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文化类节目的霸屏时代 成就文学与电视的完美遇见

2019-06-25 08:28朱艳冰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5期

朱艳冰

摘要:在各类娱乐综艺节目几乎“霸占”所有电视荧屏的当下,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兴起无疑给电视荧屏带来了一股别样的清流,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开始重新审视文字背后蕴含的宽度、厚度、浓度,遍尝人生百味,并给予观众一定的启迪,使得观众在繁花似锦的娱乐节目之外,继续捍守一片属于文化的宁静之河。一时间,《朗诵者》等文化类节目成为一档又一档家喻户晓的现象级电视节目,成就了“文学”与“电视”的遇见,而追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成果。

关键词:文化类节目 现象级 《朗诵者》

一、引言

国宝与电视的完美遇见,成就了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文学与电视的完美遇见,成就了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据统计,我国每年各电视台电视综艺节目总量达十万小时以上,平均每天二百五十个小时。这些节目不但名稱大同小异,连节目内容、环节上的“起承转合”也都基本雷同,“你有我有全都有”的节目现状,使得观众打开电视,映入眼帘的东西大同小异,观众的收视心理就在这样“千人一面”的娱乐轰炸中达到了饱和,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要想解决这类问题,电视节目工作者必须积极地进行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制作改良与创新,并重新审视节目的内容,让电视节目能够真正回归教育属性,开启文化类节目的霸屏时代,成就文学与电视的完美遇见。

近年,电视文化类节目可谓是“霸占”荧屏,其中饱受关注的要属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诵者》,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整体来看,这档节目定位于人物采访与文学朗读《朗读者》每期以一个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这样看来,它像极了《艺术人生》和《见字如面》的结合版;那么,《朗读者》已非“新酒”,也不算“新瓶”,它的成功又说明了什么?本文将从内容、制作、形式三个方面分析该节目的品质化属性。

二、内容为王,用文字传达力量

追溯过往,文化综艺的身影,从未远离开过观众的视野。比起卫视频道的娱乐综艺数量之多,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一直致力于在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层面肩挑更多的功能,不时奉献精品力作。从《汉字听写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从《见字如面》到《朗读者》,一档又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好评如潮。刚刚播出两期,《朗读者》在豆瓣的评分就高达9.2分,足以证明了观众对这档节目毫不掩饰的喜爱,同时对电视文化类节目霸屏时代的来临充满期待。

(一)定位清晰,受众精准

对于广告产品而言,定位清晰方可直击消费者,提高购买率;对于电视节目而言,定位清晰方可独树一帜,鹤立鸡群。电视节目定位亦可分为受众定位和内容定位,文化类节目的受众定位偏向于有一定知识储备的人群,而内容定位偏向于文学表达;从这个层面上分析,受众定位与内容定位完全相符。《朗读者》既有知名人物的号召力,又有普通素人的亲和力。节目饱含人性温情,让观众于无形中感受文字的魅力,静静地体味百态人生。电视文化类节目的蓬勃发展提升了中国电视节目的整体品格与气质,而《朗读者》这档节目也因清晰的节目定位,透过文字润物细无声地传达着人物的真情实感。

(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表达形式,《朗读者》可谓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在以往的单期节目中既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传志在自己儿子婚礼上的个人致辞;既有张梓琳用暖心的话语为女儿所读的文摘选集《愿你慢慢长大》,也有乔榛为妻子深情朗诵的诗歌《我愿是激流》。这些不同的文学表达形式展示于同一舞台,并不觉得突兀,甚至在特别经历的加持下,与其说观众是被这些文字所打动,不如说是为朗读者背后的故事而感动,朗读传达的是文化,而人物传达的是生命意义。题材的多元化,从制作者的角度来说,保证了节目的生命线;从观众的角度来说,提高了他们的收视期待,也让节目现场惊喜不断。

三、制作精良,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一)节目包装融入文化气息

在节目的整体包装上,《朗读者》渗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采用原创的包装手法,巧妙地将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化元素融入节目的每个环节。首先,可以看到节目制作组所展示的节目预告、宣传片都蕴含着浓烈的中国古代文人气息,在近两分钟的宣传片中,主持人董卿在一排排的书架中穿梭游走,画外配合着她对这档节目的理解旁白,以优雅的钢琴、小提琴等乐器为节目奠定了行云流水的音乐基调,从而让节目整体更具有中国特色,识别度更高。同时,录制节目的演播厅整体空间很大,以简约、立体、大气为主,像极了文化艺术的殿堂,与节目整体定位保持和谐一致。

