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旋转圆盘边缘液体形态

2019-06-26 09:02覃文隆樊未军石强徐汉卿张荣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液膜表面张力液滴

覃文隆,樊未军,石强,徐汉卿,张荣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旋转雾化器是一种重要的雾化装置,依靠机械高速旋转使液体与空气相切,从而实现雾化。与压力喷嘴、空气动力喷嘴相比,旋转雾化器具有流量上限高、雾化质量易于控制、可雾化高黏性流体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制糖、牛奶加工、制药业的干燥流程[1-4],汽车工业车体喷漆[5-9],冶金业熔融炉渣冷却[10-14],航空业中小型发动机燃油雾化[15-18],以及农业农药喷洒等[19-22]领域。旋转雾化器种类众多,而各类雾化器边缘液体形态有相似特点,过去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旋转圆盘(rotating disc)是结构最简单的旋转雾化器,因此主要被作为研究对象。

1974年,Matsumoto等[23]就旋转圆盘边缘液体脱离圆盘的形态进行了试验研究,认为液体主要以3种形态脱离圆盘:直接液滴模式(direct drop mode)、液柱模式(ligament mode)和液膜模式(film mode)。直接液滴模式指圆盘转速较低时,液体以大颗液滴及零星小液滴的形式脱离圆盘;液柱模式指液体以一个个液柱的形式脱离圆盘;液膜模式指液体会先在圆盘外围形成一圈液膜,之后再破碎雾化。研究得到,3种形态主要与液体流量、黏性、表面张力及圆盘直径、转速有关,并得到了各个形态的判定公式。

2002年,Senuma和 Hilborn[4]利用高速摄影,研究了旋转雾化器边缘液柱的形成与雾化过程。试验观察到,即使在低转速下,圆盘边缘依旧可形成液柱。由液柱破碎而成的液滴直径呈现双众数粒度分布(bimodal size of distribution),黏性大的液体产生的液柱较长,表面张力对液柱的破碎时间影响不大,但对破碎后形成的液滴尺寸有较大影响。2005年,Teunou和 Poncelet[24]对旋转圆盘边缘液体的破碎模式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研究得到:当液体流量较低时,不论转速如何,圆盘边缘液体始终为直接液滴破碎模式,液雾尺寸分布主要集中于两三个尺寸,整体较大;随着流量增加,边缘液体形成液柱模式,流量越大,液柱越长;流量再增加,圆盘边缘形成液膜模式。液柱模式雾化的液雾尺寸范围相对集中,液膜模式雾化的液雾尺寸分布范围相对较广。2012年,Liu等[25]对旋转雾化器边缘的液体破碎模型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直接液滴模式与液柱模式所产生液滴直径的计算公式,同时总结了3种模式的判定公式。2014年,Ahmed和 Youssef[26]研究多种旋转雾化器,认为液柱模式产生的液雾较液膜模式产生的更加均匀,同转速下液雾尺寸也更小。2016年,Wang等[27]研究了旋转圆盘边缘液柱形成与破碎破碎过程,并对液柱数量及影响因素等做了总结。结果表明,液柱数量主要受液体表面张力、黏性、圆盘直径、转速影响,流量对液柱数量影响不大。通过试验研究,得到了液柱数量的计算公式。

以上学者对旋转圆盘进行研究时,圆盘均水平放置,忽略重力影响。而在某些应用场景,如航空发动机中,旋转雾化器以垂直形态工作,重力影响不可忽略。本文研究了垂直工作的旋转圆盘,找到其边缘液体形态的变化规律与特点,并与水平旋转圆盘对比,发现其区别。

