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诗歌八骏”的书写特征及评选意义

2019-06-25 08:28刘彪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5期

刘彪

摘要:“甘肃诗歌八骏”评选是近年来出现的文学现象。“诗歌八骏”集体呈现西部画卷的同时,将各自所属的诗群文化标识和创作特色注入其中。以娜夜为代表的“兰州诗群”,侧重表现西部的人在都市中的情感体验;以高凯为代表的“陇东诗群”,以离离为代表的“陇中诗群”和以李继宗为代表的“陇右”诗群,着眼于乡土文化的诗性展现;以扎西才让为代表的“甘南诗群”,将乡土大地与民族、宗教视阈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古马为代表的“河西诗群”,在古丝绸之路文明与河西文化的历史回眸中探寻西部历史过往的足迹。“甘肃诗歌八骏”评选是发挥“八骏”品牌“溢价”功能的一次成功试水,是甘肃由诗歌大省变为诗歌强省的重大文化战略,也着眼于陇军未来诗歌生态布局。

关键词:文学陇军 诗歌八骏 一带一路

近年来,文学陇军在当代文坛持续发力,日益成为西部文学的一支劲旅,受到文学场域内外的高度关注,为“一带一路”下的西部文学注入活力。文学陇军的强势崛起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八骏”品牌的深化拓展。“八骏”品牌自2005年启用,以“甘肃小说八骏”评选为起点,将评选门类由小说向诗歌、儿童文学、戏剧扩展。迄今为止,已选出三届“小说八骏”,三届“诗歌八骏”,两届“儿童文学八骏”,一届“戏剧八骏”。

“诗歌八骏”的评选遵循“三年一轮换”的规则。2012年首届“诗歌八骏”评出娜夜等八位诗人;2015年第二届评出包括古马在内的八位诗人;2018年扎西才让等入选第三届“诗歌八骏”。

一、“诗歌八骏”的书写特征

甘肃地处西北内陆的纵深腹地,地形南北狭长,地貌复杂多样,横跨不同气候地带。它自古以来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多个民族在此聚居,不同文化在此交汇、碰撞。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剧,甘肃多元文化在与东部都市文化的参照中,凸显了其静态和原始之美。著名学者丁帆认为:“愈是静态的、原始的、凝固的文明形态,就愈是能够突出文学的美学特征。”“诗歌八骏”集体呈现西部画卷的同时,将各自所属的诗群文化标识和创作特色注入其中。

“诗歌八骏”中,以娜夜为代表的“兰州诗群”,身处兰州都市文化圈,侧重表现西部的人在都市中的情感体验,有时也在对文化变迁的反思中回视往昔岁月,感慨盛衰兴亡,咀嚼文化乡愁。在娜夜笔下,“酒吧”“人民广场”“列车”“教堂”等都市化意象偶尔出现,诗人更多的是以女性细腻的笔触书写寄居城市中对现代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如,你什么都知道/我什么都不说∥在你的左边,风踩着又一年的树叶/有一种脚步/与别的,不同∥我喜欢这一切,就像你突然转过身来,为我抚好风中的一缕乱发∥幸福不过如此(《幸福不过如此》)。作为入选首届诗歌八骏唯一的女诗人,她擅于对女性处境和命运进行探究,如:被称之为女人,在这世上,除了写诗和红颜易老/其他/草木一样/顺从(《独白》)。诗人察觉到女性的社会属性和植物的自然属性一样,都是支配者的俘虏,只能顺从命运的安排。

“诗歌八骏”中,以高凯、第广龙、郭晓琦、李满强、惠永臣等为代表的“陇东诗群”,以离离为代表的“陇中诗群”和以李继宗、包苞、李王强为代表的“陇右”诗群,着眼于乡土文化的诗性展现,他们最具特色的是乡土诗歌的创作。在他们笔下,乡土中国成为常写常新的主题,他们感受着现代化进程中的西部乡土世界留存的田园诗意,也在乡土的深层体验中流露出对乡土现状的隐忧。在“诗歌八骏”不同诗群的诗人笔下,小学教育是他们体察鄉土世界,关注当下乡土命运的一个焦点。同是写农村小学,高凯代表作《村小:生字课》以质朴的语言在真实还原村小识字课的基础上,截取了几个小学启蒙教育的片段进行书写。整首诗从用山里的人名组字——“马铁蛋的蛋”,用山里的景组字——“黑窑洞的黑”“黑眼睛的黑”,对山外的憧憬组字——“外面的外”“山外的外”“外国的外”,直到用实现理想的途径组字——“想飞的飞”“抬膀膀飞的飞”“笨鸟先飞的飞”,启发学生从山里走向美好明天。离离在《识字课》一诗中,满载对小学识字课的回忆,饱含了对给予学生知识、启蒙学生爱国的身为教师的父亲的怀念,她这样写:“一群小学生,在村小学上识字课/教我们的李老师,是我的父亲,他一生兢兢业业,那时还没有驼背/也没有/长出白花花的胡子/他孤零零,领着我们/齐声喊——上中下/他教我们大地,祖国,蓝天,白云和星星……”包苞曾写过《蒋寺小学》(组诗),其中一首名为《黑板上的错别字》:“黑板上的错别字,我发现时只有两个/发现了,就擦掉重写,如果我不来,它们将一直错下去∥黑板上的错别字/就像米饭中的沙子/发现了,就将它吐出来,而更多的孩子,却只能将它吞下去∥因为,这是偏远的村学,因为,乡下的孩子太饿”。包苞深入村小内部发现的村小是农村生活水平落后,基础教育滞后现状的缩影,农村小学生的错别字刺痛了诗人关心乡土底层世界的内心。

