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白瓷蕴含的情感分析

2019-06-24 06:43郭俊楠
陶瓷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白釉白瓷佛教

郭俊楠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市,333403)

1 邢白瓷的生活情感

1.1 邢白瓷创烧和发展的社会背景

邢窑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和临城一带,太行山东麓,拥有丰富的制瓷原料,开创了白瓷烧造的先河,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邢白瓷创烧于北齐,南北朝时期连年战乱,百姓大举南迁,孝文帝改革后,南迁居民得以回归,同时将南方先进的制瓷技术和经验带到了北方,并在河北一带兴建邢窑并创烧出举世瞩目的白瓷,它的产生结束了我国瓷器史上青瓷独尊的局面,是一项空前的创举,并在隋唐时期达到发展顶峰。

隋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与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对峙不同,这时期政治开放,随处可见的胡商和异域商人在商贸集市采购和倾销商品,满眼望去一片繁荣的商贸景象,也有的外国人长期居住于长安,通过商贸活动和交流,异域文化渐渐被人们接触和吸收,各方文化互相交融,隋唐文化和政治的盛世也是白瓷发展的盛世。

1.2 邢白瓷中的隋唐生活写照

说到邢白瓷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可见唐代《国史补》中记载 :“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①这反映了当时邢窑白瓷的闻名程度,邢窑既生产皇室专用的贡瓷,也分粗白瓷和细白瓷,平民百姓都可以消费的起,家家户户都可用。足以见得邢白瓷真正的融入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重要的影响。

白釉鸡首壶(图1)是隋代表达情感的一种代表器物,不仅在邢窑白瓷生产,当时各窑口都有生产。鸡通“吉”,表达了人们厌倦战争,对于安定生活的美好期望和满足。发展到唐,鸡首壶的造型变成了造型简练的执壶(图2),直流代替了精致的鸡头流,圆把代替了工艺相对复杂的龙柄,无系,盘口变成了喇叭口。从装饰性的鸡头壶演变成实用性的执壶是一个跨时代的变化。正如方李莉老师在中国陶瓷史隋唐器物中提及的一样,“唐代,那些经过科举考试而被选举出来的庶民阶级的知识分子,来自社会的底层和乡村,在审美上喜爱田园野趣,思想上受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推动。”②那么表现在陶瓷上便是实用性的增强,于是就有了鸡首壶简而精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所认同的经世致用思想和情感。

隋唐盛世,政局稳定,文化交融。唐代邢窑白釉印花皮囊壶(图3)正是隋唐文化高度融合的产物,皮囊壶的原型即为游牧民族储水的囊,传到中原,便有了皮囊壶的出现,还有马镫壶(图4)等造型,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于少数民族风俗的接纳和喜欢,也反映了隋唐时期的文化融合的美景。

图1 白釉双系鸡首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隋)

图2 白釉执壶(唐)江苏省扬州市博物馆藏

图3 白釉印花皮囊壶(唐)河北省临城县文物保管所藏

图4 白瓷马蹬壶(唐)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藏

到了唐代,政策更加开放,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盛,成为成熟的东西文化交流通道,大量金银器、琉璃、玉石等带有西域风格的工艺美术品在宫廷贵族之中盛行,官员和坊间百姓也都纷纷效仿,并且广泛的流行于不同的城市阶级。人们饮胡食、穿胡衣、跳胡舞、喝胡酒、用胡器,“慕胡”的社会风尚弥漫开来,并且自汉以来,人们就有以金银为食器可得不死的观念,这更加助长了人们对于金银器的渴望,但金银毕竟属于珍稀材料,普通百姓消费不起,而价格低廉的陶瓷材料可以满足人们对于金银、琉璃等奢侈品的渴望。故而唐代邢窑中有大批仿西域金银器的产品以满足人们情感需要。

也正是人们对胡风的追捧,才使当时的陶瓷吸取了外域造物的优点,表现在造型上,如白釉高足杯、带把杯、凤首壶等都是典型的仿西域器型,吸收了栗特系统中的杯把便于提拿,不烫手的优点。表现在装饰上,有葡萄花鸟纹、胡人乐舞纹、联珠纹、莲花纹等,吸收了外域元素,丰富了陶瓷装饰。表现在工艺上,最突出的吸收便是对金银锤揲技术的延展——陶瓷模印,用模具印出来的装饰精美、省时省力,这也可以看作是早起的批量化生产线的一部分了。

邢窑最昌盛的时代便是唐代,而8世纪之前的唐代又可谓是西域风格的缩影,后期单纯的模仿已不能满足贵族互相攀比之风,人们对器物的渴望促使工匠们融合自身民族特色,慢慢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器物,安史之乱后,唐政权受到要挟,与西域的往来不断减少,这些带有浓厚西域特色的物品经过不断汉化,演变成符合本民族特色的产品,也基本奠定了邢窑陶瓷艺术的风格面貌。

社会的稳定,生活的安宁,使人们将目光从空虚无聊的宫廷台阁转向淳朴生动的乡野田园,在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发现生活的真趣。平民意味与日常风格渐占上风,而贵族色彩则日见淡薄。瓷器的造型则多自然界中的生物作范本。如白釉菱花形盘(图5)、白釉荷花形盏托(图6)、莲瓣形尊、白釉莲瓣式烛台、白釉海棠式碗(图7)等,都是前朝未曾出现的造型,表现出人们对于社会和生活安之乐之的情感。