1 试验装置

图1 试验台示意图Fig.1 Schematic of test devices

本文主要通过试验手段进行研究,试验装置如图1所示。电机转速可调,转速范围为0~24 000 r/min,最小调节单位为 6 r/min。圆盘垂直安装于电机之上,四周装有透明保护罩,光源可透过保护罩,为高速相机提供照明。液体通过入射管打在圆盘中心,被圆盘甩出后,由保护罩收集回流到储液桶。储液桶中液体经由过滤器,被水泵抽出,通过质量流量计之后,由入射管再次打到圆盘。试验所用水泵可以在阀门关闭情况下,自动将液体回流,防止泵体烧坏。阀门采用微调阀门,可以精确调节液体流量。质量流量计最小测量单位为 0.1 g/s,量程为 0~40 g/s。高速相机拍摄速率与相片尺寸大小成反比,相片大小为1 280×1 024时,拍摄速率为500帧/s;相片大小为256×256时,拍摄速率为2 500帧/s。试验时,当圆盘转速较低时,边缘液体形态尺寸较大,拍摄时采用大相片、低速率拍摄;当圆盘转速高时,边缘液体形态尺寸变小,但液体形态变化速度变快,因此采用小相片、高速率拍摄。相机分别拍摄旋转圆盘顶部与底部液体形态,以用来研究重力对液体形态的影响。

试验件尺寸如图2所示,圆盘中心开有一个凹槽,液体通过入射管,先打在凹槽里面,再在离心力作用下流到圆盘表面,以防止液体飞溅及直接在重力作用下脱离圆盘落下。试验时采用固定流量,改变转速及固定转速,改变流量的测试方法,测试液体为水,流量为0~36 g/s,圆盘转速为0~24 000 r/min。

图2 旋转圆盘示意图Fig.2 Schematic of rotating disc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平旋转圆盘边缘液体形态判定公式

水平旋转圆盘边缘液体形态与液体本身的动力黏性 μL、密度 ρL、表面张力 σ,圆盘的转速 ω、直径 D等有关。Matsumoto等[23]在 Frost[28]、Hinze和Milborn[29]的研究基础上,从理论角度分析得到,水平圆盘边缘液体形态主要由雷诺数Re与液体韦伯数WeL决定。设 Q1、Q2分别为直接液滴形态转化为液柱形态、液柱形态转化为液膜形态的临界流量,Matsumoto等[23]通过试验,得

式中:转速 ω单位为 rad/s。当 Q<Q1时,为直接液滴形态;当Q1<Q<Q2时,为液柱形态;当Q>Q2时,为液膜形态。

本试验采用水作为试验液体,试验室温约为25℃,水密度 ρL=1 000 kg/m3,动力黏性 μL=0.001 Pa·s,表面张力σ=0.072 N/m。试验对水采用质量流量的计量方式,设M1、M2分别为 Q1、Q2对应的质量流量,单位为 kg/s,将水的物性参数及旋转圆盘直径D=0.1 m代入式(1)和式(2)中,得

2.2 垂直旋转圆盘底部液体形态

2.2.1 流量对液体形态影响

图3为转速为1 800 r/min时,不同流量下圆盘底部液体形态,转动方向为逆时针,图片分辨率为800×600。从图中可以看到,当流量不大于24 g/s时,流量增加,对圆盘边缘液体形态影响不大。当流量达到30 g/s时,圆盘边缘出现多个液柱纠缠在一起情况,整体上还是液柱形态。当流量进一步增加到36 g/s时,圆盘边缘液柱纠缠状况变多,纠缠在一起液柱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液膜,而是以几个液柱合并成一片片小液膜的形式,以非常不规则的形态脱离圆盘。同时圆盘边缘其他地区仍存在大量液柱,边缘液体整体呈现大量液柱与小区域液膜混合出现的形态。由于此状态下液体离开圆盘的形态很不均匀,可以认为此状态液雾的均匀性较液柱形态产生的液雾差。

对于水平旋转圆盘,由式(3)和式(4)计算得到,当转速为 1 800 r/min时,M1=15.8 g/s,M2=26.0 g/s。而由图3得到,垂直旋转圆盘边缘液体并未出现直接液滴形态,当流量大于M1时,边缘液体形态并无明显变化,依旧是液柱形态。当流量大于M2时,圆盘边缘液体呈现液柱与液膜混杂的形态,并未形成完整的液膜。