(二)节目设计别有新意

新颖的节目片头、精致的现场布置都为节目增色不少。节目以主持人董卿的自述作为开场白,精练的文字,饱含情感的表达,简洁、生动地向观众引入当期充满寓意的主题词,让观众对当期节目充满期待;一个摇镜头带领观众感受文学魅力,一排书架、一张书桌、一个台灯、一本翻开的书籍、一副打开的眼镜;微风吹动白色的窗帘,一页写着《朗读者》的纸张飞动起来,从《红楼梦》到《平凡的世界》、从《简·爱》到《老人与海》,空旷的书屋里纸张飞舞,引出节目名称,整个设计新颖独特;从西安到北京再到上海,朗读亭外带着书本准备朗读的人络绎不绝。朗读,让普通人找到一种表达情感的途径,正是这种饱含感情、表现力丰富的文字诵读,提升了节目效果,增强了诗词文化底蕴对观众的震撼力,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而这正是这档节目存在的价值意义。

四、形式创新,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双空间”叙事,传播文字魅力

先讲故事再朗读,《朗读者》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嘉宾直接宣读的模式,采用双空间叙事手法。由观众参与的演播室宽阔、明朗,上下双层的观众席,布满书架的后景延伸出两排楼梯——那是迈向知识的阶梯,那是嘉宾朗诵的主场——在那里,嘉宾与观众面对面传达每篇文字背后蕴含的宽度、厚度、浓度,遍尝人生百味;而主持人与嘉宾的访谈,则被节目组精心安排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房间,推开一扇门,两排沙发,一张书桌,环境设置虽简单,但独具特色内涵,主持人与嘉宾对面而坐,就当期朗诵的主题展开深度交流,演播室的多层次空间安排,不仅缓解了嘉宾的紧张情绪,为接下来与观众面对面的朗诵铺垫故事背景、传达情绪力量,而且让嘉宾的朗读更具代入感。

(二)技术创新,增强观众视听感受

优雅的舞美、精致的构图、多变的灯光、古典的配乐、流畅的运动镜头,让《朗读者》密封在一种情感的“磁场”中,促使电视观众畅游在文化的宁静之河,静静地感受文字的魅力。首先,节目大胆采用巨幅LED屏幕,成为主舞台背景,配合朗诵者的文章氛围,变幻背景画面,将演播室变成一个立体电影放映厅,增强了观众的视觉感受;同时,节目没有采用字幕提示的方式展现朗诵内容,而是创新地在嘉宾右侧附上一本翻开的书籍,丰富了观众的视听体验,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节目环境设置虽充满现代元素但不失传统文化氛围,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带领观众去感受一花一叶,去遇见大千世界。

(三)星素结合,现场惊喜不断

《朗读者》是主持人董卿转型“制片人”后的首个作品,观众从她的言谈举止,看到了一个文学气息非常浓的理想主义者。董卿从小就阅读了大量的古诗词,工作之后更把学习进修看得十分重要。董卿在很多采访中,都曾经坦言过她对学校、对知识的渴望。她说:“学习给了你一个缓冲,让你有时间反思自己,进行能量补充。”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董卿再次凭借时尚得体的服饰妆容、温暖从容的表情体态、厚积薄发的知识功底、沉着灵活的控场能力,让观众感受到她“慧中”的内涵形象和“秀外”的外化形象。

朗读,是普通人表达情感的途径。从演员濮存昕到企业家柳传志,从世界小姐张梓琳到翻译大家许渊冲,从在路上开启一段心形爱之旅的丁一舟和赖敏夫妇到抗癌多年的奶奶张佳敏。星素结合的方式虽不是首次在节目中体现,但却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栏目组的诚意出击,缓解“文化焦虑”,满足回归宁静的欲望,通过普通人或真挚,或美好,或单纯,或坚韧的生活方式,给观众带来了无限共鸣与想象。

五、结语

不喧哗,自有声。在姹紫嫣红的泛娱乐时代,大制作、强阵容、好平台成为综艺节目博取收视率的必备标签,然而,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认为:单纯的泛娱乐形态,很难对观众产生新鲜而强烈的刺激。从《诗词大会》的易代人性,到《朗读者》的朴实亲民,即便还不够完美,但这些“高而不冷”的文化类节目正在进行着有益的摸索尝试,在赢得市场与虏获观众间找到平衡,希望电视人以此为风向标,逐步推动整个大环境的变革改善,迎来品质化综艺节目的春天,真正开启电视文化类节目的霸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