在战乱时代,人们衣不足食,苦不堪言,对于平民阶级来说填饱肚子都是奢侈的事情,那么像鸡首壶这么带有精致工艺的陶瓷器可能也只是贵族阶级才能拥有的情感寄托品,在丰衣足食的盛唐时期,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所谓求得长生不老,吸纳外域文化,关切自然朴实之感的这些精神世界才会被广泛的得到满足。

2 邢白瓷蕴含的宗教情感

2.1 隋唐时期的宗教状况

图5 —白瓷印花葵形盘(唐) 斯德哥尔摩远东古代博物馆收藏

图6 —白釉“官”字款三瓣莲花盏(唐)河北省邢台商都博物馆藏

图7 —白釉“盈”字款海棠碗(唐) 河北省内丘县文物保管所藏

图8 白釉台灯(唐)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隋唐时期文化合流,异域文化和汉文化高度融合,佛学由南向北发展,南北方的佛僧互相游历交流,佛学逐渐被统一起来,面对佛教蓬勃发展的趋势,统治者大为赞赏,认为佛教不仅可以稳定社会秩序,还能促进文化发展。统治者把佛教看做巩固政权的砝码,佛教因此也有了政治基础,隋唐时期也被称为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在隋唐统治的300年之间,几乎每位统治者都重视佛教的发展,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地位,大力宣传佛教,全国上下斥资修建佛像,举办大型佛教活动,佛成为人们的信仰,心中无上尊贵的神灵,佛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意愿的情感,引导人们向善,稳定着社会秩序,佛教的影子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2.2 宗教情感在白瓷上的体现

由于隋唐手工业的繁荣以及佛教的发展和传承,佛教文化深深的植根于人们的心里,佛教工艺创作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手工艺的创作,佛教艺术大量出现在器物上,并且由于佛教文化的深入,手工艺品在当时的存在价值也得到了大大提升了。邢窑白釉莲花纹烛台(图8),以莲花纹做装饰,这正是人们信奉佛教并将其融入到生活中的情感化的体现。

3 邢白瓷的自然与人文情感

3.1 邢白瓷的自然物性

瓷器的创造体现着中华文明之美,是自然基础和工艺智慧的完美契合,白瓷的创烧结束了青瓷独尊的局面,为后世各类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得不称为一项创举。白瓷之美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白瓷源于自然并彰显自然,是自然之物。

不同的釉料物质给人不同的视觉效应,邢白瓷类银似雪的色泽美感来自于釉料中铁元素的有效控制。造型是水的凝固状态,泥土通过水的灵动成型,通过适合的火温,以及空气调节的参与度,终烧成瓷,邢白瓷不加或少加装饰,呈现给人们没有修饰的、最接近自然的、朴素静远之美。白瓷的创烧带给人们的类银似雪的视觉美感是空前的,是超越的,是自然物性与人性精神完美结合的产物。

3.2 天人合一的人文审美观

中国人讲匠心独运,追求巧夺天工、宛若天成,忌过多矫饰,喧宾夺主。这正是我国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万物通过相生相克的自在联系,确定其存在的规律,人作为自然万物的一部分,只有符合规律的运行,适当配合,才能够安然的存在。不得不惊叹古人的智慧,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作为中国文化核心思想,长久持续影响着古代艺术的审美诉求。

瓷器诞生之后,中国大地上便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窑口,不同的材质,不同的烧成方式和温度,不同的造型装饰以及工艺技巧不断丰富着中国的陶瓷历史。我们对陶瓷技艺和悠久的文明历史引以为豪,感叹着技艺的精深,甚至拘泥与这样的审美规范里,却不曾深思泥土与人的关系本质就是那么的美,最原始最纯粹的美,是物性之美,是自然之美,也是我们祖先天人合一的智慧之美。

依赖最恰当的技艺才能使自然物性得到最准确的彰显,智慧的邢窑工匠通过熟练的制瓷技艺让瓷器散发光彩,当时的陶瓷装饰手法有很多,印花、堆贴、刻花、镂空等多样,但邢白瓷为了体现朴素宁静的自然釉质之美,少有装饰,大有澄怀观道之境。

3.3 朴素宁静的白瓷之美

邢窑正因为具备恰当的自然条件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性和智慧的结合,才有了邢窑冠绝一时的白瓷之美,构成了人们灿烂的文化记忆,人性与物性在不同时间与空间中显现,承续着文化记忆的烂漫与悠长。在可传承的视觉记忆不断消亡的当今,古文献中“类银类雪”的邢窑白瓷正以其质朴天成的品质魅力,带着古人的创作记忆,展现出中华文明之美。邢白瓷之美正是人文与自然的情感显现。

4 结语

名满天下的盛世邢白瓷是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是对异域文化的接纳与吸收,是天下通用之的生活日用产品,是中华天人合一宇宙观的产物,自然物性与人文智慧的完美结合。邢白瓷带着隋唐的记忆,带着古人的智慧,以及生活、社会、宗教、人文的情感,以质朴大方的姿态穿越千年,源远流长。

注释

①(唐)李肇《国史补》,[M]上海:中华书局,1991年1月

②方李莉《中国陶瓷史》上卷,[M]山东:齐鲁书局,2013年12月

猜你喜欢
白釉白瓷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选
佛教艺术
安徽烈山窑址出土白瓷标本的科学分析
一种白釉与陶瓷砖及陶瓷砖制备方法
基于唐代邢窑白瓷的审美特征及鉴赏研究
宋吉州窑与定窑白釉类瓷器对比研究
海南省博物馆馆藏德化窑瓷器浅析
中和之美:定窑瓷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