图3 不同流量下圆盘底部液体形态Fig.3 Liquid morphology of disc bottom at different flow rates

2.2.2 转速对液体形态影响

图4为流量为1 g/s时,不同转速下圆盘底部的液体形态。转速为60~300 r/min时,图片分辨率为 1280×1 024;转速为 420~900 r/min时,图片分辨率为1 024×720;转速为 1 080 r/min时,图片分辨率为800×600;转速为 1 320 r/min时,图片分辨率为640×480;转速为1 800~12 000 r/min时,图片分辨率为256×256。当转速很低时,圆盘表面液体一方面会随圆盘转动,另一方面又会在重力作用下向圆盘最低处流动。向最低处流动的液体会逐渐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液体形成大段的液柱落下,之后开始再一次积累(60、120 r/min)。随着转速增加,液体积累的位置会向圆盘转动方向移动,液体仍旧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大段落下(180、240 r/min)。转速增加到一定程度后,重力对液体不再有明显影响,液体在圆盘边缘形成液柱,液柱形态与水平旋转圆盘液柱形态类似(300 r/min)。之后随着转速进一步增加,液柱长度逐渐变短,液柱数量逐渐增多(420~3600 r/min)。当圆盘达到非常高转速时(4 800~12 000 r/min),圆盘边缘液柱变得非常短,液体近似于以一个个液滴的形式直接脱离圆盘,但仍是先形成液柱,之后再脱离,依旧属于液柱形态。

由式(3)计算出当流量 M1=1 g/s时,ω=46 116 r/min,即只有当转速大于 46116 r/min时,圆盘边缘液体呈现为液柱形态,反之为直接液滴形态。而在本试验中,流量为1 g/s时,转速大到可以抵消重力影响后(转速ω≥300 r/min),圆盘底部始终为液柱形态,并未出现水平旋转圆盘的直接液滴形态。

图4 不同转速下圆盘底部液体形态Fig.4 Liquid morphology of disc bottom at different rotating speeds

对其他流量下试验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当流量小于24 g/s时,转速大到排除重力影响后,圆盘下部边缘液体始终为液柱形态,没有出现直接液滴与液膜形态;当流量为24 g/s时,在某些转速下,边缘液体形成的液柱会纠缠到一起,当转速大于2400 r/min后,纠缠现象消失。当流量达到30 g/s及以上时,边缘液柱纠缠现象加剧,偶尔会形成局部液膜,但很快又会消失,即使转速增加到24000 r/min依旧并未形成完整液膜。由式(4)计算得到,当流量M2=30 g/s时,转速大于 1415 r/min,水平旋转圆盘边缘液体即变为液膜形态。由此可知,与水平旋转圆盘不同,垂直旋转圆盘下部边缘液体形态主要与流量有关,转速影响不大。液柱与液膜交替出现的柱膜纠缠状态并不会形成完整液膜,只会局部形成一些小液膜,其他区域仍以液柱为主。

2.2.3 重力对液体形态影响

由图4可知,当转速很低时,垂直旋转圆盘表面液体主要在重力作用下流下,并不会由圆盘甩出,从而无法实现雾化。当圆盘转速增加到某一数值ω0时,圆盘边缘液体会有液柱甩出。图5为由试验得出的不同流量下ω0的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体上ω0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当流量低于24 g/s时,ω0与流量约为平缓的线性关系。但在流量大于24 g/s之后,临界转速ω0迅速升高,与流量仍呈线性关系。

