼房、人物劳作等摆件生产,最特别的是嘎洒劳作摆件,记录了傣族人民农业劳作与生活的场景,有一定的纪实性,除了红陶样式外还结合丙烯彩绘创作摆件(见图33,01、03)。

彝族装饰摆件有白、红、彩绘陶三种形式,彩绘陶主要以人物民俗、自然风情为内容,白陶有仿铜钱挂件(见图33,02)。

建筑装饰用器有白族的瓦猫、骄头、瓦当,傣族的屋脊神兽等。(陶制建筑产品是一个系统的研究内容,所以在土陶的概念界定中笔者已经对研究范围做了限定,在文中只对建筑装饰用器做个简单介绍,详图参见附件)。

小结

通过研究梳理,能看到云南少数民族当代土陶的产品样式有以下2个特点:

①通过实用功能对应的产品样式与精神功能延伸的产品样式的分析,能看到它们是用来对应与水、与酒、与储、与盛、与蒸、与煮、与崇祭、与装饰相关的行为活动,产品样式一般与自然地域、生活方式、民俗习惯、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有关。大部分土陶产品应对人们的使用行为来说,体现出了“一物多用”的设计与使用理念,但如今传统产品因为生活方式变化,在生活中慢慢少见。

②制陶业发展情况的好坏与当地其他行业息息相关。路政(交通)、商贸、旅游、茶叶、农业等行业的影响在左右着制陶业的发展,一般只要交通发达、旅游业兴旺的地方茶叶市场也不会落后,所以这个地方制陶业是比较发达且经济收入情况良好,一般农业发达的地方制陶业发展较为缓慢,如彝族土锅寨制陶点,收入不如当地水果种植业,这就导致无人愿意学习制作土陶,当地制陶面临“消失”的危险。

云南少数民族当代土陶产品样式的梳理,包含了产品本身、使用方式、生产方式与人员组织方式、流通销售与制陶者的思想认识。梳理好这些内容,是对云南少数民土陶设计规律与设计文化清晰把握的基础,只有对土陶产品样式、制陶区情况、生产情况、从业人员结构、市场现状与土陶流通销售情况系统的梳理,才能对当下的技术与审美特征、以及产品样式与生产方式出现变化的情况进行拆解分析,并定位出文化元素对土陶产品生产起到的作用。

猜你喜欢
土陶制陶傣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湘西土陶创新发展探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土陶产品设计与创新
——评《农村艺术性民间工艺》
巧手制陶,玩出文化味——甘肃省秦安县五营初级中学陶艺社活动侧记
青木木米制陶风格探析
土陶记忆
渝东南土陶馆建设的构想与旅游开发研究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试析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