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表及里解读苔丝悲剧命运的成因

2019-06-25 08:28叶玮琪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悲剧命运苔丝成因

叶玮琪

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苔丝悲剧命运的成因历来是学界讨论的重点,且多数学者将苔丝视为新女性的代表。本文试图从苔丝最终杀死亚历克这一直接原因入手,由表及里探究人物性格、社会大背景等因素对苔丝命运的影响,兼之分析苔丝这一人物形象,从深层次把握这一悲剧的成因。

关键词:苔丝 悲剧命运 成因

维多利亚时期是英国处于巨变中的时代。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英国经济迅速增长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冲击着千百年来维持社会稳定的宗教大厦,人们的科学思想逐渐苏醒并开始要求更多的人权和平等。身处时代剧变中的哈代,既对传统的自耕农经济和田园风光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也是进化论思想的积极拥护者,这种矛盾纠结的心理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文中主人公苔丝即是英国转型时期中牺牲品的代表,也是新旧交替时期受到新的道德伦理标准影响的传统女性形象的典型代表。

自此书面世以来,关于苔丝悲剧命运成因的探讨便从未停止过,各国各界各时期的学者对此命题议论纷纷看法不一。时至今日,学界普遍将苔丝标榜为新女性形象的代表、新旧交替时期的牺牲品,并将苔丝的悲剧成因归于社会因素、男权背景等。本文试图从苔丝这一形象本身及其性格作为切入点,由表及里进行思考,探讨新旧交替的巨变中个人思想先行与社会传统观念的不匹配,以及新兴思想与个人根深蒂固的旧思想之间的冲突碰撞,是如何作用于那个时期女性命运的,这一时期这一批牺牲者的命运又是如何走向悲剧的。

一、鲜活生命消逝的直接原因

苔丝在和安琪儿逃亡五天后最终被处以绞刑,这一结局与其说是哈代编写安排的,毋宁说其实是社会环境所逼迫的。苔丝短暂一生中的遭遇和她的反抗,是不为当时社会所容的,个人在整个社会面前的力量是微薄的,尤其是苔丝这样一个没有身份地位的穷苦人家的女儿,其反抗精神和理性思想还不成熟,旧的道德观念对她仍有束缚,她既不像传统女性一样有旧的道德体系撑腰,也不像独立的新女性一样有强大的精神支柱,苔丝这样在夹缝中摇摆的女性其力量是最为薄弱的,因而她必然也不得不走向灭亡,这个结局虽然残酷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其是合理自然的。

从表面上看,苔丝被判处绞刑的直接原因,即她的罪名是蓄意杀害了亚历克。而在整部小说中,苔丝的性格是善良正直又带点怯懦的,她待人真诚,为了家庭任劳任怨,在和安琪儿的交往过程中常常小心翼翼。但正是这样一个看似柔弱的女子,最终却不顾结果地杀害了自己当时的情人亚历克,那么这一定是她在最后时刻唯一的选择。可以说,在她短暂的一生中,是她的情人亚历克的威逼利诱、她丈夫的残忍抛弃,以及整个家庭给她的重担和对她过分的要求,共同将她逼向了这个没有退路的角落。她最初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去认亲戚,结果被亚历克诱奸,返回家中却不幸怀孕诞下一子,这个孩子被她的父亲视为耻辱且不幸早天,好不容易生活归于平静她在奶牛场遇到了安琪儿,却因为在新婚之夜告诉他真相而被残忍地抛弃。在对父亲深深的思念时,亚历克再次闯入她的生活,她再一次为了家庭的生存向亚历克妥协成为他的情妇,这时安琪儿却突然回归,这一冲击直接造成了她再也无法忍辱负重,不顾一切地杀害了亚历克,抛弃了一切只为和安琪儿重聚。这一连串的波折让她的心遭受着折磨,沉重的打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每一次她看到光亮的时候重又将她推进无边的黑暗,这种周而复始的无力感才是最消磨人的,也正是苔丝所遭受的。