图5 临界转速-流量关系Fig.5 Relation between critical rotating speed and flow rate

图6 圆盘表面液体形态Fig.6 Liquid morphology on disc surface

图6为垂直旋转圆盘下半部表面液体流动情况,图片分辨率为1 280×1 024。从图中可以看到,液体流到圆盘表面之后,由于重力作用,会在圆盘表面形成一个明显的波,波峰处液膜厚度明显大于其他地方。当转速较低时,波会径向延伸很长,直到圆盘边缘(见图6(a))。当转速增加时,波延伸距离变短(见图6(b)),在波径向距离最远处,波峰逐渐消失,与圆盘表面液膜融为一体。当流量增加时,波径向延伸距离变长(见图6(c)),再次延伸到圆盘边缘。理论上,当波延伸到圆盘边缘时,会在延伸处形成一个大的液柱,大量液体从该处流出。由于波峰处液体的切向速度远小于圆盘速度,此处液体会在重力作用下很快下落,不能形成良好的液柱雾化。但在试验观测中波峰处甩出的液体并不多,原因是当波延伸到圆盘边缘时,由于表面张力作用,阻止液体从波峰处甩出。波峰内液体会沿圆盘圆周流动,同时继续旋转加速,直至液体的离心力大于表面张力,从圆盘边缘甩出,形成液柱雾化。表面张力与液体表面的曲率成正比,曲率越大,表面张力越大。当流量增大时,波的厚度增大,边缘液体表面张力变小,同时表面张力需要克服的液体惯性力加大。当流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边缘液体的表面张力不能阻止液体从波峰处大量流出,如果要实现液柱雾化,需要继续加大圆盘转速,直至波峰厚度小到表面张力可以支撑为止(见图6(d))。所以当流量大于24 g/s后,曲线会迅速升高(见图 5)。

2.3 垂直旋转圆盘顶部液体形态

与水平旋转圆盘不同,由于重力作用不可忽略,垂直旋转圆盘底部与顶部的液体形态并不相同。顶部出现了液柱、液膜、柱膜纠缠等形态,流量与转速共同影响着液体形态。

2.3.1 流量对液体形态影响

图7是转速为1 500 r/min时,不同流量下垂直旋转圆盘顶部的液体形态,图片分辨率为800×600,旋转方向为逆时针。由图中可以看到,当流量不大于9 g/s时,顶部圆盘边缘液体呈现液柱形态,液柱长度随着流量增大而增大。当流量达到12 g/s时,圆盘边缘出现液膜形态。当流量为18 g/s时,液膜进一步加大;当流量增大到 20 g/s时,液膜明显减小;当流量变为21 g/s时,液膜状态消失,出现液柱与液膜交替出现的柱膜纠缠形态。流量进一步增加,达到24 g/s时,圆盘顶部维持柱膜纠缠形态不变,流量增加到33 g/s时也不会改液体形态。

图7 不同流量下圆盘顶部液体形态Fig.7 Liquid morphology of disc top at different flow rates

由式(3)和式(4)计算得到,当转速为1 500 r/min时,水平旋转圆盘边缘液体由直接液滴转变为液柱形态的流量 M1=18.4 g/s,由液柱转变为液膜形态的流量M2=29.0 g/s。很明显与垂直旋转圆盘顶部液体形态不同。另外垂直旋转圆盘产生的柱膜纠缠形态,水平旋转圆盘是不存在的。

2.3.2 转速对液体形态影响

图8为顶部液体流态图。当流量低于12 g/s时,当转速抵消重力影响,圆盘顶部有液体甩出后,顶部圆盘边缘液体始终保持为液柱形态。随着转速增加,液柱数量增多,长度变短。当流量达到12 g/s及以上时,圆盘顶部出现液膜形态。与水平旋转圆盘不同,随着转速增加,圆盘顶部液体先形成柱膜纠缠形态;当转速增大时,柱膜纠缠形态中液膜出现的比例越来越大,直至转速达到ω1后,圆盘顶部出现完整的液膜。转速再一步增加,液膜也逐渐增大,直至转速增加至ω2后,液膜达到最大;转速再增加时,液膜开始变小,当转速增大至ω3后,圆盘顶部液体重新变为柱膜纠缠形态。再增加转速,柱膜纠缠形态中液膜出现的比例会逐渐下降,但直至转速增大到24 000 r/min,圆盘顶部液体仍为柱膜纠缠形态。