“诗歌八骏”中,以扎西才让为代表的“甘南诗群”,偏居甘肃西南部的高原地带,他们将乡土大地与民族、宗教视阈紧密结合在一起,他们的诗作为当代诗坛提供了通向西部内部神奇性、神秘性一面的路径。草原、雪山、藏传佛教、土司、骏马、羊群、藏戏、青稞酒、酥油灯等文化意象的设置使得“甘南诗群”与甘肃其他诗群相区隔,具有较高的辨识度。扎西才让是连续两届入选“诗歌八骏”的甘南诗人。“桑多镇”是他生活和创作的源泉。他以桑多镇的人、事、景构建起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桑多镇的历史既有土司家族曾经炬赫一时的记忆:“侍女们静候在十步之外,谨慎又小心地看着男主人的背影∥可是,一袭戎装的沉默的少爷/只扭头观望桑多河边采摘鲜花的少女∥啊呀,想当年,正是那束鲜花/改变了黑头少女的生命轨迹∥她成为土司的女人,在桑多镇志里/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采摘鲜花的少女》桑多镇又有着洮岷西战役中无名战士捐躯牺牲的印迹:“直到你在洮岷西战役中牺牲的那日,哦——∥你的绿度母,她被一根小小的绣花针扎破了手指。”《哨兵》

“诗歌八骏”中,以古马、梁积林、胡杨为代表的“河西诗群”,续接边塞诗风,他们多以五彩的诗笔在古丝绸之路文明与河西文化的历史回眸中探寻西部历史过往的足迹。戈壁、荒原、峡谷、沙棘林、胡杨树、祁连山、乌鞘岭、西夏、西凉、骆驼等意象在不同诗人的诗中反复出现,成为“河西诗群”的文化标识。“河西诗群”擅于表现的是厚重历史的“苍凉”之感。古马在这份苍凉之中注入了古典诗词的隽永、典雅,如他写的《西凉月光小曲》,“月光如我,到你床沿∥月光怀玉/碰见你手腕∥月光拾起木梳/半截在你手里……”胡杨在苍茫中简笔勾勒出心中的苍凉之景,藏情于景,寄托幽情。他在《暮色焉支山》写道:“脑子里一直有许多马在奔跑,到了焉支山下,这些马就更加放肆了∥它们撩起的尘土,盖住了夕阳中辽阔的景色∥我正在沉迷于草原的旧事,这些旧事与苍茫的山势,以及初冬的草色相容/是那样相得益彰……”

二、“诗歌八骏”评选的当代意义

(一)发挥“八骏”品牌“溢价”功能的一次成功试水

“诗歌八骏”可以说是在“小说八骏”评选取得知名度后,发挥“八骏”品牌“溢价”功能的一次成功试水。众所周知,“小说八骏”在2005年首次评选,“以服务中青年作家”为己任的甘肃省文学院在成立二十周年的时候,提出“拆除篱笆、开放办院”的理念和文学院内竞争、激励、保障的“一院三制”构想,以评选“小说八骏”为契机,对外推荐甘肃有实力的作家,提高甘肃本土作家在当代文坛的影响力,实现转型发展。甘肃省文学院先后组织了“甘肃文学论坛小说八骏上海之旅”“甘肃文学论坛小说八骏北京研讨会”等活动,让“小说八骏”在东部舞台集体亮相。东部以其文学场域内部知名的学者、评论家、颇具影响力的刊物和文学场域外部发达的传媒和独特的地缘优势,為“小说八骏”的推广和品鉴搭建了平台,而“小说八骏”作品呈现出的西部风情和异域景观在与东部文化对比参照中意义得以凸显。“小说八骏”的“东部行”引发东部评论家、读者对甘肃文学、文化的探知欲望,不啻于对甘肃文学和文化的有效宣传,破除了甘肃文学僵化封闭的空间,打开了甘肃文学通向未来之门。“诗歌八骏”在“小说八骏”探索的基础上,依托“八骏”品牌积累的话语资源和影响力,扩大“八骏”品牌的生态布局。“诗歌八骏”在评奖规则上参照“小说八骏”的规则,将参评年龄限定在50周岁以下,坚持“八骏”作者“三年一轮换”,由省内外文学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依据甘肃籍本土参评作者近三年的作品品质和创作影响力确定“诗歌八骏”最终人选。在扩大影响力和发挥“品牌”效应方面,借鉴了“小说八骏”的成功经验,2012年先后在上海、杭州举行“甘肃诗歌八骏上海论坛”,“云水与天马——浙江甘肃诗人杭州峰会”,2015年在兰州召开“第二届甘肃诗歌八骏作品研讨会”,继续借用东部优势资源平台输出差异化的符号资源,在满足“他者”的异域想象中完成自我的建构与认同。而2014年《文学陇军八骏金品典藏·诗歌卷》将首届“诗歌八骏”的诗歌结集出版,把“诗歌八骏”的诗歌推向更广阔的文化市场的同时,对“八骏”创作成果做了集中回顾与总结。