从苔丝的角度看,亚历克是她这一生一系列不幸的始作俑者。如果他当初没有诱奸自己,自己保持着那份“忠贞”就不会失去心爱的安琪儿,也不会被同乡作为饭后谈资,而对她来说家乡的一小方天地就是她的世界,被他们议论相当于被全世界的人议论;如果他没有威逼利诱自己做他的情妇,自己就不会在安琪儿再度归来时无法和所爱之人光明正大地重聚。长期积压的委屈、愤恨最终在与安琪儿的重逢中被激发出来,她的恨意和忍耐愤而化为杀人的匕首,将亚历克置于死地,最终也导致自己被裁决。而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事情一系列的走向与她自己和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她的性格中既有反抗的成分,同时也有不坚定的成分,因而她面对亚历克的追求其实并没有表现出强烈坚定的拒绝和反感,而是处在一种半推半就的不情愿之中,也就让亚历克一次次有机可乘。她的母亲作为旧时期与旧思想的典型代表,对苔丝的引导始终朝向能忍则忍、蒙混过关的方向,这与苔丝自我的意愿不同,但同时又有一种作为家长和“过来人”的权威而使苔丝更加困惑矛盾。她的丈夫安琪儿对她的抛弃和不理睬直接导致她再次走向亚历克,他给了苔丝爱情和关于爱情的美好想象,但是作为感情生活中同样有污点的人,他却不能原谅苔丝且态度决绝,抛弃妻子让她备受煎熬,虽然最后归来可惜就像苔丝所说的“一切都太迟了”。可以说,小说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苔丝走向深渊的推手,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成为那个时代的代言人,共同导致了苔丝的命运悲剧。

二、人物性格心理指導人物行为

在厘清了苔丝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或者说具体事件之后,从这些表象分析行为主体的性格和心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出悲剧中每一个人物以及他们对主人公苔丝命运走向或多或少的影响。小说中除了苔丝之外的其他几个主要人物,如果将他们的人生经历单独描绘出来其实亦充满曲折与波澜,而他们在人生转折点上所做出的选择便是由他们的性格和心理所决定的,他们必然是基于自己人生阅历的积累以及社会规范对他们的影响,从而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自己的选择,而这些选择不仅影响了他们自己的人生走向,在小说中又共同围绕着苔丝迫使她的人生一次又一次变道。

苔丝在小说中是一个无助的受害者的形象,看似是亚历克对她的玩弄、安琪儿对她的抛弃,以及整个社会大环境对妇女的严苛要求共同迫害了她,但若深入思考,便会发现在这出悲剧中主人公面对困境时的应对行为及其性格也是她最终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是她面对亚历克的勾引时虽然拒绝但态度不坚决,虽然不情愿但最终还是屈服于他,这样的态度使她既区别于传统的旧时代的女性也不同于那个时期新成长起来的具有独立精神的新女性。旧社会的传统妇女面对这样的诱惑会有两种选择:严格遵守道德和教义拒绝亚历克,或者像苔丝的母亲一样将失去贞节当作“生活中一件匆匆而过的偶发事件”并向丈夫隐瞒;而接受了新思想的新女性面对亚历克这种不平等的要求也会有两类反映:严肃拒绝甚至还会在名誉等方面进行报复,或是抱着和亚历克一样的心态愉快地接受。当然这两种选择是分属于两类人的,但她们都是属于某一个社会群体的,这种选择和应对方式是为她们所处的那个群体所接受的,是合乎一部分人所共同理解并遵守的准则的,她们并非势单力薄而是有所依凭。但是苔丝不同,她是处在新旧交替时期中思想将变未变的一类人,她是孤立无援的,旧时期的贞节观对她的束缚给她带去了无尽的苦恼,新时代的自由平等观念又使她抱有美好的幻想。因此她面对安琪儿时几次想坦白这件事却又屡屡退缩,在她的教义中她有着不可饶恕的罪过;但在新婚之夜又没有遵循母亲的嘱咐而是向丈夫坦白了一切,她渴望得到丈夫的原谅渴望纯洁的爱情,她原谅了同样有污点的丈夫并抱怨丈夫为何不能原谅她,在这里她又渴望男女之间的平等和互相理解。可以说,她是身陷新旧思想的矛盾中无法抽身的女性,而这种矛盾直接导致了她的犹疑不决和痛苦的心理斗争,使她在面临选择时瞻前顾后,最终走向深渊。

亚历克在小说中是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他与苔丝并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在苔丝误打误撞进入他家时他便被她的美貌所吸引想要将她据为己有。亚历克是旧社会行为不端的阔少爷的典型代表,他视女人为玩物,对待大部分女人都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有着浓厚的阶级观念和男女不平等的思想,对于他来说女人只是他的附属品,这是千百年来男权社会所赋予男子的特权。亚历克显然拒绝接受新兴思想,而是沉浸在自我的优越感中享受以自我为中心的游戏。如果说他对哪个女子还有些真情的话,其实他对待苔丝已经远胜过对待其他女子,但是这种“好”是建立于苔丝的不服从和骨气,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苔丝唤起了他的征服欲。因而他三番五次地打扰苔丝正常的生活,又总是在她家处于困境中生活难以为继时伸出援手乘机而入,他乐于将苔丝困在自己的身边并且他也的确做到了,但是他没有深刻意识到苔丝不是旧社会温顺如小鹿的女子,他的强制直接导致了苔丝最终玉石俱焚的选择。