图9为圆盘顶部液膜出现的转速ω1、达到最大的转速ω2及液膜状态消失的转速ω3与流量的关系。当流量小于12 g/s时,圆盘顶部始终为液柱形态;当流量大于26 g/s后,圆盘顶部同样不会出现完整液膜,始终为柱膜纠缠形态。所以从图9可知,当流量在12~21 g/s之间,圆盘顶部才会在某些转速区间内出现完整液膜,转速区间约为 1 000~2 100 r/min。

图8 液态分布Fig.8 Liquid distribution

图9 液膜存在时转速-流量关系Fig.9 Relation between rotating speed and flow rate when liquid film exists

2.3.3 重力对液体形态影响

图10 不同时间下圆盘顶部液体形态Fig.10 Liquid morphology of disc top at different time

图10为圆盘顶部液膜随时间的变化,液体流量为18 g/s,圆盘转速为1 320 r/min,图片分辨率为800×600。在垂直旋转圆盘边缘,液膜波动程度非常剧烈,有时几乎消失,有时突然增大,并不像水平旋转圆盘那样,液膜始终能维持一定的形态。在柱膜纠缠形态出现了同样的情况,有时圆盘边缘几乎是完全是液柱,有时纠缠的液柱会大大增加。同样的现象出现在圆盘底部的柱膜纠缠形态,只是变化剧烈程度较圆盘顶部小。

从图6可知,液体在会圆盘下半部表面形成一个大波,波并不是处于准稳态,而是随着圆盘旋转而波动。流量越大,波动越大。波的每次波动,都会随着圆盘旋转,影响到下游的液体形态。因此,圆盘顶部与底部液体形态会出现大范围变化。与顶部相比,圆盘底部离波的距离更远,波动的影响变小,因此底部液体形态变化程度较圆盘顶部小。

3 结 论

对垂直旋转圆盘进行了试验研究,用高速摄影拍摄到其边缘液体形态,得出:

1)垂直旋转圆盘底部与顶部边缘液体形态并不一致,底部只有液柱与柱膜纠缠2种形态,顶部会出现液膜形态。

2)圆盘底部液体形态主要与流量有关,当流量不大于24 g/s时,底部始终为液柱形态;当流量大于等于30 g/s时,底部始终为柱膜纠缠形态。

3)顶部在流量处于 12~21 g/s,转速处于1 000~2 100 r/min时,会出现完整液膜形态;当流量小于12 g/s时,顶部始终为液柱形态;当流量大于 12 g/s,但 转 速 小 于 1 200 r/min或 大 于2100 r/min时,顶部出现柱膜纠缠形态。当流量大于26 g/s时,顶部始终为柱膜纠缠形态。

4)由于重力作用,液体会在圆盘下半部表面形成一条大波。当流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液体表面张力不能阻止液体从波峰处流出圆盘边缘,使圆盘形成液柱形态需要的转速大大增加。波会随时间波动,从而影响到圆盘边缘液体形态,所以垂直圆盘边缘液体形态的变化程度要远远大于水平旋转圆盘。

猜你喜欢
液膜表面张力液滴
压水堆乏燃料单棒冷却液膜流动特性实验研究
竖直平板上含活性剂液膜排液过程不稳定现象的数值模拟
亚/跨临界状态下不同组分燃油液滴蒸发特性分析
建筑环境中微生物对液滴蒸发影响的实验研究
倾斜射流撞壁实验研究及液膜几何参数建模
结冰风洞中过冷大水滴云雾演化特性数值研究
液滴辐射器液滴层的优化设计
液体火箭发动机液膜冷却研究综述
神奇的表面张力
神奇的表面张力