“文学在高度制度化的社会系统中,其实就是一种商品。一个作家社会文化资本的多寡,名声的大小,收入的高低,其实都和他‘出售的文学商品有多少消费者有关,也就是与有无文学市场需求密切相关。”“文化消费市场以流量的争夺来评价作品的影响力,以流量为单位作为消费单元,以点击率作为阅读指标。”“诗歌八骏”对西部文化的差异展现本身自带“流量”,在“诗歌八骏”的评选宣传和评选后的推介让“诗歌八骏”评选活动成为吸引“流量”的事件,让更多读者走进“诗歌八骏”的艺术世界,认同“八骏”的品牌内涵。

(二)甘肃由诗歌大省变为诗歌强省的重大文化战略

“八骏”品牌的策划者和组织者,甘肃文学院院长高凯说:“‘小说八骏的称谓只是一种包装,如同宁夏的‘三棵树、河北的‘三驾马车一样”“古有八骏图,八匹马在图画中才会显出平衡,我们的八骏也是一样。品牌中的每个人都是从精神上达到统一、整齐,风格上还是各有千秋。赋予八骏之名,是想以集体的概念代表甘肃文学,达到文学精神上的整齐划一,领跑甘肃文学,冲刺中国文坛。”“八骏”品牌从命名伊始就被寄予了“骏马腾飞”的美好愿景,这与“三棵树”“三驾马车”背后所凝聚的“积木成林”“领跑文坛”的文化蕴含内在是一致的,但“八骏”在对作家以数字“八”的提炼上和集结上,既是陇军集团人才济济的现状的自我暗示,又是对外示之以强的鲜明标识。对于诗歌大省甘肃来说,强大的诗人阵容远超过数字“八”所能涵盖的范畴。“诗歌八骏”通过评选对本土诗人阵营的筛选,是在“文学精神上的整齐划一”的陇军内部引入竞争机制,不同作家对稀缺的符号资源——“诗歌八骏”的争夺,需不断提升诗歌的审美内涵和艺术魅力,在“阈限期”后,完成对自我和他人的超越,这对整个陇军集团也是一次由“大”变“强”的文化战略。在“诗歌八骏”评选后,八骏方阵的数位诗人在不同的舞台取得成功。离离获得2013年《诗刊》年度诗人奖;娜夜2014年凭借《诗人之心》获得《诗探索》“华文青年诗人奖”;古马2014年以《落日谣》获得宁夏文联主办的首届“《朔方》文学奖”;扎西才让2017年获第四届“海子诗歌奖”。“甘肃诗歌八骏”的影响力也进一步由省内扩延到全国。“甘肃诗歌八骏上海论坛暨‘云水与天马——浙江甘肃诗人杭州峰会举行”入选“2012甘肃文学十大新闻”,“甘肃诗歌八骏”因集体刊发作品彰显了“诗歌生态的生机勃勃”,被写入《2012年中国文学发展状况报告》。

(三)着眼于陇军未来诗歌生态布局“诗歌八骏”评选贯穿着“以评促建”的理念,在注重诗人创作实力与影响力的同时,也将“地域性”“民族”“代际”“性别”等作为承载“八骏”面貌与内涵的重要维度。筛选与重组“诗歌八骏”,事实上在对诗歌未来生态做布局。就“代际”而言,处于不同代际的作家的生活时代、审美选择、价值观念是不同的,文学陇军的未来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陇军诗歌创作队伍后继有人。“诗歌八骏”在“代际”筛选方面煞费苦心,也是着眼于未来诗人的培养。从三届“诗歌八骏”评选结果来看,诗人队伍呈年轻化趋势。第一届“诗歌八骏”以“60后”为主体,此次评选离离、马萧萧二人为“70后”;第二届“诗歌八骏”以“70后”为主体,他们是:离离、郭晓琦、扎西才让、包苞、李满强五位;第三届“诗歌八骏”除“段若兮”为“80后”,其余七位诗人均为“70后”。就“地域性”而言,甘肃不同诗群的代表性诗人入选“诗歌八骏”,一方面让“诗歌八骏”成为包容文学陇军不同诗群的开放性空间,另一方面也是对诗群内部的其他成员创作上的一种激励,这也是“诗歌八骏”品牌最为成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