苔丝将安琪儿视为真爱,但是显然这份真爱并不平等。安琪儿更多的是将苔丝看作心中理想化的圣女,也正因为这种心理,他在苔丝向他吐露真想后对她的态度瞬间发生了转变。他虽然看似从牧师家庭的桎梏中逃脱了出来,但其思想还是深受家庭的影响,因此他抛弃了苔丝并且拒绝给她回信,这种决绝和无情亦是将苔丝推向亚历克推向毁灭的直接原因。

三、社会环境深切影响个体命运

哈代所处的时代正值英国转型时期,新旧思想碰撞融合,人们开始对教会和教义的权威提出挑戰,哈代的创作正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德伯家的苔丝》故事发生背景就是哈代写作的时代,而故事发生地则是英国的农村,而农村与城市又有所不同,其相对闭塞、独立的特性决定了变革进步相对城市的滞后。农村中的传统观念植根于每一个村民心中,而苔丝作为接受了新时代一部分新思想的女性,在农村的生存处境就变得尤为艰难。

从苔丝的悲剧源头谈起,苔丝命运的悲剧始于被亚历克诱奸。但其实在当时的英国农村,婚前性行为并不罕见。穷困、单调的生活中,青年男女劳动之余寻欢作乐是他们能尝到的生活乐趣之一,而避孕工具和方法的落后又常常导致未婚先孕《德伯家的苔丝》故事发生(也是哈代出生)的多塞特郡尚存早期条顿民族和斯堪的纳维亚民族原始野性和放纵感情的遗风。因而真正让苔丝为村民所“另眼相看”的原因并非她未婚先孕,而是她未婚先孕的对象是—个不可托付之人,而且苔丝并非自愿。除此之外,当时资产阶级的崇高地位让亚历克自觉高人一等,因此便恣意玩弄女人,而这在当时的男权社会却是合理的。正是整个社会赋予男性超出女性的地位和资产阶级超出农民的地位,使得亚历克从始至终没有半分悔意和愧疚,反而认为一切合情合理,并且标榜自己二度主动帮助苔丝的行为,认为自己已经仁至义尽,“男女平等”始终不曾存在于他的字典之中。

维多利亚时代对女性设置的清规戒律是苔丝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的一部分,因而要完全反叛是不可能的。但她在成长过程中积极接受新思想,工业革命以来科学的思想或多或少地传到了全国各地,在与各地旧势力的碰撞中被向它们敞开怀抱的人所接受。但这就像在黑暗中摸索试探一般,伸出手小心翼翼地触碰,这个过程是缓慢而又痛苦的,苔丝便是这—探索过程中的牺牲品。苔丝的身上集中了传统妇女的保守以及新女性的大胆,这种保守与大胆让她左右摇摆为多数人所不容。

苔丝的悲剧是发生在社会的大背景之下的,这是哈代作为作家对当时社会的一个思考。苔丝曾和弟弟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毛病的星球上”,这似乎是对当时社会种种不公和不合理的荒谬想象最朴素的描述,在她经历了命运一系列的嘲弄之后发出了“太阳为什么同样照耀在好人和坏人身上”的感叹。转型期的社会总是充满了各种问题,先前千百年来实行的道德伦理观念受到冲击,而似乎也没有任何行之有效的方法使社会平稳地度过这段转型期。因而哈代对人物悲剧命运的思考就正如哈里克斯特所说:“哈代不是从社会矛盾,而是从凌驾宇宙之上并支配它的命运的那种神秘力量去寻求对生命中悲剧因素的解释。”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我们如何分析苔丝悲剧命运的成因,如何解读当时社会的环境,这出悲剧都是不可避免的,换一种形式或换一个地点,新旧冲突中永远有千万个苔丝以转型的理由被社会所吞噬。

苔丝在小说中是美好的化身,而整个黑暗的社会是无形的牢笼,她身边的每—个人都在不自觉中充当了刽子手的角色。美好的消逝才能触动当时人们木讷的心,才能在社会中激起—点点波澜,而文学作品的力量大致如此。

哈代的写作将目光聚焦于传统的农村,而非受变革影响最深的城市。农村传统的自耕农经济受到工业革命的冲击,发生着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试图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刻画来展现那个时期的社会面貌。苔丝的悲剧命运体现出哈代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教会主导之下的封建思想的批判以及对英国未来命运的一种思考。

猜你喜欢
悲剧命运苔丝成因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德伯家的苔丝》格雷马斯符号学解读
人物与环境的冲突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The Analysis of Tess’s Traged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论《白鹿原》中三位女性的悲剧命运
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